2022-2023学年河南省豫西名校高二(上)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礼是整个中国人精神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文化的特殊性。想真正了解中国文化,需要深入领会中华礼乐文明,把握其核心精神。站在情、礼关系的视角上看,“通情达礼”即体现了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
情是中华礼乐文明形成的基础。《礼记•曾子问》言:“君子礼以饰情。”不过,古人很重视人情之真,对矫饰之情则持批评态度,故言“巧言令色,鲜矣仁”。真情成为善、贵、信等价值评断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古人对脱离人情的礼表达了质疑。总体来看,古人以为礼是一个关乎人情的存在。人情大体分为好、恶两端。好恶之情与礼的关系主要有两种:一是以礼达情,即通过礼来抒发人的情感;二是以礼节情,即通过礼来节制情感的放纵无度。古人一则从利生成人的角度讲求“以礼达情”,一则从养生合道的角度强调“以礼节情”。二者共同服务于立人成德这一人文化成的目标。
礼的思想基础在于合理,而所合之理实为情理。情礼关系的实质即情理关系。“理”为事物之条理、秩序,莫非自然,要在于顺。“礼”与“理”的关系是粲然之“文”与内涵之“理”的对应关系。相对具体事物而言,特定的事物蕴含着特定的理,事物与理对应。相对礼而言,则特定的礼与特定的理对应,其目的就在于以文相别。“礼”与“理”的关系建基于具体事物之上,故绝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言“理”与“礼”。对应于具体事物之理的礼文虽然“至繁”,然如能规约于理,则可实现以简驭繁而不烦。当然,要实现这一点,在实践中还需处理好另一个问题,即“以义制仪”的问题,也就是处理好变礼的问题。古人以为“礼者,义之定制。义者,礼之权度。礼一定不易,义随时制宜”。由此可见,作为“礼之权度”的“义”乃是“随时制宜”的伦理原则,它是制礼的依据。相较而言,礼仪则是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定制。由于礼义随时制宜,也就自然会不断冲击礼仪之定制,进而引发变礼与制礼的问题
中西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突出差异在于对人的性情问题的理解与价值评断不同。与西方传统文化凸显自然与文明的断裂与对立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礼乐文明,强调自然与文明的连续、质与文的统合,这背后隐含着对人之自然性情的价值肯定。在中华礼乐文明中,人的自然性情代表着生存的真实性,是文明创生的摇篮与理想的归所。然而,伴随中国现代性发展中理性至上原则的凸显,作为“文”的人道原则与制度规范可能会逐渐与人之自然性情相疏离,呈对立之势,由此将引发人的生存的抽象化、概念化、工具化等诸多问题。有鉴于此,思考中华礼乐文明中本乎性情的文化立场殊为必要,正所谓“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
中华礼乐文明在本乎性情的基础上,强调立乎情理。本乎人情并不意味着纵情肆欲,而是要发乎情,止乎理。今日社会生活中,人们在阐发务实求真、崇尚自由的理想诉求时,往往极力凸显自然性情的合法性、合理性,却忽视了情理所包含的自我规范与良知发明等更为丰富和深邃的思想寓意,由此很容易引发纵情肆欲、精于为己等不良现象,故有必要结合传统情理思想进行适当调整。
总而言之,中华礼乐文明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质,“通情达礼”则彰显了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它对当代国人精神世界与社会生活的启示可谓是深远和多元的。
(摘编自华军《“通情达礼”: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礼乐文明是中国人精神世界中特有的,把握其核心精神,有助于真正了解中国文化。
B.“义”是制礼的依据。制礼问题的出现,与“义”的随时制宜及对礼仪定制的冲击有关。
C.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甚多,而对人的性情问题的理解与价值评断的不同是其中突出的差异。
D.现代社会中,只要结合传统情理思想适当调整情理关系,就能避免各种不良现象的滋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礼的重要性的角度引出话题,并确定从“情、礼关系”层面来理解,从而点明中心论点。
B.文章二、三两段紧扣情、礼的内涵进行论证,通过相关事例的对比,揭示出二者之间的关系。
C.文中既指出了中华礼乐文明本乎性情,又提出了这并不意味着纵情肆欲,从而使论证更具有辩证思维。
D.文末与开头形成照应,进一步强调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在于“通情达礼”,指出它对我们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人崇尚真性情,否定矫饰之情,因此,他们一旦碰到脱离人情的礼时就会对其加以质疑和批评。
B.大体看来,“情”有好、恶两端,它要靠“礼”来进行抒发或节制,最终达成立人成德的目标,两者不可分割。
C.“理”讲究条理、秩序,可以实现对具体事物之理的“礼文”化繁为简,形成礼制,并使之一直稳定不变。
D.在我国,传统文化肯定人之自然性情的价值,而理性至上的现代社会会让这一价值失去。组卷:1引用:3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注】MCN,一般指多频道网络。目前MCN平台按照业务类型,可以分为短视频、电商、直播、社交、资讯、垂直平台。
材料二:
网红经济是数字经济时代产生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指的是以互联网社交平台为基础,聚焦网络流量和粉丝形成定向销售市场,衍生出各种新的消费模式的网红经济产业链。网红经济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与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网红经济也迎合了大众猎奇的消费心理和需求,因此能被人们快速认可、接纳和追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丁真带火了四川甘孜理塘的旅游,李子柒对外传播了中国文化,网络直播还可以进行公益宣传和公益扶贫等。
随着网红经济的迅猛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乱象。比如,网红明星偷逃税、“直播带货”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水军”刷单以及流量造假等。这些乱象是网红经济中不健康的成分,引发恶意竞争,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影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经济健康发展。究其原因,无外乎人们存在投机心理、法律意识淡薄,以及相关法律制度滞后,无法发挥引导和保障作用。要避免网红经济乱象,使其既符合现代人的消费需求,又能保障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需要良法善治解难题。
网红经济乱象治理需要法律制度与时俱进。网红经济颠覆了传统的消费模式和消费场景,为消费者带来多元化、个性化和共享化的购物体验。与传统经济不同,网红经济消费模式由“需求—产品—消费”变为“内容—需求—消费”,消费场景从线下到线上,这种消费模式和消费场景的变化均会产生新的法律问题,比如直播平台是否存在数据造假、线上产品的质量是否合格、网红明星的税收是否合理等问题。因此,治理网红经济乱象需要税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等经济法律制度回应数字经济的发展,做出调整和完善,提供法律引导和保障。同时,经济法作为公平分配法,应针对网红经济乱象中的税收、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问题做出回应性立法,发挥调整功能,从整体、全面和长远角度推动形成数字经济法治、依法规范分配活动、保障分配秩序,从而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保障网红经济由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摘编自赵莹《以良法善治促网红经济高质量发展》)材料三:
优秀的网红可以为大家带来积极的影响,他们会传递正能量,告诉大家中华民族应有的美德。如李子柒不但让中国人感受到了本国文化,也向外国人讲好中国故事。她的成长故事为无数青年带来了正能量,走红不靠炒作,靠的是一步步的努力,为了制作一条有质量的视频,她离开家乡四川远赴甘肃学习兰州牛肉面的做法,就算要花三个月,也不会随随便便地靠糊弄来欺骗她的观众。这传递的就是真善美的道德价值观,也激励着当代大学生们去努力做更好的自己,去用真善美的道德观为自己的人生引航。
负能量网红会误导消费者,模糊观众的价值观。现在各大平台上的网红们道德素质参差不齐,由于这一行的入行门槛并不高,很多网红并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个人的道德观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有些网红为烂脸的假货说着好话,有些为了金钱销售三无产品,有些在传播低俗的视频,有些甚至在成名以后沾上了罪无可恕的瘾。再加上我国的网络监管并不是毫无死角,这些网红传播出来的观念也就为大学生们提供着负面信息。他们很容易把这种不好的想法当作自己的个性,去模仿这些道德败坏的行为,从而逐渐改变了自己的道德价值观。
(摘编自赵安策《网红经济影响下青年大学生价值观走向的调查研究》)(1)下列对材料一图表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网红经济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其中居于上游的是提供广告营销需求的品牌方广告主。
B.网红经济全产业链中,居于中游的既有内容创作端的各类网红与MCN机构,又有内容分发端的各类短视频、电商及社交平台等。
C.粉丝通过购物、打赏实现最终消费,供应链公司为电商型MCN提供货品供应服务,它们在网红经济全产业链中都居于下游。
D.整个产业链中,品牌方、MCN和平台方共同完成了网红经济内容需求从提出到满足的过程。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网红经济之所以被人们快速认可、接纳和追捧,是因为它不仅是数字经济的产物,而且满足了人们猎奇的消费心理和需求。
B.网红经济的消费模式和消费场景与传统的截然不同,这种变化引发的新的法律问题需要税法、经济法等做出相应的调整。
C.优秀网红李子柒为了证明自己走红不是因为炒作,曾花三个月时间亲自去甘肃实地学习牛肉面做法,做出了高质量的视频。
D.只要各大平台提高网红的入行门槛,就能让更多的网红主动提高自己的学历,提升个人的道德素质,正确引导消费者。
(3)综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网红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从而给粉丝传递正能量,促进网红经济健康发展。组卷:1引用:4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枯井(节选)
冯骥才 今天,我约了二表哥一起去打鸟。
二表哥最喜欢去荒村,一大片乱糟糟的老树和死树,混杂着一些早已坍塌了的残垣断壁,显然,在这里打鸟会容易些。
我跟着二表哥提着枪,猫着腰,蹑手蹑脚,在一丛灌木后边,隐下身来。好似摸进敌阵,心里边一阵阵激动。
二表哥说:“我先打,你千万别开枪,这儿可能有一群野雁。”我把枪按在胸口下边,两眼死盯着前边一片野树,我一直没有看见那些野雁在哪儿,只听“砰”的一声,眼前群鸟从草木丛中轰然腾起,四处乱飞,好像打散了世界。二表哥兴冲冲叫了一声:“我打中了!”趟着野草丛莽冲了出去。
我怔了一下,跟着也冲出去。野草过腰,荆棘拦人,手脚感觉疼痛也不管了,自以为一直跟在二表哥身后,可愈跑离他愈远,渐渐看不见他了,我站直身子一瞧,前边荒天野地,我走岔了道?大声呼喝道:
“二表哥!”
居然没人应答。我加大声音再喊一声,还是没人应答。在慌乱和恐惧中,我一边喊着二表哥,一边在野地上奔跑。两次被什么东西绊倒,右腿膝盖生疼;我完全顾不上去看腿部是否受伤。这时,忽然觉得好像有人呼我。我赶紧停下来,屏住呼吸,静心听,果然是二表哥的声音,他在呼我!我惊喜之极,大叫:
“我在这儿呢!二表哥!”
可是,他的声音有点怪,声音很小,而且我分辨不出他声音的方向。忽然,我又听到他的声音,这一次,我清楚地辨别出他的方向右前方,而且不远!
我急忙向右前方跑去,跑出去不过十来步,突然一脚踩空,竟然凭空掉下去!整个人实实在在摔在下边,幸好下边是很厚很厚的烂泥。但我还是浑身上下剧疼。这时,忽然一个声音就在眼前:
“别叫了,我比你还疼,你砸我身上了,我的腿多半给你砸断了!”
是二表哥吗?是他。可是眼前一团漆黑,我什么也看不见。只听他说:
“现在咱俩全掉进一口枯井里了,没救了,只有等死。”
等死?怎么能干瞪着眼等死。我便大喊起来,心一急,索性狂喊,一直喊到没力气了,也没人应答。
在这杳无人迹之地,绝对没有任何人相救,而我们自己是绝对没办法爬出这枯井的。
任何希望都是不存在的。
四周漆黑一团,头顶上边的井口里,是一个圆形的银灰色极其通透的天空。这圆圆的天空正中,是明亮、苍白、冰冷、残缺的月亮。除此纤尘皆无。这是一个要死的人最后看到的人间的景象吗?
死亡正向我们走来,我也没有心思说话了。一天来,经过各种情感的折磨与忧思,我渐渐把人间的难舍难离的东西放下了。我尽力叫自己明白,没什么放不下的。放下了才是真正的解脱。这就是死亡的哲学。
不知过了多少时候,我听到有人唤我。
睁开眼时枯井里似乎亮了一些,头顶上井口的一边有一抹阳光。呼唤我的是二表哥。他像是坐直了一些,不等我开口,便说:
“我必须要对你说几件事——”
不等我问,他竟然主动地说:
“这几件事一直在我心里掖着,都是我干的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我必须说出来,放下来,才好走。反正咱俩已经是死人了,死人的话活人听不见。现在你只管听,别问。你要是觉得我是王八蛋,你就骂我,随你便。好,我说了——”
“我从小人见人爱,拿我当个老实巴交的傻小子。其实都叫我骗了。我自小就不是好东西。我坏,人的坏并不是跟人学的。我从根儿上就坏。”
我从来没听别人这么谈自己的。我暗暗吃惊。
于是,二表哥跟我说了两件“告密的事”:一件是告初中班主任的密,让他在“文革”中挨了批斗,闹抑郁症扎河里死了;一件是告发了一个很瘦很穷的女人逃票,导致其被赶下火车。
“是啊,一个好老师那么关心我,我却告发他;一个穷女人并没招我,我为什么告发她?我图什么?我是不是天生很坏?而且我对比我厉害的人并不敢坏,我的坏专对那些伤害不到我的人。”
他又断断续续地讲了他所干的几件坏事,渐渐地,没声音了,而且也没有呻吟和喘息声。我没有呼喊他。我知道,他该走了。我也失去了活命的欲望。一种死亡的气息渐渐包围和吞噬了我们。我浑然不觉。
一缕刺目的光忽然穿过漆黑一片,照进似乎已经不存在的身体里。我竟然听到一句问话:“哎——哎!你们还活着吗?”
这种生还的感受无可形容。这是一种绝路逢生,狂悲狂喜。
我从身体到精神一天天开始还阳。可是听说与我一同起死回生的伙伴二表哥却不大好。据二表嫂说,打回来一直闭着眼不说话,脸上没有活气,看上去像床板上停着一具尸首。不论二表嫂跟他说什么,甚至对他哭了,他也一声不出。
二表嫂叫我老婆问我:“他还出了嘛事?枯井里阴气重,是不是中了邪?”
我听了,先是不解,后来渐渐明白,这完全与我有关。就因为他把自己那些坏事、脏事、伤天害理的事告诉给我。人最能给自己保密的还是自己,一旦告诉给别人,便无秘密可言。当时在枯井里,我俩都认定自己马上就成为死人,死人告诉死人的话,怕什么?可是现在我俩被救,都活了,活人告诉给活人,往下怎么活?
我想好了,过几天能走动了,去他家,对他立下死誓,不管他信不信,反正我也要对他发誓。泄露一字,地灭天诛!
可是多日之后,二表嫂忽然来说,二表哥不见了。
于是,我们赶紧四处找他,没人见过他。一个月过去仍旧没有踪影。二表嫂掉着泪说:“叫鬼勾去了,自打他救回来,魂好像就没回来。”
我听这话,心里不禁打个寒战。我好像明白他的去处——他准是回去了,又躺在那枯井的烂泥里。
那口枯井是他人间的出口。
现在一个多月过去,应该早走了。
对二表哥那段“临终之言”,那些事,我一直守口如瓶。但搁在我心里挺不好受,好像这些事是我干的。也就是说,把坏事藏在谁心里都不是好事,无论是自己干的,还是别人干的。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借助“枯井”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独特物象,暗示了人生中可能存在不可见光的秘密,一旦见光就可能面对无法预料的结局,引人深思。
B.二表哥回来后,一言不发,“看上去像床板上停着一具尸首”,这一比喻准确形象,写出了二表哥将秘密示人后绝望的精神状态。
C.小说最后部分运用较多笔墨写了“我”的心理活动,这不仅讲清了事情的原委,还暗示了二表哥的命运,让人咀嚼回味。
D.小说构思精巧,在一个偶然事件中,设置了人物生死的不同命运,在对比中开掘生活的底蕴,警示人们要严守自己的秘密。
(2)小说中说“那口枯井是他人间的出口”,请结合文本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3)有人认为本文题目可以改为“临终之言”,你认为合适吗?请与原题进行比较,分析理由。组卷:6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3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比如煤炭等能源燃烧、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施工、露天焚烧秸秆、燃放烟花爆竹等过程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氨、烟尘、粉尘等大气污染物进入大气环境中,当①
大气环境本身具有自净能力,②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因此,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去参与、去了解、去支持大气污染防治,就会拥有美好的蓝天。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用文中四个关键词概括大气污染形成的四个环境因素,每个词语不超过4个字。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组卷:2引用:4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68年,美国马里兰州的一所实验室中诞生了25号宇宙,一个叫作约翰•卡尔宏的人,成了这个宇宙的造物主。他将四只公鼠和四只母鼠放到了25号宇宙当中,这里面有老鼠们永远也吃不完的食物和水,而且实验人员也会时刻保护着这些老鼠,让他们远离一切外来的伤害,比如说疾病、气候、陷阱等。在此期间,盒子里的老鼠在最高峰时期规模达到了两千只。但是,历经5年的自然繁衍,25号宇宙老鼠最终灭绝了。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