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2023年单元测试卷(7)

发布:2024/10/12 0:0:1

一、现代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人以“山水”作为自然的指代,不只是一种思维的抽象,更是对于自然的诗性感知与发现。
          从上古至秦汉,山水或是作为神仙居所,或是作为祭拜对象,或是作为通向“道”的媒介而存在,那一时期的山水图象只是一些零散的山石、树木。而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文人官宦在道、释、玄的思想驱动下,萌发了一股强烈的重返自然的激情与热望,原本作为“自在之物”的山水因此成为一个新被发现的审美对象,成为一种凝结着生理舒适感与视觉悦目感的现实而具精神性的空间。中国人的情感世界中从此生长出山水之乐。山水也逐渐从宗教画和故事画的背景中独立出来,成为绘画主体;作为自然情愫图象表达的山水画,以山川景色为载体实现着人们皈依自然的情感诉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在洛神与曹植的身影背后描绘着树石流水、河岸远山,它们为这一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铺设了“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的自然空间。
          美的目光同样诱导着唐代的自然情愫。唐人富有诗人气质,他们用浓酒般的热情拥抱山水,也用唐诗般的浓情把丘壑林泉之美渲染得淋漓尽致;他们敏感而多情,纵情于现实山水。青绿山水技法语言的成熟也为将这般美景描绘得绚丽多彩提供了可能。李思训《江帆楼阁图》即用江天一色、波光万重、轻舟荡漾、巉岩幽岭、松竹掩映、桃红椿绿、水榭朱栏等,烘托出日丽风清的江岸美景;而李昭道《明皇幸蜀图》所表现的本是“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仓皇出逃、避难入蜀的窘迫经历,却把那蜀地山水画得群峰竞秀、山花争妍。
          晋唐以来观看山水的美的目光,在五代时期被注入探究自然的理性意识,及至北宋形成尚理的自然情愫。五代北宋的山水画家用现实而具体的地理样貌来表现“图真”的山水。荆浩、关仝等所代表的北派山水以石质坚凝、重岩叠嶂的北方山水为原型,描绘崇山峻岭、千岩万壑的壮美气象。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派山水,以峰峦平缓、草木繁茂的江南景色为原型,表现轻岚淡烟、平淡天真的山水意境。无论北派、南派山水画家,都借对自然的逼真描绘,来表现他们对自然带有敬意的理性思考。
          元代画家在对自然的凝思中获得内在心性的独特体验,自然情愫的表达也便成为文人逸气的抒发。这种笔墨的独立性在明清山水画家手下被进一步强化,自然山水的许多生动细节就被忽略,山水图式中的笔墨就仿佛一种对于自然的情感诉说。中国山水的图象表达也就从晋唐时期的自然写实嬗变为一种自然象征,山水画所表现的自然情愫也就从晋唐时期的美的发现嬗变为一种自娱与遣怀。
          然而,虽历经嬗变,“天人合一”的文化感知方式却一直贯串在中国山水画家的自然观照之中,他们视自然为知己,不仅身即山川,而且精神与之往还,他们永远“在”自然。
    (摘编自牛克诚《山水画:中国人自然情愫的图象表达》)(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把山水看作审美对象,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官宦中开始的。
    B.唐朝山水画把山水之美渲染得淋漓尽致,主要是因为青绿山水技法语言的成熟。
    C.南派山水画与北派山水画表现出来的风格与南北自然山水的特点密切相关。
    D.中国山水画家的身体和精神都融入自然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是总起,然后根据中国山水画发展历史,分阶段阐述,条理清晰。
    B.第二段主要阐述魏晋南北朝山水画在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C.文章在论证中列举了大量的例证,阐述了不同阶段山水画发展变化的轨迹。
    D.文章论述元明清山水画家笔墨的独立性,说明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直未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把自然景色加入故事中,以山水来自娱与遣怀。
    B.《江帆楼阁图》与《明皇幸蜀图》题材不同,但都充分渲染了山水的绚丽美。
    C.从五代到北宋,人们不再把山水当作审美的对象了,而是探究它的自然理性。
    D.明清山水画家手下的自然山水笔墨具有独立性,已经没有生动的细节表达。

    组卷:4引用:2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数学家说:你们会毫不在乎数量概念,比如“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杆枪”(宋•王祈)为了对仗,让十根竹竿共一片叶子,也称最得意的写竹诗?比如“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四十围的竹子,直径大约7尺,区区7尺之径,要支撑两千尺高,可能吗?
          文学家哈哈大笑:先生过虑了,依你之见,那个“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的,是不是也该唤他来替你磨墨、脱靴?孙悟空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是不是也该实地丈量一下,看看究竟是在吹牛,还是缩水?
          数学,硬邦邦的,一根筋,严格按照逻辑来办;文学,海阔天空,信马由缰。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道理,惠子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和庄子的“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都成道理。文学讲道理,举上三四个例子,就下结论了;数学讲理,对的就必须100%,即使一万个例子都对了,只要有一个例子出现了偏差,也一定不对。
          按文学思维“论道”,数学绝非文学的对手,但是文学归纳出来的东西,能全当真吗?
          数学,科学技术的教父;文学,文化艺术的养母。正是由于矛盾的万物构成了和谐的宇宙,包括数学与文学的两山对峙、二水分流,才成就了今日这等风光。
    (《数学与文学的对话》)材料二:
          引入虚数固然解决了负数开平方的难题,但也带来了另一个困难--虚数在数轴上没处摆。这迫使数学家创造出一根“虚数轴”,使之与改称为“实数轴”的原来之数轴相垂直。由虚、实两根数轴组成的平面称为“复平面”。实轴上的点是实数,虚轴上的点是虚数。复平面上其余的点就是“复数”,它包含实数及虚数两个部分。零就是实轴与虚轴的交点,是整个复平面的中心,仍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从实数轴上的“雁翅排开”,发展到复平面上的“众星捧月”,无论数的概念怎样扩大,零的特殊地位始终不变。难怪最近在网络上评选一千年来最重要的发明时,零也在被提名之列。我有一首小诗单咏零:
    零赞
    你自己一无所有
    却成十倍地赐予别人
    难怪你这样美
    像中秋夜的一轮明月
          谁说数学枯燥无味?数学天地充满了诗情画意,有待我们去发掘。
          虚数和复数有没有实际的原型呢?乍看似乎“虚”无缥缈,“复”杂得很。其实虚数和复数都有原型。电工学中利用复数表示交流电,虚数代表虚功,这使得电工学计算大为简化。如果说在电工学中引入复数只是为了计算方便,不用它也行,不过麻烦一点而已。那就请看量子力学:量子力学中的波函数必须用复数表示。这不是简化计算的问题,而是反映了微观粒子本性的实质问题。换言之,微观世界深层次的自然规律要求复数的存在。谁说数学太抽象?即使抽象如复数,其应用也实际得很呢。
    (沈致远《说数》)材料三:
          在文艺创作领域,人们对数据背后规律的探寻,早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就已开始。比如,电影行业对票房、排片率、上座率等数据的关注。但直到互联网大数据出现,在线文艺作品最后的“黑匣子”才真正打开。如今,所有观影数据、用户交互数据、播放表现、演员等构成一个庞大的数据系统,通过人工智能的分析,量化成一些固定指标。这些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用户面貌,已经广泛为采买、制作、投资、宣发和播放各个环节提供参考。
          比如,“选角”是大数据应用的一大场景,大数据算法可通过舆情数据提炼出网友对演员的评价标签,计算演员和候选角色的标签相关性,网络剧《长安十二时辰》中张小敬的扮演者就是由大数据参与推荐的。除了选角,大数据还能指导剪辑。观众对视频的观看反应,比如何时拖动视频进度条快进等等,都会纳入监测范围,从而让制作者对观众喜好判断有据可依。而在重大体育赛事中,机器甚至可以智能生成精彩短视频(如进球瞬间),直接成为内容生产的一环。此外,在“千人千面”的分发机制下,不同用户在视频平台看到的首页是不同的。就算是看到同一内容,其封面图和推荐文案也可能是量身定制。
          大数据对文艺创作的指导作用到底有多大?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将大数据描述为文艺创作的“爆款炼金术”。伴随网络视听的迅猛发展,竞争越发凸显,为了从中突围,制作方对于“爆款”的追求较以往更甚。用数据说话,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节目反馈“不确定性”,提升“爆款”命中率。另一种观点则将大数据置于艺术家“创意”“灵感”的对立面,认为技术探索在文艺创作者的智慧面前显得虚妄。这两种观点都失之偏颇,文艺作品具有特殊属性,用大数据描绘它的难度远高于一般商品,但否认科技与艺术在当下深度融合的趋势,同样不可取。事实上,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超高清显示等新技术无一不在深刻影响文艺发展。
          因此,应合理认识大数据在文艺创作中的参考价值,善于利用而不是一味追捧。通过分析数据,有助于了解观众喜好和习惯,认识当下艺术潮流、创作方向,从而为创作提供参考。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结合应用,甚至可以将人力解放出来,使创作者得以腾出更多精力,投入到不可替代的精神创造中去。
    (《善用大数据 赋能好作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学注重数量概念,要求逻辑严谨,来不得半点马虎;文学则海阔天空,可以完全不用考虑现实逻辑。
    B.数字并非枯燥无味,其中蕴含许多美的内涵,有无穷的妙趣,没有数字就不可能有流传千古的优美诗句。
    C.文学讲道理时,举三四个例子就下结论,而数学则要用大量例子来论证,因此文学中的道理不可信。
    D.“零”代表着无,是复平面的中心,在所有的数字中地位很特殊,被提名为一千年来最重要的发明。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学天地空间无限,无论是数学本身,还是其中蕴含的哲理性和趣味性,都值得去研究挖掘。
    B.数学抽象,文学形象,数学与文学有着很大差异,但看似矛盾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和谐的宇宙。
    C.数字蕴含着许多哲学道理,譬如数字“零”,能给人以人生启迪,告诉人们定位人生位置的重要性。
    D.虚数和复数有的是有原型的,其运用非常实际,譬如在量子力学中复数反映了微观粒子本性的实质问题。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数据提供的参考是有限的,观众浅层的娱乐需求容易归纳,更深层次的文化追求和价值取向仍需探究。”
    B.“随着数据维度不断细分,越来越多内在的创作规律将被大数据挖掘出来,为文艺创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C.“集纳了大数据推荐的流行元素和吸睛话题,而没有在打磨作品上下足够功夫,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作品的。”
    D.“大数据是用数字说话的,只能提供一些量化的参考指标,对充满智慧与艺术性的文艺作品没有实质性帮助。”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我们应当怎样处理好数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38引用:7难度:0.6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拉萨的黄昏
    刘宏伟
          ①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曾到过很多的城市,欣赏过无数的美景,或欣喜若狂,或惊叹不已,或黯然感伤,无论哪一种,都带给了我无限的享受。但要提及钟爱,唯有拉萨的黄昏。
          ②我在拉萨的日子,一直住在拉萨晚报社的总编楼。它位于江苏路上,一栋独立的二层小楼,门前有一棵巨大的银杏树,据说已有超过百年的树龄,旁边有一棵矮小的小桃树,每到夏天,桃树上便会密密麻麻地挂满又脆又甜的小桃子。
          ③我住的小楼,有一扇朝西的窗户,每天傍晚,都能看见血红的夕阳,从我的窗前慢慢滑落。三三两两晚归的人们,穿过金色的余晖,走过我窗前的银杏树,消失在小院旁的一栋高楼里……从我居住的小楼二楼的窗台望出去,夕阳就挂在不远处的檐角后,金色的光芒无力地从远方投射而来,先是将附近的山峦映照出几片暗影,到了跟前,就只剩下一片柔和的昏黄了,为眼前的那片低矮的房屋染上了一层朦胧的光亮。如果你睁大眼睛,仔细地瞧瞧,能清楚地看见夕阳的轮廓,和上面色彩纷呈的光斑。每当此时,我总爱斜身坐在二楼的窗台,任凭几缕穿过浓密的银杏树叶的阳光,温暖地打在我的脸上,静静地看着温顺的夕阳,缓缓地落到远处的屋檐后……
          ④欣赏拉萨城的黄昏,还有另一个无人知晓的绝妙去处。
          ⑤晚饭后,顺着江苏路走一小段。然后沿着解放东路一直前进,就到了拉萨河边。一座拱形的大桥,把桥另一头的荒岛(现在叫仙足岛)与城区连在了一起,桥上一对对深情相拥的情侣,沐浴着金色的夕阳余晖,对着桥下奔流的拉萨河水,尽情地述说着彼此心中的思念和爱意。
          ⑥除了一所中学和一个度假村外,偌大的岛上很难见到其他建筑的痕迹。偶尔会有晚归的藏族同胞同行。沿着河边向东,步行十来分钟后,就进入了一片林荫覆盖的山坡,上行二三百米,有一片开阔的平地,在那棵最大的松树前停下来,回转身,就能将河对岸整个拉萨城的轮廓尽收眼底。
          ⑦夕阳血红地挂在西天,余晖笼罩下的拉萨城,弥漫着一片暗红和金色的光晕,与缭绕升腾的暮霭交织在一起,构成一片人间秘境。远处的拉鲁湿地偶尔泛出一片白光,低矮的建筑从拉萨河边一直延伸到对面的山峦,稍微宽敞一点儿的街巷里,三三两两的人影在晃动。山峰上终年不化的一圈积雪,如同给山戴上了一顶雪白的帽子。除了河水的流淌,听不见任何声音。眼前的一切,是那样的真实,却又没来由地感到一阵虚无,甚至夹带着几丝恐慌,为内心某个涌动的欲望。
          ⑧这样的时候,最好什么也不要想,就这样安静地坐着,就地随意找个地方。置身这样的风景中,本身已成风景,没有远山与近景的区别。如果你一时还无法安静,也没有关系。看看远处褐色的山,那些寸草不生的砾石直指苍穹,把你的思索连同空冥一起投进那些龟裂的缝隙,无论是顷刻的豁然,还是更加绝望,都属于生命最本原的领会。如果此刻,你依然感到有些烦躁,没有关系,回望近前的那些树吧,那些把翠绿和金黄染遍高原的树,在天地间直棱棱地矗着,只为给白云留出一丝飘忽的空间,而任凭风的挑逗和奚落。
          ⑨当你的目光穿透白亮亮的河水后还残留着几缕忧伤,那就伸手摸摸身旁的小草吧,望着那些在粗糙的砾石上匍匐的小叶片,还有零星夹杂在它们中的那些微微昂起头的藤蔓,你会不会觉得能哭、能笑、能自由地行走,已经很幸福?如果你觉得这一切依然与你无关,那就请你用心地听听远处传来的隐隐的钟声吧,再用力地吸一口空气中的湿润,然后闭上眼睛,问一个自己最关心的问题吧,你就能听见来自心灵最深处的回答。
          ⑩当夕阳散尽最后一抹金光,踏着残存的几丝暮色,和隐隐吐露的星光,舒一口长气,起身回家。四周一片沉寂,唯有拉萨河水,依然在纵情地吟唱着欢快的歌谣……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采用衬托的写法引出本文要写的风景——拉萨的黄昏,引人遐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第⑤段写了桥上一对对深情相拥的情侣,意在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为下文写仙足岛是另一个无人知晓的绝妙去处做铺垫。
    C.作者认为仙足岛是一个绝妙的去处,并非因为仙足岛有多美,而是由于仙足岛尚未开发,平时人少,能够让心灵在这里得到休憩,感受到心灵深处的真实声音。
    D.文章借写拉萨的黄昏来表达对生命的感悟,寓情于景,拉萨黄昏的静美,一如作者内心的平静,表现了作者对恬静、淡泊生活的追求。
    (2)“欣赏拉萨城的黄昏,还有另一个无人知晓的绝妙去处。”请你谈谈对“还”字的理解并分析第④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3)文章两处写欣赏拉萨城的黄昏,作者对两处黄昏的感悟有什么不同?
    (4)文章重点描写了仙足岛上的黄昏景色,请探究第⑦⑧⑨段写景的特点。

    组卷:2引用:2难度:0.5

六、语言文字应用

  • 9.仿照下面的示例,自拟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使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这满山遍野的桃花,开得热火朝天,惊天动地,是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把青春挥洒得淋漓尽致。
    仿写:
     

    组卷:31引用:7难度:0.5
  • 10.佛山昨天发了一条关于“幸福”的微博,内容如下:
          在一片火红的夕阳下,遥远的小山包上,坐着两位老人,他们的脸上雕刻着岁月的痕迹,头发渲染了时间的颜色,可是他们的手却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互相依靠着,彼此会意地一笑。
          你在生活中有类似的见闻和体会吗?请你也写一条这样的微博。
          要求:(1)不得少于50字;(2)要有细节描写;(3)至少用到一种修辞手法。

    组卷:3引用:15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