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北京市平谷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传说角楼为天神所造,是紫禁城的镇城宝物。其实角楼是我国古建筑中常见的一种辅助建筑,主要结合墙、台、塔、堡垒等防御设施,设于防守式建筑物的棱角转弯处。简单来说,就是城墙角上作为屏障的女墙。
          早在周朝,宫和城就已有角楼的设置。《三国志》中记载:“谓审配于邺城东南角楼上望见太祖兵。”晋、魏、齐、隋时期的敦煌壁画中,在庭院围墙的四角和城墙的四角也都能见到角楼的踪影。元代陶宗仪所撰《辍耕录》也有关于角楼的文字记载。
          故宫的角楼,从其功能上说,是用于观察、守望和防卫紫禁城的。但其闻名于世,却是因为其结构和美感。
          从平面布置上看,角楼为两个“十”字相交叠形,周围环绕着白玉石栏杆基座。立面体为三重檐多角与十字脊结合的做法,“权衡比例和谐,处理的非常巧妙”。内部造型奇特,大木构架及数量繁多的斗拱衔接,皆复杂精密;角楼屋顶内部由榫卯相互连接固定,构成严密的主体结构体系。
          内外严谨的结构,决定了角楼的外形之美。纵横穿插的构件巧妙衔接,撑起各层屋顶。主与次,高与低,错落而又条理分明,勾勒出角楼玲珑有致的灵动身影。
          从外观看,角楼最引人瞩目的是其层层叠叠的屋顶,以及从建筑顶部伸出来的许多优美的“角”。角楼总计有翼角28个、窝角16个,无论平面还是立面,由于多角的层叠展现显得多姿多彩,造型优美,这也是让人感到其结构精巧的重要原因。
          这样构造繁杂的屋顶,仔细分析起来,实际上是几组“歇山”屋顶的组合体。“歇山顶”有一条正脊,两端各有垂脊和博脊,四角有戗脊,在宋代曾称为“九脊殿”。天安门城楼为重檐歇山顶,故宫角楼则是三重檐歇山顶。角楼主体可看作由两个垂直相交的歇山顶组成的方亭子,屋顶两端的三角形山花板面向四周,称为“四面显山”,意思是把歇山的山花面显在檐面位置,向四面亮出。角楼中间“方亭子”的四面各有一个重檐歇山抱厦,主体建筑的两层尾檐与抱厦的上下两重檐连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美丽动人的建筑形象。如此复杂又巧妙的组合屋顶,标志着我国明清时期木构建筑的结构技术和造型艺术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除结构之外,角楼的细部装饰也十分繁复。据记载,故宫角楼的琉璃瓦顶上各种特制的异形瓦件,“为近世所稀少者”,譬如顶层檐上,就使用了“大吻、背兽、剑把”等12种瓦件,而戗脊上所用的瓦件更达25种之多。整座角楼内外的木结构上,都施用了繁复的油饰与彩画,额枋枋心画双行龙加珠宝,青绿相间;平板枋画降魔云加桅花;角楼顶部装饰的金宝顶,是鎏了三道黄金的……故宫角楼体现出工匠建造角楼时的巧妙构思,使其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个美学高地。
    (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角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宫城中的主要建筑
    B.最早出现于周朝
    C.艺术作品多有记载
    D.多位于宫城四角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故宫角楼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整体构造为榫卯结构,斗拱衔接。
    B.位于紫禁城墙角,有瞭望防御作用。
    C.采用重檐歇山顶,四面交叉组合而成。
    D.因内部装饰的整齐划一,闻名于世。
    材料二
          不管你从哪个方向眺望多层屋檐的角楼,都会注意到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美学特色,那就是屋面滑向屋檐,向着天空稍稍翘起的优美曲线。在世界建筑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与西方在材料上走着完全不同的道路。传统西方建筑的材料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东方建筑则一直着迷于木材。木材料也一直为中国传统建筑提供着独特的建筑艺术语言,屋顶曲线及屋檐起翘正是其中较为显著的一种。
          对于屋面曲线与屋檐起翘,可将其归因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的“天人合一”。建筑屋顶曲线和起翘的飞檐产生一种升腾感,呈现出飞向天空的动势,形成一种对天穹的向往。而故宫角楼守卫着天子居住的紫禁城,正是这种观念的最好代表。
          具体来说,中国传统建筑屋面曲线的形式,主要是由梁架结构上的“举架之制”造成的。举架之制有两个关键概念,一个是“步架”,一个是“举高”。
          从传统建筑的侧剖面图中我们能看到“檩”这个建筑构件,这是建筑物中的水平结构件,平行于建筑物的正面,垂直于梁。檩的作用是固定椽子,承载屋顶重量并通过梁向下传递。檩的名称随其梁头所在的柱的位置不同而不同,比如在檐柱之上的称“檐檩”,在金柱之上的称“金檩”,在中柱之上的称“脊檩”,而相邻两个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就是“步架”,步架依对应檩木的位置不同也分为檐步、金步、脊步等。
          而“举高”,就是相邻各檩中心线间的垂直距离。同一座建筑如果步架相等,举高也相等,那么屋顶剖面的侧立面投影就呈现一条直线。如果步架从檐步至脊步递减,同时各步举高不变,屋顶坡面的侧立面投影就呈现曲度比较和缓的曲线。基本上,屋顶的曲面呈现取决于工匠如何选定一座建筑的举架之制,不同步架与举高相组合,屋顶至屋檐就会呈现轻重缓急不一样的腾跃之势。
          屋顶的曲线到此还没有完结。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除了简陋民居,大部分建筑在屋檐处椽木之外还会加一段“飞椽”,将屋檐向外挑出并略向上翘起,使屋檐形成稍向上翻的曲线。此外,庑殿顶和歇山顶屋檐的转角处,檐口平视并不是一条水平直线,而是往角端微微翘起,称为“起翘”;檐口俯视也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往角端向外伸出,称为“出翘”。屋檐这样的曲翘设计,有利于室内采光,而上陡下缓的坡面,使得下大雨的时候,雨水会被抛出,飞到远处。屋顶曲面这个功效,最早在《周礼》中就有清晰记载:“上欲尊,而宇欲卑,吐水疾而雷远。”
          虽然屋顶曲线与屋檐起翘是在中国传统建造程式与建筑功用中自然出现的,但其呈现出来的艺术美感超越了单纯的建筑结构,甚至在人们的心目中产生了“天人合一”的神秘幻想。所以,林徽因先生说:“这屋顶坡的全部曲线,上部巍然高举,檐部如翼轻展,使本来极无趣、极笨拙的屋顶部,一跃而成为整个建筑的美丽冠冕。”
          故宫的角楼,既是这种屋顶曲面形制的综合,又有着极为丰富的变化。它的屋顶组合令其在不同层面上形成了几十个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的屋面。这些屋面形成了一种屋顶曲线与屋檐起翘的交响。《诗经》如此赞美周宣王的宫室:“如鸟斯革,如翬斯飞。”意为“屋檐像大鸟展双翼,又像锦鸡正飞腾”。而故宫角楼那极繁复,又极雅致的曲线,恐怕只有“凤舞”可以形容了。
    (选自黄波同名文章,有删改)(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建造故宫角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木质材料为主,有别于西方。
    B.举架之制使其屋面呈曲线形式。
    C.飞椽、起翘等形式借鉴于民居。
    D.屋顶错落有致,屋面富于变化。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故宫角楼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筑功用中体现艺术美感。
    B.巧妙构思,极具美学价值。
    C.结构严谨,堪称古建筑典范。
    D.使用精美琉璃瓦,值得推广。
    (5)综合以上两则材料,概括故宫角楼之美。

    组卷:15引用:2难度:0.5

二、本大题共2小题,共24分。

  •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何远,字义方,东海郯人也。远释褐江夏王国侍郎,转奉朝请。高祖见远,谓张弘策曰:“何远美丈夫,而能破家报旧德,未易及也。”板辅国将军,随军东下。高祖践阼,迁建武将军、后军鄱阳王恢录事参军。远与恢素善,在府尽其志力,知无不为,恢亦推心仗之,恩寄甚密。顷之,迁武昌太守。远本倜傥,尚轻侠,至是乃折节为吏,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武昌俗皆汲江水,盛夏远患水温,每以钱买民井寒水,不取钱者,则运水还之。其它事率多如此。迹虽似伪,而能委曲用意焉。车服尤弊素,器物无铜漆。江左多水族,甚贱,远每食不过干鱼数片而已。然性刚严,吏民多以细事受鞭罚者,遂为人所讼,征下廷尉,被劾数十条。当时士大夫坐法,皆不受立,远度己无赃,就立三七日不款,犹以私藏禁仗除名。
          后起为武康令。愈厉廉节,除淫祀,正身率职,民甚称之。太守王彬巡属县,诸县盛供帐以待焉,至武康,远独设糗水而已。彬去,远送至境,进斗酒双鹅为别。彬戏曰:“卿礼有过陆纳,将不为古人所笑乎?”高祖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郡经寇抄,远尽心绥理,复著名迹。期年,迁树功将军、始兴内史。时泉陵侯渊朗为桂州刺史,缘道剽掠,入始兴界,草木无所犯。远在官,好开途巷,修葺墙屋,民居市里,城隍厩库,所过若营家焉。田秩俸钱,并无所取,岁暮,择民尤穷者,充其租调,以此为常。然其听讼犹人,不能过绝,而性果断,民不敢非,畏而惜之。所至皆生为立祠,表言治状,高祖每优诏答焉。天监十六年,诏曰:“何远前在武康,已著廉平;复莅二邦,弥尽清白。政先治道,惠留民爱,虽古之良二千石,无以过也。宜升内荣,以显外绩。可给事黄门侍郎。”远即还,迁东阳太守。远处职,疾强富如仇雠,视贫细如子弟,特为豪右所畏惮。在东阳岁余,复为受罚者所谤,坐免归。
          远耿介无私曲,居人间,绝请谒,不造诣。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以此多为俗士所恶。其清公实为天下第一。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其轻财好义,周人之急,言不虚妄,盖天性也。
    (节选自《梁书》卷五十三,有删改)【注】①释褐:脱下粗布衣服,指入朝为官。②奉朝请:有参加朝会的资格。③高祖:梁武帝。④板:皇帝册封委任下属官员。⑤践阼:即位。⑥立:测立,一种刑讯制度。⑦款:服罪。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与恢素 善:交好
    B.当时士大夫 坐:犯
    C.道剽掠 缘:沿着
    D.士类益以此 多:怪罪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每钱买民井寒水 吏民多细事受鞭罚者
    B.进斗酒双鹅 豪右所畏惮
    C.近代未有也 周人
    D.然听讼犹人 轻财好义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馈遗秋毫无所受
    对亲朋的馈赠,丝毫不受
    B.其它事率多如此
    其他事情也多是如此
    C.所过若营家焉
    (何远)所到之处就象商家对待自己的产业一样加以经营
    D.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
    (何远)给别人写信,无论贵贱,所用的称谓礼节都一样
    (4)根据文意,下列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远任武昌太守时,杜绝交游,尽职为官。
    B.何远多次被免官,均是当地豪强诬告所致。
    C.何远的妻子儿女饥寒交迫,如同贫穷人。
    D.何远深受百姓爱戴,百姓建生祠表示尊敬。
    (5)把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以此多为俗士所恶。
    (6)第二段中说何远“视贫细如子弟”,请从文中找出可以佐证此话的语句。

    组卷:20引用:1难度:0.7
  • 3.阅读下面含有“直”字的《论语》五则,回答问题。
          ①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雍也》)
          ②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
          ③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泰伯》)
          ④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论语•泰伯》)
          ⑤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1)概括“直”字的几种释义。
    (2)结合语句,联系现实,谈谈孔子认为的“直”带给你的启示。

    组卷:16引用:2难度:0.7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4分。

  • 4.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各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遭权奸谗毁,被排挤出长安之后。②谢玄晖:即谢朓,南齐著名诗人,被诬陷致死。谢朓遭排挤离开京城时,写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澄江静如练”是其中诗句。
    (1)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登楼地点和时间,“夜寂”“独上”等词透露出诗人登楼时的复杂心情。
    B.颔联上句写俯视,下句写仰观。“摇”“滴”二字化静为动,情态逼真,异趣横生。
    C.全诗写诗人月夜登楼所见所感,信笔挥洒,脉络分明,笔触所及,广阔而悠远。
    D.全诗用词讲究,韵律和谐,色彩协调,给人一种清新明快、幽邃深远的浪漫之感。
    (2)与“月下沉吟久不归”中的“月”所表达的情感相近的一项是
     

    A.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杜甫《旅夜书怀》)
    B.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唐•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C.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唐•司空曙《江村即事》)
    D.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结合尾联内容,简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组卷:33引用:1难度:0.6

七.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 12.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南湖“红船”上诞生。之后的100年,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发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秉承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发扬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不断创造新辉煌,谱写新篇章。2005年,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红船精神”。2019年,总书记盛赞红船精神:“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今后,风华正茂的你们也将会和全国人民一起践行“红船精神”,让红船精神绽放出时代的光芒,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奋斗。
          对于“红船精神”,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具有逻辑性;语言得体。

    组卷:32引用:2难度:0.7
  • 13.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今年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将劳动教育纳入幼小初高各学段。“劳动”成为中学生的必修功课,你在劳动教育中受到了哪些启示?请以“劳动启示了我”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组卷:10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