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观星台的建立是为了改进历法,所以《授时历》的颁行和观星台是分不开的。元初,郭守敬曾向元世祖忽必烈进奏说:唐朝开元年间,一行(张遂)为了改革历法曾令南宫说(天文官)到十三个地区进行测验,而今天国家的疆域比唐时广大,更需要到边远的地方进行测验。元世祖批准了他的建议,于至元十六年(1279)遂设十四员监候官,分几路出发,到全国各地进行天文观测。据记载,当时“四海测验,凡二十七所”。这年三月,郭守敬由上都、大都开始,历经河南,转抵南海,行程数千里,亲自掌握一路的实际测验。
          当时的观测分详略两种记录方式。二十七所中的前七处,观测内容较详,包括北极出地高度、夏至晷景和昼夜时刻的测验,而其余二十处,只测北极出地高度。值得注意的是详测的七处:南海、衡岳、岳台、和林、铁勒、北海、大都,在地理纬度上是全国有代表性的地区。从“北极出地”高度看:南海15度,衡岳25度,岳台35度,和林45度,铁勒55度,北海65度,大都40度。前六地每移一地相差10度,后者是国都,自当详测。显然,这次测验是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这一南北数千里的实测资料,不仅为元代当时改革天文历法提供了重要资料,而且也为此后的天文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史料。在分析研究了大量的实测资料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精密计算,终于在至元十七年(1280)颁布了一部进步的新历——《授时历》。
    (摘编自张家泰的科普文章《登封观星台: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材料二:
          元朝郭守敬的“四海测验”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天文大地测量。郭守敬的测量方式,与僧一行所为几乎完全一样,都是在全国范围内选定若干分离地点,派人分别测量观测地点的北极出地高度、夏至影长、昼夜时刻等。《元史•郭守敬传》记载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守敬当帝前指陈理致,至于日晏,帝不为倦。守敬因奏:“唐一行开元间令南宫说天下测景,书中见者凡十三处。今疆宇比唐尤大,若不远方测验,日月交食分数时刻不同,昼夜长短不同,日月星辰去天高下不同,即目测验人少,可先南北立表,取直测景。”帝可其奏。遂设监候官一十四员,分道而出,东至高丽,西极滇池,南逾殊崖,北尽铁勒,四海测验,凡二十七所。
          一行组织的天文大地测量的范围很广,北到北纬51度左右的铁勒回纥部(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南到约北纬18度的林邑(今越南的中部)。相比之下,郭守敬主持的“四海测验”,在全国各地设立了27个观测点,观测点的分布东起朝鲜半岛,西至川滇和河西走廊,南到纬度只有15°的南海,北到纬度高达64.1°的北海(今俄罗斯西伯利亚中部通古斯卡河一带),比一行的测量区域更大。“四海测验”的内容之多、地域之广、精度之高、参加人员之众,在我国乃至世界天文学史上都是空前的。
          一行的测量有两个目的,一是验证“地隔千里,影差一寸”这一天文学理论是否正确,并进一步考校地中的正确位置;二是测量各测点的夏至影长、北极出地高度等天文学要素,以之编制新的历法。
          在郭守敬的时代,“地隔千里,影差一寸”学说被天文界弃置已久,一行的天文大地测量的第一个动机对郭守敬而言不复存在,能拿到桌面上的理由,只剩下修订历法这一条了。但是,仅仅为了修订历法,需要搞这么大规模的“四海测验”吗?27个观测点,有些位于人烟稀少之处,编制好的历法,能颁行到那里吗?特别是,27个观测点被分成了两类:南海、衡岳、岳台、和林、铁勒和北海六处,再加上元朝首都大都,这7个观测点是一类,它们的观测项目为“北极出地”、夏至“晷景长”“昼夜长短”三项;其余的20个观测点是另一类,仅“北极出地”一项。对此,厉国青等认为,“当时正是制订授时历的紧张阶段,急需测量一些与制历有关的数据,所以先在有代表性的六个点上测完了上述三项数据。”由厉先生的说法来看,其余20个观测点的观测,对《授时历》的编制没什么用处。
          既然大部分观测点的观测都与历法编制无关,郭守敬为什么要组织这么大规模的“四海测验”?其潜在动机究竟是什么?要探究这一问题,需要回顾当时天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在郭守敬之前,元代天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成就是耶律楚材对“时差”现象的发现。时差现象的存在,是大地为圆球形状的有力证据。虽然耶律楚材并没有提出地球学说,但元代人知道源自西方的地球学说,则是无疑的。《元史•天文志》记载了西域人士扎马鲁丁为忽必烈所造的西域天文仪器,其中就有一台地球仪。郭守敬提出要进行天文大地测量,是至元十六年(1279),而扎马鲁丁造地球仪,则是至元四年(1267),耶律楚材随成吉思汗西征发现时差现象,更早在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由此,郭守敬对这些天文学成果当有所知。
          综合这些因素来看,郭守敬设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天文大地测量时,一定知道地球观念的存在。那么,他有没有可能利用这次测量的机会,去检验一下地球说的真伪呢?这种可能性不能排除。当郭守敬得知这样一个完全有悖于传统认识的地球学说时,心生好奇,有意把测量范围尽可能扩大,在满足编制历法的需求的同时,顺便对地球学说做个验证,也不无可能。遗憾的是,验证结果如何,他是否由此确信了地球学说,史料无载,我们不能妄猜。我们唯一知道的是,在其遗留至今的关于天文学的论述中,他从未提及过地球学说。毕竟,这种测量方式的验证,只是一种间接验证,其说服力尚未达到让人闻知即信的程度。
    (摘编自关增建的学术论文《中国天文大地测量的历史演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疆域的扩大需要编制一部新的历法.这是元世祖同意郭守敬进行“四海测验”的一个重要原因。
    B.在“四海测验”后,郭守敬等人对测验所得的原始资料进行了精密计算,并据此制定了《授时历》。
    C.对于“四海测验”27个观测点观测内容的不同,研究界存在详略、缓急以及潜在动机等多种看法。
    D.“四海测验”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因为它规模最大,还因为它为后世留下了宝贵资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四海测验”7个详测地点地理纬度的规律性中可以看出,郭守敬组织的这一次测量是经过了周密计划的。
    B.“四海测验”中大部分观测点的观测内容对历法的编制没有作用,作者由此推断,郭守敬还存在着其他动机。
    C.如果说耶律楚材对时差现象的认定,是对地球说的隐晦表达,那么地球仪的存在,就是元人知道地球说的实证了。
    D.郭守敬认为,以“四海测验”方式得到的数据不能直接验证地球学说的真实性,因而他未在论述中提到地球学说。
    (3)下列选项不属于中国天文大地测量的一项是
     

    A.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
    B.审时以漏,平地以绳,随气至分,同日度影。得其差率,里即可知。
    C.周天三百六十度,每度当地上二百里,是故推验大地经纬度分,皆与天应。
    D.树两表,南北十里……试从南表之下,仰望北表之端,必将积微分之差,渐与南表参合。
    (4)“四海测验”体现了哪些科学精神?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5)两则材料都围绕“四海测验”展开,但在行文特点上却存在很大的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组卷:5引用:4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石猴
    ——平分杂记
    孙犁
          大官亭是饶阳县有名的富村,这村里有很多地主和财东。平分时候,这村的浮财,远近都嚷动。大官亭附近有个小官亭,小官亭的浮财,账单不到一尺长,有几个妇女坐在炕头上,一早晨的工夫就分清。分清了,可是人们还有意见,妇女们为一尺二尺洋布争吵起来。你的细,我的粗,她的花样好……新农会主席就说:“别争了,你们到大官亭去看看,人家那里,丝棉绸缎,单夹皮棉,整匹和零头的绢纺,堆满五间大屋子,间间顶着房梁。要像你们这么争起来,就一辈子也分不清了!”
    “在那里主事的,可得有两下子,账房先生也得有一套!”妇女们说。
    “一套还不够!总得有好几套。”主席说,“工作组是县级干部:账房是过去给七班管事的侯先生!”
    “保管也得是行家!”妇女们说。
          主席说:“那是。先别说牲口、车辆、红货木器、农具粮草,都有专门男保管;衣服布匹、锡铜瓷器、大镜花瓶还有两位女保管。”
          小官亭的人们正议论大官亭的红花热闹,大官亭的贫农团却出了问题。
          出了什么问题?原来在大官亭做平分的干部是县联社的老侯,这人从小是个买卖底,家里现在的成分,有的说是中农,有的说是富农,土地会议上也没弄清楚,表上也没填明白。
          这个老侯二十六七岁,长得细眉细眼,见人就笑,很有个外表上的人缘。穿得时兴干净:脑袋.上的毛巾总是新的,衬衣小褂的尖领总露在外面,鞋总是小圆口,紫花白镶边,一切穿戴都是冀中人看来顶漂亮的。
          工作组刚从土地会议上下来,人们都是兢兢业业,只怕犯错误,出偏向。渐渐政策越来越宽大,干部的作风也就松懈下来。不久,小区联席会.上,大官亭一个代表反映老侯有男女问题,小区区委书记老邴追问,老侯只承认求妇女部做过一双鞋。过了几天,小区工作组开会的时候,老侯掏出烟荷包抽烟,那真是一个非常鲜亮精致的玩意,蓝缎子白花,还有一个用黑丝绳系着的小小的石猴儿。
          那小猴儿弓着身子吃着偷来的仙桃。工作组的同志们抢着看,老侯只是眯着眼笑。
          传看一遍,人人夸好。夸针线活儿做得好,也夸小猴儿雕刻得巧,老侯赶紧抢回装到口.袋里去了。
          老邴却把脸一板说:“哪里来的?”
          因为老邴这么一问,人们的脸也都板起来,老侯也不笑了。他说:“求人做的。”
    “谁做的?”
    “妇女部。“缎子是谁的?”
    “贫农团的,是一块不成材料的零头。”
    “小猴儿呢?”
    “是在贫农团乱东西里捡出来的。”
    “你动手捡的?”
    “是女保管捡出来,我看了看说好,她们就说:老侯正求人做烟荷包儿,再送给你个小猴做坠儿吧!”
    “这就成了你的坠儿,累坠儿!”老邴说,“同志,你要反省一下。”
    “我反省什么?”老侯紧张起来。
    “我要你反省:侵占了农民的斗争果实!”
    “没有那么严重!”
    “没有那么严重?我问你,缎子和猴儿是不是果实?”
    “是果实,可是像这个鸡毛蒜皮的东西,农民并不在乎,是他们异口同声地说:送给你吧,老侯,你为我们忙上忙下,这么点东西没人反映!”
    “想想吧,同志!”老邴说,“他们是为了报答你的恩情,才送给你;你倒说是鸡毛蒜皮!”“你要往深里想嘛,我也没有办法。”老侯说。
    “他们不会忘记这点东西的,他们要祖祖辈辈传说:哪年哪月村里闹平分,工作组老侯从我们这里拿走一个玉石猴儿!”
    “这不是玉石的,”老侯说,“我没卖过古董,我也懂这个眼,这是化石的;化石猴儿,不.信,你们看!”他拿着小猴儿在桌面上一划,留下一道白印。
    “我们这里没有珠宝商人,我只是请你想想:你给党造成了什么影响?”老邴说。
          果然,不久就听见群众传说:大官亭贫农团斗争出来一件宝贝,是个玉石猴儿。说这是七班的传家之宝,是七班的老祖宗从云南做官得来的。后来又说:这个猴儿你别看那么小,可古董得怪。天要刮风,它的身上就发热;天要下雨,它的身上就发湿。这猴儿能算卦,能避邪,能治病,长疙瘩长疮,叫它一磨就好。夜里能放宝光,能变戏法,能骑羊做戏,能把石头桃变成深州大蜜桃。
          有人问:这宝贝不知要落到谁手?就传说:工作组老侯强要了去。后来县里又要去送给冀中了,边区又派人要去了。咳,听说各村值钱的果实,边区都要拿走。
          谣言比什么也传得快。没人在街上说,却有人在集上讲,不久整个的饶阳县都传遍。天不下雨,有人说:你看要有大官亭那猴儿多好;哪村死了人,人们就说:摸不着大官亭那猴儿,那猴儿比什么中医西医全顶事,他这病,要遇见人家那猴儿就死不了……
          县委听到这谣言,说谣言明显地表露着政治问题,叫老邴查明报告,调老侯到党校整风。老侯临走哭了一场,把荷包和小猴儿交给老邴,老邴倒出荷包里的烟,把荷包和小猴儿亲自送到大官亭,交到贫农团。贫农团正副主席和各位代表,当场把荷包和小猴儿,丢在保管股的铁柜里,从今以后,谁也不敢动这个祸害了。
          老邴在代表面前做了检讨,代表们说“邴同志:这真是叫人哭不得笑不得。这是从哪里说起,老侯同志要为这个受处分,可真冤枉!邴同志还得和上级把这个情由提说提说。全是一派谣传!这村的老年人,也从来没听见七班有过什么猴儿,能这么兴妖作怪!”
          老邴说:“兴妖作怪不是猴儿,是我们的敌人,村里有看不见的无线电。老侯同志作风不好,叫人家借尸还魂,受点处分也不算冤枉。”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四日
    (选自孙犁小说集《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小官亭为平分的事争吵,展现了平分事务的繁琐,让读者窥见大官亭平分的不易。
    B.土地会议后,随着政策的宽大,干部作风渐渐松懈,但不拿百姓一针一线的纪律依然很严明。
    C.女保管主动将小猴儿送给老侯做坠儿,体现了老侯的好人缘,也足以证明老侯的正直与清白。
    D.小说小中见大,通过普通石猴被人造谣而兴妖作怪的事件,巧妙地再现了土地改革的复杂性。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石猴”是本文的线索,小说围绕“得石猴一谈石猴一传玉猴一交石猴”展开,与《茶馆》里“莫谈国事”的纸条作用相同。
    B.小说前文老侯“见人就笑”“眯着眼笑”与后文调到党校时“哭了--场”形成对比,展现了他对自身错误的深刻认识。
    C.小说采用了全知视角的叙述方式,在妇女们、老侯、传谣群众等各色人物之间自由切换,使文章不蔓不枝,娓娓道来。
    D.“村里有看不见的无线电”一句运用--语双关的手法,表面上指看不见的电波,实指传播谣言、暗中破坏的反动分子。
    (3)对话描写是孙犁小说的一大特色。请以老邴和老侯的对话为例,分析其文学效果。
    (4)孙犁认为:“真实的小说.就是能够真实地传达出现实生活的小说。”请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主张的。

    组卷:13引用:2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柳子厚墓志铭(节选)
    韩愈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文本二:
    读柳宗元传
    王安石
          余观八司马,皆天下之奇材也,一为叔文所诱,遂陷入于不义。至今士大夫欲为君子者,皆羞道而喜攻之。然此八人者,既困矣,无所用于世,往往能自强以求别于后世,而其名卒不废焉。而所谓欲为君子者,吾多见其初而已,要其终,能毋与世俯仰以别于小人者耳?复何议于彼哉?
    [注]①质:典当,抵押。②诩诩:讨好取媚的样子。③八司马:指因参与永贞革新被贬为司马的八个人,包括柳宗元、刘禹锡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B.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C.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D.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墓志铭,刻在石碑上埋在墓中的铭文。铭文记载死者姓名、世系、生平事迹等内容。
    B.顺宗,李诵的庙号。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后人为他在太庙立室奉祀而追尊的名号。
    C.用事者,当权的人,与《屈原列传》中“用事者臣靳尚”中的“用事者”意思相同。
    D.“相慕悦”中的“相”,与《孔雀东南飞》中“誓天不相负”中的“相”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年少成名,崭露头角。初人官场时仕途顺畅,但因参与的变法失败而屡遭贬谪,一生不得志。
    B.刘禹锡被贬播州后,柳宗元念及他家有老母,上疏朝廷,愿意交换贬所。刘禹锡因此改任连州刺史。
    C.韩愈通过写士人平时交好,但遇利害冲突就袖手旁观,甚至落井下石的行为,突出了柳宗元的节义。
    D.王安石认为,后世批评柳宗元的人反而赶不上柳宗元,原因在于他们在逆境中忘却初心流于世俗。
    (4)柳宗元被贬柳州,却能“自强以求别于后世”,这在文中有哪些体现?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②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组卷:9引用:2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0分)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虎,是林中骄子,百兽之王,更是勇猛和力量的化身;同时,①
     
    。打开《中国植物志》网站,在“中文索引”中,能查到以“虎”字开头命名的植物有68种,以“老虎”开头命名的有33……
          有种兰花,植株高大,花多而大,形状像虎头,故名虎头兰。有种植物每生出一枚叶片,外皮就会长出几个半透明的小子球,在阳光下金光闪闪,②
     
    ,故名虎眼万年青。它不仅四季常青,其花也不易凋谢,观赏期长达一个多月,就有了“友谊常存,青春永驻”的花语。所以每年毕业季,很多同学赠一盆花表达情谊。有了虎头、虎眼,人们还用虎耳来给植物命名,叶子圆圆萌萌,似虎耳模样的虎耳草就是其中一种。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用艺术形式来表达情感的唯一方法是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沈从文在《边城》中多次提到“虎耳草”。请阅读下面文字,概括“虎耳草”的花语(不超过10个字),并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片段一:
          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
    片段二:
    “翠翠,梦里的歌可以使你爬上高崖去摘那虎耳草,若当真有谁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唱歌,你怎么样?”祖父把话当笑话说着的。翠翠便也当笑话答道:“有人唱歌我就听下去,他唱多久我也听多久!”

    组卷:1引用:2难度:0.4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岁末,新华社与新浪微博、新世相共同发起了“年终提问2021”活动,张文宏医生等人根据全网10万多条提问和留言,用回信的方式回应大家的困惑和思考。
          张文宏医生在信中这样说:“有人把人群分为前浪与后浪。其实无论生在哪个年代,年轻人生活的主色调就是焦虑与希望并存。年轻人无论你同意或者不同意,注定是要与时代共成长的。”
          读了张文宏医生的信,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你以一名高二学子的身份,给张文宏医生写一封回信。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正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9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