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2024学年北京人大附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

发布:2024/9/8 9:0:9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
          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不但文字的经典这样,就是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是这样。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但这永恒之梦,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斧轻轻一劈就碎。修炼不够,太轻太薄,不耐用甚至经不起念叨第二遍。倒是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荫,一不经意间成了经典。当然,经典也有呕心沥血、积久而成的,像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末日的宣判》,一画就是八年。不管是妙手偶成还是苦修所得,总之,它达到了那个水平,就如铜镜愈磨愈亮,要是一只纸糊灯笔呢?用三五次就破了。
          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原因有三:一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二是有绝后的效果;三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经典不怕后人重复,但重复前人却造不成经典。
          文化的发展总是一层一层,积累而成。在这个积累过程中要有个性,能占一席之地必得有新的创造,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的欧、颜、柳、赵,王羲之的行书、宋徽宗的瘦金书都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经典。因为在这之前没有过,实现了“空前”,有里程碑的效果。它们是永远的参照点。
          经典又是绝后的,你可以重复它、超越它,但不能复制它。后人时时地想起、品味、研究经典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借鉴它,以便去创造自己新的经典,就像爱因斯坦超越牛顿,爱因斯坦和牛顿都不失为经典。齐白石谈到别人学他的画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因为每一个经典都有它那个时代、环境及创造者的个性烙印。你只能创造你自己的高峰。唯其这种“绝后”性,才使它高标青史,成为永远的经典。我们对经典的重复不只是表面的阅读,更是一次新的挖掘。
          经典所以总能让人重复、不忘、总要提起,是因为它对后人有启示和指导价值,凡经典都超出了当时实践的范围而有了理性的意义,有哲理的内涵,唯理性才可以指导以后的实践,只有理性的东西才经得起一遍一遍地挖掘、印证,而它又总能在新的条件下释放出新的能量,如天然放射性铀矿一样,有释放不完的能量。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都是永远的经典,早超出了当时的具体所指而有了哲理的永恒,就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小提琴曲《梁祝》中爱的旋律,还有毕加索油画中的哲理,张旭狂草中的张力也都远远超出自身的艺术价值而有了生命的启示。
          总之,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是因为它丰富的内涵,每一次重复都能从中开发出有用的东西,像一块糖,因为有甜味人才会去嚼,能经得起人反复咀嚼而味终不淡,这就是经典与平凡的区别。一块黄土,风一吹雨一打就碎,而一颗钻石,岁月的打磨只能使它愈见光亮。
    (节选自梁衡《说经典》,有删改)材料二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固然与人们的阅读,阐释和评价有关,但从根本上讲,决定于作品本身的价值和品质。换句话说,经典不是被说成是经典的,而是自己生成为经典的。因此,经典的秘密和律则,只能到作品里面去找。
          纵观横察,概而言之,经典作品似乎都具有这样的特点,都遵从以下的几个律则。
          第一,易感性。叔本华说:“我们发现每一位真正伟大的作家都尽可能洗练、明晰、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单纯质朴总是被看作真理的标志,而且也是天才的象征。“真正的文学作品,都有朴素、明白的特点,都是让人一看就懂但又觉得意味无穷的,比如唐诗、宋词、元曲,大都明白如话,清新自然,读之如饮佳醒,快何如战!其实,文学创作的一个美学原则,就是用最简约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意思,让读者费最少的力气,得到最大的收获,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学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仅仅二十个字,就写出了五个物象、三个动作、两种心象(疑和“思”),描绘出一幅静夜思乡图,表达了一种像月光一样流转无己的乡愁冲动,其中没有一个难认的字,没有一个晦涩的惠象,谁读了都明白,谁看了都觉得好。
          第二,普遍性,经典作品不是琐碎无聊的个人经验,恰恰相反,在那些伟大的作品里,我们总是可以发现对有限的个人经验的超越,可以看到伟大作家对人类普遍经验的关注,那些伟大的作品,都能让人们与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产生强烈共鸣,相反,那些由于种种原因轰动一时的作品,却终因缺乏普遍的人性内容,缺乏对人类命运的关怀,而被人们弃置一旁。
          歌德说:“真正伟大的作品,是百读不厌的,很难甚至不可能抵抗它的魅力,它留给你牢固的、不可磨灭的印象,一般地说,凡是古往今来人人爱读的诗文,你可以认为它是真正美的、真正崇高的。”经典就是这样一种让人不断回味和回忆的伟大作品,它总是吸引、召唤许许多多的人去阅读,去品味。
          总之,经典是几乎所有人的朋友,是几乎所有人亲切而温馨的精神家园。第三,永恒性。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夫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追求不朽,正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人类的生活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生活,就在于从空间上说,人总是向往着别处的生活;从时间上说,人总是充满一种未来感,总是渴望在肉体生命结束以后,自己的精神可以延伸下去,从而获得不朽。可以说,人类之所以写作,某种程度上,就是希望借助作品的不朽,以实现精神的永生。
          第四,正极性,所谓正极性,指的是一部作品在价值观、情感态度和道德境界上表现出的一种高尚而伟大的性质,一部真正的经典,不会怀着陶醉的心情来渲染自私、冷酷和残恶,不会降低人类的尊严和道德境界,而是发掘并表现人性深处潜存的善良、正直、勇敢,通过塑造美好的人物,将人的精神提升,只有深刻地表现正极性内容的作品,才有可能是伟大而不朽的经典。
          的确,一部真正的表现正极情感和正极思想的经典,必然具有升华性,必然会在精神上对我们产生积极的影响。换句话说,一切伟大的经典都具有灯与火的性质,既照亮世界,又温暖人心。
          第五,给予性,那些真正的经典作品有着母性的慈爱气质,在这样的作品里,利他的牺牲精神,博爱的人道情怀,以及对自由、正义、平等和理想的不懈追求,构成了像大地一样稳定的精神基础,给读者带来的是一种宁静的幸福感和丰饶的收获感。
          总之,给予性是作家创造经典必须服从的律则,没有一部真正的经典作品不是给予性的,文学也是这样,越是表现给予性的慷慨与仁慈,越是能得到读者的喜爱,越有可能成为不朽的经典,这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最根本的律则。至于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受传统文化资源熏陶得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朱熹就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变化气质。读古人书、与古贤为伍,是一个人精神境界高尚的表现,可以提示人们不要堕入俗流,有时称赞一个人的文章写得好,会惊叹地说这是古人的文章,这是极高的奖赏。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
          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造成全民族的阅读风气,首先是造成阅读经久不衰的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
    (节选自李建军《经典的律则》、刘梦溪《今天为什么还要读经典》,有删改)(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能经受得住一遍遍、一代代的重复,而不会被可怕的重复之斧劈碎。
    B.要让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就要设法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水平,还要有个性,有新的创造。
    C.后人品味、研究经典,都是为了创造他自己的高峰和新的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
    D.经典都具有丰富的内涵,我们对经典的每一次重复,不是表面的阅读,而是一次新的挖掘和印证。
    (2)文中第三段画线句子中的两个“重复”的含义是否相同?请说出其具体内涵。
    (3)材料二在谈经典的“易感性”时说:“文学创作的一个美学原则,就是用最简约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意思:让读者费最少的力气,得到最大的收获。”下列古诗中不符合这一美学原则的一项是
     

    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B.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刘禹锡《秋词》
    C.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D.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4)下列对经典作品内容的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中有许多精辟言论,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体现了经典的易感性。
    B.《红楼梦》中,刘姥姥得到过王熙凤二十两银子的资助,一直对贾家感念于心,曾带瓜果蔬菜到贾府中看望大家:贾家败落后,巧姐遭难,刘姥姥出手相助,救回了巧姐,体现出经典的正极性。
    C.鲁迅在《呐喊》中,描述了诸多人物头上都有“辫子”,如阿Q的“辫子”、小D的“辫子”“洋鬼子”的“辫子”、N先生的“辫子”、七斤的“辫子”、赵七爷的“辫子”等,体现出经典的永恒性。
    D.《边城》细腻刻画了纯真的男女之爱、和美的亲属之情、质朴的邻里之睦,生动展现了边城人民健康、优美、纯朴的民风人情,讴歌了一种淳厚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体现出经典的给予性。
    (5)根据以上两个材料,分条概括阅读经典的意义。

    组卷:1引用:1难度:0.6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26分。

  •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氏之先为常山真定人。公父武康公事太宗皇帝,秉节治戎,有劳有勤,报恤追崇。公少以父任为西头供奉官。至道二年,遣五将讨李继迁,公从武康公出铁门,先锋,杀敌甚众。军至乌白池,诸将失期,不得进,公告其父曰:“归师过险,争必乱。”乃以兵前守隘,号其军曰:“乱行者斩!”由是士卒无敢先后,虽武康公亦之按辔。追兵望其军整,不敢近。武康公叹曰:“王氏有子矣。”后以御前忠佐为军头巡检。邢洺男子张洪霸聚盗二州间,历年,吏不能捕。公以毡车载勇士为妇人服,盛饰诱之邯郸道中,贼党争前邀劫,遂皆就擒,由是知名。
          御史中丞孔道辅等因事以为言,乃罢公枢密。言者不已,即以为右千牛卫上将军。士皆为之惧,公举止言色如平时,惟不接宾客而已。既而,孔道辅卒,客有谓公曰:“此害公者也。”公愀然曰:“孔公以职言事,岂害我者?可惜朝廷亡一直臣。”由是言者终身以为愧,而士大夫服公有量。
          庆历二年,契丹聚兵幽、涿,遣使者有所求,自河以北皆警,乃拜公保静军节度使,知澶州。公治其军,无挠其私,亦不其过,居顷之,士皆可用。契丹使人其军,或劝公执而戮之,公曰:“吾军整而和,使觇者得吾实以归,是屈人兵以不战也。”明日,大阅于郊,公执桴鼓誓师,号令简明,进退坐作,肃然无声,乃下令曰:“备糗粮,听鼓声,视吾旗所乡!”契丹闻之震恐。会复议和,兵解,知陈州。
          自宝元、庆历之间,元昊叛河西,兵出久无功,士大夫争进计策,多所改作。公笑曰:“奈何纷纷?兵法不如是也。使士知畏爱,而怯者勇,勇者不骄。以吾可胜,因敌而胜之耳,岂多言哉!”其在枢密,亦尝自请临边,不许,凡大谋议,必以咨之。其在外,则遣中贵人诏问,其言多见施用。公于是时,屹然为中国钜人、名将,虽未尝躬矢石,攻坚摧敌,而恩信已足抚士卒,名声已足动四夷。
          公年七十有余,以疾薨于家。其遗言曰:“臣有俸禄,足以死事,不敢复累朝廷,愿无遣使者护丧,无厚赙赠。”天子恻然,哀其志,以黄金百两、白金三千两赐其家,固辞,不许。明年,有诏史臣刻其墓碑,谥曰武恭。
    (取材于欧阳修《忠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恭王公神道碑铭》)(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亦不其过 贷:宽恕
    B.契丹使人其军 觇:参观
    C.知陈州 徙:迁任
    D.足以死事 具:准备
    (2)下列对各句中“为”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文中句子 “为”字的几种解释
    (甲)先锋 ①充当,担任。②对,向。③成为,变成。④行为。⑤替,给。⑥因为。
    (乙)虽武康公亦之按辔
    (丙)而士大夫服公有量
    A.(甲)③(乙)⑤(丙)④
    B.(甲)①(乙)⑥(丙)④
    C.(甲)①(乙)②(丙)⑤
    D.(甲)⑥(乙)②(丙)③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举止言色如平时,惟不接宾客而已。
    武恭公的举动、语言、面色都像平常一样,只是不接待宾客罢了。
    B.明日,大阅于郊,公执桴鼓誓师。
    第二天,在郊外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武恭公拿着鼓槌击鼓誓师。
    C.备糗粮,听鼓声,视吾旗所乡。
    准备干粮,听鼓声号令,看我旗子指挥指挥的方向。
    D.其在外,则遣中贵人诏问,其言多见施用。
    他在京外时,黄帝派遣近臣去询问他的意见,他的话多有见地,对治国有大用。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康公侍上治军都颇有功劳,被怜恤推崇。武恭公因父亲的原因,担任了相关职务。
    B.面对元昊的叛乱,朝廷军队久战无功,朝臣意见多被修改,武恭公却赞同这些意见。
    C.作者认为武恭公是朝中的著名将领,恩信能抚慰士卒,声望可震动四方。
    D.武恭公去世,皇帝十分悲伤,不仅重金厚慰其家人,还下诏为其刻墓碑。
    (5)将下面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其在枢密,亦尝自请临边,不许,凡大谋议,必以咨之。
    (6)欧阳修的碑志文借鉴了史家笔法,注重用简洁的语言记述人物事件及结果影响。文中用“由是士卒无敢先后”“由是知名”“由是言者终身以为愧”三句写出了武恭公言行的结果或影响。其中的“是”分别指代什么事件?根据文意,简要概述。

    组卷:5引用:1难度:0.5

三、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8分)

  • 3.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      ②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③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      ④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子张》)(1)从①—③概括孔子对为学有哪些认识。
    (2)山东曲阜孔庙前的仰圣门上,题有四个大字:“万仞宫墙”。请结合第(4)则内容解释“万仞宫墙”的意思,并说明它题写在此处有何深意。

    组卷:9引用:2难度:0.5

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

  • 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题杜甫画像
    王安石
    吾观少陵诗,谓与元气侔。
    力能排天斡九地,壮颜毅色不可求。
    浩荡八极中,生物岂不稠?
    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
    惜哉命之穷,颠倒不见收。
    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
    瘦妻僵前子仆后,攘攘盗贼森戈矛。
    吟哦当此时,不废朝廷忧。
    常愿天子圣,大臣各伊周。
    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
    伤屯悼屈止一身,嗟时之人我所羞。
    所以见公像,再拜涕泗流。
    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后之游。
    注释:①雕锼:雕刻。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浩荡八极”两句的意思是说在洪荒天地之中,事物丰富繁多。
    B.“丑妍巨细”两句说杜甫的诗写尽了世间百态,不见斧凿痕迹。
    C.“瘦妻僵前子仆后”一句详细描绘了诗人杜甫一生的坎坷遭遇。
    D.“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化用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
    (2)“青衫老更斥”一句中以“青衫”代指人,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这一手法的一项
     

    A.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
    B.昔日青衫遇知己(欧阳修《纪德陈情上致政太傅杜相公二首》)
    C.尚忆青衫陪众隽(陆游《书怀》)
    D.青衫昔作督邮时(刘克庄《挽黄岩赵郎中二首》
    (3)这首诗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组卷:37引用:5难度:0.5

五、本大题共6小题,共65分。

  • 11.“杂”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词。有人认为世界很大,人生很长,“杂”一点很好,有人却不以为然。
          你对于“杂”有怎样的思考与认识?请联系生活、科学、文化、艺术,以“杂”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组卷:3引用:2难度:0.5
  • 12.礼物是表达感情的一种载体。一件礼物,或凝结着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或传递着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关于礼物的故事,或使人感动,或令人鼓舞,或引人深思,或让人警醒……
          请以“一件礼物”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组卷:3引用:3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