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湖北省武汉市钢城十六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27 12:0:3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红色经典之所以在当下受到追捧,是因为它提供了另外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挫折面前的顽强不屈,是追求真理的视死如归,是集体主义的责任担当。以此为精神内涵,红色经典建立起了一种进取、阳刚、开阔的美学风格。而这种精神力量和美学风格,正是今天这个时代所需要和稀缺的。
          红色经典是“工农兵文艺”,作为共和国前期,以描写人民革命斗争历史为主,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艺作品,它们以几千年来一直被忽略、被蔑视的底层普通平民为主人公,把他们塑造成英雄。我们可以认为,它们传导的也是一种地道的平民精神。它们的平民精神不同于“五四”时的俯视平民、怜悯平民,而是平视加仰视。近距离的平视,使得平民特别是农民的日常生活以从未有过的细腻方式展现于读者面前。只有像柳青、梁斌、浩然这样真正熟悉农民、热爱乡村生活的作家,才能以那样的深情描绘出蛤蟆滩、千里堤、白洋淀、东山坞的自然景色,在渲染时代风云之时,也让读者感受到农民朴实的精神追求和世俗的喜怒哀乐。梁生宝、朱老忠、萧长春这些人物确实比实际生活中的农民更高大。但这些人物形象不乏可信性,因为他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们仍然让人感觉是活的人,而非提线木偶。
          红色经典突出集体主义精神。“五四”对“个人”的发现,其积极意义巨大,个体生命和个人权利被尊重是现代性建设的最重要成果之一。但是,关注个人、尊重个人并不等于个人利益至上、不讲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在如今的语境中也可转译为团队精神。人既是个体的人,又是社会的人。个体价值被重视是前提,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则是对个体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超越。
          红色经典以革命浪漫主义为主导,它传导出一种非常独特的魅力。《红岩》里的英雄超越普通人的地方,不是其非凡的武功或智谋,而是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超强意志力。红色经典符合毛泽东关于文艺“高于生活”的美学思想,它的超越精神不仅体现于主人公精神气质的方面,也表现在作品营造的艺术氛围、美学境界的超越性上:读者即便知道了林道静不等于杨沫,或江华不同于马建民,知道了真实的威虎山并不像小说里写得那样险峻、琼海的“南府”有别于电影或舞剧里的境况,也还是喜欢陶醉于作品的艺术氛围之中,因为作品将大家导入了一种更美好的彼岸世界。
    (摘编自《红色经典是精神的传导》)材料二:
          海涅说:“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觉醒年代》的叙事线索,而其内在核心则在于思想的力量、觉醒的过程。这也是该剧能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这种觉醒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思想的觉醒。主要体现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从引领新文化运动、领导五四运动、探寻救亡之道,到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如果说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那么马克思主义道路其实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过艰辛探索、严肃思考之后的必然选择。思想启蒙犹如冲破重重黑暗的亮光,给古老的中国带来新生的希望。今天,对国家命运的严肃性思考、对知识分子应该承担的思想性责任,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的思考题和必答题。
          二是新人的觉醒。新文化运动主要目的在于启发民智,这一目的的实现首先体现在青年学生的觉醒与成长上。赵世炎、毛泽东、周恩来等青年学生在新文化运动和《新青年》的启蒙、感召下,认识到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感受到民族救亡的危机,并逐步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这种觉醒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反复的思考、比较,甚至是实验实践的。陈延年、陈乔年兄弟因信奉克鲁泡特金的互助理论,联合13人成立北京工读互助社实验小组,最终失败。毛泽东也曾更倾向于无政府主义的温和改良,后来发现终是走不通,最终坚定了走革命道路的选择。因为一代新人的觉醒,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才成了中国的道路。
          三是普罗大众的觉醒。五四运动过程中,李大钊和陈独秀意识到,“必须要让民众直接出来解决问题,光靠学生不行,必须要发动群众”“让全国各行各业都要行动起来,让他们参与到改造整个社会的斗争中来,唯此,中国才有希望”。后来在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的压力下,北洋政府才没有强硬命令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约上签宇。由于李大钊等人的宣传启发,以长辛店工人为代表的普通民众正在觉醒,这个觉醒是五四爱国运动的一个重要成果,必将在未来的中国革命过程中产生惊天动地的影响。
    《觉醒年代》还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的人物,不仅正面呈现了陈独秀的革命先锋形象,更还原了他作为“父亲”“同事”的立体性与丰富性。这样的“人设”拉近了领袖型、名流型人物与普通观众的距离,也更为可信可亲。
    (摘编自曹巧兰《火出圈的<觉醒年代>,为什么这么好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时代和受众所欢迎的红色经典,拥有和当下许多文艺作品不同的精神力量,并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
    B.红色经典所倡导的集体主义,和五四运动所倡导的关注个人并不矛盾,前者在今天也能近似地作为团队精神而被我们理解。
    C.红色经典虽然在人物形象、环境等方面有所虚构,但是在革命浪漫主义的主导下,依然吸引着广大读者,魅力十足。
    D.五四爱国运动最终推动了广大民众的觉醒,李大钊和陈独秀二人思想意识的逐步转变,就是这种觉醒的典型例子。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色经典的平民精神,在作品中表现为描写平民时视角发生转变,在作家身上表现为对平民及其所在环境倾注真感情。
    B.红色经典中,有的农民形象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虽然变得高大,但读来依然鲜活可信,是因为他们有坚定的革命信仰。
    C.知识分子要有家国情怀,无论是在五四时期还是在当代,对国家未来的关注和思考,都应当是先进知识分子的重要任务。
    D.在思想觉醒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对不同革命道路的比较和实践,陈延年、陈乔年就不会最终坚定地选择马克思主义道路。
    (3)下列各项中,最符合“红色经典”特征的一项是
     

    A.鲁迅在1918年创作的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自述,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B.柳青在1959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创业史》,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C.叶圣陶于1924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讲述了小学校长潘先生因军阀混战而举家逃难时的种种可笑又可鄙的行径。
    D.2009年播出的电视剧《潜伏》,讲述了1945年国民党情报人员余则成弃暗投明成为潜伏在敌人军统机关的地下党的故事。
    (4)请从论证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5)有人认为,对于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取得成功的原因,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完全相同。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21引用:9难度:0.7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剃头爷
    熊立功
          祖上有个爷,是剃头的。他头剃得光精,垸里人都叫他剃头爷。这剃头爷身上有故事,垸里长辈闲下没事,就爱聊他,可都讲不出个子丑寅卯。还算垸下的三爷口才好、记性好些,我就常纠缠他,要听剃头爷的故事。
          三爷就给我讲了,我也把它记下了。
          剃头爷本不该剃头的,他读了一肚子书,相貌也不差,白白净净,一身的书生气。三国、西游滚瓜烂熟,说起评书叫人不眨眼。让他剃头是源于那次学生上街给人剪辫子,“叽咯,叽咯”的声音,让他有种快意,奏乐一般,口里的评书就情不自禁地流出来。当剃头爷剪辫子快要成瘾时,就有一只辫子军封了他们的校门,抓剪辫子的学生。后来听说军队头儿叫张勋,是个提督,抓剪辫子的学生是为了拥护清朝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政变。
          他剃头爷当时在大街上,正和另外两个同学一起,逮着了一个身穿绸缎手提文明棍的家伙,那家伙的辫子大而长,从西瓜帽里拖着下来,一直到屁股。见了拿着剪刀的剃头爷他们几个学生,顿时面如土色,扭头就跑。迟了,剃头爷快准狠的剪刀已经触到那家伙的辫子了,咔嚓声里,辫子应声落地。
          剃头爷几个人正乐着时,从身后伸过来的几杆枪,把剃头爷几个人顶住了。抓他们的是几个蓄着长辫子的士兵,他们拷问剃头爷他们谁是领头的,现在在哪里?老半天,打也打了,骂也骂了,见剃头爷他们默不作声,就把剃头爷他们三人关进一间昏暗的房子里,门口还安了岗哨。到了晚上,闷热潮湿的房子里,蚊子嗡嗡作响,叮得叫杨絮的女同学在身上胡乱拍打,并发出难受的叫声。剃头爷心生一计,把杨絮和另外一个男生叫到墙角,轻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大家嗯着,就各自准备起来。
          到了半夜,杨絮突然死一般惨叫起来,直喊肚子疼。剃头爷赶紧跑到门后,死劲地拍打门板,直呼救命。不一会,门被打开了,岗哨走进来,刚问怎么回事,就被身后扑上去的男同学拿裤带缠住了脖子。紧接着,剃头爷和杨絮也扑了过去,放倒的岗哨在剃头爷他们三人的厮打中,一阵挣扎后,就一动不动了。
          剃头爷他们三人刚跑出来不远,后面就来了追兵。噼噼啪啪的枪声中,男同学中弹倒下了。剃头爷跑过去摸了摸男同学脉搏,已经没反应了,就拉上杨絮,在弹雨中左闪右躲,拼命往巷道里钻……
          十几天的日夜奔波,剃头爷带杨絮逃回了家。剃头爷虽然学业未成,但带回来了一个共患难的姑娘。剃头爷的父亲便在杨絮和儿子的同意下,给他们办了婚事。
          回山里的剃头爷除了帮父亲打理一些生意外,还没忘替人剪辫子的功课。给谁剪呢?那时,剪辫子之风还没刮到山里,自己在族规的压制下,又不能明目张胆给人剪辫子,就用糖果哄着一些小孩,怂恿他们趁他们的爷啊爹啊熟睡后,把大人们头上的辫子剪成狗啃一样。那些大人们醒来后,除了大发雷霆外,当然还得找人修理。
          这时,剃头爷便有了用武之地,做起了好人。
          拿出一套山里人没见过的剃头家伙,剃头爷笑呵呵问:“蓄平头、分头还是光头?”
          人家正恼着哩,破口一句:“由你,随便!”
          剃头爷便对那狗啃样的头瞄一会,按人的相貌,年龄大小,开始在头上捣鼓起来。年龄大的,刮个光头,镜面样光,轻爽。离开时,拍拍光头,乐了:“不好看,可受用,轻松。”
          年龄轻的,要么理个分头,要么蓄个平头,人就精神起来。完了,剃头爷拿出镜子让人瞅,说:“是不是见年轻些?”
          板着的脸便起花了:“嗯。”
          慢慢儿,找上门的多了,刮了光头的还要刮。
    “不好看哩,还刮?”
    “看顺了,一样,还去头火。还有,你上回的三国还得听下去。”
          蓄分头理平头的隔些时又转来。
    “不扎辫?”
    “不了,蓄深了难受。再说,你那西游我还没听完哩。”
          还有人把剃头爷传得神了,说他剃头能给人治头痛病,失眠症。垸里常年患头痛失眠的族长,终于熬不住了。便找来剃头爷,问:
    “听说你有绝招,可以治好头痛失眠。”
          剃头爷看看尖嘴猴腮的族长那烂桃一样的双眼,红得放血。再看看那罩在他头上密密的发辫,就晓得那是头火重造成的,心里就有了数。就说:“要想治头痛失眠,你得听我的。”
    “你说,么样治?”
    “先把你辫子剪掉,再剃成光头……”剃头爷笑笑,说,“你敢破规矩?!”
          族长翻剃头爷一眼,没做声。
    “不行,那我走了。”
          一阵痛炸出来,像要族长的命。
    “来吧。”族长抱着要裂开一样的头说。
          剃头爷便扶族长坐上太师椅,拿剪刀剪起发辫来,每剪一剪,族长都要颤一下。剃头爷却在“叽吱”声里,来快感了,三国故事就从他嘴里溜出来。
          慢慢地,族长不颤了,不抖了。
          剪了发,剃头爷拿毛巾把族长的头敷热,再两指夹刮刀,轻轻在头上刮,顺刮,倒刮。刮得头皮泛白,发光。
          干完这些,剃头爷一双细嫩的手便在族长头上按开了,观族长闭上了眼,就关了话闸,把故事打了结。按着,揉着,竟让族长打起鼾。
          自那之后,剃头爷名声大震,来求他剪辫剃头的真可谓络绎不绝、门庭若市了。
          欣慰中的剃头爷,在离不开他的族长的扶持下,撑起了剃头门面。剃头爷,开始以剃头为生了。
          妻子杨絮也没闲着,主动给剃头爷当起了下手,给来剃头的人洗头。这在山里,女人给丈夫之外的男人洗头,也是破规矩。
          开始,当然有闲言碎语,后来,杨絮用精湛的手艺堵住了人们的嘴。
          做娘做老子的看剃头爷成天乐颠颠的,还能养家糊口,便认命了。剃头爷夫妻给人剃头,不贪利,不图财,虽然成天忙得团团转,但总是乐呵呵的。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剃头爷面对士兵的严刑拷问选择默不作声,足见他性格中隐忍不屈的一面;同狱友一起杀害放哨士兵一事也可看出其谲诈多端。
    B.剃头爷用糖果哄骗一些小孩将家里大人的头发剃成狗啃一样的发型后,面对大人们的指责,他并不介意,主要是因为他内心愧疚。
    C.虽然剃头爷和他的妻子杨絮敢于打破陈规,但是,“自己在族规的压制下,又不能明目张胆给人剪辫子”这句话可以看出剃头爷认为给人剪辫子是不光彩的。
    D.“‘叽咯,叽咯’的声音,让他有一种快感”“剃头爷却在‘叽咯’声里,来快感了”。这里的“快感”源于他打破旧规矩时内心的满足。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描写方法,生动地展示了剃头爷剃头技艺的精湛。
    B.小说多次写到“你敢破规矩”“也是破规矩”,强调了本文的主旨。
    C.小说以“剃头”为线索串连全文,将剃头爷给学生剪辫子、为“大人们”剃头、帮族长治好头疼等几件事情穿插起来,使文章结构严谨。
    D.文章开头提及“剃头爷身上有故事”,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有人认为以“破规矩”为标题更好,你的观点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4)作者熊立功在谈及自己作品时说:“我写的是草根的故事,因为他们身上有一种独特的气质令我敬佩!”请以剃头爷为例,简要分析作者笔下草根人物的精神特质。

    组卷:8引用:5难度:0.7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己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高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B.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C.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D.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藏室,是藏书和档案之所。“守藏室之史”即“藏室史”,亦称“征藏史”。“征”是典掌之意,与“守”相同,指管理周王朝皇家图书的史官。
    B.矰,是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来也泛指短箭。
    C.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古代三公之一,位高于太师。
    D.孝文,是谥号。汉孝文帝是刘恒,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
    B.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的品格,同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
    C.老子写了5000多字《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然后潇洒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D.世上信奉老子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作为严肃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对老子的学说只作客观描述,并没有尊老贬孔。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②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5)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表现出“老子,隐君子也”?

    组卷:71引用:36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根据要求答题。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特别节目播出后,备受热议,在舆论场中引发多方好评。节目分为《一枝一叶总关情》《治国有常民为本》《国无德不兴》《国之本在家》《报得三春晖》《绝知此事要躬行》等12集。
    根据上面的信息并结合自己的了解,请阐述该节目备受好评的原因。

    组卷:25引用:12难度:0.7

四、作文(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展现了从1915年《新青年》问世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段风云激荡的伟大历史进程,让人们重新认识百年前那段可歌可泣的恢弘历史和壮美篇章,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烈讨论。
    “今天的大多数青年根本无法想象,他们在政治课上所学的知识,曾经被一群人当作毕生的理想信念去奋斗和牺牲。”——豆瓣网友  万千
    “年龄越大越钦佩百年前为了国家民族的奋不顾身的革命者,他们才是最酷的年轻人,最纯粹的理想主义者,革命万岁!青春万岁!”——豆瓣网友  环形山
          有人问:“《觉醒年代》有续集吗?”我的回答是:“你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是续集!”“续集应由当代青年来写!”——豆瓣网友  嗯嗯
    《福建日报》的“观点”栏目开展“新时代青年的觉醒”主题讨论,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历史和现实,写一篇议论性文章向该栏目投稿,谈谈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自定立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3引用:7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