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西藏拉萨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在论及文学类型的时候,大家习惯于将当下的类型文学源头上溯到历史上的经典序列。比如近代以来被我们命名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作品,至少其中《西游记》是“神魔小说”,《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水浒传》是“侠义小说”,这样的说法是旧已有之的。这样比附,便有助于说明通俗小说的类型性和它们成为经典的可能;并与当下流行的类型小说形成比较,起到了“尊体”和便于他人理解的作用与效果。但在“中国首本类型文学概念读本”《流行阅》的发刊词中,有了另一种理解:“过去我们讲通俗文学,后来讲网络文学,现在放在这里用都不太合适。参照类型电影的说法,用类型文学的新概念才能更好地归纳今天的这部分创作……类型小说无所谓严格意义的雅俗,怎样汲取类型的营养形成和创造类型,是作者创造力的自由。”
          归根结底,我们今天命名的类型文学的全称,应该是:当代大众类型文学。它的边界既是“当代”,又是“大众”。“当代”,意味着今天所提出与研究的对象——类型文学,是与当代科技和资本相适应的文学创作形态;在当代,其文化主流被命名为“大众文化”,其文学需求和实际文学表现样式,即“大众文学”,它的基本要求是“通俗”的。这正如贺绍俊所说:“类型小说是通俗小说的基本存在方式”。在上述意义上,我们提出和研究“类型文学”就是研究在当代科技和资本以及大众文化场中的一个主干的文学样式,是对“一时代之文学”的研究。
    (摘编自夏烈《类型文学:一个新概念和一种杰出的传统》)材料二:
          随着网络文学和科幻小说的兴盛,近年来传统文学创作者开始主动汲取类型文学叙事资源,出现了小说叙事上的文类融合现象。不仅仅是传统型的纯文学向类型小说取经,此前类型叙事手法较为突出的作家和一些作者也转型为相对传统的纯文学创作。网络文学写作领域,打破类型划分、进行文类融合写作更是一种常见的叙事现象。不断地突破既有的类型划分,融合多种类型的通俗文学元素,这几乎成了网文界最为便捷的创新途径。
          纯文学向类型文学取经,类型小说作家向纯文学靠近,以及网络文学界常见的类型融合,这些现象说明今天的文学创作已不再固守传统的门户之见,开始主动借鉴其他体裁、类型作品进行自我创新。传统文学界之所以有进行自我革新的冲动,间接原因或许是传统纯文学的市场空间被网络文学和新崛起的悬疑、科幻等类型小说挤压,但根本的缘由是传统纯文学作家自身寻求突破。
          走出写作的舒适区,直面全新的社会现实,表现新时代的精神,这是中国当代作家的创作使命,同时也是现代文学以来中国作家完成自我创新的不二法门。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史告诉我们,但凡作家固守传统,不愿意去直视新时代新现实,文学就会“狭窄”,读者就会慢慢流失。
          新世纪以来的文学创作,除网络文学的迅速崛起之外,传统文学也有着重要的发展轨迹: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那种个人化的写作逐渐隐匿;综合着个体精神表达与时代现实书写的创作日益成为主导风格,但也因为这种写作注重现实的深度表达和内在精神层面的隐微流露,普通读者理解起来有难度,所以影响力没有破圈;写实感强烈的文学创作、纪实性特征突出的非虚构写作逐渐受到重视,这类作品成为一些作家摆脱写作困境的出口;作家借鉴悬疑、科幻等类型叙事元素,以及汲取中国传统通俗文学资源的现象越来越多。这几种现象,特别是后两种是作家们进行自我革新的探索表现,这种自我革新背后当然有着整个文学界的创新思考。非虚构、类型叙事、通俗风格,这些于新世纪初属于小溪流一般的探索实践,持续多年之后成了当前文学界的创作趋势。
          当然,并不是说非虚构和类型叙事将取代纯文学创作,而是说整个小说界呈现了一个叙事融合、风格转型的阶段。这不是谁取代谁,而是每一个类型的写作都在加速变革,而且是打破隔阂、相互借鉴式的综合性改变。传统纯文学创作将借鉴其他类型创作的叙事资源,更强调现实感和可读性,更进入时代,深入生活现场,同时也努力获得更广泛的读者。非虚构、类型小说也会更进一步地重视文学性,非虚构写作不会是过去的报告文学,类型文学也不会是以往纯粹娱乐的通俗故事。
          这些新的变化,意味着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这不是以往很多人认为的不同类型写作将壁垒分明、各自独立、不相往来的状态,而是各种类型写作相互借鉴、不断突破边界的“文类共融”时代。
    (摘编自唐诗人《文类共融:当代文学叙事艺术的新变》,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为代表的历史经典序列被习惯性地认为是类型文学的源头,这种看法古已有之。
    B.纯文学和类型文学间及网络文学界的文类融合现象表明,文学创作正在打破门户之见,寻求主动的自我创新。
    C.只有直面全新的社会现实,表现新时代的精神,文学创作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这也是中国当代作家的创作使命。
    D.新世纪以来,一些作家逐渐接受非虚构、类型叙事、通俗风格,寻求自身创作突破,促进了类型文学的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类型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关系,但两者论述的目的不同。
    B.《流行阅》的发刊词中认为,曾经的通俗文学、网络文学都可以归入类型文学的范畴。
    C.“当代大众类型文学”的表述,既关照到了其产生背景,又关照到了实际需要和表现样式。
    D.“文类共融”最终要彻底打破不同类型写作之间的壁垒,成为一个不分彼此的综合体。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
     

    A.作家东西最新的长篇小说《回响》,借用了侦探叙事来讲述传统的情感主题。
    B.网络文学作家李小糖罐以真名李敏锐在传统文学期刊发表纯文学作品。
    C.熊召政的历史小说《张居正》基于历史真实,完成从“史”到“文”的转化。
    D.余华的长篇小说《文城》被认为是“纯文学爽文”,但有网络小说的叙事特征。
    (4)有人认为《红楼梦》是一部世情小说,同样可以作为类型文学的源头之一。请结合《红楼梦》和材料一对此进行分析。
    (5)如何才能实现“文类共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9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泥人
    尹葛亮
          过年的时候,整理旧物。母亲发现一团蒙了灰的东西,用棉纸层层包裹着。打开来,是一只泥老虎。颜色斑驳,脊背上也已干裂出一道曲折的纹路。唯独面目还是勇猛凌厉的。
          这是尹师傅的作品,说起来,真已经有十几年没见过了。
          尹师傅是个泥塑艺人。
          第一次买下了尹师傅的作品,是一只“大阿福”。这也是尹师傅做得最多的一种娃娃。其实是一种儿童样貌的神,很硕大。尹师傅做这类泥人儿,真是得心应手。因为他有个一分为二的木头模具,将泥填实,倒出来就是个胖大的儿童的雏形。尹师傅先给它刷上粉嫩的颜色,然后寥寥几笔勾出眉眼,腮上润上胭脂,浓墨重彩地涂上肚兜、长命锁或者金元宝,就算是完工了。
          这只“大阿福”是我对尹师傅感兴趣的开始。尹师傅并不是南京人。老家是江苏无锡。无锡附近靠常熟有个地方叫惠山,出产着一门手艺,就是泥人儿。其中最著名的是袁、朱、钱这几家专业作坊。尹师傅的师承,就是这朱家。捏泥人是尹师傅的事业,其实在他手中也分着层次。比方说“大阿福”,这种泥人虽然喜庆,但近乎批量生产,尹师傅说叫作“耍货”,是为讨生计而做,不入流的。而作为一个创作型的艺人,其实高下在于能不能做“细货”。这“细货”按传统应取材于昆山一带的戏曲。泥塑并非南京的特产,这就使得他的本事在一众艺人中显得特立独行。加上他又总是很寡言,即使在一群年幼的拥趸注目之下,也依然是很安静地做手边的事情。由于他严肃的神情和沉默的态度,往往磨蚀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渐渐对他失去了兴味。当然他也不为所动,一如既往做他的事情。但是也有一些例外,我便是其中的一个。而时间久了,尹师傅也终于认识了眼前的小朋友。有一天,我一针见血地指出,他做的东西,有点儿老土。并拿了附近剪纸艺人的“森林大帝”作为辅证,说明他不够与时俱进。尹师傅扶了扶眼镜,很认真地看了我一眼,依然没有说话。但我不知道,我的话却在将来造成了他手艺的改革。
          以后的某一天,我发现尹师傅终于开始因人制宜,作品中出现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人物。比如一休和尚、蓝精灵等,都是热播卡通片里的,做得惟妙惟肖。神情间的活泼,很难想象是出自严肃的尹师傅之手。
          出于友谊与感谢,尹师傅曾经为我专门做了一个铁臂阿童木。这时候,我们家里其实已经摆满他的作品了。
          及至我上了中学,朝天宫一带其实有了很大的变化。什么都在变,不变的大约只有尹师傅的泥人摊。生意没有更好,但也没有坏下去。顾客还是孩子们,一些长大了,不再来了,便有一些更小的接续上来。
          有一天,爸爸一回家来,脸上是很兴奋的神情。回房间翻了一阵,翻出许久不用的照相机。爸爸对我说:“毛果,我们去找尹伯伯。”
          我们到的时候,夕阳西斜,尹师傅正袖着手打盹儿。耳朵上夹着一支烟,人也有些佝偻。这中年人,这时候便显出了老相来。爸爸没有惊动他,只是拿着照相机,对着摊上的泥人拍了一阵。尹师傅醒过来,眼神有些发木。
          爸爸高兴地对他说:“老尹,你的玩意儿,遇到懂的人了。”
          尹师傅的嘴角便扬扬,说:“先生又玩笑,怕是没有比你更懂得。”
          爸爸摇摇头,说:“你可记得上次送我的那只泥老虎,我摆在办公室里,有个英国人见了,爱得不行。聊起来,原来他是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客座教授,专门研究亚非文化的。他说难得见这样地道的民间艺术品,想要看你更多的作品。”
          尹师傅嗫嚅了一下,说:“是个洋先生吗?”
          爸爸说:“洋人也没什么,艺术无国界。只要是好东西,就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
          后来,我目睹了这个叫凯文的英国教授,在看到这些泥人时的反应。这间十多平方的斗室,是尹师傅的家,简朴到只有一张床和一个立柜。其余的地方,满当当地摆着泥人。有的上了彩,有的还是素坯。因为太多,色彩又繁盛,任是谁都眼花缭乱。凯文轻轻抚摸其中一只“杀鬼钟馗”,眼里是一种疼惜的目光,仿佛对着初生的婴儿。他回过头来,用清晰的汉语对我们说:“这才是中国的!”
          这年的年尾,尹师傅的泥人,出现在了英国的《新世纪艺术年鉴》上。尹师傅婉拒了伦敦艺术双年展的邀请。他说:“我是登不上台面的,就是个手艺人。况且,生意走不开。还有,我儿子。”
          凯文再次找到他,是在第一年的秋天。凯文对爸爸说,他想和尹师傅谈谈生意的事。他说,他的弟弟开了一个工艺品公司,希望尹师傅能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他们会为他在中国安排专门的工作室,以后他的所有作品会直销海外。
          尹师傅摇摇头,说:“离开了朝天宫,我就什么都不是。”
          凯文说:“您是个值得尊敬的艺术家,理应过上更好的生活。”
          尹师傅眼角低垂,说:“穷则独善其身。”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粉嫩胖大、戴着长命锁或者金元宝的“大阿福”是尹师傅做得最多的一种娃娃,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
    B.尹师傅嗫嚅着问“是个洋先生吗”,通过神态描写刻画了尹师傅的自卑心理,暗示他对自己的作品走出国门没有信心。
    C.小说聚焦手艺人尹师傅,叙写手法自然、朴素,语言质朴而显疏朗,真诚而有力量,能引起读者共鸣,让读者产生共情。
    D.尹师傅家中简朴的家具摆设与琳琅满目、色彩斑斓的泥人摆件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尹师傅对泥塑的热爱与执着。
    (2)下列关于人物对话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又玩笑,怕是没有比你更懂的”道出传统匠人的手艺不被大多数人了解,缺乏市场,其艺术价值得不到体现的困境。
    B.“只要是好东西,就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暗示想要改变传统匠人的现状,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C.“离开了朝天宫,我就什么都不是”说明传统匠人受地域影响明显,生存空间受限,离开了该地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D.“穷则独善其身”道出了像尹师傅这样的匠人在经济大潮中仍守着自己心中的一方净土,没有因名利而放弃传统坚守。
    (3)葛亮在多部作品中都表达了他对“匠人”的理解:除了专注、打磨、任性,匠人还象征了一种文化传统。请结合选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尹师傅身上所体现的“匠人精神”。
    (4)有位读者认为,小说中“我”这一角色完全可以隐去,用第三人称视角对这些人物展开平实的叙述,并不影响小说的质量。作者并不认同这种观点,请你替作者说服这位读者。

    组卷:14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数据显示,黄色和橙色是过去五年来全球饮料流行的颜色组,但如果评选近两年饮料界的“顶流”颜色,①_____。原因很简单,饮料消费的主流——年轻消费群体,想要明亮、色彩大胆的产品,而经典的蓝色给消费者提供了平静和安心。随着可持续消费理念深入人心,②_____。绿色代表新鲜、富含营养和有机。美国饮料开发公司Imbibe曾指出,人们需要色彩丰富的产品,喜欢自然和可持续的颜色,这意味着饮料制造商需要谨慎地选择颜色。
          ③_____,还有一种颜色越来越受欢迎,那就是红色。食用色素供应商GNT指出,红色具有引发强烈情感的效用,集中体现了人类的活力、激情和积极的行动,色泽鲜艳的红色可以在一些产品应用中产生非常强大的效果。比如,产品使用红色可以达到吸引眼球的效果;在我国文化中,红色常常与吉祥、好运联系在一起,因而红色可以为产品提升节日期间的销量。
    (1)下列对文段中加点词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是副词,修饰“流行”,强调了黄色和橙色的饮料受欢迎程度之高。
    B.“经典”是形容词,与“蓝色”搭配不当,应该改为“令人陶醉”之类的词语。
    C.“引发”是动词,准确地表达了人看到红色后,其强烈情感由无到有的过程。
    D.“就”是连词,用在这里不恰当,这是因为末句两个例子是并列关系,应该把“就”改为“也”或“还”字。
    (2)请在文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组卷:22引用:1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归去来兮辞并序》,我们向往陶渊明“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的潇洒,羡慕其诗意的人生;读苏轼诗文,我们既敬佩他“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进取精神,又感慨于他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豁达退隐;但我们读陆游,发现他自始至终都“位卑未敢忘忧国”,临死还“但悲不见九州同”,这种至死不改的爱国志,令人潸然泪下……这些伟大的人物,或超然高举、洁身自好;或既欲建功立业,又求自在人生;或不懈追求,唯以干事创业为乐。
          不同的人,对人生有不同的选择。你最喜欢材料中的哪种人生选择呢?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7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