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实验高中高考语文四模试卷
发布:2024/11/8 22:3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是公民在危急时刻为了保护合法利益不受侵害而同不法行为作斗争的重要法律武器。2020年9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对于符合正当防卫成立条件的,坚决依法认定,切实矫正“谁闹谁有理”“谁死伤谁有理”的错误做法,坚决捍卫“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法治精神。
正当防卫,本应是推动公众同不法行为作斗争和弘扬社会正气的重要手段。但近年来,一些片面强调防卫对等,强调“人死为大”等混淆舆论的声音,使社会公众对于正当防卫这一合法手段的认知出现了偏差。《意见》制定了更为精确的正当防卫认定标准,将正当防卫与现场情景结合考量,切实厘清正当与过当之分,使得司法更有温度,合理又合情。
一方面,正当防卫新规为法官依法办案提供了合法依据,有利于维护法律权威。近年来,昆山反杀案、赵宇正当防卫案等多起涉正当防卫案件引发社会热议,人民群众对于法律保护有了新的期待,同时也促使了在司法实践中要进一步明确对于正当防卫制度的运用。《意见》对准确把握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时间条件、对象条件、意图条件等进行了更为明确的界定。特别是在当事人之间因琐事发生争执引发打斗的认定防卫行为的情形下,《意见》规定“有过错的一方先动手且手段明显过激,或者一方先动手,在对方努力避免冲突的情况下仍继续侵害的,还击一方的行为一般应当认定为正当防卫”,要求在案件性质的认定上要结合过错,避免司法裁判受外部压力的影响,绝不能为息事宁人而违背法律原则。这既符合立法精神,又符合人之常情,更有利于树立正确导向,提升司法公信力。
另一方面,正当防卫新规更合乎情理,有利于实现裁判结果在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上的统一。《意见》强调,要立足防卫人防卫时的具体情境,充分考虑防卫人面临不法侵害时的紧迫状态和紧张心理,立足具体案情,依法准确认定、综合考量。不法侵害往往事发突然,防卫人在本能的情况下很难准确进行理性把握,因此,该《意见》要求司法实践中法官要充分考虑防卫人事中所处情境,按照社会公众的一般认知进行判断,不能脱离防卫情境强人所难。这一规定,是让司法站在法律和现实情况下守护公正,让法律更有温度。
正当防卫是引导社会公众敢于和善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武器,在赋予当事人自救权利的同时,也要注意避免防卫权被滥用。《意见》对于以防卫为名进行不法侵害的违法犯罪行为,如故意以语言、行为等挑动对方侵害自己再予以反击的行为,不能认定为正当防卫。司法实践中,同样要以此为审查重点,切实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避免认定失当,让司法认定的尺度更加严谨。
(摘编自冉冰洁《正当防卫出新规,规则合理亦合情》)材料二: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此次采用“指导意见+典型案例”的方式,用二十二个条文,对依法准确适用正当防卫制度作出较为全面系统的规定。意见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对于符合正当防卫成立条件的,坚决依法认定。
法治的初心,是守护一个社会最核心的价值关切。从2019年两会“两高”报告直面回应热点案件,到2020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以大篇幅重申相关理念,再到如今新规出台“鼓励正当防卫”,意味着正当防卫不再是受害人自我保护行为的一种权利救济,而成为推动公众与不法侵害斗争的价值导向。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全国检察机关办理相关案件中,认定为正当防卫不批捕的案件逐渐增多,更增强了全社会对“法不庇恶”的信心。
当然也要看到,对于这种对侵害者予以必要反击的行为,受各种因素影响,目前不少地方的有关制度仍在“沉睡”,甚至个别案件的处理引发了舆论争议。有些执法人员总想“息事宁人”,习惯了以“各打一板”来处理所有问题,更有甚者是非不分,纵容违法者“反咬一口”。种种情形,不仅是在向受害者伤口上撒盐,更是在亵渎公平正义、挑战法律尊严。
让新规发挥应有作用,让法治精神深入人心,仍然任重道远。就眼下而言,舆论对相关案件的具体划分、处理方式还有追问,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解读,讲透法理、情理,给某些想“钻空子”的人以震慑,也鼓励公众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进一步看,还是要从司法实践中将各项规定落在实处。在相关案件中,各环节工作人员要秉持客观公正的法治立场,准确把握罪与非罪界限,坚决杜绝各种形式的“和稀泥”,以此强化全社会对法律的信仰。
期待新规成为良好契机,让正义挺直腰杆,让作恶者无所遁形。
(摘编自关末《让“正当防卫”挺直腰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出台正当防卫新规,有利于纠正一味强调“人死为大”等错误认识,保障公民的自救权利,捍卫法治精神。
B.正当防卫新规对正当防卫的条件进行了多方面界定,为法官提供了合法的办案依据,澄清了社会舆论的有关质疑。
C.正当防卫新规要求认定案件的性质要结合过错,避免受到内部压力的影响,绝不能为息事宁人违背法律原则。
D.因为不法侵害会危及生命,所以法官要充分地考虑防卫人在事中所处的情境,按照社会公众的一般认知进行判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关于正当防卫新规的出台,有利于维护法律权威,彰显了法治精神,强化了全社会对法律的信仰。
B.有些执法人员总想“息事宁人”,可能会造成社会上“谁闹谁有理”“谁死伤谁有理”等某些错误认知。
C.对于正当防卫行为坚决依法进行认定,是对非法侵害者借自身损害对被侵害人反咬一口的沉重打击。
D.把以防卫为名进行不法侵害的行为作为审查重点,严谨司法认定尺度,以避免防卫权被滥用。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可以实施正当防卫”范畴的一项
A.对正在发生的非法侵入住宅的行为,宅主进行防卫
B.对正在发生的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行为,被限制人进行防卫
C.对汽车行驶中拉拽司机方向盘的行为,司机进行防卫
D.对正在发生的因琐事打斗且有过错一方先动手的行为,无过错方进行防卫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正当防卫”下一个简要定义。
(5)怎样让国家关于正当防卫的新规发挥应有的作用?请根据材料简要作答。组卷:8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远的怀念
孙 犁
一九三八年春天,我在本县参加抗日工作,认识了人民自卫军政治部的宣传科长林扬。他是“七七”事变后,刚刚从北平监狱里出来,就参加了抗日武装部队的。他很弱,面色很不好,对人很和蔼。他介绍我去找路一,说路正在组织一个编辑室,需要我这样的人。路住在侯町村,初见面,给我的印象太严肃了:他坐在一张太师椅上,冬天的军装外面,套了一件那时乡下人很少见到的风雨衣,腰系皮带,斜佩一把大盒子枪,加上他那黑而峻厉的面孔,颇使我望而生畏。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和诗人远千里见面,是在他那里,由他介绍的。
远高个子,白净文雅,书生模样,这种人我是很容易接近的,当然印象很好。
第二年,我转移到山地工作。一九四一年秋季,我又跟随路从山地回到冀中。在我县郝村,又见到了远,他那时在梁斌领导的剧社工作,是文学组长,负责几种油印小刊物的编辑工作。我到冀中后,帮助编辑《冀中一日》,当地做文艺工作的同志,很多人住在郝村,在一个食堂吃饭。
这样,和远见面的机会就很多。他每天总是笑容满面的。每次我给剧团团员讲课的时候,他也总是坐在地下,使我深受感动并且很不安。
就在这个秋天,冀中军区有一次反“扫荡”。我跟随剧团到南边几个县打游击,后又回到本县。滹沱河发了水,决定暂时疏散,我留本村。远要到赵庄,我给他介绍了一个亲戚做堡垒户,他把当时穿不着的一条绿色毛线裤留给了我。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后,我从延安回到冀中,在河间又见到了远。他那时拄着双拐,下肢已经麻痹了。精神还是那样好,谈笑风生。我们常到大堤上去散步,知道他这些年的生活变化,如不坚强,是会把他完全压倒的。“五一”大“扫荡”以后,他在地洞里坚持报纸工作,每天清晨,从地洞里出来,透透风。洞的出口在野外,他站在园田的井台上,贪馋地呼吸着寒冷新鲜的空气。看着阳光照耀的、尖顶上挂着露珠的麦苗,多么留恋大地之上啊!
我只有在地洞过一夜的亲身体验,已经觉得窒息不堪,如同活埋在坟墓里。而他是要每天钻进去工作,在萤火一般的灯光下,刻写抗日宣传品,写街头诗,一年,两年。后来,他转移到白洋淀水乡,长期在船上生活战斗,受潮湿,得了全身性的骨质增生病。最初是整个身子坏了,起不来,他很顽强,和疾病斗争,和敌人斗争,现在居然可以同我散步,虽然借助双拐,他也很高兴了。
他还告诉我:他原来的爱人,在“五一”大“扫荡”后,秋夜趟水转移,掉在旷野一眼水井里牺牲了。
我想起远留给我的那条毛线裤,是件女衣,可能是牺牲了的女同志穿的,我过路以前扔在家里。第二年春荒,家里人拿到集上去卖,被一群汉奸女人包围,几乎是讹诈了去。
她的牺牲,使我受了启发,后来写进长篇小说的后部,作为一个人物的归结。
进城以后,远又有了新的爱人。腿也完全好了,又工作又写诗。有一个时期,他是我的上级,我私心庆幸有他这样一个领导。一九五二年,我到安国县下乡,路经保定,他住在旧培德中学的一座小楼上,热情地组织了一个报告会,叫我去讲讲。
我爱人病重,住在省医院的时候,他曾专去看望了她,惠及我的家属,使她临终之前,记下我们之间的友谊。
听到远的死耗,我正在干校的菜窖里整理白菜。这个消息,在我已经麻木的脑子里,沉重地轰击了一声。夜晚回到住处,不能入睡。
后来,我的书籍发还了,所有现代的作品,全部散失,在当作文物保管的古典书籍里,却发见了远的诗集《三唱集》。
这部诗集出版前,远曾委托我帮助编选,我当时并没有认真去做。远明知道我写的字很难看,却一定要我写书面,我却兴冲冲写了。现在面对书本,既惭愧有负他的嘱托,又感激他对旧谊的重视。我把书郑重包装好,写上了几句话。
远是很聪明的,办事也很干练。他很乐观,绝不是忧郁病患者。对人对事,有相当的忍耐力。他的记忆力之强,曾使我吃惊,他能够背诵“五四”时代和三十年代的诗,包括李金发那样的诗。远也很爱惜自己的羽毛,但他终于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他在童年求学时,在党的教育下,便为自己树立人生的理想,处世的准则,待人的道义,艺术的风格等等。循规蹈矩,孜孜不倦,取得了自己的成就。我没有见过远当面骂人,训斥人;在政治上、工作上,也看不出他有什么非分的想法,不良的作风。我不只看见他的当前,也见过他的过去。
他在青年时是一名电工,我想如果他一直爬在高高的电线杆上,也许还在愉快勤奋地操作吧。
现在,不知他魂飞何处,或在丛莽,或在云天,或徘徊冥途,或审视谛听,不会很快就随风流散,无处招唤吧。历史和事实都会证明:这是一个美好的,真诚的,善良的灵魂。
他无负于国家民族,也无负于人民大众。
(选自《孙犁散文集》)文本二:
我们应该从历史上,找出散文创作成败得失的一些规律,那对我们衡量当前的散文,可能是比较有用的。从我们熟读的一些古代或近代的散文看,凡是长时期初人称诵的名篇,都是感情真实,文字朴实之作。比如说说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
我们常说,文章要感人肺腑,出自肺腑之言,才能感动别人的肺腑。言不由衷,读者自然会认为你是欺骗。读者和作者一样,都具备人的良知良能。你有几分真诚,读者就感受到几分真诚,丝毫作不得假。
这两篇文章,所以能流传百代,就是因为感情的真挚和文字的朴素无华。
(选自孙犁《关于散文创作的答问》)(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对于远“高个子,白净文雅,书生模样”的外表而言,文章更加注重表现他“美好的,真诚的,善良的灵魂”。
B.“我”只在洞里过了一夜就觉得窒息不堪,而远却在里面工作了两年。这一对比突出了远的坚忍顽强,甘于奉献。
C.“我”把远原来的爱人的牺牲写进长篇小说里作为一个人物的归结,这也是当作家的“我”纪念烈士的一种独特方式。
D.结尾一段是“我”代表国家民族和人民大众对远作出的高度评价,堪称盖棺定论,蕴含了对远的深切哀悼和深情怀念。
(2)下列关于文本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于细微处见匠心,如以一条绿色毛线裤串联多个人和事,折射出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社会时代背景。
B.听到远的死讯,“我”只是觉得脑子里“沉重地轰击了一声”,并未感到多么悲痛。这是因为当时的环境不允许。
C.远去世后,“我”把他的诗集《三唱集》当作文物珍藏。现在,面对书本,睹物思人,“我”心中既惭愧又感激。
D.文本一结尾从童年写到青年直到现在,完整地概括出远一生的经历,足见“我不只看见他的当前,也见过他的过去”。
(3)文本一开头一段,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4)如欲以“感情真挚,文字朴实”为题写一则《远的怀念》的赏析文字,请列出赏析要点并略作分析。组卷:15引用:4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共同发布了(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0》。报告① ,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分析了城市科研能力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多数科研能力强、科技产出高的城市② 。具体而言,科技产出指数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正向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78。进一步观察不同象限可以发现,我国城市在收入较低的区间存在③ 的现象,但在高收入区间,科技产出指数与收入水平的正向关系并不显著。
(1)请给上面的图表拟一个标题。
(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组卷:3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
内蒙古达拉特旗蒲圪卜村党支部副书记李电波以“云帆”为名,在“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向广大网民征求意见的建言专栏上留下了自己对农村养老的思考--“在农村人口聚集区域,由政府财政投入建设公共食堂、公共宿舍,有意愿的老人都可以免费居住、生活在一起,年龄小的、有能力的老人照顾年龄大的、能力弱的老人,形成互助养老模式。”这一“互助性养老”的建议,最终被写入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文件。
请根据材料内容,写一篇时评,表达自己的观点。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4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