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新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梦游天姥吟留别》2021年同步练习卷(2)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音乐
    赵丽宏
          ①深夜,无月,无风。带木栅栏的小窗外,合欢树高大的树冠犹如张开着巨臂的人影,纹丝不动,贴在墨一般深蓝的天幕上。一颗黯淡的星星孤独地挂在树梢,像凝固在黑色人影上的一粒冰球,冷峻而肃穆。
          ②静。静得使人想到死亡。思绪的河流也因之枯涸,没有涟漪,没有飞溅的水花,没有鱼儿轻盈的穿梭……只有自己沉闷的呼吸,沉闷得像岩石,像龟裂的土地,像无法推动的铁门。难熬的寂静。
          ③这时,突然有一种极轻微的声音从远处飘来,仿佛有一个小提琴手将弓轻轻地落到E弦上,又轻轻地拉了一下。这过程是那么短促,我还没有来得及品味其中的韵律,声音已经在夜空里消失。世界复又静寂。在我的小草屋里,这响动却留下了回声,一遍又一遍,娓缓沉着地回荡着,回荡成一段优美的旋律,优美中蕴含着淡淡的忧伤,也流淌着梦幻一般的欣喜。眼前恍惚有形象出现--一个黑衣少女,伫立在月光下拉一把金黄色的小提琴,曲子是即兴的,纤手操持着轻巧的弓,在四根银弦上自由自在地跳跃滑行,音符奇妙地从弓弦下飘起来,变成一阵晶莹的旋风,先是绕着少女打转,少女黑色的长裙在旋风中翩然起舞,旋风缓缓移动,所达之处,一片星光闪烁。
          ④渐渐地,我也在这旋风的笼罩之中了。我仿佛走进了一个辉煌的音乐厅,无数熟悉的旋律在我耳畔光芒四射地响起来。钢琴沉静地弹着巴赫,长笛优雅地吹着莫扎特,交响乐队大气磅礴地合奏着贝多芬……也有洞箫和琵琶,娓娓叙说着古老的中国故事……
          ⑤终于,一切都消失了,万籁俱寂,只剩下我坐在木窗底下发呆。窗外,合欢树的黑影被镀上了一层亮晶晶的银边--月亮已经悄悄升起。
          ⑥以上的经验,距今已有二十年,那时我孤身一人住在荒僻乡野的一间小草屋里,度过了无数寂静的长夜。静夜中突然出现的那种声音,其实是附近的人家在开门,破旧的木门被拉动时,门臼常常发出尖厉的摩擦声,从远处听起来,这尖厉的声音便显得悠杨而奇妙,使我生出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门臼的转动和美妙的音乐,两者毫不相干,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似乎很荒唐,然而却又是那么自然。
          ⑦我曾经请一位作曲家对音乐下一个定义,他几乎是不假思索地答道:“什么是真正的音乐?音乐是人类的爱和智慧的升华,是人类对理想的憧憬和呼唤。”他的回答使我沉思了很久。这回答当然不错,可是用这样的定义来解释其他艺术,譬如绘画和舞蹈,似乎也未尝不可,而音乐毕竟不同于其他艺术。音乐把人类复杂微妙的感情和曲折丰富的经验化成了无形的音符,在冥冥之中回响,它们抚摸、叩动、撞击,甚至撕扯着你的灵魂,使浮躁的心灵恢复宁静,使干涸的心田变得湿润,也可以让平静的心灵掀起奇妙的波澜。音乐对听者毫无要求,它们只是在空间鸣响,而你却可以使这鸣响变为翅膀,安插到你自己的心头,然后展翅翱翔,飞向你所向往的境界……音乐是自由的,又是无所不在的,有什么记忆能比对音乐的记忆更为深刻,更为恒久呢?
          ⑧我想起了最近欣赏的一场交响音乐会。指挥这场音乐会的是一位个子矮小、性格文静的中年人,当他站到庞大的乐队前面,不慌不忙地举起指挥棒时,像一个骄傲而威严的大将军面对着他的千军万马。
          ⑨乐队演奏的是瓦格纳的歌剧《唐豪赛》序曲,小小指挥棒挑出了惊天动地的音响。我在音乐中闭上眼睛,想透过轰鸣的旋律寻找《唐豪赛》中的人物,然而我失败了。我的眼前既未走来朝圣的信徒,也没有舞出妩媚妖娆的仙姑,那位在盛宴上放歌豪饮的英雄更是无影无踪。我在音乐中感觉到的是毫不相干的一种景象。
          ⑩似乎又走到了二十年前我常常走的一道高耸的江堤上。灰色的浓云低低地压在我的头顶,眼前是浩瀚无际的长江入海口,浑黄的江水在云天下起伏翻滚,发出低沉的咆哮,巨大的浪头互相推挤着,成群结队向我扑来。巨浪一个接一个轰然打到堤壁上,又被撞成水花和白雾,飘扬到空中,飞溅到我的身上。我的整个身心逐渐湿润了,清凉了,郁积在心底的忧愁和烦闷在轰鸣的涛声中化成了轻烟,化成了白色的鸥鸟,振抖着翅膀翔舞在水天之间。浓重的铅云开裂了,露出了隙缝,一道阳光从隙缝中射进来,射在起伏的水面,浪波又把阳光反映到空中。我是在一片光明的包围之中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回忆和音乐有关的经历,思考音乐独特的价值,描写、议论与抒情相结合,想象与联想并用,诗意地表现出音乐的魅力。
    B.住在荒僻乡野的作者听见了附近人家的开门声,以为是小提琴的声响,进而产生一系列关于音乐的美好幻想,这也算是美丽的错误。
    C.第③段中“音符奇妙地从弓弦下飘起来,变成一阵晶莹的旋风”,运用通感手法,化无形为有形,表现了音乐的灵动和飘逸之美。
    D.文章从二十年前的感受写起,最后又联想到二十年前漫步江堤的情景,前后呼应,有虚有实,表现出音乐带给人的强烈而深刻的震撼。
    (2)文章开头两段有关深夜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结合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从文中看,作者认为音乐“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②第⑤段画线处写道:“窗外,合欢树的黑影被镀上了一层亮晶晶的银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赏析。

    组卷:8引用:2难度:0.4

二、情景默写

  •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荀子《劝学》)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韩愈《师说》)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
     
     
    ”两句,表现诗人在梦游中惊惧而醒,叹息不已。
    (4)杜甫《登高》中用“
     
     
    ”两句,写出诗人事业无成、身体衰老、失意窘迫的境况。
    (5)《虞美人》中李煜用“
     
     
    ”两句,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无奈。

    组卷:66引用:3难度:0.8
  • 3.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一句话,《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的“诗眼”是
     
     

    组卷:5引用:2难度:0.9
  • 4.情境默写。
    (1)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描绘了周瑜的英气勃发。
    (3)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4)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
     
     
    ”。
    (5)用白描手法静态描写房屋周围树木茂盛特点的对偶句“
     
     
    ”。

    组卷:41引用:2难度:0.9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的诗句是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认为人生短暂,不必让种种“闲愁”萦回于心,还不如放眼大江、举酒赏月的诗句是
     
     

    组卷:44引用:4难度:0.9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两句,是写身处直上云霄的山路看到的景象。
    (2)《归园田居(其一)》以物喻人、表达对家园故土留恋的诗句是“
     
     
    ”。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两句,写词人借酒抒怀,寄情江月,排解心中的无限苦闷。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
     
    ”之雄心,也只怕会是“
     
    ”的结局。

    组卷:177引用:4难度:0.8
  • 7.名篇名句默写。
    (1)杜甫的《登高》中,“
     
    ”一句描绘秋天落叶飘摇的悲凉之景,“
     
    ”一句则直述自己身体不好还孤身登高。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慨的句子是:
     
     

    (3)当不愿意低三下四去侍奉权贵的时候,许多有志之士往往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名句“
     
     
    ”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4)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
     
    ”,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

    组卷:31引用:2难度:0.9
  • 8.理解课文与默写。
    (1)“
     
     
    ”写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
     
     
    ”写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胜似仙境。这四句,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山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2)通过与五岳和赤城进行对比,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天姥山之高峻的诗句是“
     
     
    ”。
    (3)“
     
     
    ”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以天台山作反衬,更突出了天姥山高大雄伟的气势,从而表明了诗人急欲神游天姥山之念。
    (4)诗中“
     
     
    ”两句承上启下,由现实转入梦境。从这两句起,开始写“梦游”的幻境。
    (5)诗中描写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啼凄清的句子是“
     
     
    ”。
    (6)“
     
     
    ”两句,通过谢灵运游山的故事,烘托梦游,写开始登山。
    (7)“
     
     
    ”两句写登山时的见闻,海上日出,天鸡啼鸣,声色并具。
    (8)“
     
     
    ”两句概括了诗人幻想中从早到晚畅游天姥山的游程,一个“忽”字,充分体现了诗人纵情山水,流连忘返,浑然不觉时间流逝的游兴。
    (9)“
     
     
    ”两句,是诗人到达山顶所见的第一幅画面:暮色中,熊吼龙吟如雷震于山谷,让人感觉战栗,惊心动魄。
    (10)“
     
     
    ”两句写洞天石扉打开时惊心动魄的声势,同时启下,引到描写“洞天”的景象。
    (11)“
     
     
    ”两句紧承上文,一俯一仰,写出洞天景象的壮观。
    (12)“
     
     
     
     
    ”四句,描写仙人盛会异彩纷呈的场面。其中,描写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
     
    ”和“
     
    ”令人叹为观止。
    (13)“
     
     
    ”两句回扣题目中的“梦游”,写诗人由梦中醒来,回到现实。两句中连用“悸”“动”“恍”“惊”“嗟”五字,极写梦中仙境之奇幻。
    (14)诗中“
     
     
    ”两句,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流露出诗人的消极情绪。
    (15)A.诗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
     
     
    ”。
    B.卒章显志,揭示全诗主旨的句子是“
     
     
    ”。

    组卷:15引用:2难度:0.9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的思考,却“
     
    ”,踮起脚极目远望。也“
     
    ”。
    (2)韩愈在《师说》中揭示士大夫之族从师时普遍存在的一种“
     
     
    ”的心理。
    (3)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
     
    ”和“
     
    ”令人叹为观止。
    (4)《归园田居》(其一)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园田和自由的向往。这两句诗是
     
     

    组卷:33引用:2难度:0.8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直抒胸臆,表现诗人高洁傲岸、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特点的诗句是: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两句,描写天姥山上野兽的叫声,让人毛骨悚然。
    (3)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
     
     

    (4)李清照《声声慢》中,化繁为简,化多为少,把所有的凄苦、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无奈、所有纷繁的说不尽的思绪,用
     
     
    代替。
    (5)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
     
     
    ”。
    (6)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刻画了周瑜指挥若定、胸有成竹的形象。
    (7)《短歌行》中表示希望尽可能多的接纳人才的一句是
     
     

    (8)《归园田居》诗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
     
     

    (9)《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摒弃尘俗,渴望返归自然的诗句是:
     
     

    (10)《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感叹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的诗句是:
     
     

    组卷:78引用:2难度:0.7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曾记否,
     
     

    (2)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3)《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乡村中常常听到的声音是:
     
     

    (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诗人蔑视权贵,也是全诗主旨的诗句是:
     
     

    (5)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潦倒新停浊酒杯。

    组卷:20引用:2难度:0.9

八、论述类文本阅读

  • 3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唐宋时期是中国正统诗文发展的高峰,从唐至今,诗文选本有一两千种,现存的这一两千种唐宋诗文选本可分为唐诗选本、唐文选本、唐诗文选本、宋诗选本、宋文选本、宋诗文选本、唐宋诗选本、唐宋文选本八类,这八类选本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但当代的整理研究工作却相对滞后。
          从学术价值来说,一是保存文献之功。以唐人选唐诗为例,不少中小诗人的作品因选本得以留存至今。如刘昚虚诗,《全唐诗》存13首;陶翰诗,《全唐诗》存17首;元结《箧中集》收沈千运等7位诗人24首。有些家族性、地域性选本,辑佚的材料更为丰富,这些选本中还有大量的异文可供参考,如《河岳英灵集》中的李白诗,就有不少异文,对研究李白诗歌有重要意义。二是批评史价值。选本对具体作品的选择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可以引导一个时代或一段时间文学发展的走向,如清人王士祯《唐三味集》,倡导“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于是清空淡远的诗歌流行一时;沈德潜《唐诗别裁集》,首重“鲸鱼碧海”“巨刃摩天”之风,兼及王士祯之说,于是平和厚重之风流行。通常选本都有一篇或数篇序言,有的还有跋文,唐宋选本也不例外,这些序跋或为选者自撰,或为师友所撰,作者常常在文中发表议论,许多重要的学术观点即产生于此。如姚铉《唐文粹序》认为“止以古雅为命,不以雕篆为工”,钟惺、谭元春《唐诗归》提倡“幽情单绪”“孤怀”,等等,无不对当时文坛产生重要影响。唐宋诗文选本中有大量评点材料,如殷璠《河岳英灵集》评李白“白性嗜酒,志不拒检”,评高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等,均被后世奉为圭臬。又如南宋吕祖谦的《古文关键》,被称为我国“古文评点第一书”,开古文评点之先河。明清两朝,诗文评点蔚成风气,唐宋诗文无疑是评点家关注的对象。
          从文化价值来看,选本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下的境遇还不尽如人意。要改变这一现状,应从两方面入手:学术层面上,应加大对古代优秀选本整理的力度。现在唐人选唐诗已有较完善的整理本,但宋代至清代的选本,有许多沉埋在图书馆或博物馆中。普及层面上,与广大受众对唐宋诗文的喜爱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目前流行的选本尤其是新选新注本数量太少,影响不大。唐诗选本最流行的是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编的《唐诗选》,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但毕竟是40年前的作品,且选诗数量较少。2013年出版的刘学锴先生《唐诗选注评鉴》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唐诗选本,该书集逸、注、评、鉴为体,学术性很强通俗性稍有不足。钱锺书先生的《宋诗选注》久负盛名,但选诗与注释过分展现学者的学术个性,选诗数量少。除此之外,还有一两种宋诗选本行世,但影响面有限。建议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唐诗选》《宋诗选注》《唐文选》《宋文选》等选本列入大中学生的参考书目,并推出导读系列丛书。
    (摘编自丁放《唐宋诗文选本的现代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现存的唐宋诗文选本价值很高,但当代学者的挖掘、整理、研究仍有很大的空间。
    B.一些家族性、地域性选本中的材料更丰富,不少异文对研究古代诗歌有重要意义。
    C.南宋吕祖谦的《古文关键》开古文评点之先河,引导了明清两代文学发展的走向。
    D.《唐诗选注评鉴》《宋诗选注》等选本体现了选者极高的学术水平,但通俗性不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学术和文化两方面阐释唐宋诗文选本的价值,并就两方面的关系进行论证。
    B.文章第二段以大量资料为例,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也增添了文章的学术色彩。
    C.文章论证唐宋诗文选本的现代价值时,既角度不同又层次分明,条分缕析、结构严谨。
    D.文章在论证唐宋诗文选本价值的基础上,指出了在普及层面上推出新选本的必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宋诗文选本极大推动了唐宋时期的文学创作和发展,对文学鉴赏和批评有着重要意义。
    B.唐宋诗文选本序跋中的学术观点对作家风格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着当时的文坛。
    C.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唐宋诗文,这与唐宋诗文新选本的日益增多和普及有很大关系。
    D.通过整理唐宋诗文存世选本,不仅可从中获取学术资料,更可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组卷:37引用:22难度:0.7
  • 35.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在《登高》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组卷:5引用:3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