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云南省保山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中,对今天求知的驱动力做了愤懑的描述:“现在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政府人员或高等学术机构提出的问题不再是‘这是真理吗’,而是‘这有用吗’。在知识商业化的观念里,等于在问‘这是否有市场’;以权力增长的眼光看,问题就成了‘这有效益吗’。”在文学批评领域内,驱动力没有堕落到如此地步,其原因是批评实在难以产生市场效益,但将批评作为一个有用之学却是不争的事实。
          将批评作为一个有用之学,在批评领域由来已久,包括批评在内的文学活动,都需联系现实解决问题。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意识形态领域的许多问题,都是由文学批评出面解决的。于是,文学批评就成了一个非常有用的领域。当时的《文艺报》在讨论高校文艺学教学问题时,提出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不能联系现实和实际,著名文艺理论家吕荧先生开始还想不通,认为写文章那个人根本就没听过他的课。其实根本就不用听课,因为他们说的压根就和文艺理论没有多大关系。这样,文学批评就和“有用”结下了不解之缘,“文革”自不必说,粉碎“四人帮”之后,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文学批评都是功不可没的。到了20世纪90年代,批判商业化神话,倡导人文精神,也肇始于批评领域。文学批评正面反面的业绩都不难列出清单,而且都与有用之学密切相关,所以说到底,我们对文学批评功能的理解至今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当然,将文学批评视为有用之学也与时代有关。近百年来中国遭遇了艰难时世,让我们常常谈论文学之外的事情,也培育了包括批评家在内的文学家的情感方式和需要,文学随时代起落沉浮就无可避免,文学创作和批评也就难免有“高级时尚”之嫌。胡风、冯雪峰的批评观应该说是成熟的,但有些时候他们那个“我”也是做不了主的,冯雪峰批判肖也牧,胡风批判朱光潜,与时代保持了“文化同一性”,这和他们在潛意识中把批评作为有用之学是大有关系的。
          20世纪80年代以前,文学批评作为显学,它的“有用”也让普通人肃然起敬。20世纪90年代,普通人把目光和心情转向了公牛队主场和巴黎世界杯,转向了各种演唱会和影院的《泰坦尼克号》,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也就成了业内人士的事情。构成批评界主打阵容的那些20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人,努力通过新的知识背景改造文学批评,但西学如旋转木马,而我们又大都浅尝辄止,不肯走得太远,内心深怀与现实脱离关系的恐惧。因此,学得“新学”,也总是惦记着应用,相对稳定的、能够变成“知识”的批评总也形不成风气,这可能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有用之学使我们习惯从情感和市场出发讨论问题。提起知名的批评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的立场和态度,是他在什么问题上有著名的论辩,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今天,没有变化。这当然也有它合理的一面,现实存在的诸多问题,批评家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对社会不公正、非正义等现象的批判是不能放弃的。但是,批评作为一个知识的领域,也促使我们思考它不那么“现实”的一面。对现实的介入培育着我们的情怀,而对现实的“疏离”,则培育着我们关于知识的积累和兴趣,这时,于现实说来它可能是“无用”的。
    (摘编自孟繁华《文学批评的“有用”与“无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文艺报》讨论的高校文艺学教学不能联系现实和实际的问题,是属于意识形态领域而不是属于文艺理论的问题。
    B.因为文学批评是一个非常有用的领域,所以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许多问题,都是文学批评出面解决的。
    C.冯雪峰和胡风在潜意识中把批评作为有用之学,有时自己做不了主,而与时代保持“文化同一性”,表明他们的批评观不成熟。
    D.文学批评参与现实问题,对社会不公正、非正义等现象进行批判,将“有用”落到了实处。但这是不合理的,不能长期进行下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文指出文学批评作为有用之学由来已久,在此基础上阐述其原因,指出将文学批评视为有用之学与时代有关,论证思路清晰。
    B.原文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如列举20世纪90年代,批判商业化神话,倡导人文精神,也肇始于批评领域的事实,证明文学批评与“有用”结下了不解之缘。
    C.原文第一段引用利奥塔《后现代状况一于知识的报告》中的描述,是为了引出在文学批评领域改革创新驱动力不足的现象。
    D.原文最后既肯定了文学批评作为有用之学的合理的一面,又期待文学批评作为一个知识的领域发挥其作用,体现了辩证的思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批评虽然实在难以产生市场效益,但在文学批评领域内,驱动力还没有堕落到动辄就问是否有市场、是否有效益的地步。
    B.近百年来中国遭遇了艰难时世,培育了包括批评家在内的文学家的情感方式和需要,文学创作和批评也就难免带上时代印记。
    C.提到知名的批评家,先想到其立场和态度,我们对文学批评“有用”功能的理解至今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D.20世纪90年代,在文学批评摆脱普通人的关注时,构成批评界主打阵容的那些人努力学得“新学”,把“有用“变成“无用”。

    组卷:6引用:2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眼下,河北省景县全县10万亩红高粱喜迎丰收。正值高粱成熟收剧季节,在王谦寺镇马贾庄村,当地农民正组织农机加紧收割。田地里机声麦鸣,多台农机来回穿梭,一片丰收景象。据了解,10万亩高粱产生的收益惠及该县110个村2万多名种植户,刨去各种成本,仅高粱种植一项就可为农民增收1.6亿元。下一步,景县将继续把高粱作为主导产业来抓,扩大高粱种植面积,让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
          在山西芮城县,3万亩早熟苹果迎来丰收。沉甸甸的苹果挂满枝头,果农们正忙着采摘。为了扩大农村电商销售范围,增加农民收入,芮城县政府部门从2021年开始依托7个苹果主产乡镇,建立发展布局,在发展新优特农产品品种、建立溯源体系、打造高端苹果产业的同时,以村级电商服务站为平台,减少农产品销售中间环节,为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据了解,目前,芮城县从事电商行业、助农增收的新农人已经达到了600余人,其中大学生占比70%以上,每年为当地农民卖出的农产多达2000万斤,直接增收2100万元。
          在内蒙古科尔沁沙漠腹地的粮食种植基地里,一眼望去,1万多亩沙漠粮食喜迎丰收。据了解,这里的沙漠种粮未来将有望带动两万户农民致富,有力推进乡村振兴。
    (央视网2021.9.21《中国农民丰收节》)材料二:
          从会种地到智慧种地,农民的生产装备也在不断升级。今年,全国投入春耕的植保无人机超过3万台,“北斗”定位无人驾驶拖拉机及配套精准作业农机具,超过2万台套。投入“三夏”麦收的联合收割机超过60万台。目前,我国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生产,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综合机械化率均超80%。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今年,全国秋粮种植面积超12.9亿亩,预计全年粮食产量将继续站稳1.3万亿斤台阶。
          在科技的助力下,农民朋友甚至足不出户,就可以在手机上种地养牛。青海甘德县的这家智慧牧场里,饲养着被称为“雪域之舟”的牦牛。这里的每只黑牦牛都带有耳标,手机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这头牛的防疫、保险及生长信息就能被查到。当地还依托互联网开展了牦牛认养活动,客户可以远程挑选牦牛作为认养对象,经过两年的托管,最终收获加工好的成品牛肉。
    (央视网2021.9.23《中国农民丰收节》)材料三:
    “今年以来,我们克服新冠肺炎疫情、洪涝自然灾害等困难,粮食和农业生产喜获丰收,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幸福安康,对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
          在这个致敬辛勤的节日,放眼中华大地,处处是动人色彩——金黄的稻田,碧绿的菜地,多彩的果园,蔚蓝的海滨,洁白的羊群……赤橙黄绿青蓝紫,到处涌动着喜悦与希望。
          这是天道酬勤的硕果,这是致敬耕耘的礼赞,这是亿万农民汗水描绘的画卷,这是古老农耕文明焕发的小康新颜。
    (中国新闻网2021.9.23《收获,在希望的田野上——写在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芮城县政府以村级电商服务站为平台,在发展新优特农产品品种、建立溯源体系、打造高端苹果产业的同时,为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B.为了维持粮食安全的重任,全国因地制宜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不断推进农村产业链升级,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C.目前,我国主粮生产,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今年,全国秋粮种植面积超12.9亿亩,预计全年粮食产量将继续站稳1.3万亿斤台阶。
    D.今年,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严重洪涝灾害等不利影响,我国粮食产量又喜获丰收,这与农业大局的稳定密不可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土地资源对种植的限制已经降低,沙漠未来将成功种植粮食,同时也是防沙治沙的一种手段。
    B.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生产,全程机械化与综合机械化已大面积覆盖,在主粮生产上现代化的投入比农副产品大。
    C.为了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减少销售的中间环节,实现产地直供,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大力发展村级电商平台,增加电商新农人的助力。
    D.在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因为战胜新冠疫情和克服洪涝自然灾害等不利影响,中华大地到处呈现一派丰收景象。
    (3)在促进农业丰收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组卷:4引用:2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生(节选)
    路遥
          高加林把自行车放到路边,然后伏在大马河的桥栏杆上,低头看着大马河的流水绕过曲曲折折的河道,穿过桥下,汇入到县河里去了。他在这里等着巧珍,他决定今天要把他和巧珍的关系解脱。他既不愿意回高家村完结这件事,也不愿意在机关。
          高加林伏在桥栏杆上,反复考虑他怎样跟巧珍说这件事。开头的话就相了好多种,但又觉得都不行。他索性觉得还是直截了当一点更好。弯拐来拐去,归根结底说的还不就是要和她分手吗?在他这样想的时候,听见背后突然有人喊:“加林哥……”一声喊叫,像尖刀在他心上捅了一下!
          他转过身,见巧珍推着车子,已经站在他面前了。她来得真快!是的,对于他要求的事,她总是尽量做得让他满意。
    “加林哥,没出什么事吧!昨天我听三星捎话说,你让我来-下,我晚上急得睡不着觉,又去问三星看是不是你病了,他说不是……”她把自行车紧靠着加林的车子放好,一边说着,向他走过来,和他一起伏在了桥栏杆上。
          高加林看见她今天穿了一身新衣服,浑身上下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顿时感觉有点心酸。他怕他的意志被感情重新瓦解,赶快进入了话题。
    “巧珍……”
    “唔。”她抬头看见他满脸愁云,心疼地问,“你怎了?”
          加林把头转向一边,说:“我想对你说一件事,但很难开口……”
          巧珍亲切地看着他,疼爱地说:“加林哥,你说吧!既然你心里有话,就给我说,千万别憋在心里!”
    “说出来怕你要哭。“
          巧珍一愣。但她还是说:“你说吧,我……不哭!”
    “我可能要调到几千里路以外的一个地方去工作了,咱们……”
          巧珍一下子把手指头塞在嘴里,痛苦地咬着。过了一会,才说:“那你……去吧。”
    “你怎么办呀?“
    “……”
    “我主要考虑这事……”
          一阵长时间的沉默。两串泪珠静静地从巧珍的脸颊上淌下来了。她的两只手痉挛地抓着桥栏杆,哽咽地说:“……加林哥,你再别说了!你的意思我都明白了!你……去吧!我决不会连累你!加林哥,你参加工作后,我就想过不知多少次了,我知道我配不上你了。我一个字不识,给你帮不上忙,还要拖累你的工作……你走你的,找个更好的对象……加林哥……”
          巧珍说不下去了,掏出手绢一下子塞在了自己的嘴里!
          高加林眼里也涌满了泪水。
          巧珍迅疾地转过身,说:“加林哥……我走了!”
          他想拦住她,但又没拦。他的头在巧珍的面前,在整个世界面前,深深地低下了。
          她摇摇晃晃走过去,困难地骑上了自行车,然后就头也不回地向大马河川飞奔而去了。
          高加林也猛地骑上了他的车子,他骑到一个四处不见人的地方,把车子摔在地上,身子一下伏在一块草地上,双手蒙面,像孩子一样大声号啕起来。这一刻,他对自己仇恨而且憎恶!
          五天以后,高加林从刘家湾公社返回县城,就和黄亚萍开始了他们新的恋爱生活。
          他们穿着游泳衣,一到中午就去城外的水潭里去游泳。游完泳,戴着墨镜躺在河边的沙滩上晒太阳。傍晚,他们就在东岗消磨时间;一块儿天上地下地说东道西;或者一首连一首地唱歌。黄亚萍按自己的审美观点,很快把高加林重新打扮了一番,咖啡色大翻领外套,天蓝色料子筒裤,米黄色风雨衣。她自己也重新烫了头发,用一根红丝带子一扎,显得非常浪漫。浑身上下全部是上海出的时兴成衣。
          有时候,他们从野外玩回来,两个人骑一辆自行车,像故意让人注目似的,黄亚萍带着高加林,洋洋得意地通过了县城的街道……他的情绪当然是很兴奋的,因为黄亚萍把他带到了另一个生活的天地。他感到新奇而激动,就像他十四岁那年第一次坐汽车一样。
          他父亲和德顺老汉有一天突然来到他的住处,脸色都不好看。高加林把奶糖、水果、糕点给他们摆下一桌子,又冲了两杯很浓的白糖水放在他们面前。
          他们谁也不吃不喝。高加林知道他们要说什么了,就很恭敬地坐在他们面前,低下头,两只手轮流在脸上摸着,以调节他的不安的心情。
    “你把良心卖了!加林啊……”德顺老汉先开口说,“巧珍那么个好娃娃,你把人家撂在了半路上!你作孽哩!你是咱土里长出来的一棵苗,你的根应该扎在咱的土里啊!你苦了巧珍,到头来也把你自己害了……”
    “你还年轻,不懂世事,往后活人的日子长着哩!爸爸快四十岁才得了你这个独苗,生怕你在活人这条路上有个闪失啊……”他父亲说着,老眼里已经汪满了泪水。
          高加林一直低着头,像一个受审的犯人一样。
          老半天,他才抬起头,叹了一口气说,“你们说得也许都对,但我已经上了这钩杆,下不来了。再说,你们有你们的活法,我有我的活法!我不愿意再像你们一样,就在咱高家村的土里刨挖一生……我给你们买饭去……”两个老人看他们再说什么也不顶事了——这个人已经有了他自己的一套,用他们的生活哲学已经不能说服他了。于是他们就起身告别。
          两位老人心情相当沉重地走了。
          高加林自己也很难过。德顺爷和他爸说的话,听起来道理很一般,但却像铅一样,沉甸甸地灌在了他的心里……
          不久,一个新的消息突然又使高加林欣喜若狂了:省报要办一个短期新闻培训班,让各县去一个人学习,时间是一个月。县委宣传部已决定让他去。
          他一晚上高兴得没睡着觉——这可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出远门,进省会,去逛大城市呀!
          走的那天,亚萍和他一起去车站。他身上穿的和提包里的东西,全是她精心为他准备的。当汽车从车站门口驶出来,亚萍的笑脸和她挥动的手臂闪过以后,他的心很快就随着急驰的汽车飞腾起来;飞向了远方无边的原野和那飞红流绿的大城市……
    (文章有删改)[注]①路遥的小说《人生》发表于1982年。在那个年代,年轻人除了上大学,很难跳出“农门”。高加林高中毕业后,成了一名乡村教师,但后来被大队书记的儿子顶替了,他只好回家种地。高加林的叔父从部队转业回来当了局长,高加林因为叔父的关系成了县里的一名记者,后被人告发,他又回到了高家村当农民。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加林选择在大马河的桥上等巧珍,决定解脱和她的关系。既回避了他和巧珍曾经生活的高家村,也回避了自己工作的机关。
    B.“我决不会连累你……我一个字不识,给你帮不上忙,还要拖累你的工作……找个更好的对象……”这些语言描写主要突显了巧珍的善良。
    C.“高加林自己也很难过……”“不久,一个新的消息突然又使高加林欣喜若狂了”,前后形成反差,表明高加林的难过是装出来的。
    D.“游完泳,戴着墨镜躺在河边的沙滩上晒太阳……”“两个人骑一辆自行车……”等内容,展现了高加林不一样的生活和心情。
    (2)试结合小说节选部分简析高加林的形象特点。
    (3)小说《人生》的结局写高加林回到了高家村,而巧珍已经嫁人了。这样的结局在节选部分已有暗示,请简要分析。

    组卷:5引用:1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由于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保护区内的森林郁闭度大幅度提高。导致亚洲象主要食物野芭蕉、粽叶芦等林下植物逐步减少,逐渐演替为野象不可食用的木本植物。亚洲象的可食植物日益减少,①           ,来到农田村寨取食,易取食的高能量农作物让亚洲象的食性随之改变。而近年来人们的保护意识逐渐加强,亚洲象对人的惧怕感减少。多重因素的叠加,出现了象群频繁走出保护区、沿着农田向外迁移的现象。
          象群频繁走出保护区盗食农作物,②           。如何缓解人、象矛盾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亚洲 象栖息地西双版纳、普洱市等地,结合无人机监测、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探索开发了亚洲象监测预警 手机APP应用平台;在亚洲象活动频繁的区域建设千亩食物源基地,并适度建设野外硝塘;使用电子围栏 对村寨进行物理隔断,③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用一个设问句概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语言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组卷:5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9月是开学季,很多人带着对大学的憧憬迈入校园。在清华大学2021年开学典礼上,一段开学演讲走红。教师代表梅赐琪没有讲成功,而是讲失败。他说:我发现,真正伴随着我们成长的,一直都是对于失败的恐惧或者失败本身。我特别想跟各位同学分享的是失败在大学生活中可能发挥的几个功能。首先,失败会让你看见自己能力的边界。第二,失败会让你看到输赢之外的风景。第三,失败很有可能让你看到个人以外的世界。
          梅赐琪老师认为,与成功相比,失败能带给人更多可能性。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1引用:6难度:0.3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