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8课 登高》2021年同步练习卷(3)

发布:2024/4/20 14:35:0

一、★基本巩固★

  • 1.古诗词阅读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①《登高》前两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②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试分析。

    组卷:19引用:5难度:0.5
  • 2.阅读杜甫《登高》,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对这首诗的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诗人登高所见所闻,“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勾画出一幅“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优美画面。
    B.三、四句写诗人远眺所见,仰望萧萧而落的树叶,俯视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C.五、六句诗人把以上景物描写蕴涵的感情明朗化了,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思想感情。
    D.七、八句写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悲愁难以排遣,“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2)分析作者复杂感情的具体内容。

    组卷:45引用:6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颔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2)《登高》前四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熔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组卷:66引用:12难度:0.5

二.★迁移延伸★

  • 9.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1)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两项是
     

    A.上阕一二句写登高兴亭时的耳之所闻,目之所见,写出了战火未熄的时代背景。
    B.上阕三四句借用战国高渐离和荆轲的典故,“凭高酹酒”给人以惋惜悲哀之感。
    C.上阕五句切“高兴亭”之亭名,“悠”字似喜实悲,为后文的想象蓄势。
    D.下阕用灞桥等借指古都长安,“应待人来”暗示旧山河迫切等待着宋军的收复。
    E.题目中,诗人登高远望长安南山,一个“望”字把诗人爱国情怀和等待胜利在望的心情表达无疑。
    (2)赏析“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一句。

    组卷:10引用:5难度:0.5
  •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下列各题
    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歌。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这首诗是诗人写给友人张五的,首联“隐者自恰悦”就表现了作者对于张五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B.诗人登高而望,看北雁南飞,逐渐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不禁有行将就木的破灭之感。
    C.诗中的时间接近黄昏,但作者看到“清秋”之中仍有清秀之景,由此从愁绪中走出,生发出兴致。
    D.“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了诗人对张五的思念。
    E.这首诗文字朴实,情感真挚,用极洗练严谨的语言,描绘了登高所见的清秋薄暮时分的景色。
    (2)有人评孟诗“语淡而味终不薄”,结合“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四句,说说这几句诗是如何体现“言浅意深”的。

    组卷:25引用:4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