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2023年单元测试卷(5)

发布:2024/10/12 4:0:3

一、现代文阅读

  •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每一年,我们都看见成千上万的儿童走进学校,开始学写字母,拼读音节。我们总发现多数儿童很快就把会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有少数儿童才年复一年,十年又十年地对学校给予自己的这把金钥匙感到惊讶和痴迷,并不断加以使用。他们为新学会的字母而骄傲,继而又克服困难,读懂一句诗或一句格言,又读懂第一则故事,第一篇童话。当多数缺少天赋的人将自己的阅读能力很快就只用来读报上的新闻或商业版时,少数人仍然迷恋于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因为它们古时候都曾经是富有魔力的符录和咒语)。这少数人就将成为读书家。他们儿时便在课本里发现了诗和故事。但在学会阅读技巧之后并不背弃它们,而是继续深入书的世界,一步一步地去发现这个世界是何等广大恢宏,何等气象万千和令人幸福神往!最初,他们把这个世界当成一所小小的美丽幼儿园,园内有金鱼池和种着郁金香的花坛;后来,幼儿园变成了城里的大公园,变成了城市和国家,变成了一个洲乃至全世界,变成了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永远以新的魅力吸引着他们,永远放射着异彩。昨天的花园、公园或原始密林,今天或明天将变为一座庙堂,一座有着无数的殿宇和院落的庙堂;一切民族和时代的精神都聚集其中,都等待着新的召唤和复苏。对于每一位真正的阅读者来说,这无尽的书籍世界都会是不同的样子,每一个人还将在其中寻觅并且体验到他自己。这个从童话和印第安人故事出发,继续摸索着走向莎士比亚和但丁;那个从课本里第一篇描写星空的短文开始,走向开普勒或者爱因斯坦……通过原始密林的路有成千上万条,要达到的目的也有成千上万个,可没有一个是最后的终点,在眼前的终点后面,又将展现出一片片新的广阔的原野……
          ②这儿还根本未考虑世上的书籍在不断地增多!不,每一个真正的读书家都能将现有的宝藏再研究苦读几十年或几百年,并为之欣悦不已,即使世界上不再增加任何一本书。我们每学会一种新的语言,都会增长新的体验--而世界上的语言何其多啊……可就算一个读者不再学任何新的语言,甚至不再去接触他以前不知道的作品,他仍然可以将他的阅读无休止地进行下去,使之更精、更深。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我年轻时初次读歌德的《亲和力》,只是似懂非懂,现在我大约第五次重读它了,它完全成了另一本书!这类经验的神秘和伟大之处在于:我们越是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的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部作品和每一个思想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看出它全部的美和魅力正是基于这种独特性和个性--与此同时,我们却相信自己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世界各民族的成千上万种声音都追求同一个目标--都以不同的名称呼唤着同一些神灵,怀着同一些梦想,忍受着同样的痛苦。在数千年来不计其数的语言和书籍交织成的斑斓锦缎中,在一些突然彻悟的瞬间,真正的读者会看见一个极其崇高的超现实的幻象,看见那由千百种矛盾的表情神奇地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
    (选自赫尔曼•黑塞《获得教养的途径》)(1)解释第①段中加点词“金钥匙”在文中的意思。
    (2)第①段可分为两个层次,请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3)赏析第①段画线的句子。
    (4)分析第②段画线句子的论证特点。
    (5)这两段文字和我们学过的《读书:目的和前提》的中心论点有何联系?请你比较分析。

    组卷:2引用:2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材料二:
          记者:读书能对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
          魏玉山:邓小平同志曾经把书籍比喻为“精神食粮”。读书就是汲取精神营养。读书不仅能够提升一个人的技能,增长一个人的知识,增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也能起到塑造作用。
          黄志坚:读书,可以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群人,进而可以改变社会、改变世界。特别是在当下,互联网飞速发展,信息交互和知识汲取效率迅速提高,文化内容爆炸式增长,但也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互联网特有的碎片化阅读方式和诉诸感官的视听形态,无形中会助推喧嚣、多元、极化和圈层化的氛围。从这个角度讲,现代人读书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一种与书籍这一媒介形态深度相关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让人能沉静下来,更为理性、全面、有语境、有深度地去思考去认识自己与世界。可以说,一个爱好读书的人,他的精神世界通常会是更加丰富多彩、更为理性客观的。
          王蒙:除了读书,我几乎想象不出有一种更好的方式,能全面改善人的精神世界。就我自己而言,虽然读熟悉的书会很愉悦,但我也读一些自己看着费劲的书。比如文言文经典。在开始读《庄子》时,我起码有300字不认识,那我怎么读《庄子》?怎么写有关《庄子》的书?很简单,翻着《辞源》《辞海》,一边查一边研究。这样就把读书变成了一个自我提高和塑造的过程。
          记者:读书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有怎样的意义?
          王蒙:社会文明程度,会通过很多方面表现出来,如人的礼仪行止,包括说话的方式、讨论问题的方法、对待他人观点的态度等等。一个社会读书多一些,文明程度也会相应高一些。
          黄志坚: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它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反作用于社会,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一本好书是照亮心灵的火炬,是引领社会的旗帜,也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魏玉山:书籍是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传承的最主要载体,读书是传承文化传统、传承民族精神、形成共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书籍也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传播的重要工具,读书是一个民族文化创新、科技创造的前提,全民阅读为文化、科技的创新创造奠定了群众基础与知识基础。
          记者:您认为,怎样的书算得上一本好书?
          黄志坚:什么是好书?作为读者,当然是必须是好看和有用的图书。在书架上选书时,恐怕是要做到四看:一看内容的吸引力,这是最重要的;二是作者的知名度和专业性;三是出版社的品牌;四看书籍的装帧质量和价格。作为我个人,因为我是从事出版工作的,我认为一本“好书”的标准,应该是“两个效益相统一”的产品,即内容好、销售好,就是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同时满足广大读者的实际需求。
          魏玉山:什么是好书,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的。如《水浒》《红楼梦》,在清代曾经是禁书,到当代成了经典。再往前追溯,“四书五经”在秦朝时是禁书,经过汉儒的推崇,逐渐成了后世的经典。具体到当下,好书是因人而异的。对学者而言,知识广博、体系精深、论述深入的书是好书。对普通读者而言,内容丰富、语言通俗也是好书。对幼童而言,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的就是好书。但凡一本书,能够为人提供所需要的信息、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能够提升文化的素养、提供心灵的抚慰、砥砺个人的精神,就是好书。
          王蒙:我认为一本好书,要语言好、内容深刻,思考问题的角度新颖、高于常人。更为重要的是书的态度,要有大爱的态度、大公的情怀、负责任的心态,要有敬畏心、感恩心、谦卑心、谦让心。正如一个人有品质一样,书籍也有品质,这样的书就会让人爱读并得到一些启发。
    (节选自《光明日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黑塞不赞成年轻人在咖啡馆和舞池里消磨时光,认为只有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才是接近真正的生活。
    B.花气力、下功夫阅读杰作,常常不像阅读时髦读物那样适合口味、带有刺激,却能学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C.互联网迅猛发展时代,信息爆炸式增长,而读书能让读者沉静下来,深度思考,更能提高汲取知识的效率。
    D.魏玉山、黄志坚、王蒙都认为读书不仅能使人增长知识,改善人的精神世界,也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太多可能有害,但黑塞认为尽管读书有害、会危害生活,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仍提倡人们阅读。
    B.王蒙认为《庄子》是一部很有价值的文言文经典,虽然在阅读过程中有些费劲,但却有助于改善人的精神世界。
    C.读书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全民阅读则为文化、科技的创新创造奠定扎实的基础。
    D.“好看”“有用”是读者评价书的好坏的重要标准,同时,这也是出版者在出版图书时所极力追求的目标。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属于“读书的社会意义”话题的一项是
     

    A.读书会让人与人之间增加爱心与理解,增加智慧与理性,减少戾气,减少与人为恶的不良风气。
    B.政府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大对阅读的指导和推动力度,爱读书从娃娃抓起,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C.许多学校致力智慧校园建设,搭建数字阅读平台,推进数字化阅读发展,为学生阅读带来新体验。
    D.互联网时代,媒体要注重深度思考、理智讨论,积极引导和推动网络媒体受众形成读书的意愿。
    (4)材料二是一篇访谈,请结合这则访谈的特点,谈谈拟定访谈提纲应注意哪些问题。
    (5)学校图书馆要购买一批新书,向同学们征询购买建议。请结合材料,提出你的购书建议。

    组卷:19引用:5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藏书忧(节选)
    余秋雨
          近年来我搬了好几次家,每次都引来许多围观的人。家具没有什么好看的,就看那一捆捆递接不完的书。搬前几星期就得请学生帮忙,把架子上的书按次序拿下来,扎成一捆捆的。然后一排人站在楼梯上,一捆捆传递下去,流水作业。这支小心翼翼的传送队伍确实是很有趣的,难怪人们要围观。
          我当然称不上什么藏书家。好书自然也有不少,却没有版本学意义上的珍本和善本。我所满意的是书房里那种以书为壁的庄严气氛。书架直达壁顶,一架架连过去、围起来,造成了一种逼人身心的文化重压。走进书房,就像走进了漫长的历史,鸟瞰着辽阔的世界,游弋于无数闪闪烁烁的智能星座之间。我突然变得琐小,又突然变得宏大,书房成了一个典仪,操持着生命的盈亏缩胀。
          罗曼•罗兰说,任何作家都需要为自己筑造一个心理的单间。书房,正与这个心理单间相对应。一个文人的其他生活环境、日用器物,都比不上书房能传达他的心理风貌。书房,是精神的巢穴。
          我搬了几次家,屋外的情景时时变换,而我依然故我,因为有这些书的围绕。有时,窗外朔风呼啸,暴雨如注,我便拉上窗帘,坐拥书城,享受安详的人生。是的,有时我确实想到了古代的隐士。
          然而我终究不是隐士,来访的友人每天络绎不绝。友人中多的是放达之士,一进书房便爬上蹲下,随意翻阅。有的友人一进门就宣布,不是来看我,而是来看书的,要我别理他们。这种时候我总是很高兴,就像自己的财富受到了人们的鉴赏。但是,担忧也隐隐在心头升起,怕听到那句耳熟的话,“这几本我借去了”。
          我并不是一个吝啬的人,朋友间若有钱物的需要,我一向乐于倾囊。但对于书,我虽口头答应,心中却在嗫嚅。这种心情,大概一切藏书的学者都能体谅。我怕人借书,出于以下三方面的担忧:怕急用的时候遍找无着,怕归还时书籍被弄脏,怕借去后彼此忘掉。
          藏书者就这样自得其乐,又担惊受怕地过着日子。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种更大的担忧渐渐从心底升起:我死了之后,这一屋子书将何去何从?
          许多老学者逝世后,如何处置他们丰富的藏书是一个苦涩的难题。学问不会遗传,老学者的丰富藏书,对子女未必有用。一个老学者去世后,他原来所在大学的图书馆很想把藏书全数购入,但这是图书馆预算外的开支,经费当然不足。旧书店收购了他们所需要的书,余下的书籍最后当作废纸论斤卖掉。
          有的学者下了决心,事先立下遗嘱,死后把藏书全部献给图书馆。但是这些学者并非海内大儒,图书馆不会开设专室集中存放。个人藏书散入大库,哗啦一下就什么踪迹也找不到了。学者无私的情怀十分让人感动,但无可否认,这是学者的第二次死亡。
          有位教授忽发奇想,决定寻找一个能够完整继承藏书的女婿。这种寻找十分艰苦,同专业的研究生是有的,但人品合意、女儿满意的又是凤毛麟角。教授寻找的,其实是自己第二生命的延续,经历了一系列的悲剧和滑稽,他终于领悟,能谈得上延续的至多是自己写的书;至于藏书,管不得那么多了。
          写藏书写出如许悲凉,这是我始料未及的。但我觉得,这种悲凉中蕴含着某种文化品尝。
          中国文化有着强硬的前后承袭关系,但由于个体精神的稀薄,个性化的文化传承常常随着生命的终止而终止。一个学者,为了构建自我,需要吐纳多少前人的知识,需要耗费多少精力和时间。苦苦汇聚,死死钻研。这个过程,与买书、读书、藏书的艰辛经历密切对应,再宏大的百科全书、图书集成也代替不了一个成熟学者的书房。但是,越是如此,这个书房也就越是与学者的生命带有不可离异性。书房的宪满构建总在学者的晚年,因此,书房的生命十分短暂。
          新的一代起来了,必须从头来起,一本本购读,一点点汇聚,一步步自我构建。单单继承一个书房,就像贴近他人的生命,怎么也融不成一体。历史上有多少人能最终构建起自己的书房呢?社会上多的是随手翻翻的借书者。而少数好不容易走向相对完整的灵魂,随着须发皓然的躯体,快速地在书房中陨灭。历史文化的大浪费,莫过于此了。
          嗜书如命的中国文人啊,你们的光荣和悲哀,该怎样裁割呢?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请学生帮忙搬书的描写,一方面说明“我”藏书多,另一方面用搬书队伍的小心翼翼体现了“我”对书籍的珍视。
    B.“我”对那些来到书房的“放达之士”怀着两种态度,既欣喜于别人对自己的藏书的喜欢,又担心他们开口借书。
    C.“我怕人借书”既鲜明地体现了“我”对藏书的爱护,又委婉地表达出“我”对借书人不善待或不归还藏书的不满。
    D.学者的藏书难以完整传承的原因很多,如难以找到继承人,藏书容易被随意卖掉,即便把书捐给图书馆也难以被集中存放。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用“辽阔的世界”“智能星座”等形象的比喻,生动地写出了“我”在书房中建构起来的精神世界。
    B.文中以“朔风呼啸,暴雨如注”暗指社会风雨和外界干扰,在对比中形象地写出了“我”安心于书房读书的状态。
    C.文中写学者们自我精神构建与书房构建的过程,点明了藏书忧中蕴含着“历史文化的大浪费”之忧,升华了文章主旨。
    D.文章从藏书之乐写起,逐渐过渡到借书之忧、处置藏书之忧,最后揭示中国文化传承的特点,可谓由表入里、层次分明。
    (3)文章以“藏书忧”为题,为什么在前半部分写“藏书乐”?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所说的“光荣和悲哀”的意蕴。

    组卷:5引用:2难度:0.5

六、语言文字应用

  • 9.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筷子又名“箸”“梜”等称呼,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餐具。③外出就餐时,不少人会选择使用一次性筷子,认为其更卫生,④殊不知一次性筷子隐患更多。⑤隐患之一是产品信息不明,⑥一次性筷子的生产日期、厂家信息往往我们看不到,也最容易被忽略。⑦隐患之二是,有的一次性筷子是经过化学处理的,⑧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⑨因此外出就餐时最好以避免使用一次性筷子为宜。

    组卷:9引用:8难度:0.7
  • 10.下面是某同学将心理学家研究的记忆规律改编的框架图,请把这个框架图改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答:
     

    组卷:17引用:6难度:0.8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