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19-2020学年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高二(上)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5 2:0:2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9分)

  •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84引用:10难度:0.9
  • 2.下列句子中有使动用法的一句是(  )

    组卷:98引用:4难度:0.8
  • 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古今义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组卷:62引用:10难度:0.9
  •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犹望一稔,当敛裳

    组卷:103引用:4难度:0.7
  • 5.下列加横线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组卷:91引用:5难度:0.8

三、文言文阅读(19分)

  • 16.现代文阅读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余秋雨
          对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国民众不像对魏晋名士那样陌生,也不像对三国群雄那样热络,处在一种似远似近、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中。
          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就会发现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而且,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
          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
          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
    请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
          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
          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形影神赠答诗》
    “大化”--一种无从阻遏、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类、又不理会人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哮、哀叹的无情天规,一种足以裹卷一切、收罗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摩一切、又放弃一切的从容和冷漠--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陶渊明认为我们既然已经跳入其间,那么,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奈。而且,一旦确认,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陶渊明的诗歌风格自然而平淡,恰恰因为这一点,所以宋代之前一直无人赏识他。
    B.作者将陶渊明和历史上的许多文人进行对比,表现出他的安静是一种自觉的处世态度。
    C.陶渊明与魏晋名士一样也追求“回归个体”,但他却表现得平静、自然、优雅。
    D.标题中的“田园”是陶渊明生命境界的象征,而“自然”就是这种境界的核心。
    E.本文朴素的语言风格与所表现的陶渊明淡泊宁静的精神境界浑然一体,令人回味。
    (2)依据原文,简要概括陶渊明诗作的特点。
    (3)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作者笔下的陶渊明的“田园”的理解。

    组卷:2引用:1难度:0.5

五、作文(60分)

  •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一场马拉松赛,有冲在前方争夺奖牌的精英跑者,自然也有努力完赛的初级跑者。而在8月18日进行的包头首届国际马拉松赛上,一名跑者成为了讨论焦点--先后有10个劝导员轮番“劝退”跑在最后一名的参赛者乘收容车返回,但该名参赛者仍坚持在赛道上行进。有一位赛事医疗志愿者发布了一则抖音视频,配文是:“包头首届马拉松赛最后一名,坚持走着回去,全市人民都在等着他解封道路。”最终这名参赛者未能顺利完赛,选择了退出。视频所展现出的“嘲笑”态度在网络上发酵,发布者随后删除了视频。赛后,志愿者给出的理由是:最后一名参赛者迟迟不能完赛,导致道路迟迟无法解封。但也有人提出反对:只要没有超过规定的关门时间,参赛者就有权继续比赛。的确,在国内马拉松赛事蓬勃发展的当下,无论是赛事的组织方还是志愿者,都需要更多的契约和人性化精神。
          针对以上事件,你有何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组卷:2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