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泾河一中高二(下)质检语文试卷(3月份)

发布:2024/5/7 8:0:9

一.现代文阅读(18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庸”辨义“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和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
          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流、跟着走。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事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其所贬斥的“乡愿”,这种人格与品行也是儒家所极力反对的。
          对“中庸”的误解,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在《中庸》一书中,“中”与“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由此可以看出,“中”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 关于“庸”,汉代学者郑玄的注释是:“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也就是说,儒家所谓“庸”,就是人伦日用;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中庸”或“中和”的理念还可以超越人伦的领域,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顺应,能够“赞天地之化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庸》中所说的“政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境界,需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因而孔子才感慨:“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在孔子看来,要想达到“中庸”的境界必须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要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为此,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什么是“仁”、“义”、“礼”、“孝”等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从教育学的角度说,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从伦理学的视野观照,这就是他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的具体实践。黑格尔曾认为《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并给予这部经典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其实,这恰恰体现了儒家伦理智慧的特色所在。
    (节选自2010年1月15日《人民日报》)
    (1)下列选项中对“中庸”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中的一个核心思想,它要求将“中和”的理念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B.“中庸”就是追求日常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做到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
    C.“中庸”是指人们领悟、顺应自然万物与四时变化规律,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D.“中庸”是在人伦日用中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一般人难以达到的极高境界。
    (2)下列不属于能使人达到“中庸”境界的条件的一项是
     

    A.研究探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通晓从古代到现在的种种变化迁移,通过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成就人们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
    B.在为人处世方面,杜绝主观臆测、绝对肯定、拘泥固执和自以为是。比如做一件事,并不要求必然要做到怎样的结果,而是顺应条件的变化去实现最合理的目的。
    C.克服旧有经验造成的顽固思维模式和主观片面的意识,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懂得变通,不死守常规,能够根据时机做出选择。
    D.在探讨“仁、义、礼、孝”等伦理问题方面,根据个人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发生错误的根源就是对“中庸”原意的误解。
    B.对“中”和“庸”二字的望文生义,是大多数人误解、误用“中庸”的原因。
    C.孔子认为中庸作为一种道德,是最高的境界,而民众已经长久地缺乏它了,所以对于天下之人达到中庸境界感到绝望。
    D.《论语》的缺乏概念、范畴和思辩造成了黑格尔对《论语》及孔子都不够认同。

    组卷:6引用:2难度:0.8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读韩愈
    梁衡
          ①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方山水,享千秋之祀呢?
          ②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宪宗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韩愈愤而上《谏迎佛骨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这真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就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③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心境之冷可想而知。他在过蓝关时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了那首著名的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④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有钱人养奴成风。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起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用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诲”。当其获罪海隅,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
          ⑤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犯上直言,被贬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欲掉了駢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
          ⑥当我手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我就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只有韩愈敢出来说话。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谏呢?如果在韩愈被贬时又有人出来为之抗争呢?历史会怎样改写?韩愈到来之前潮州买卖人口、教育荒废等四个问题早已存在,地方官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任又一任,其任职超过八个月的也大有人在,为什么没有谁去解决呢?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解决了这些问题,历史又将怎样写?但是没有,什么都没有。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角天涯。
          ⑦面对人生的逆境,韩愈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有人研究,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三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登第进士就达一百七十二名,这是他大开教育之功。所以韩祠中有诗曰:“文章随代起,烟疼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这宏伟的韩公祠,还有这韩山韩水,不是纪念韩愈的冤屈,而是纪念他的功绩。
          ⑧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这是人民对办了好事的人永久的纪念。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于是,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由潮州的山水人文都姓“韩”而设疑,引发对韩愈“霸得一方山水”的思考。
    B.“韩愈也是这样”指出韩愈既有反对革命新潮的顽固,也有对逆流邪说的坚决抨击。
    C.“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一句,回应开篇时的疑问,警示深刻。
    D.尾段借“山河易姓”点明李渊父子虽得天下,但不为百姓做实事,没有得到百姓认可。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以李白、柳永作比较来突出韩愈仕途所受打击之大,衬托其精神的伟大。
    B.第⑥段借助丰富的想象力,连用多个假设,凸显出韩愈人品与贡献的难能可贵。
    C.第⑥段尾句通过动作和肖像描写,形象地表现了韩愈从政路上默默无闻的孤寂。
    D.第⑦段引用韩祠中的诗,意在赞美韩愈大开教育之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3)作者在文中引用了韩愈写给侄孙的诗,请简述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4)文章结尾说“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请结合全文加以理解。

    组卷:21引用:8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邵,字茂宗,会稽太守裕弟也。初为晋琅邪内史王诞龙骧府功曹,桓玄徒诞广州,亲故咸离弃之,变乱饥馑,惟邵馈送其妻子,其情重如是。桓玄篡位,父敞先为尚书,以答事微谬,降为廷尉。及武帝讨玄,邵白敞表献诚款,帝大说,命署其门曰:“有犯张廷尉者,以军法论。”王谧为扬州,召邵为主簿。刘毅为亚相,当世莫不辐凑,独邵不往,帝益亲之,转太尉参军。
          帝巡燕地,回京。贼反围城,然百姓临水望贼,闲然不惧。帝怪之,以询邵,邵曰:“寇迫京师,然主上反于燕地,今无复恐耳。”帝喜,寻补州主簿及武帝伐刘藩邵直庐即夜诫众曹曰大军当大讨汝可各修舟船仓库及晓取办旦日帝求诸簿署应时即至怪问其速,诸曹答曰:“昨夜受张主簿处分。”
          穆之卒,朝廷恇惧,便欲发诏以司马徐羡之代之,邵对曰:“今诚急病,宜须北咨。”武帝重其临事不挠,有大臣体。十四年,以世子义符镇荆州,邵谏曰:“储贰之重,四海所系,不宜处外。”从之。谢晦反,遗书要邵,邵不发函,驰使呈帝。
          王华与邵有隙,及华参要,亲旧为之危心。邵曰:“子陵方弘至公,必不以私仇害正义。”是任也,华实举之。及至襄阳,筑长围,修立堤堰,开田数千顷,郡人赖之富赡。丹、淅二川蛮屡为寇,邵诱其帅,因大会诛之,悉掩其徒党。既失信群蛮,所在并起,水陆断绝。子敷至襄阳定省,当还都,群蛮伺欲取之。会蠕蠕国遣使朝贡,贼以为敷,遂执之,邵坐降号扬烈将军。卒,追复爵邑,谥曰简。临终,遗命祭以菜果,苇席为轜车,诸子从焉。
    (节选自《宋书•张邵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武帝伐刘藩/邵直庐/即夜诫众曹/曰/大军当大讨/汝可各修舟船仓库/及晓取办/旦日/帝求诸簿/署应时即至/
    B.及武帝伐刘藩/邵直庐/即夜诫众曹曰/大军当大讨/汝可各修舟船仓库/及晓取办/旦日/帝求诸簿署/应时即至/
    C.及武帝伐/刘藩邵直庐/即夜/诫众曹曰/大军当大讨汝/可各修舟船仓库/及晓取办/旦日/帝求诸簿署/应时即至/
    D.及武帝伐刘藩/邵直庐/即夜诫众曹曰/大军当大讨/汝可各修舟船/仓库及晓取办/旦日/帝求诸/簿署应时即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簿。主,掌管;簿,文书。一般是指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事的佐吏。
    B.储贰。亦作“储副”“储君”,指太子。本文中是指武帝刘裕世子刘义符。
    C.定省。早上省视问安,晚间服侍就寝。指封建社会侍奉上官的日常礼节。
    D.爵邑。爵位和封邑(或者特指封邑),是古代帝王赐给诸侯或功臣的恩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邵知情重义,患难见真情。王诞被贬广州的时候,已经众叛亲离,战乱之中,唯有张邵不计个人得失,在他落难时候,给他的妻儿送粮送衣。
    B.张邵悉心任事,多有建树。武帝讨伐刘藩,能提前谋划;在襄阳任上,兴修水利,开垦土地,使百姓富足。清剿丹、淅蛮寇徒党,根治了乱源。
    C.张邵忠于武帝,持重老成。刘穆之去世时,张邵力主向刘裕请示然后再定夺;在世子镇守荆州的事情上,力主稳妥处之,得到武帝的信任看重。
    D.张邵为人正气,有行为操守。刘毅做亚相的时候,人们争相迎奉,唯独张邵不去巴结逢迎;临终叮嘱子辈薄葬,以菜果祭祀,用苇席铺饰灵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寇迫京师,然主上反于燕地,今无复恐耳。
    ②谢晦反,遗书要邵,邵不发函,驰使呈帝。

    组卷:7引用:7难度:0.6

四、基础知识积累(12分)

  • 9.下列对文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2引用:1难度:0.8

五、写作(3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
    ——《百年孤独》      材料二:
          向外看的人,做着梦;向内看的人,醒着。
    ——心理学大师荣格      材料三:
          人生一定要喝三碗水。第一碗,别人泼的冷水;第二碗,自己流的汗水;第三碗,不被理解的泪水。
    ——《小故事大智慧》      以上材料对你已开启的高三生活有着怎样的启示和思考?假如你要在复兴中学高三开学典礼上作为学生代表发言,请据此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4引用:8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