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市海淀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期中)
发布:2024/4/20 14:35:0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
-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共同富裕,是千百年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在通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古今中外无数仁人志士进行过“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艰辛探索。时至今日,共同富裕仍是一个全球性的人类难题。
何谓共同富裕?从过程上讲,是全民共同致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中国人民都有的权利;实现富裕不只是少数人的机会,而是中国人民都能有的机会;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不能只是少数人发展,而是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只有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才能真正实现人人享有。从结果上讲,共同富裕指的是中国人民都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物质丰富和精神丰实,是全社会所有人的整体富裕。因此,只有从起点和过程上保证全民共同致富,才能在结果上最终实现全民共同富裕;同时,共同富裕既与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根本对立,又与平均主义要求的“均富”不相容。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的目的就在于它能够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消灭人类社会自阶级出现以来的最大不公平——两极分化,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全面发展。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
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在。两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结果,只能导致两极分化,一方是资本和财富的积累,一方是贫困的积累;生产资料公有制能保证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成果惠及每个人。
(取材于龚云《论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 材料二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成功开创了一条通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道路,为人类现代化增添了新内涵,为文明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现代化是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迄今为止,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仅仅是少数人的现代化。无论是欧洲还是北美,现代化进程创造的社会财富绝大多数都流向了少数精英阶层。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用翔实的历史数据证明,资本收益率一直高于经济增长率,这是导致财富分配不平等和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根本原因。
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自由主义兴起,政府职能不断退出,劳资关系严重失调,普通民众收入长期停滞不前,西方国家的财富集中度越来越高。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国家的收入和财富不平等所引发的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私人财富急剧扩张、财富鸿沟不断加深、中产阶层塌陷,导致社会撕裂、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泛滥。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之所以无法根除两极分化和不平等加剧的顽疾,根源在于它是资本主义方式的现代化,而人的异化和不平等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特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坚持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区别。
第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由传统文明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以及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双重使命。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命题,并强调“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进入新发展阶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的现代化新路。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带领广大群众进行土地革命,直接目的就是要摆脱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实现“耕者有其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确立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战略部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经济总量和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消除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方位,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擘画了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取材于鲁保林、李建平《共同富裕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魅力》) 材料三
心怀“国之大者”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精神前提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国之大者”是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繁荣的基础,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
心怀“国之大者”,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原则,站稳人民立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仅把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推向了新高度,同时也彻底消灭了绝对贫困,切实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心怀“国之大者”的
按照“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优化经济发展地理格局,挖掘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巨大空间潜力。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注重推动先富带后富。浙江等发达地区在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发挥了示范作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全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作出了重要贡献。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具体而言,就是在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的前提下,集中精力和资源,将脱贫攻坚平稳过渡到乡村振兴上。在此基础上,通过补齐产业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实现产业的提档升级,优化脱贫地区的产业结构;通过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鼓励创新创业,提升乡村经济发展的活力;通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加大乡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打造一批环境优、生活好、乡风美的宜居村庄。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还要在新型城镇化战略下,优化城乡一体化格局。在分配过程中注意公平问题,努力缩小收入与财富的差距;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积极发力;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建设方面发挥更大优势;在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上加快取得进展,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取材于张占斌《心怀“国之大者”,扎实推动共同富裕》)(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共同富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体人民都有致富的权利和机会。
B.自始至终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C.消灭两极分化,实现全体同等富裕。
D.社会主义制度是其实现的重要保障。
(2)下列对材料一、二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在本质上的区别。
B.让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共同主张。
C.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必然会导致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
D.中国现代化不断推进共同富裕,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加剧贫富差距。
(3)根据材料三,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词语。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对实现“共同富裕”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鱼与熊掌,二者兼得
B.授人以鱼,而非以渔
C.各尽所能,各尽其责
D.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5)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下面链接材料体现了哪些中国式“共同富裕”理念。
【链接材料】
自1996年中央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后,福建先后选派援宁干部11批183人、专业人才2000多人次到宁夏传导理念、传播技术。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从单一的经济援助发展为教育、文化、科技多领域的全面合作新格局。通过加强企业合作、劳务输出等促进两地交流发展,25年来,闽宁两省区,引导贫困群众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提升了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和人口综合素质。原来生活在路、水、电不通地区的贫困群众大量搬迁,通过治理,昔日的“无头山”变成了“花果山”,贫困村变成了度假村,贫瘠地变成了风景区。组卷:32引用:1难度:0.1
二、本大题共2小题,共28分。
-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针名
清•章学诚 名者,实之宾。实至而名归,自然之理也,非必然之事也。君子顺自然之理,不求必然之事也。君子之学,知有当务而已矣。未知所谓名,安有见其为实哉?好名者流,徇名而忘实,于是见不忘者之为实尔。君子出处①,当由名义。先王所以觉世牖②民,不外名教。伊古以来,未有舍名而可为治者也。义本无名,因欲不知义者由于义,故曰名义;教本无名,因欲不知教者率其教,故曰名教。揭而为名,求实之谓也。譬犹人不知食,而揭树艺之名以劝农;人不知衣,而揭盆缲之名以劝蚕。暖衣饱食者,不求农蚕之名也,而但以饱暖相矜耀。是以必有辍耕织而忍饥寒,假糠秕以充饱,裹败絮以伪暖,斯乃好名之弊矣。故名教名义之为名,农蚕也;好名者之名,饱暖也。必欲鹜饱暖之名,未有不强忍饥寒者也。
然谓好名者丧名,自然之理也,非必然之事也。昔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实至而名归,名亦未必遽归也。天下之名,定于真知者,而羽翼于似有知而实未深知者。夫真知者,必先自知。天下鲜自知之人,故真能知人者不多也,似有知而实未深知者则多矣。似有知,故可相与为声名;实未深知,故好名者得以售其欺。故好名者往往得一时之名,犹好利者未必无一时之利也。
且好名者,固有所利而为之者也。如贾之利市焉,贾必出其居积,而后能获利;好名者,亦必浇漓③其实,而后能徇一时之名也。盖人心不同如其面,故务实者,不能尽人而称善焉。好名之人,则务揣人情之所向,不必出于中之所谓诚然也,且好名者,必趋一时之风尚也。风尚循环,如春兰秋菊之互相变易,而不相袭也。人生其间,才质所优,不必适与之合也。好名者,则必屈曲以徇之,故于心术多不可问也。故好名者,德之贼也。
若夫真知者,自知之确,不求人世之知之矣。其于似有知实未深知者,不屑同道矣。以是而问当世之知,则寥寥矣,而君子不以为患焉。浮气息,风尚平,天下之大,岂无真知者哉?至是而好名之伎亦有所穷矣。故曰:实至而名归,好名者丧名,皆自然之理也,非必然之事也。卒之事亦不越于理矣。
(有删改)【注释】①出处:指进退等行为。②牖:通“诱”,引导。③浇漓:使……淡薄。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徇名而忘实 徇私舞弊 B.而揭树艺之名以劝农 劝善规过 C.必欲骛饱暖之名 好高骛远 D.故好名者,德之贼也 捉贼见赃 A.先王所以觉世牖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因欲不知义者由于义 蒙故业,因遗策 C.固有所利而为之者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D.其于似有知实未深知者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A.作者借“农蚕之名”揭示了“好名”的弊端,借“饱暖之名”阐释了“名”的意义。
B.第二段以介之推为例,证明凭自身之“实”可获得美名,但名声未必能立刻得到。
C.第二段写了“似有知而实未深知者”众多,“好名者”借此“得一时之名”的现象。
D.第三段指出“好名者”之所以揣摩他人之情,迎合一时风尚,是为了求一己之名利。
(4)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以必有辍耕织而忍饥寒,假糠秕以充饱,裹败絮以伪暖,斯乃好名之弊矣。
(5)作者认为“实至而名归,好名者丧名,皆自然之理也,非必然之事也。卒之事亦不越于理矣”。请根据文意,联系实际,谈谈你得到的教益。组卷:40引用:1难度:0.6 -
3.阅读下面《论语》中的几则语录,回答问题。
(一) ①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②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③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先进》)(1)请根据上面三则语录,解说其中所蕴含的“山水情怀”。
(二) ④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⑤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⑥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2)以上三则语录,于形象的比喻中蕴含着为人处世之道,请根据语录的相关内容加以概述。组卷:22引用:3难度:0.6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5分。
-
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出塞
隋•薛道衡
边庭烽火惊,插羽夜征兵。
少昊①腾金气,文昌动将星。
长驱鞮汗北,直指夫人城。
绝漠三秋暮,穷阴万里生。
寒夜哀笳曲,霜天断雁声。
连旗下鹿塞,叠鼓向龙庭。
妖云坠虏阵,晕月绕胡营。
左贤皆顿颡②,单于已系缨。
绁马③登玄阙,钩鲲临北溟。
当知霍骠骑④,高第起西京⑤。【注】①少昊:上古帝王名,主兵戈事。②顿颡:叩头。③绁马:拴马。④霍骠骑: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天子让人为他修建宅院,他却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⑤西京:指长安。
燕歌行
唐•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下列对《出塞》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以烽火陡燃、夜间征兵起笔,突出军情紧迫,继写将士出征,长驱敌境。
B.“绝漠”四句写暮秋大漠寒夜笳声、孤雁哀鸣,烘托出战士悲凉的思乡之情。
C.“连旗”四句展现双方交战的情形,出塞将士所向披靡,敌军已现溃败迹象。
D.“左贤”六句写隋军将士势不可挡,大破敌军,擒获敌首,立下了赫赫战功。
(2)这两首边塞诗结尾处都运用了典故。请根据诗歌内容,分析其所用典故表达的不同情感。
(3)薛道衡的边塞诗雄壮刚健,请结合《出塞》诗中的相关意象赏析这一风格。组卷:53引用:2难度:0.6
作文。
-
13.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大千世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相遇。除了人与人的相遇,还有一路向北的野生亚洲象与人类相遇,2022年冬奥与北京相遇……总有一次相遇美得刻骨铭心。
请展开联想,以“你是我最美的相遇”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语言顺畅。组卷:21引用:2难度:0.6 -
14.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语文课上,同学们正在展开激烈辩论。一方观点是“历尽千帆,归来不再少年”;另一方观点是“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请你任选一方观点,联系实际,或破或立,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自拟题目,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语言顺畅。组卷:50引用:7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