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陕西省西安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七)
发布:2025/1/6 11:30:2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论述类文本阅读。
ㅤㅤ科幻文学的深远意义在于对人类未来的想象与阐释。科幻小说《三体》在全球范围内的巨大影响力,让我们看到在美食、戏曲、熊猫等传统方式之外,中华文化传播的史多可能。科幻让中国故事呈现更丰富多元的面貌,也让世界上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当代中国,了解当代中国人对于科技与未来的想象。在推动中国科幻走向世界的历史性进程中,我们需要脚踏实地提升科幻文学的创作水平,扩大作者队伍,开拓题材与风格,寻找与中国情感、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相连接的中国科幻故事。
ㅤㅤ进一步提升作品的科学维度。当前,我国正处于历史性转型期,从依靠人口红利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驱动的传统经济模式,向依靠科技创新与制度优势驱动的新型现代化社会升级。国家大力发展航天科技、量子物理、人工智能、5G通信、生物基因、区块链等面向未来的尖端技术。这些技术为民众所认知、理解、接受,将为国家实现顺利转型建立文化基础。科幻创作者应该主动接触、学习、吸收最新的科技发现与成果,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并转化为创作素材。通过官方或民间机构组织的科技企业采风活动、与科学家面对面活动等,深入第一线交流探访,让科技与科幻真正做到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创作出真正反映时代科学理念与精神的优秀作品。
ㅤㅤ进一步拓展作品的美学维度。科幻作品要走向大众,走出国门,就要求创作者了解不同受众群体、不同媒介形态、不同文化背景的审美特征,有技巧、有策略、有创新地融合不同的艺术形式与表达方式,使科幻真正为大众所喜爱。在这一维度上,已经有颇多成功案例可以借鉴。近年来,国漫、国潮方兴未艾,将传统文化与二次元、时尚产业、衍生品市场融合,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何将科幻类型叙事与中国传统文化、情感范式、价值观念、美学标准进行有机嫁接、融合,并创造出具有影响力的作品,是我们这一代创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
ㅤㅤ进一步深挖作品的人文维度。正如电影《流浪地球》向我们展示的,一场想象性的全球生态危机,让我们所熟悉的世界秩序被全面颠覆,它所形塑的审美经验是陌生化的,却不是与现实完全无涉,观影引发的大众对于当下环境、人伦、科技与价值观的反思与警示,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其他形式的科普宣传。这就是科幻的价值与意义。
ㅤㅤ很多科幻作品表达了对生态危机、技术滥用、生命伦理的严肃思考。科幻既是对科学的仰望,也是对科学的警惕,这种敬畏交加的二元性,构成了科幻的内在矛盾和独特思维。人们越依赖科学、越相信科学,同时也就对科学越抱有敬畏和疑虑,越需要超越科学的视野,需要人文的关怀。但这种超越和关怀又无法脱离科学而存在,依然必须与科学共生共存。这正是科幻能够走向大众的人文根基。
ㅤㅤ今天,科幻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文学范畴,而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与思维范式。普及中国前沿科技成果,在教育领域推进创新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升整个社会的创造力,这些举措都可以通过科幻小说、动漫、影视等全媒介形态的优秀内容创作来实现。
ㅤㅤ科幻文化产业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扶持,也需要尊重客观规律与科学方法。让我们抱持耐心,期待中国科幻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迎来更加蓬勃发展的时代。
(陈楸帆《科幻创新离不开文学哺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幻小说《三体》在全球范围内的巨大影响力,说明科幻文学也可以成为和熊猫等一样的传播中华文化的方式。
B.科幻创作者应该主动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把科技发现和成果转化为创作素材,深入第一线交流探访,让科技与科幻完美融合。
C.很多科幻作品表达了对生态危机、技术滥用、生命伦理的严肃思考,这种思考既是对科学的仰望,也是对科学的警惕。
D.科幻文学的深远意义在于对人类未来的想象与阐释,今天,其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文学范畴,而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从三个维度横向展开,探讨了推动中国科幻走向世界的途径和方法。
B.文章第三段以国漫、国潮为例,论证创作出优秀的科幻作品是这一代创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
C.文章第四段以电影《流浪地球》为例,证明了科幻作品的价值和意义远远超过其他形式的科普宣传。
D.文章既有理论的分析,也有事实的证明,还能联系社会现实,针砭时弊,逻辑严密,令人信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动中国科幻走向世界,我们需要寻找与中华文化相关的科幻素材,讲中国的故事,说明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B.我国要实现向新型现代化社会顺利转型,决定性因素是民众认知、理解、接受尖端技术,建立相应的文化基础。
C.科幻作品的水平可从科学、美学、人文维度来提升,可见要创作出优秀的科幻作品是离不开文学的哺育的。
D.中国科幻如果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在全社会关注与扶持下,假以时日,终将迎来更加蓬勃发展的时代。组卷:27引用:3难度:0.6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纵观中国航母的发展,每一艘航母的入列都实现了一个巨大的跨越。2012年“辽宁舰”入列,实现了中国人民海军航母“从无到有”的突破;2019年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入列,标志着中国具备了自主研制大型航空母舰的能力。2022年6月17日,中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在江南造船厂顺利下水,其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就排水量而言,“福建舰”仅次于美国的“福特”级和“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领先于俄罗斯的“库兹涅佐夫”号常规动力航母和法国的“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等,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头号常规动力航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福建舰”在国内首次应用了电磁弹射技术,相较于传统的滑跃式起飞方式,电磁弹射可以让战斗机满载燃料和弹药起飞,还可以满足大到运输机、预警机,小到无人机等各类机型在航母上的起飞条件。由于电磁弹射的研发难度高,此前只有美国掌握了这项技术,因此,“福建舰”的下水无疑掀开了中国海军航母发展和远洋作战的新篇章。
“福建舰”下水是中国航母驶向远海大洋的第一步,后续将按计划开展系泊试验和航行试验,未来,“福建航”将统筹考虑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需要,以及航空母舰运用特点、港口保障条件,科学选择部署地点。
(摘编自高霈宁《“福建舰”下水掀开中国海军航母发展新篇章》)材料二: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飞机,都是螺旋桨飞机,机身轻,起飞速度要求不高,因此早期的航母只要有一段甲板滑行就能满足起飞需要。五十年代后,喷气式飞机成为了战机主流,速度越来越快,装载的武器越来越多,起飞重量越来越大,而航母跑道不可能越做越长,就只能另想办法了,于是出现了蒸汽弹射和滑跃起飞等助力起飞的方式。
美国率先开发了成熟的蒸汽弹射装置,最早装配在“小鹰”级航母上,第一艘“小鹰”号1956年开始建造,1961年服役,2009年退役,蒸汽弹射技术很复杂,现在除了美国有十几艘航母采用这种装置,世界上只有法国“戴高乐”号航母采用了,其他国家受限于技术的复杂性都没有采用,而是采用滑跃起飞方式,这些国家包括俄罗斯、英国、意大利、印度,以及早前只拥有“辽宁舰”和“山东舰”的中国。
所谓滑跃起飞方式,就是将舰首做成上翘的样子,利用舰载机本身的滑跑速度,沿着舰首上翘的斜坡冲出甲板,形成一个抛物运动,在战机被抛离舰首的瞬间,距离海平面更高,从而赢得短暂继续提速时间,以达到起飞速度。
电磁弹射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直线推进技术,电磁弹射器与蒸汽弹射器相比,不是用蒸汽而是用电来驱动活塞,适宜于短行程发射大载荷,在军事、民用和工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摘编自网易自媒体平台)材料三:
电磁推进技术的原理早在19世纪初就已有人提出,后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研究,人们相继研制出了各种电磁感应原理的直线发射装置或模型,但由于受相关研究领域技术的影响,上述模型的性能距工程实用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70年代以后,超大功率脉冲技术和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电磁发射技术有了重大突破:1978年澳大利亚的马歇尔等人用SSOMJ的单极发电机作为电源和采用等离子体电枢在5m长的导轨炮上把3g重的聚碳酸脂弹丸加速到了5.9km/s的初速度。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证明了用电磁力把较重的弹丸推进到高速的可能性,使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受到极大的鼓舞和启发,由此也将电磁发射技术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1988年美国海军与卡曼航空航天公司曾计划联合研制航母舰载电磁弹射器模型,指标是在3s的加速时间内,把重达36T的全载F-14战机加速到150节。据估计,这种电磁弹射器的重量只有现役的蒸汽弹射器的十分之一,而且省去许多管道,这对于舰船的安全运行和减重提速都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10月11日,全球第一艘装备电磁弹射器的美军“福特”号航母下水。
(摘编自“百度百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福建舰”下水中国航母驶向远海大洋的第一步迈出中国海军航母发展和远洋作战的新篇章掀开
B.电磁弹射技术各类机型在航母上的起飞条件满足广泛的应用前景具有
C.滑跃起飞的舰载机舰首上翘的斜坡冲出甲班沿着较长的继续提速时间获得
D.马歇尔等人的研究成果电磁力把较重的弹丸推进到高速的可能性证明电磁发射技术研究进入新阶段推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短短10年间,中国航母从无到有,进而发展到自主设计建造,不断地创新和突破。
B.上世纪五十年代后,喷气式飞机因速度快、自重大而取代螺旋桨飞机成为战机主流。
C.目前美国有十几艘航母采用了蒸汽弹射装置,其他国家都因技术复杂而没有采用。
D.中国航母上的舰载机先后采用过蒸汽弹射、滑跃、电磁弹射等三种助力起飞方式。
(3)先后入列的“山东舰”和“福建舰”有哪些显著差异?请简要概括。组卷:3引用:1难度:0.5
三、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鞋说 我曾把鞋子说成是“臭脚的容器”,这看来是不对的。应该说,它是“人生的容器”,要知道除开睡眠时间,人剩下的时间大多是在鞋上度过的。随着昼夜交替,人交替着把自己搁在床上,装进鞋里。
鞋子因脚与土地的长期较量而出现,与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鞋”这个汉字造得有点意思,右边两个“土”相叠,鞋底是“土”,鞋面也是“土”,它真正是一路风尘。帽子虽高高地戴在头上,但它的重要性远不及鞋子。人可以不要帽子,却不可不穿鞋子。漫漫人生路上,会踏上多少刺脚的荆棘、硌脚的石块、烂脚的秽物?没有鞋子,人就是有一双铁打的脚板,也受不了刺、硌、蚀的摧残。鞋以自我牺牲为代价,帮助易伤的脚征服了路的漫长和崎岖。
鞋子因实用而存在,但它的存在已不具有形而下的意义。
对一个生命的祝福,往往少不了鞋子。乡村至今还有这样的风俗:凡小孩做满月、做周岁、做十岁,或是成人做寿等,送礼的至少要备一双鞋,那意思是祝福人家顺利、健康地走向新的人生里程。十岁那年的生日,我收到很多的礼物,但最中意的还是二娘送的一双黑帆布胶鞋。它是那么合脚、那么软和,穿着它走路,欢喜得让人连蹦带跳的。这让我今天想起来,还感到有一股生命祝福的深意在涌动。
过去的女性精于女红,但只有与你最亲密的女性才会为你做鞋,她大多是母亲、妻子或情人。常忆起儿时的冬夜,母亲在油灯下纳鞋底。她用顶针使劲地将针顶过厚鞋底,再用钳子夹住那露出的针尖将它拔出来,随后用手拉着针眼后的白线不停地抽,抽一截刺啦一声响。我在这断断续续的响声中渐渐睡去。次日一早,枕畔或许就卧着一双新鞋,鞋里装满了母爱的温暖。
“文革”时期,在村前那条碎石铺成的公路上,经常有所谓的黑帮分子被游斗。造反派不让他们穿鞋,让他们把两只鞋用绳子系了,挂在脖子上。扎脚的石粒刺得他们直蹦高,路上留下一串鲜红的血迹。那些造反派还一个劲地在他们身后面推搡。那是一种怎样的人间折磨!德国曾经有一个展览,里面有幅黑人抱着流血的赤脚痛苦万状的照片。一个叫弗里茨的人当众流下了眼泪,他办起修鞋店,建了捐鞋台——带动德国人逐年向非洲捐鞋。从对裸足受难人的不同态度,我们可以检测出这个人的善恶。要知道,鞋的有无关乎幸福与痛苦,鞋的予夺见出大爱与大恶。
鞋与脚还有一个合与不合的问题。鞋子最重要的品质不在美观,不在耐穿,而在合脚。鞋子合脚,人才能在人生路上迈开大步。鞋松不得,松了会不跟脚;也紧不得,紧了会不养脚。跟脚,养脚,才算得合脚。脚与鞋要经过一个磨合过程,才能达到“合”的极致。乡下人常言,三天穿不上是一双好鞋,三天穿得上是一双草鞋。鞋子开始是要紧一些的,需用鞋拔子帮忙,才能勉强把人的脚装进鞋子里去,三天不舒服过后,就很跟脚、养脚了。现在不少城里女性只讲时髦、漂亮,不讲跟脚、养脚,彻底违背了人类穿鞋子的初衷,结果往往自虐如受刑,这真令人叹息。
鞋子是否合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人穿有形的鞋,也穿无形的鞋,人与鞋的关系可以上升到哲学层次。当第一双鞋子穿在远古初民的脚上,人类就再也离不开鞋子了。从襁褓中那种底部塞满棉花的软鞋到能让人穿着行走的草鞋、布鞋、胶鞋、塑料鞋、皮鞋等样式的鞋,早已形成一个完整系列。鞋陪伴人的一生,陪伴每个人走过或平坦或泥泞的征程,走过希望的田野,也走过失败的麦城。各式各样的鞋负载着我们的生命,如同接力一般,把我们送抵一个个的人生驿站。“人生能著几两屐”是谢灵运说的话,意在劝导人们寄情山水。我们何尝不能把这句话视为对人生的警戒?流光不驻,生年有限,我们不能辜负了那些珍惜我们生命的鞋。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2008年10月19日第4服,有删改)文本二:
我为什么写散文? 当心里萌生出一种对自己的激情,对自己有了感觉,写虚构小说或其他文体无法表达这种情感时,便写散文。
散文凭借真诚感知生命的诗意,让自己艺术的情弦充满智慧和饱满的感情。
散文的美是融合了心灵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而创造出来的。不能指望一个虚伪的灵魂、一个没有真情实感的人会创造出真实的美,写出感人的散文。
散文是作者“心灵的告白”,可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个人独有的感受,因而是值得珍视的。看散文如同欣赏一个人的精神收藏品。
有了真情,再把它提升到文学的层面,表达得美,这美就是活的,充满生命力。
否则,只有美,没有真,再精致也只是工艺品,没有活趣。
正是这份真情,使散文虽很少大红大紫,却也从未被冷落过,香若幽兰。
[摘编自王必胜《读写他们(二)——一本散文和一组作家书信》](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章开篇指出自己曾把鞋子说成是“臭脚的容器”,是为了对此表达否定,以表达自己对鞋新的认识,体现思想上的自我革新。
B.文章对“鞋”字的造字技巧进行了思考,既表达了鞋与土地的不解之缘,又彰显了汉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C.文章结尾处引用谢灵运的诗句,是由鞋负载着我们的生命引发的诗意联想,转向警诫我们在有限的生年不辜负鞋履所至的山水。
D.尽管“我”对鞋的感悟在各段落中不尽相同,但连缀在一起,就将开篇鞋是“人生的容器”的具体内涵表达了出来。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结尾处“鞋以自我牺牲为代价”的拟人中蕴含了作者对鞋的感谢与对刺、格、蚀的摧残的厌恶。
B.文章第四段先介绍了乡村进礼送鞋的传统民俗,再写了自己十岁生日收到鞋的快乐经历,点面结合,加深读者印象。
C.文章将“文革”时期造反派的行径与弗里茨的举动进行对比,鞋的有无与予夺成为检测与折射人性善恶的一面镜子。
D.文章寓象征于写实,负载着我们的生命的鞋关乎实用也关乎我们的生命与精神体验,既是写实的,也是象征的。
(3)画线句中“无形的鞋”指的是什么?应当怎样处理与“无形的鞋”关系?
(4)文本二谈到散文应具有“活趣”,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本一的“活趣”之美。组卷:8引用:4难度:0.5
八、语言表达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的最后时刻,①_____。一组部件是“伽马刹车指令员”,它位于返回舱底部,负责利用伽马射线测量返回舱距离地表的高度。在接近地面时,②_____,然后快速捕获反射回的射线,并做出精确测量,精度达厘米级。另一组部件就是“着陆反推发动机”,“伽马刹车指令员”计算出着陆的最佳距离和时机后,③_____,得到指令的“着陆反推发动机”立即点火,大量燃气积聚在燃烧室内,形成高压,最终从尾部的喷口中喷出,以反推力来减缓降落速度,提高返回舱降落的安全性。作为飞船上最后一个实现国产化的单机设备,“伽马刹车指令员”在此次返回舱顺利着陆中,交上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组卷:7引用:3难度:0.5
九、材料作文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2月20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光明网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22”揭晓仪式在京举行。“稳”当选年度国内字。稳,体现在经济要稳中求进,社会要长期稳定;改革要蹄疾步稳,发展要行稳致远;中国饭碗要端稳,就业民生要保稳。
对于“稳”,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并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8引用:3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