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天域全国名校协作体高考语文联考试卷(4月份)

发布:2024/5/2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稳稳地立在天问一号着陆器上,打开太阳能帆板,升起摄像头,2021年5月15日视融号火星车开始了自己在火星的第一次工作。脚下的地(火)面干燥而粗粝,一层微微泛红的土黄色浮沙仿佛覆盖了一切,只有直面着陆器强劲喷流的地方露出了些许黑色,此外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石块散落四周。调高摄像头角度,四下环顾,眼前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平缓区域,正如地球上科学家预测的一样,降落点位于火星上最大的平原——乌托邦平原。等等,在视野的尽头,隐隐有两座凸起打破了平滑的天际线,是山峰吗?祝融号尽职尽责地进行着拍摄,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都记录下来。彼时它并不知道,在不到一年之后,自己拍摄到的这两座“山丘”将会获得两个中国名字——“窑店”穹丘与“天柱山”环形坑。
          ②如果这样描述天问一号着陆器的着陆区和祝融号火星车的巡视区——天问一号在“天柱山”南侧着陆后,祝融号向着“马集”方向开始移动探察,在它西南约15公里处是“周庄”,在它东南约10公里处是“杨柳青”,约20公里处则是“漠河”……你是否会一头雾水,周庄不是我国著名的江南水乡吗?杨柳青不是天津的历史文化名镇吗?怎么都跑到火星上去了?没错,现在几千万公里外的火星上也有了“中国地标”。火星上的地名是怎么确定的?为什么会用我国的这些地名在火星上命名?让我们一起来探个究竟。
          ③正如在地球上我们通过卫星遥感看到的平原,在卫星降低高度、提高拍摄精度后,也会发现它并非完全平坦,有隐隐的起伏、零散的山脉丘陵散布其间,而置身其中后更可能发现局部地形颇为复杂崎岖一样,火星的平原上也隐藏着许多未知的细节。
          ④为了便于祝融号未来巡视路线的规划以及后续科学研究活动的开展,也为了纪念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国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l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IAU)提出了对天问一号着陆点附近地理实体(指现实世界中具有空间位置、共同属性的独立自然或人工地物,如一座山、一条河、一个城市等)命名的申请。2022年3月9日,IAU行星系统命名工作组正式批准了22个天问一号着陆区及附近的地理实体命名,这是我国首次自主对火星地理实体的命名。
          ⑤人类对火星的认识是从望远镜开始的,随着望远镜性能的不断提升,天文学家观测到了火星表面存在着大片或明或暗的区域,并在绘制的地图中为它们取了各式各样富有神秘色彩的名字。这些早期天文学家观测到的大片明暗区域后来被IAU正式统称为反照率特征,而包括意大利天文学家乔范尼•斯基亚帕雷利和希腊天文学家欧仁•米歇尔•安东尽亚第在内的几位天文学家,为它们所取的一系列名字也于1958年被IAU正式采用,被称为反照率特征名称,从而奠定了火星地理实体命名的基础。在IAU建立的命名体系中,128个反照率特征名称构成了火星地名之源。
          ⑥随着太空时代的到来,包括水手号和海盗号等火星探测任务拍摄的高清火星影像图向世人展示了火星表面令人赞叹的细节,那些早期天文学家所观测到的大片明暗区域内别有洞天,里面的地形细节形态各异、蔚为壮观。在反照率特征之外,这些更细节的火星地形该怎样命名呢?经过长期的讨论和修订,IAU最终形成了原则性的命名框架。
          ⑦环形坑是火星上分布最广泛的地形,用什么样的名字对环形坑进行命名取决于其直径大小。直径在50公里以上的环形坑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特别是那些在火星领域做出过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或者是对火星知识传播有贡献的作家或者其他人物。意大利天文学家丰塔纳绘制了人类有据可查的第一幅火星图,于是在火星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丰塔纳坑。而直径在50公里以下的环形坑,则约定以地球上人口小于约10万的居民点的名字来命名,这也是为什么火星上的地名较少有著名城市的原因。
          ⑧火星表面还散布有大量蜿蜒曲折的谷。对谷进行命名,同样取决于其规模大小。对于规模较大的谷,用各个国家语言中表示“火星”或“星星”的单词进行命名。长约1700公里的“阿瑞斯谷”,是以希腊语的“火星”命名的。而对于规模较小的谷,则以世界各地古典或现代的河流名称进行命名。除反照率特征、环形坑和谷三者之外的地形,则采用一条简单的规则——即沿用附近的反照率特征的名手;若附近不存在反照率特征,则沿用附近环形坑的名字。这也是为什么火星上有许多不同地形的地理实体具有相同地名的原因。在赫赫有名的奥林波斯山附近,就有奥林波斯峭壁、奥林波斯暗斑与奥林波斯蝶形坑。
          ⑨在火星地理实体命名规范化的今天,近些年来的命名活动均是在这一命名框架指引下进行的。我国此次自主命名的22个火星地名,就是我国火星探测任务运行团队集体发起的,是利用天问一号探测器获取的高清火星表面影像数据,基于祝融号火星车科学探测活动规划、科学数据的应用与研究等实际需求而提出的,所以很快获得了IAU的正式批准,并公布于世。那么在火星命名时,我们又该从哪个角度来切入呢?根据火星地理实体命名规则,在此次我国可以自主命名的22个火星地理实体中,16个直径在50公里以下的环形坑可以被赋予新的名称。而另外6个名称则需按照就近的原则,沿用附近环形坑的名称。而命名主题,经过反复思考和讨论,我们决定要与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结合起来,最终确定了两条命名主线:第一条主线,是从火星“战神”的名字含义想到了我国春秋战国的历史,决定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都城名称进行命名。第二条主线,则是在已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进行选择。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地名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是地域文化经过漫长历史之后的凝结,不仅是地理现象,也是典型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而在对火星地理实体进行命名时,在历史长河中通过社会和文化,对地名慢慢打磨的过程消失了,但我们在地名中所寄托的文化底蕴并没有消失。在这自主命名的22个地名中,我们融入了古往今来的历史、四方上下的空间,展现着宇宙级的“中国式浪漫”。
    (《中国国家地理•怎样把名字写在火星上——那些火星上的中国地名》2022年9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反照率特征”是火星上的大片明暗区域,是火星上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一种地形。
    B.“地理实体”是具有实际空间位置的地物,反照率特征、环形坑、谷都属于地理实体。
    C.“IAU命名框架”是一个可以不断创新和突破的命名体系,以开放的姿态面对各国的申请。
    D.“就近原则”是IAU命名框架的基本原则,它适用于火星上各种地理实体的命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火星地理实体的拟命名不符合IAU命名原则的一项是
     

    A.阿西莫夫坑——美国科幻小说巨匠艾萨克•阿西莫夫,其作品被誉为“科幻圣经”,有对火星的精彩描摹。
    B.临淄坑——“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其都城临淄三千多年前人口就超过了30万。
    C.松花江谷——以我国河流命名的“松花江谷”在火星上是一条长340公里左右的小谷。
    D.文家市方山——沿用附近的文家市环形坑命名,它旁边的小丘,命名为文家市穹丘。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火星地形包括反照率特征、环形坑和谷三种,对环形坑和谷的命名均取决于其规模的大小。
    B.最初的128个反照率特征名称在IAU建立的命名体系中构成了火星地名之源、命名之基。
    C.中国命名火星22个地理实体的一个主题以及两条主线,充分体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
    D.中国对此次22个地理实体的命名,既完全符合IAU命名框架原则,又富有中国文化底蕴。
    (4)作为科普文,请分析文章开头两段是如何做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
    (5)文章对IAU原则性命名框架的说明很有特点,请结合⑤一⑧段具体分析。

    组卷:26引用:6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森林里来的孩子
    张洁
          在林区长大的孩子,怎能不爱森林?
          森林啊,森林,它是伐木工人的儿子孙长宁的乐园:他的嘴巴被野生的浆果染红了;口袋被各种野果塞满了;额发被汗水打湿了;心被森林里的音乐陶醉了。
          突然,他听见了一种奇怪的声音。它既不像鸟儿的啼鸣缭绕,也不像敲打着绿叶的一阵急雨;它既不像远处隐隐约约的伐木工人那拖长了的呼声,也不像风儿掀起的林涛。可是它又像这许许多多的、他自小就那么熟悉的、大森林里的一切声响。朦胧而含混,像一个新鲜、愉快而美丽的梦。
          他顺着这引路的声音找去,梁启明老师在吹着一根长长的、闪闪发亮的东西。
          那是什么呢?它是童话里的那支魔笛吗?
          孙长宁早已刨根问底地知道了他的底细。梁老师是从北京来的。他为什么会到这遥远的森林里来呢?因为他有罪,他是被送来劳动改造的。他有一种难以治愈的、叫做“癌”的病症。
          孙长宁从掌声和笑声中清醒过来。人们舒展、活动着四肢,重又开始劳动去了,只有他痴痴地站在梁老师的面前,既不走开,也不讲话。其实,他心里有许多话在翻腾着,可是他找不出一句话来表达这片笛声在他心里引起的共鸣,他的眼睛充满了复杂而古怪的神情:好像失去了什么,却又得到了什么。
          这片在生活里偶然出现的笛声,使他丢掉了孩子的蒙昧——多么可爱的孩子的蒙昧!而自小在大自然里感受到的,那片混沌、模糊、不成形的音响,却找到了明晰的形象。在这许多热情、粗犷的听众里,却只对孙长宁成为一种必然,仿佛他久已等待着这片笛声。
          老师被他的神情深深地触动了,问道:“你喜欢吗?”
          他点点头。又何须说呢?
          梁老师特地为他演奏起来。孙长宁的心重又被激动着,还是说不出一句话来。他苦恼了,皱着自己的眉头,突然,像是受到了什么启示,他噘起嘴唇,用口哨把梁老师吹过的乐曲中的几个小节重复了出来,他的脸立时放出光彩。这口哨比什么语言都更能表达他心里的感受。
          他们的心,被同一种快乐和兴奋激发着,在这旋律的交流里,彼此发现着,了解着,热爱着。忘记了他们之间的年龄的差别,忘记了时间已经渐渐地过去。
          孙长宁死活不肯回家了。还要上学呀!那又有什么关系!
          伐木工人中流传着的许多对抗联的回忆,还有围猎熊瞎子的故事,这就是语文课;一根根伐倒的树木,这就是数学课;劳动里还有许多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休息的时候,梁老师除了教他读、写、算,还教他吹那只魔笛,有事还会为伐木工人们演奏。演奏常常是即兴的东西,伐木工人们往往从那动人的旋律里听到他们自己平时随随便便哼唱过的家乡小调,他们好像在这笛声中遇见了自己熟识的朋友,快乐而亲昵。
          在共同的劳动中,梁老师进一步发现,大自然的优美和劳动的、创造的快乐,给了这个孩子丰富的想象能力。许多简单而纯朴的旋律,并不经过什么构思,却不断地、随便地从他的口哨里流泻出来。当然。要使这样的旋律变成真正的艺术,还需要他和孩子进行艰苦而持久的努力。他多么喜爱这个气质朴实的孩子,又多么珍惜这个孩子的才能啊!
          他知道,生命留给他的时日已经不多了。他争分夺秒地把他留在世上的最后的时光全都用在孙长宁的身上。他相信乌云会散去,真理会胜利,真正的艺术将会流传下去。这个生长在遥远的林区里的孩子,一定会成为一个出色的音乐家,会的!
          他对孙长宁说:“不错,你有天赋!可是天赋就像深藏在岩层底下的宝石,没有艰苦的发掘、精心地雕琢,它自己是不会发出光彩来的!”
          他坚决打碎孙长宁的任何只从技巧着眼的企图:“这是浅薄!”他生气地敲着乐谱,“我要你表现的是艺术而不是单纯的技巧!你必须力求理解你要表现的是什么!理解,首先是理解!”
          当他终于听到孙长宁能够完美地演奏完一个乐曲的时候,隐忍着癌症带给他的疼痛,他微笑了——那么美的微笑,使孙长宁久久不能忘记。
          他欣慰地想到: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做了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四人帮”和疾病夺去的,只能是他的肉体,而他的精神却在这个少年人的精神里,活泼泼地、充满生机地、顽强地、奋发不息地继续下去。
          离去的时候,他把自己的长笛和几年来在森林里谱写的乐谱一齐交给了孙长宁。“我用它们工作、战斗了一生,现在,我把它们交给你。你要尽自己的一生,努力地用它服务于人民。音乐,是从劳动中产生的,应该让它回到劳动人民那里去。可惜我已经不能和你共同来完成这个任务了……但是,总有一天,春天会来,花会盛开,鸟会啼鸣。等到那一天,你到北京去,那里,一定会有人帮助你继续完成这个任务。记住,不论将来自己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辉煌的顶点,决不能把自己的才能当成商品!懂吗?”
          “懂!”孙长宁呜咽着。
          “傻孩子,哭什么!我教给你的东西,你都记得吗?”他指的,不只是长笛。
          “记得!”
          梁老师宽慰地笑着,闭上了眼睛。
          这是长眠在白桦树下的,使孙长宁永远不能忘记的那个人。
    (原载《北京文艺》1978年第7期,有删改)注:张洁(1937-2022),女,中国当代作家。1985年、2005年两次荣获茅盾文学奖。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细致描写了师徒初次的音乐相会场景,“它是童话里的那支魔笛”,老少两代音乐人吹奏出变革时代的命运交响曲。
    B.孙长宁在初次听到笛音后“好像失去了什么,却又得到了什么”,似懂而非,暗示了音乐在主人公心中引起了巨大震荡。
    C.孙长宁能从大自然和劳动中收获艺术想象力,未经构思即能吹奏优美旋律,表明他在音乐上的成长主要源于极强的音乐天赋。
    D.小说结尾孙长宁用“懂”和“记得”坚定回答了老师的嘱托,明白了老师交给他的神圣任务,宣告了他的成长得以完成。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森林”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背景开阔,它是主人公孙长宁的“乐园”,也是梁启明的教育场。
    B.作者采用多元的叙述视角,将十四岁的充满生机的新人形象与历史的、即将离去的梁启明形象对照,有极强的时代意义。
    C.小说的情节曲折而动人,作者主要通过笛声线索来推进情节,梁老师临终永别的场面,情节达到了高潮,令人悲痛惋惜。
    D.小说富有历史意味、政治色彩和人生哲理的艺术思维,把光明的故事推溯到变革的年代写起,使故事有启蒙性和信念感。
    (3)小说中梁启明老师的形象非常鲜明而感人,请简要分析。
    (4)有人说,诗意的启蒙,就是凭借对自然、艺术的审美体验而使蒙昧的心灵获得解放的审美启蒙。请分析文本是如何体现“诗意启蒙”的。

    组卷:5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此“雀”非彼“鹊”      在汉语言文字中,“鹊”和“雀”两字读音相同,意义相近。但在鸟类学中,“鹊”和“雀”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鸟。下面按照造字规律,区分二鸟。
          “雀”是个会意字,下面是“隹”——短尾巴鸟的统称,上面再着一“小”字。(  ),当然,也可泛指小鸟。麻雀给人的印象,首先是唧唧喳喳,蹦蹦跳跳。所以成语“鸦雀无声”“①_____”只能是“雀”而不是“鹊”。
          (  ),因这种鸟尾巴长,故以“鸟”作形符;因其“鸣声昔”(“昔”是“喈”的省略),故以“昔”为声符。在中国民俗中,(  ),涂上一层文化色彩,鹊便成了“喜鹊”,也随之有了“鹊报”“鹊语”“鹊喜”等词。鹊和雀不同,它敏捷,善飞,飞行速度极快,“嗖”地一下,似箭离弦。所以,形容一个人的知名度迅速提升时,便可以比之为“②_____”。
          除此之外,鹊和雀还有一点不同,鹊灵巧勤劳,有做窝的本领,雀则有点③_____,屋檐下、草堆中都可栖身。成语“鹊巢鸠居”,比喻强占别人的房屋、土地等。这里的“鹊”不能误写为“雀”,因为麻雀窝恐怕别的鸟也看不上。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组卷:1引用:2难度:0.7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言论往往带给我们很多启发,但有时也不免彼此矛盾。商鞅认为“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而王永彬《围炉夜话》里却说“凡事不可执于己,必集思广益,乃罔后艰。”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4引用:4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