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0-2021学年四川省内江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人工智能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融合了移动互联技术、光电信息技术和离散数据集成技术,这些技术的共同点在于依赖数据。客观数据以计算、测量为主,是展现社会的可靠方式,能够脱离个人的意志,制约人的欲望,纠正人的偏见,超越主观性,将个人置于公共标准之下。客观数据意味着理性,智能技术可以在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可视化三个环节上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保证数据选取的适量性和采集方法的科学性,避免数据质量的缺陷,避免数据传递的形变。
          ②客观数据的生成和传递具有实时性,可以减少后真相中谣言和流言的产生。尤其在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数据可以通过智能平台迅速传递。客观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依赖机器,既打破人对事实的阐释和辨析的权限,又保留信息的初始形态。文本的传递是“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在反复传递中会出现意义的偏差,初级传播和次级传播中的文本会因公众的视角、情感和利益的不同而转化。数据相较于文本而言更能保持客观性,公众在互联网中上传、下载数据,实际上就是在传递事实。事实的阐释权由人转移到机器,虽不免有异化之嫌,但仍会压缩事实的解释空间,减少意识形态的影响,减少后真相中主观性发挥作用的可能性。
          ③后真相中“情感先行于事实”的现象会挤占理性对话的空间,催生群体极化和道德相对主义。其中,负面的情感体验会产生负面情绪,具有巨大的破坏力。情感是人类的本能,智能化的信息传播能够识别用户的情感,根据用户的情绪差异进行信息推送和情感赋能,让用户产生个人化的情感依赖和连接,起到“以情制情”和“情感中和”的作用。人工智能时代的网络化、数字化、机器自组织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智能技术贯穿于信息收集、策划和分发的全流程,传播对象由模糊的群体变成清晰的个体,个体的情感暴露在传播者的眼前。情绪的显性化便于负面情绪的识别和疏导,人的心理、价值和意志转化为数据,人工智能变为读心术。
          ④“强人工智能”时代到来后,智能信息会进一步精准化,不仅能够“识别”用户的情感和情绪,还可以“引导”“激发”用户的情感和情绪,在传播的方式、场景、内容上更契合人的心理状态。
          ⑤人工智能助推媒体深度融合,要运用信息革命的成果,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媒体融合不仅是媒体平台和内容的融合,也是用户的融合,这种融合意味着“参与式文化”。在媒体融合下,受众与媒体的关系更倾向于参与、互动和分享,受众可以参与内容生产,可以与媒体互动,并通过媒体融入社会。这种融合打破视角固化,促进内容、平台与用户的聚合和交流,拓展受众的接收模式。
          ⑥后真相现象中,公众对特定的事物持特定的看法,拒绝承认事实的多种可能性,基于自己的立场进行选择性接收、理解和记忆,形成群体极化和信息茧房效应。用户是比内容更重要的资源,媒体深度融合能够实现多用户平台到全用户平台的转变,实现用户参与和交流,打破视角固化。新闻的呈现由此具有全面性、聚合性,方便用户进行场景转换,打破对特定立场媒体的偏好,以此扩大视野,调整观点。
    (摘编自张爱军、李圆《人工智能时代后真相现象的消解、再塑及矫治》)【注】①后真相:情感及个人信息相较于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的情况。②群体极化:也称“冒险转移”,指在群体决策中往往表现出一种极端化倾向。③信息茧房: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的被自己的兴趣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茧房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客观数据和智能技术是相辅相成的,前者超越了个人的主观性,后者能够保证传播信息全部真实。
    B.客观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打破人对事实的阐释和辨析的权限,将诠释权给了机器,比文本更能保持客观性。
    C.“情感先行于事实”是后真相中出现的现象,这种现象会让对话双方失去理性,对社会会有很大破坏力。
    D.后真相现象中,公众会基于自己的立场对事实进行选择性的认知,最终会得出事实只有一种的结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述人工智能能够识别、引导、激发用户的情感和情绪前,先论述了智能技术依赖的客观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数据传递的实时性。
    B.文章论述文本在反复传递中会出现意义偏差,是为了论证客观数据可减少后真相中主观性发挥作用的可能性的观点。
    C.第③段论证智能信息能够“识别”用户的情感和情绪,第④段进一步论证“强人工智能”时代到来后,智能信息进一步精准化。
    D.本文论述层次清晰,每三段为一个层次,论证了人工智能时代后真相现象的消解、再塑及矫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能技术不仅可以适量地选取数据,科学地采集数据,还可以避免数据质量的缺陷和数据传递的形变。
    B.智能技术可以对传播个体的所有情绪进行识别和疏导,并把人的心理等变为数据,使人工智能变为读心术。
    C.媒体对突发事件的发生时间等情况进行实时报道,这对减少后真相中谣言和流言的产生有重要作用。
    D.人工智能时代,“参与式文化”需要媒体融合,受众可以参与媒体内容的生产,可以与媒体进行互动。

    组卷:3引用:2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者中的部分人,除发热外还会出现其他症状,如腹泻等。而部分感染者甚至可能始终无症状,我们称之为隐性感染者。在这些隐性感染者中,一部分痊愈后,病毒被自身清除,另一部分则可能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可以排出病毒,具有传染性。从被病毒感染到出现症状的这段时间,被称之为潜伏期,在此期间,感染者也能够排出病毒,同样具有传染性。并不是所有出现发热症状的患者都需要去发热门诊就诊。如果发热时伴有咽痛、打喷嚏等症状,多半是流感等普通感冒,因为目前统计表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者较少出现咳嗽、咽痛等症状。这些普通感冒患者如果去发热门诊就诊,反而可能造成交叉感染,得不偿失,不如在家中观察,通过日常用药控制病情。如果患者病情加重,应做好防护措施,戴好口罩后前往医院。冠状病毒的生存特征十分相似,都对热敏感,56℃加热30分钟即可被杀死,75%的医用酒精、含氯消毒剂也能杀死病毒。人每天都会用手多次接触鼻、口等部位,空气中含有病毒的飞沫落在门把手、扶手等处后仍能生存,从而通过手、口、鼻等途径传播,因此,勤洗手的意义绝不亚于戴口罩。
    (摘编自《新型冠状病毒:了解它,战胜它!》)      材料二:2020年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再研究、再部署、再动员”。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全力以赴救治感染患者”“及时收治所有确诊病人”“决不能因费用问题耽误患者救治”。会议中的一项项硬核要求,体现着国家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负责与关切。
          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着眼战略全局,突出问题导向,更传达着求真务实的工作要求。在疫情斗争的过程中,在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中,广大党员、干部迅速行动,投身抗疫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责任与担当。
    (摘编自《三个关键词读懂习近平战“疫”日志》)      材料三:“武汉,我们来了!”“一起抗,一起扛!”当病毒肆虐,8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主动请缨,披挂上阵,冲到抗击疫情第一线;数以万计的医护人员逆行而上,与病毒艰辛鏖战,用智慧、血汗、生命筑起保护和挽救人民生命的防线;各地建设力量迅速汇聚,上百家单位紧密配合,上千名建设人员加班加点,短短几天就交付了火神山医院;解放军出动军机向武汉投送医疗物资和大批医务人员,承担保障武汉市民生活物资正常供应的重任。他们是疫情中的“逆行者”,用专业与担当,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山东寿光、河南嵩县农民给武汉捐赠白菜、大葱等新鲜蔬菜;美的集团捐赠建设火神山医院所需全部家电;阿里巴巴设立了10亿元医疗物资供给专项基金;各地企业复工复产、转产,加班加点生产紧缺物资;十家快递企业开通“绿色通道”,全力保障疫情防控物资运输。
    (摘编自网络)(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新冠肺炎”隐性感染者,指感染了“新冠肺炎”却没有一般患者症状的人,一部分隐性感染者可能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也具有传染性。
    B.潜伏期,指从被病毒感染到出现症状的这段时间。处于潜伏期的患者也会传染别人,只是传染性不强。
    C.使用75%的医用酒精或含氯消毒剂、佩戴口罩、勤洗手等,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的简便方法。
    D.新型冠状病毒可以寄存在飞沫里,借助空气的传播,落到人手易触摸之处,仍可能传染触摸者。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发热时出现咽痛、打喷嚏等症状的患者,所患疾病为普通感冒,不建议这类患者前往发热门诊就诊。
    B.中国严密部署疫情防控工作,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负责与关切。
    C.习近平总书记的指挥部署,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是领导、组织、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的强有力的保障。
    D.一些企业和普通民众为抗击疫情捐钱捐物,这体现了中国人民面对灾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互助精神。
    (3)请结合材料三中叙述的人物事迹,简要概括他们的崇高精神。

    组卷:1引用:1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奇遇      没想到,四脚居然会有一个奇遇。
    “四脚”不是一个四只脚的动物,而是一个人的绰号。其档案资料如下:四脚,雄性,本名不详。由于擅长夜间徒手攀爬,手脚并用,入室作客,所以活动在小东门一带的江湖同道送给他一个雅号“四脚”。明天将年满18岁,从而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权。
          为了给自己庆祝生日,四脚准备一改往日的习惯,大白天从大门堂堂正正入室作客,以纪念自己成人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
          午后2:00,应当是单位上班的时候,对入室作客最合适不过了。当四脚用万能钥匙打开防盗门的时候,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这幢楼,因为“踩点”工作的需要,四脚已经来了好几次。一个陌生人,上上下下几回,居然没有任何人问一下,可见现代人真是“各自打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整幢楼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各家紧闭自家的门。就是有人在家,也是看电视,搞卫生,忙家务,几乎无人出门,更不要说像农村那样端一碗饭,四处串门了。特别是最顶层的人家,更是没人光顾了。
          四脚看好这家人已经好久了。据侦察,这家人只有夫妻二人,男人在离县城60里的镇上当交警中队的中队长,女人是物价局的一个工作人员。那两个人四脚都认识。男的有点拽,经常下了班都还穿一身制服,宝愢愢地开一辆母兮兮的红色QQ车,有事没事在街上溜达;女的很漂亮,也喜欢穿一身制服,长期在街上检查物价,但她铁面无私,完全把自己当成了包公,让那些开小店的小老板和街边摆摊的大嫂、大妈头疼。他们从周一到周五都上长白班,又是顶楼,非常安全。然而,四脚打开房门后,眼前的景象却有点令他失望:客厅的沙发是旧的,彩电不大,室内装修也很一般。当然,房子还比较宽敞:三室一厅的格局在这座小县城还是属于中上的水平。
          四脚在客厅略微休息了一会儿,才不慌不忙,挨次翻找。找了两间卧室,好不容易找到藏钱的地方。面对那一沓崭新的钞票,四脚的眼里放出绿光,如同夜间觅着猎物的狼。四脚兴奋地搓搓手,激动地伸过手去。
          突然,一声巨响,四脚吃了一惊,一个花瓶摔倒在地上,立即碎成了万千块,有的块块还在地上滴溜溜地旋转。紧接着,四脚感到房子在剧烈地抖动,卧室墙上的一个油画框,居然在左右摇晃荡秋千。可能是厨房的一些瓶瓶罐罐劈哩啪啦地掉在地上,顿时,整座房子开始响起了锅碗瓢盆交响曲。
    “地震!”四脚现在才感到可怕:这是顶楼,如果这样摇晃个不停,那么时间久了麻烦就大了!但要从这顶楼跑下去,万一整幢楼垮塌,那结果不是一样吗?想到这里,四脚既惶恐不已,又犹豫不决。
    “四角!四角!”
    “咦,谁在叫我啊?”四脚仔细一听,一个苍老的声音似乎从那间还没有光顾的卧室传来。“有人?”四脚首先想到的就是:难道今天遇见鬼了,这家人居然有人认识我?管他的,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看看再说!
          四脚跨进那间屋,只见一个老太婆躺在床上,嘴巴翕动着:“四角!四角!”
          在本地方言里,“四脚”和“四角”同音。看见一个不认识的老太婆在和自己说话,四脚真的吓了一跳。“三十六计,溜之乎也!”他回头就是一趟,飞快地奔向客厅的大门。当他跑到门口时,那个声音又从背后传来:“危险!危险!”
          闻言,四脚停住了脚步。心想:她一个老太婆,还在关心我的安危,我一个手脚健全的人……
          四脚毅然折回头,穿过客厅,跑进卧室,二话没说,背起老人,踉踉跄跄地往外冲。一口气跑下楼,跑到楼房间的草坪,才把老太婆放下。这时,四脚已经气喘吁吁了!
          放眼一看,整幢楼还在打摆子似地摇晃,叫声、哭声响成一片。好一会儿,人们才陆陆续续来到草坪。再看整幢大楼,就像一个扭曲了五官的人,已经大大地改变了容貌了。
          老太婆缓过劲来,关切地对四脚说:“小伙子,你是我儿子的朋友吧?记住,地震的时候,不要乱跑,躲在厕所的四角,最安全!”
    “原来是这样?”四脚感到自己的脸有点烫。他想了想,从口袋里摸出那沓崭新的钞票,对老太婆说:“大妈,这是你们家的钱,你收着!”
          周围的人们看见四脚这样,都说老太婆有福气,儿子不在家,还请朋友来把老娘背出来。小伙子真好!
          听了大家的话,四脚的脸更烫了。他心想:噢,这就是我即将到来的十八岁……
    (原载《西南作家》杂志)(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脚为了给自己庆祝生日,准备白天入室“作客”,以纪念自己成人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这是“奇遇”故事的起因。
    B.“四脚”和“四角”在本地方言里同音,老太婆叫“四角”并非在叫“四脚”,老太婆不认识“四脚”,也不知他在屋里。
    C.小说一开始就介绍“四脚”的档案资料,以突出“四脚”的特殊身份,与后文四脚救人的行为形成对比,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D.“四脚”在行窃时遭遇地震,既使情节有了“波澜”,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为人物性格转变提供了背景。
    (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四脚的心理变化过程。
    (3)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就是我即将到来的十八岁……”这句话的理解。

    组卷:0引用:1难度:0.7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一记者随意写了10个汉字:井、嘈、从、泥、围、阁、座、蹲、骑、刃。请分析这10个汉字的构字方法,并说说你从中发现了怎样的规律?

    组卷:0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说“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意思是回忆过去,不平凡的岁月很多。回忆过去,有父母对我们含辛茹苦的养育,有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有朋友对我们的无私帮助;回忆过去,我们看到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盛大阅兵式,我们看到了最美逆行者的英勇无畏,我们看到了嫦娥五号带回了月球样品……回忆过去,我们总会想起很多事,很多人。
          请以“忆往昔”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要有真情实感;不少于800字。

    组卷:10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