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甘肃省张掖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天下”一词,在先秦文献中已经被广泛地使用,但总体而言,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地理上的;第二是制度上的;第三是价值上的。地理上的天下顾名思义就是被“天”所覆盖的所有地区,不过限于先秦时期的古人对于“世界”地理的认识,天下往往与“中国”重合,有时候也包括围绕着“中国”的“四夷”。这样的“多重性”的地理观念延伸到秦汉大一统国家建立之后,“天下”就是兼而包括中原朝廷与周边的民族,甚至更为遥远的地区。尤其是与中亚和印度等地存在地理交往之后,“天下”的范围其实是包括当时中国人所能了解的最为遥远的地方。
“天下”还是一种秩序观念。与人伦秩序上所存在的“差序格局”相一致,在地理上也存在着以与王畿的距离远近所确立起来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差等性结构。比如《禹贡》等古籍所描述的“五服”,虽然具有一种“虚拟性”,但其所表述的基于差别性的原则却是肯定的。在经典的封建原则中,天子居于王畿,而按血缘的远近和军功的大小,人们获得不同的爵位并获得相应的封地和配置行政人员。其核心是要突出天子的地位,由此而确立的天下秩序。然而,必须做出说明的是,儒家所确立的内外、夷夏的差等结构,并非绝对的“等级”上的差异,而是一种文明发展程度的差异。“天下”更指向一种儒家对于秩序背后的价值的体认。我们可以发现,夷夏观念意味着儒家对于自身文化属性的自信,即强调要用儒家的教化来感化周边的民族。因此,儒家强调用夏变夷。在《论语》中,孔子有一句话广受争议。他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按一般的理解,就是说那些还没有进化到文明国度的“夷狄”之国,即使已经有君主,其文教肯定也比不上诸夏这些失去了国君的国家。后来,孟子说:“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由此可见,尊王攘夷的观念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所重视的。
在儒家经典中,夷夏之别是要说明文明的高低主要是取决于政治和文明态度的差异。这也意味着不同民族(夷夏之间)文明的高低取决于他们通过努力不断提升其文明程度。这样,“中国”作为一种“天下”,背后是儒家理想的“王道”价值的呈现。
儒家的公羊学派特别重视“王者无外”的理念,认为合格的王者不会刻意区分内外,强调夷夏是从教化的“次序”即基于地理上的远近,先近而后远;基于血缘上的远近,先亲亲,后一般。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王道》篇中说:“亲近以来远,未有不先近而致远者也。故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言自近者始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礼记•礼运》篇对于“大同”“小康”世界的描述中,我们看到儒家向往一种超越国和家的“天下为公”的世界。这个理想与儒家“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之间存在着张力。儒家追寻一种天下为公的理想秩序必然是儒家天下观的终极目标。而儒家的“小康”是实现“大同”的基础。儒家的天下理想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发展的逻辑,即它并不否定“国家利益”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合理性,不过,并不能由“国家利益”遮蔽超越国家的“天下”目标。
(摘编自干春松《儒家“天下观”的再发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地区人员交流促进了古人对地理的认识,古人观念中“天下”的范围随之扩大。
B.作为秩序观念的“天下”是差等结构,这种差等性就表现在地理距离和血缘关系上。
C.用夏变夷是文化同化,是用儒家教化来感化周边民族,使之在文化上与中原趋同。
D.大同社会是“天下”目标,但实现它需要一定的过程,“小康”是实现此目标的基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儒家经典,旨在论述天下观丰富的内涵,及其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
B.文章采用了类比论证,通过与“差序格局”作类比来阐述“天下”秩序的差等性特点。
C.文章主体部分是层进式结构,重点论述了“天下”秩序所指向的儒家的价值观。
D.文章深入分析了儒家学说中的一些重要概念,有利于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儒家思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文献中地理上的“天下”包括了中原地区、周边民族地区、中亚和印度等地区。
B.在儒家的“天下”秩序中,天子所在的王畿地区是天下的核心,其文明发展程度最高。
C.夷夏观念是由于中原民族和周边民族的生物性差异而形成的,为历代儒家所重视。
D.内外的区别不是简单的地理距离的远近,而是由于地理的距离导致教化存在先后。组卷:8引用:5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是新发展理念在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中的体现。我们坚持生态优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理念,“绿色办奥”让全社会环保意识不断提升;坚持共同参与、共同尽力、其同享有,“共享办奥”使冬奥会产生良好社会效应;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开放办奥”使冬奥会成为对外开放的助推器;坚持勤俭节约、杜绝腐败、提高效率,坚持对兴奋剂问题零容忍,“廉洁办奥”力争把冬奥会办得像冰雪一样纯洁无瑕。
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发展体育事业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成为北京冬奥会的亮眼底色。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专门研发“地形气候保护系统”,最大限度降低能源消耗;延庆赛区竞赛场馆完工的同时,生态修复也接近尾声,“山林场馆、生态冬奥”尽显其中;张家口云顶滑雪公园将融雪水、自然降水进行高效回收存储,在雪季时作为造雪用水……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成为场馆建设的亮点,助力体育设施同自然景观和谐相融,让人们在尽享冰雪运动无无穷魅力的同时尽览大自然的生态之美。除此之外,构建绿色智慧交通体系、推广低碳出行方式等也在如期推进,让环境友好的理念扎极生活。
(摘编自《冬奥效应,奏响新发展理念的乐章》人民日报2021年2月8日)材料二:
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举世瞩目的一场体育盛会,也是观察中国科技创新的一扇窗口。冬奥村中,智能设施让入住者尽享舒适、便利的生活;开幕式上,超高清地面显示系统呈现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效果;比赛场馆内,“最快的冰”让运动员们感受速度与激情的快乐;山地赛场,分钟级、百米级的精准气象预报为比赛顺利进行提供有保障……科技感、未来感十足的北京冬奥会,令国际社会印象深刻。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指出:“科技的潜力令人惊叹,北京冬奥会在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挖掘了这种潜力。”
“科技冬奥”彰显中国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流光溢彩的开幕式视觉盛安背后,是超大8K超高清地面显示系统、人工智能实时捕捉技术、裸眼3D技术等的汇聚;国家速滑馆能形成最完整、最均匀、最快速的冰,得益于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机组,冰面下长达120多公里的不锈钢管中流动的液态二氧化碳保证冰面温差不超过0.5摄氏度;奥运史上首次实现全部场馆绿色电力全覆盖,离不开创造12项世界第一的张北柔性直流工程……科技不仅为北京冬奥会赋能,有关技术的转化和推广应用,也将为中国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赋能。
(摘编自《“科技冬奥”展现共创美好未来的力量》人民日报2022年02月15日)材料三:
冬奥激情与中国文化元素碰撞,极大地激发了民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越来越多的人踏上雪场、走进冰场,以“上冰”“上雪”的方式共迎冬奥,欢度春节。冰雪旅游成为春节期间最火热的旅游业态,冰雪运动游、冰雪民俗游、冰雪康养游以及室内冰雪游等多类型产品为游客畅玩冰雪带来了诸多选择。
冬奥会激活人们冰雪热情的同时,也展示出超强“带货”能力。冬奥会点燃全民的冰雪消费热情,冰雪运动相关品类的商品成为春节热销产品。不仅“冰墩墩”等冬奥会纪念品备受青睐,滑雪圈、冰刀鞋、滑雪服等运动装备销量同比增长两倍以上。“冷资源”催生“热经济”,国内各大雪场总销量较去年翻番,冰雪、滑雪景区门票订单同比增长近40%。冰雪运动加速升温,不少滑雪场迎来络绎不绝的游客,一张张滑雪票背后是巨大的冰雪消费市场。
“冬奥红利”将带动消费持续升级。数据显示,“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已经实现。目前我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到3.46亿人,居民参与率达到24.56%。从参与冰雪运动的目的来看,选择“娱乐休闲”的比重最高,为70.35%。其次是“强身健体”,占比1.78%,选择“兴趣爱好”的占比11.49%。与之相应的是,冰雪运动相关的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都将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和增长潜力。
(摘编自《“冬奥红利”推动消费升级》光明日报2022年02月10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展体育事业不能以牺牲生态文明为代价,降低能耗、生态修复、水源回收等做法体现了环保理念。
B.冬奥会有关技术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将为中国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赋能,为共创美好未来贡献力量。
C.冬奥会展示出超强“带货”能力,冰雪运动相关品类商品成为热销产品,实现价格上涨和销量增加。
D.随着参与冰雪运动人数的增多,与之相关的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都将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和增长潜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冬奥会的筹办体现了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新发展理念,尤其重视“绿色办奥”。
B.北京冬奥会在入住设施、开幕式表演、赛场建改、气象预报等方面,尽显科技创新潜力。
C.北京冬奥会恰逢在春节期间举办,民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高涨,冰雪旅游也火热起来。
D.我国民众参与冰雪运动主要是为了娱乐休闲,真正对其有“兴趣爱好”的人并不占主流。
(3)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对于中国及世界有哪些积极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组卷:9引用:8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八岁的李响
蔡楠 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冷不丁就出现在我的办公室。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说话含混不清。我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怕他蹦来跳去的,要是摔坏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李直也没时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
于是我想赶他走。我泡上一杯茶给他端过去,他却轻飘飘地躲开我,像个气球一样飘到窗户前。我赶紧关严窗户,怕他飘出去。
我把茶水送到他的嘴边,说,喝点茶吧,喝了你就回吧,我明天还要出门呢!
李响把茶喝光了,茶水冲掉了这些年堵在喉咙里的东西。他完全没有要走的意思,他说,我想跟你出门,去南泥湾!
我吃了一惊,他怎么知道我要去南泥湾?我赶紧去扶他,怕他说胡话犯病,又搬座椅出来,放到他屁股底下。他却不坐,腰板挺直盯着我,大声说,李游,你说,到底带不带我去?
我去是有项目做,你去干什么?我给你当向导,我熟悉那里,我在那里打过仗!李响一字一顿地说。
快别说你打仗的事了,你当年是瞒着父母偷着跑出去的,连新婚十天的媳妇都瞒着。知道李直为什么讨厌你吗?就是因为当年你偷着离开家。
我那不是偷跑,是当兵抗日去了。贺龙在冀中打了齐会战斗,大获全胜,部队需要补充兵员,我就跟上队伍走了。李响争辩着。
那你打仗了吗?打了,不过……李响这回坐下了,他的眼神有些黯淡。他缓缓地说,我跟上队伍走的第三天,就在石家庄附近的陈庄和鬼子打了一仗。可还没冲锋,我的腿就中了一枪,后来腿瘸了,我就当了炊事员。
我扑哧一声笑了,刚喝进去的一口茶差点喷出来,问,那后来呢?
后来我参加了百团大战,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就去了延安。说到这,李响的眼神突然有了光芒,慢慢地说,我是跟着部队一瘸一拐地来到延安的。那时候,我和战友们都觉得这回有仗要打了,我们得保卫延安啊!可是……上级却让我们去南泥湾种地了。
你是说,你去南泥湾开过荒?怎么这些年没听你说过呢?我觉得李响的话有点离谱。种地而已,有什么好炫耀的!再说了,你和李直哪里关心过我啊,啥时候耐心地听我说过话呀?
李响说得对,我和李直确实不大关心他。他十八岁就扔下媳妇偷着跑了,李直出生的时候都不知道他爹是谁。李直和娘在动乱的时光里能熬过来就不错了,哪里还能关心他!
李响叹了口气,接着说,你们不关心我,可我惦记你们!原来我想打完鬼子就回来,后来我又想等南泥湾的地种好了再回来,可南泥湾很难缠啊……
你别找理由了,你根本没想过回来!我对李响喊道。别……别瞎说,我李响不是那种人。那时候的南泥湾确实难缠,天寒地冻,荒无人烟。部队开拔到那里,没吃、没穿、没住的地儿,我当炊事员还不知道吗?挖野菜也当粮,可大冬天的到哪里去挖野菜啊?反正,炊事班里也没饭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去开荒了……
听到这,我不说话了。听李直讲过,他两岁的时候,县上的干部把李响的包裹送回来时,里面确实有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只剩了个破片片。
见我不说话,李响来劲了,说,你相信我说的是真的吧,那就带我去吧!
我凑近李响,把他抱住了。他的身体很轻,我知道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我决定带李响走,不乘飞机了,我要亲自开车去南泥湾。
李响跟着我来到了南泥湾镇,却蒙了。
他怎么也找不到开过荒的地方在哪里了。他不吭声了,任由我给他当向导。
我开着导航,带他去了三五九旅旅部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还带他去了南泥湾风景区,参观了南泥湾特有的民宿……
看,我就是在这里开过荒,在这里住过!李响在一个被改造成农家院的窑洞前站住了,大呼小叫起来。
我知道,我应该办我的大事了。
我走进窑洞,南泥湾开发区的领导们早已等在那里。我拿出一份签好字的合同,说,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把它无偿献给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有,我想捐赠一批环保充电车,方便南泥湾的旅游,第一批已经在路上了……
办完这件大事,我回头再找李响,却看不见他的踪影。这下我可急坏了,弄丢了李响,我没法向我的父亲李直交代。
我猜到李响去了哪里。我急匆匆赶到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前,果然看到李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确切地说,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纪念碑里。
这时,我听到了导游的讲解: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四亩的纪录,他用铁铲和镢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死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
我的眼泪疾速地涌了出来,我大声喊道,爷爷,你的孙子来看你了!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直讨厌父亲李响是因为李响十八岁就扔下父母和新婚的媳妇,偷着离家去参加革命,没有尽到做儿子、丈夫、父亲的责任。
B.小说前面说李响要给“我”当向导,后来却变成“我”给李响当向导,情节前后照应,侧面写出不同时代的南泥湾变化之大。
C.从一线战士到炊事员再到开荒者,李响身份的变化,既丰富了他的人生经历,使人物形象更鲜明,又使小说主题更加多元化。
D.小说采用“自由直接引语”描写人物对话,去掉引号,人物话语以第一人称讲述,对话内容多采用短句,使得小说节奏明快。
(2)鲁迅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小说描写了李响眼神的两次明显变化,请找出并分别分析眼神变化所折射出的人物心理。
(3)本文荣获“南泥湾杯”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请结合文本从构思和主题两方面分析小说获奖的原因。组卷:5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类的大脑每时每刻都要接收到信号,但为什么我们不会感到“应不暇接”呢?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可以自动依据信息的重要与否进行“筛选”。大多数时候,① ,譬如树叶轻柔的沙沙声,路边陌生人的讲话声;与此同时,大脑还会对一些重要的信息保持关注,譬如汽车喇叭的声音、敲门声等等,因为这些信息关乎我们能否在复杂世界中正常运作甚至生存。
大脑的这种非凡的“筛选”功能是通过数十亿个能调节细胞间信号传输的具有相逆作用的突触组成的极为复杂的神经网络来实现的。一种突触会抑制信号传输,使人们忽略掉这部分信息;② ,让我们就对这类信息做出反应。而这种“平衡行为”是在瞬间完成的,大脑高速运作的能力令人叹为观止。
研究发现,大脑在抑制与兴奋之间的“接线员”,是一种大脑的常驻免疫细胞。这些细胞通过直接物理接触与抑制性突触相互作用,可以减少细胞之间的“连接点”,从而③ ,就像“断电”了一样,大脑就不去理会相关的信息了。
(1)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4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组卷:64引用:7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追求自我价值。而通过投身时代、建功立业来由“小我”走向“大我”,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这一过程中,应该秉持什么精神投身时代、建功立业?
有人认为,“功成必定有我”的态度和“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缺一不可。
复兴中学团委正利用校报举行“融入新时代,争做新青年”征文活动,请根据材料启示,以“未来路上的有我与无我”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与同学们共勉。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5引用:4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