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河南省郑州市中牟第一高级中学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四)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汉代流传的鲁、齐、韩、毛四家诗学,以及近年来陆续发现的阜阳汉简、上博简、清华简、安大简、海昏侯墓简等出土资料,都显示先秦《诗经》与后世所见存在较大差异。但这些差异并没有大到能形成不同的文献体系,这又说明《诗经》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骨干”或者“核心”。一般认为,《诗经》的产生及流传与周代的礼乐制度密不可分,因此上述所谓“核心”必然与礼乐制度的建立及其功用有密切关联。可以想见,当周初礼乐制度建立之时,与礼乐配合的“诗”便成为一种需求,当时被纳入礼乐系统的那些作品,便可被视为《诗经》最早的核心,它们的功用与分类也就构成了《诗经》的“早期形态”。但今本《诗经》的风、雅、颂显然不可能是最早的分类,因为没有证据表明周初礼乐制度存在与风、雅、颂对应的三个分类。
古代学者对这一问题也有过讨论,顾炎武《日知录•四诗》中提出的“四诗”说即具有启发性。他认为:“《周南》《召南》,南也,非风也。《豳》谓之《豳诗》,亦谓之雅,亦谓之颂,而非风也。南、豳、雅、颂为四诗,而列国之风附焉,此《诗》之本序也。”顾炎武所谓“《诗》之本序”,其实就是在探讨《诗经》的早期形态问题。
顾炎武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先说《豳风》,其中《七月》篇最为特别,它被认为是周民族还生活于幽地之时便流传的歌谣,可能在周公时被整理写定。而《豳风》其他篇目也与周公有关,产生时代应该比较早。《周礼•篙章》记载,周人祭祀诗乐中有“豳诗”“豳雅”“豳颂”的说法,传统观点认为就是用三种不同的方式表演《七月》一诗。因此,将《七月》或者“豳”归入“风”就很不合理。而《周礼》记载,“豳诗”用于迎寒暑祭祀,“豳雅”用于田祖、田睃祭祀,而“豳颂”用于蜡祭,其礼乐功用与今本风、雅、颂明显不同,应该不属于同一体系。
至于《周南》《召南》,其特殊性更加显著。首先,《小雅•鼓钟》有“以雅以南”,其中“南”与“雅”并列,学者据此将“南”解释为乐器、乐调、诗体等。其次,二南的礼乐地位比较特殊,《仪礼》记载,乡礼、燕礼、射礼等皆要演奏二南曲目,称之为“乡乐”。再次,孔子对二南特别看重,上博简《孔子诗论》中大量论及二南,其比例远超其余国风及雅、颂。最后,目前所见各种文献,凡能体现国风顺序的,二南皆在最先,无一例外。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断,“南”最初应是一个独立且重要的类目。
最后再简单讨论一下雅和颂。《大雅》中的部分篇目时代较早,最初应是祭祀祖先的歌乐,其余篇目则依托此种礼乐功用陆续产生,伴随着周代礼乐制度的变革,其内容也发生了偏移。《小雅》则更是礼乐制度演变及宴飨诗乐进一步独立的产物。至于颂,一般认为,《周颂》是西周陆续产生的宗庙祭祀乐。但实际上,南、豳、雅未尝不用于宗庙祭祀。《周颂》之不同应在于其等级、规模及舞容方面,它显然体现了另外一套祭祀系统。
最终我们就看到,在西周初年为配合礼乐制度而产生的《诗经》,当由南、豳、雅、颂四部分组成,这便是顾炎武所谓“《诗》之本序”的“四诗”。
(摘编自姚苏杰《<诗经>的早期形态与“四诗”》)(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最早的核心是礼乐制度建立时被纳人礼乐系统的作品,因此人们认为《诗经》的产生及流传与周代的礼乐制度密不可分。
B.顾炎武《日知录•四诗》中提出“四诗”说,作者认为他所说的“《诗》之本序”实质上是在探讨《诗经》的早期形态问题。
C.作者认为“豳”应该自成类目而不应归入“风”,最有力的证据是《七月》可用“豳诗”“豳雅”“豳颂”三种不同的方式表演。
D.南、豳、雅也可能用于宗庙祭祀,只是与《周颂》在等级、规模及舞容方面有所不同,它们不属于同一套祭祀系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先秦《诗经》与后世所见《诗经》存在差异人手,提出了《诗经》的“核心”和《诗经》的“早期形态”的概念。
B.文章基于《诗经》“核心”与礼乐制度的密切关系,提出了风、雅、颂不可能是《诗经》最早的分类的观点。
C.文章中有较多的举例论证,如第四段就主要采用举例论证,有力地论证了“南”最初应是一个独立且重要的类目。
D.文章采用“总一分”的结构形式,开头两段即表明观点,然后从不同方面加以论述,以证明顾炎武的“四诗”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产生于先秦时期,在流传到后世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所以不同时期的学者根据其形式的变化对《诗经》可能有不同的分类。
B.《豳风》是周民族生活在豳地时就流传的歌谣,在周公时就被整理写定,而豳的礼乐功用与今本风、雅、颂不同,不属于同一体系。
C.《大雅》中的部分篇目最初应是祭祀祖先的歌乐,随着周代礼乐制度的变革,《大雅》的内容发生偏移,《小雅》更是礼乐制度演变和宴飨诗乐发展的结果。
D.作者认为《诗经》的早期形态应该由南、豳、雅、颂四部分组成,其主要原因是南的礼乐地位比较特殊,应该独立成类。组卷:27引用:2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巴黎协定》提出全球控制温升不超过2℃并努力控制在1.5℃以下的标。我国正努力实现这一目标下的减排路径,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过去十年间,中国通过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产业、植树造林等一系列举措,向世界交出一份亮眼的减碳答卷。2019年,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全球占比32%,新增装机容量全球占比48%,分别连续10年和11年位列世界第一。中国清洁能源领域专利数、装机数和发电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投资额连续五年超过1000亿美元。全球50%的新能源汽车、52%的公共慢速充电站和82%的公共快速充电站都在中国,城市公交几乎实现全部电气化。2019年NASA公布卫星图片显示,中国新增绿化面积约占全球14,贡献比例全球第一。中国已成为放缓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增速的重要力量。第73届联大主席埃斯皮诺萨表示,中国在实现自身减碳目标上的投入让其印象深刻,无论是开发低碳技术还是推行减碳政策,中国都发挥了良好的表率作用。
(摘自吕剑锋《绿色复苏,中国减碳按下“加速键”》,环球网2020年10月17日)
材料二:清华大学教授贺克斌在11月3日举行的2020第九届中国盐城环保产业博览会上表示。
我国目前实施的空气质量标准中,PM2.5达标标准为年均浓度35微克/立方米,选的是世卫组织最低档的一个达标标准,未来我国的空气质量国家标准会不断提升。“只有大气环境治理和气候治理协同,才能使我们的空气质量逐渐走到高标准,为未来稳定、不反弹的空气质量改善奠定基础。”
现在,很多研究者在开展我国未来空气质量标准提升的研究。例如,目前已有60%的城市达标,未来到“十四五”结束,可能会有80%的城市将达标,到那时2012年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已实施13年,我国是不是应该将空气质量标准提升到新的阶段?我国PM2.5达标标准什么时候从35微克/立方米提升到25微克立方米,从25微克立方米再提升到15微克立方米?
贺克斌表示:“其中一个研究的结果是,2030年到2035年期间,所有城市会达到空气质量PM2.5浓度35微克;立方米的标准。2035年之后,进入建设美丽中国的第二阶段。我们的分析表明,到2050年有可能达到PM2.5浓度15微克立方米的标准。”
“要实现PM2.5浓度15微克/立方米是非常难的,未来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治霾和减碳的结合。如果仅仅是单独治霾,要治到15微克/立方米,没有跟碳的结合、跟能源结构的结合,那会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贺克斌强调。
(摘自刘毅《贺克斌院上:治霾与减碳的目标须协同实现》,《人民日报》2020年11月9日) 材料三:在各地减碳行动中,深圳走在了前列。深圳是中国经济发展大市。近五年碳排放只增长了400万吨,主要因为深圳优化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单位产出增长和碳排放开始逐渐脱钩。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教授唐杰介绍,建设坪山新能源汽车基地是深圳降低燃油车排放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深圳上万辆公交巴士和出租车完成替换,这些年的替换效应相当于1万辆公交巴士和出租车替代60万私家车产生碳排放当量;深圳淘汰低端企业上万家,鼓励发展高附加值和新能源产业;深圳还最早在全国设立生态县,规定内的土地不能开发,并且不断恢复被破坏的植被。建设生态景观林,对空气和碳减排有很重要的作用。
实现碳中和的关键之一是减少煤炭的使用,自“十一五”以来,中国在每个五年规划中都确立节能减碳的约束性目标,并分解到各省区市。强化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为实现达峰目标,生态环境部表示,“十四五”规划将有一系列硬措施,不仅包括指标设定,还包括更好地借助市场手段,综合运用科技、财税、环保等政策,更好推进高质量发展。
(选自凤昇、张悦《减碳按下快进键》《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11月24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9年,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全球占比32%,连续10年位列世界第一;新增装机容量全球古比48%,连续11年位列世界第一。
B.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全球占比50%,公共慢速充电站和公共快速充电站全球占比分别为52%和82%,城市公交基本实现电气化。
C.在各地减碳行动中,深圳走在了前列,如上万辆公交巴士和出租车已被替换成60万私家车,而鼓励发展高附加值和新能源产业。
D.为实现达峰目标,中国将在坚持把节能减碳作为约束性目标、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的同时,还会综合运用科技、财税、环保等政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去十年间,中国通过多种措施,向世界交出一份亮眼的减碳答卷,多个指标稳居世界第一,从而赢得世界舆论的良好赞誉。
B.年均浓度35微克立方米是世卫组织最低档的PM2.5达标标准,要让中国城市完全达到这样的标准就需要连续儿十年的努力。
C.要让我们的空气质量逐渐走到高标准,为未来稳定、不反弹的空气质量改善奠定基础,就必须协同大气环境治理和气候治理。
D.要达到PM2.5浓度15微克/立方米的标准非常困难,治霾与减少煤炭使用相结合会使问题迎刃而解,中国势必采取综合措施。
(3)中国为何高度重视减碳工作?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说明。组卷:17引用:10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另一个人
[阿根廷]博尔赫斯 事情发生在1969年2月,地点是波士顿北面的剑桥。
那是上午十点钟光景。我坐在查尔斯河边的一条长椅上。灰色的河水夹带着长长的冰凌。河流不可避免地使我想到时间的流逝。
我的长椅的另一头坐着另一个人。
我宁愿独自待着,但不想马上站起来走开,以免使人难堪。另一个人自得其乐地吹起了口哨。
乐曲的调子把我带到一个已经消失的院落,想起了多年前去世的阿尔瓦罗•拄菲努尔。接着他念起词句来,那是开头一节十行诗的词句。声音不是拉菲努尔的,但是学拉菲努尔。我惊骇地辨出了相似之处。
我凑近对他说:“先生,您是乌拉圭人还是阿根廷人?”
“阿根廷人,不过从1914年起我一直住在日内瓦。”他回答道。
静默了好久。
我又问他:“住在马拉纽街十七号,俄国教堂对面?”
他回说不错。“那么说,”我蛮有把握地说,“您就是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我也是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我们目前是1969年,在剑桥市。”
“不对,”他用我的声音回答,声音显得有些遥远。过了片刻,他坚持说:“我现在在日内瓦,坐在罗丹诺河边的一条长椅上。奇怪的是我们两个相像,不过您年纪比我大得多,头发也灰白了。”
我回说:“我可以向你证明我不是瞎说。我可以告诉你陌生人不可能知道的事情。那幢房子里有一个银制的马黛茶罐,底部是盘蛇装饰,是我们的曾祖父从秘鲁带回来的。鞍架上还挂着一个银脸盆。你房间里的柜子摆了两排书。”
他回道:“这些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如果我在做梦的话,你当然知道我所知道的事情。”
他反驳得有道理。
为了让他和让我自己安心,我装出绝不存在的镇静。我对他说:“我的梦已经持续了七十年。说到头,苏醒时每人都会发现自我。我们现在的情况正是这样,只不过我们是两个人罢了。你想不想稍稍了解一下我的过去,也就是等待着你的未来?”
他不做声,但是点头同意了。我接着说:“我不知道你写了多少本书,只知道数目太多。你写的诗只讨你自己喜欢,写的短篇小说又太离奇。”
我发现他根本不注意听我讲话。我见他手里捏着一本书。我问他是什么书。
“费奥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邪恶的人》,这位俄罗斯大师,比谁都更了解斯拉夫民族灵魂的迷宫。”他不无卖弄地回答。
我问他在写什么,他说他正在写一本诗,书名打算用《红色的颂歌》或者《红色的旋律》。解释说他的诗集要歌颂全人类的博爱。
我陷入沉思,接着问他是不是真的对所有的人有兄弟之情。比如说,对所有的邮递员,所有的潜水员,所有无家可归的人等等。他对我说他的集子谈的是被压迫、被遗弃的广大群众。
我们不可避免地谈起了文学,不过我谈的无非是常向新闻记者们谈的话题。我的另一个我喜欢发明或发现新的隐喻,我喜欢的却是我们的想象力已经接受的隐喻:人的衰老和太阳的夕照,梦和生命,时间和水的流逝。
我回想起先前他曾热切地重复沃尔特•惠特曼的一首短诗,惠特曼在其中回忆了他与人同享的、感到真正幸福的海滩上的一个夜晚。
“如果惠特曼歌唱了那个夜晚,”我评论说,“是因为他有此向往,事实上却没有实现。假如我们看出一首诗表达了某种渴望,而不是叙述一件事实,那首诗就是成功之作。”
他朝我干瞪眼。“您不了解,”他失声喊道,“惠特曼不能说假话。”
半个世纪的年龄差异并不是平白无故的。
我们两人兴趣各异,读过的书又不相同,通过我们的谈话,我明白我们不可能相互理解。我们不能不正视现实,因此对话相当困难。每一个人都是对方漫画式的仿制品。情况很不正常,不能再持续下去了。说服和争论都是白费力气,因为它不可避免的结局是我要成为我自己。
我提出第二天再见面,在两个时代、两个地点的同一条长椅上碰头。他立即答应了,他没有看表,却说他已经耽误了时间。我们两人都没有说真话,每人都知道对方在撒谎。我对他说有人要找我。
我们没有握手便告了别。
第二天,我没有去。另一个人也不会去。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具体时空和场景,并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将读者带入故事情境中,给人以真实感。
B.“我”和“他”邂逅在河边的一条长椅上,“我”在剑桥的查尔斯河边,“他”在日内瓦的罗丹诺河边。河流隐喻着时间的流逝,打通了两个不同的时空。
C.小说没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没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通过“我”与“他”相遇后的对话来传达作者对于人生的一些感悟。
D.“我”和“他”约好第二天再见面,但我们都不会去,作者意在告诉读者:“我”和“他”身处两个时代、两个地点,再次相遇已无可能。
(2)两人在长椅上的对话是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请结合这些对话分析“我”与“他”有何不同?
(3)小说就是通过叙述虚构的世界与人生,抵达必然和应然的真实。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小说“虚构”和“真实”之间的关系。组卷:22引用:5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小林漫画》)
上面四幅漫画带给你哪些感受和思考?请以其中任意两幅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漫画中的文字,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组卷:10引用:4难度:0.7 -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庄子的才干之一是绘画。君王要他画一只螃蟹。庄子回答说,为此他需要五年的时间。五年过去了,他又对君王说:“我还需要五年的时间。”君王应允。十年过去了,庄子拿起笔一会儿就画了一只完美无缺、前所未见的螃蟹。
材料二:从前有只海鸟落在鲁国都城的郊外,鲁侯以为这是只神鸟,令人把它捉住,亲自迎接到祖庙里供养起来。每天演奏音乐给它听,给它吃丰美的食物。鲁侯的招待把海鸟搞得头晕目眩、惶恐不安,一点肉也不敢吃,一杯水也不敢喝,过了三天就死了。
近日,你将作为学生代表受邀参加“中学生教育论坛”并发言。大会设立了学生、教师、校长三个分会场,请你任选一个分会场,结合上述材料带给你的感悟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9引用:6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