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礼记》记载:“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
②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敦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立即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以科罚。
③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敞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温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谋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料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这一民间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并帮助官府征收商税。行会的首领作为担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
④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摘编自张炸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朝《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强调对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
B.《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的情况,食品所有者应立刻焚毁剩余的肉食。
C.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市场的不断繁荣发展,宋代统治者专门设立了行会这一官方机构,并引入行会管理办法。
D.针对故意出售有毒肺肉而致人死亡的情况,唐、宋两代在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细节上作出了完全相同的规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时间为序,谈及四个朝化食品安全的监管策略,这对现今我国构建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具有借鉴意义。
B.第①段运用引用论证法,以《礼记》中对周代食品交易的相关记载来论证周代统治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
C.第②段将汉唐时期为保障食品安全而制定的法令条文进行对比,进一步论述了唐代食品交易活动的频繁。
D.第③段列举不法商人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行为,以此论述宋代加强食品安全监督和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律》将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造成后果分为两类,并给予不同处罚,可见唐代的法律条文已较为详尽周密。
B.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到宋代形成了完全由政府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C.宋代商人们按照经营类别组成不同的行会组织,方便官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相关费用是行会的职责之一。
D.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者施以重罚,有助于保障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是唐宋法律对今人的启示。组卷:7引用:2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宏大丰富的文献,波澜壮阔的党史 百年党史宏大丰富,档案文献浩瀚繁杂。没有深厚的功力,很难在梳理和阐释时做到深入浅出、举重若轻。本期读书周刊封面对《文献中的百年党史》的作者李颖做深度访谈。
读书周刊:中国共产党诞生之际,遭遇很多外界因素的干扰乃至破坏。一大通过的第一个纲领也缺失了第11条的内容。对于这个问题,许多权威党史著作均未涉及。您为何要在新书第一章对此展开梳理、分析?
李颖:回顾建党百年历程,从中共一大讲起显然是合适的。但要讲得有角度、有新意,并不容易。今天,中共一大的直接或间接当事人大都不在人世了,一大纲领中第11条缺失的问题也越来越难以找到直接佐证材料。我希望通过这次梳理和研究,可以让这一“悬案”早日有新的突破。
读书周刊:从现有研究来看,第11条可能是讲什么内容?
李颖:根据一大其他文件和中共一大后的革命活动等,学者们对缺失内容给出了不同的推断:比如,关于党的宣传工作。从行文上看,第9条规定党的地方委员会组织架构,第10条是组织工作,第12条是地方委员会的财务等要受监督,唯独没有专条谈宣传。这与一大通过的第一个决议精神不符。又如,有关中共和其他政党的关系。一大通过的决议指出,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后来之所以被抹掉,是因为一年后我们党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又和孙中山的国民党实行了联合,为了不致造成言行矛盾,故而删去相关内容。
读书周刊:延安时期可以说是百年党史中的一个“高光”时刻。1938年,印度援华医疗队员看到崎岖山路上一队队奔向延安的人流时不禁赞叹:“这简直是奇迹!”通过梳理文献资料,可以看到怎样的细节?
李颖:当年,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找不到一栋好房子,日军的飞机时不时飞临上空。然而,这一切都没能阻止有志青年和知识分子“到延安去”。到1938年底,赴延安的知识分子达10万多人。许多人在赴延安前就已经是名人、名家了。
读书周刊:从50多人发展到9100万党员,我们党何以能凝聚全民族最优秀分子,拥有全民族最广泛的支持与拥护?
李颖: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其次中国共产党的优势是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成果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等,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从而有力引领承载着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再说领导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发展中大国,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特别是,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全党步调一致,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增强凝聚力、战斗力。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任何时候,只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就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读书周刊:在“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的进程中,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并维护这个核心的权威为什么显得尤其重要?
李颖:当前,我们处于世界格局深刻调整、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条件下,处在改革全面深化、发展全面推进的重要时期,“四大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四种危险”是尖锐的、严峻的,治国理政担子之重、难度之大超乎想象,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集中体现,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越是接近目标,越需要增强信心、劲力同心,越需要保持忧患意识、增强斗争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献中的百年党史》对中共一大纲领所缺失的第11条的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推断。
B.延安时期无数有志青年和知识分子“到延安去”,足可证明中国共产党凝聚力强。
C.李颖多角度多方面分析和解读了党何以能凝聚优秀分子并拥有最广泛的支持与拥护。
D.“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体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是当代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大党纲所缺失第11条内容可能有关党的宣传工作,也可能有关和其他政党的关系。
B.李颖作品回顾建党百年历程,从一大纲领缺失的11条内容开始,角度好且富有新意。
C.访谈结构清晰,选取不同时期重要具体事件谈党史,党史波澜壮阔,文献宏大丰富。
D.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并维护这个核心的权威与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形势的需要有关。
(3)请结合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能够赢得广泛的支持与拥护的原因。组卷:6引用:1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黎明
罗广斌 杨益言 漆黑的夜,连星光也照不进地下牢房的铁窗。小萝卜头蜷曲在床头,早已进入梦乡。
……小萝卜头觉得自己在公路上走着,特务看守员正把他带进城去。那个城真大,墙很高,还有城门:两扇厚实的铁签子门。城墙上面有电网,电网烧得红红的,很是吓人。街的两边一长串一长串的房间,都有门,门也是用铁条子钉起来的,中间有个方洞,可以伸出头来。
“抓人呐!抓人呐!”
小萝卜头听见有人在喊。天上蓝蓝的没有云,只有几只鹰在盘旋。唉呀,不是鹰,是特务长了翅膀!突然,一个特务扑下来,一伸手一手上的爪子又钩又尖,从门洞里抓了一个人出来。小萝卜头看见那个人的眼珠一下子掉出来了,大大的眼珠,黑白分明,落在地上滚了一阵,突然停住,死死地盯着他。小萝卜头忽然害怕了,心里通通直跳,不禁恐怖地狂喊起来:“妈妈!妈妈!”
紧紧地抱住妈妈,小萝卜头从噩梦中吓醒转来,浑身冷汗。微弱的光线,从石墙上的小窗口透进房间,地下牢房厚厚的墙外已经是早晨。
小萝卜头是个九岁多的孩子,头长得很大,身子却很纤瘦。看见他的人,都爱摸着他可爱的脑袋,叫他“小萝卜头”,连爸爸和妈妈也这样叫他。只有一个人,他的老师黄以声,才从小就叫他的名字--宋振中。
在特务看守长的监视下,妈妈正在收拾东西。把衣服和那些零碎的用具收捡起来,把他每天读的书也--包好。小萝卜头站在妈妈身边,没有去帮忙,他心里想着许多事情。
“妈妈,我要出去……”。“走慢点,别摔倒了!你去给黄伯伯辞行呀。”“是,妈妈。”小萝卜头答应一声,跑进了牢门外那条漆黑的隧道。他早已走熟了,在又黑又长的隧道里,不要灯就可以跑得出去。
小萝卜头爬上了楼,走到黄以声的门口。每天早上他来上课的时候,都要得到允许,才跨进门去。这回大概黄伯伯还不知道,他今天不是来读书,而是来告诉他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小萝卜头在黄伯伯的牢房里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走出来。黄伯伯递过来一本书,他抱在怀里,又紧紧地拉着黄伯伯的手。
过了一会儿,小萝卜头又向黄以声隔壁的牢房走来。成岗看见小萝卜头,就走到门口,蹲下来,隔着牢房的签子门,招呼这个可爱的孩子。小萝卜头今天穿着一身干净衣服,整整齐齐地,像有什么重大的事情。
“告诉你,我们要走了。”孩子的声音里,带着神秘和激动。
“哪一天?”“就是今天。”
成岗阴沉地望着小萝卜头--这个没有幸福童年的孩子。成岗想起了第一次看见他的情景,那是将近一年以前的事情一到白公馆的第二天早晨,成岗发现了一个孩子站在牢门前。他在门口站了好久,似乎不想走开。成岗好奇地端详着这孩子。孩子大胆地把圆脑袋伸进了风门:“喂,你姓什么?”
成岗眨了一下眼睛。“我叫成岗。你是谁?”“我是小萝卜头!”
成岗忍不住笑了起来。真像个“萝卜头”呀!可是成岗接着又沉默了,无言地注视着这个营养不良的、畸形的孩子。
“你受刑了吗?”“没有。”
“你说谎!”小萝卜头机灵的眼睛,从成岗的脸上,找到了伤痕,像命令一样地用认真的声音说道:“把手伸出来我看!”
成岗没有懂得他的意思,伸出了手。小萝卜头看见了成岗被扭歪了的指头。他用一种在他这样的年纪还不应该有的,充满悲哀和痛苦的眼光,同情地望着成岗。
“你没有说吗?”“没有。”
“那……你是好人。”孩子用他自己最简单的纯洁的心灵,准确地辨别着人的种类。
“你是共产党不是?”孩子又问了。
成岗不想和一个孩子谈这样的问题,可是他又不能欺骗这个纯洁而又过于早熟的孩子。
于是反问道:“你看我是不是呢?”
“我看?”小萝卜头大睁着眼,闪着又信任又快活的眼光叫了起来:“啊!我晓得了!”
“你晓得了什么?”“我晓得你……可是我不说!”小萝卜头似乎很有把握。成岗愉快地看着这个聪明伶俐的孩子:这孩子,太可爱了。
现在,小萝卜头要走了。成岗的脑海里,又闪现出那些难以忘怀的印象……
“你看!这是我画的。”小萝卜头把一张纸从门洞里递了进来。“你留着吧,做个纪念。”
一张鲜明的水彩画。顶上是一片蓝天,过多的颜色,把天空涂得浓浓的。下边是金黄。的山,翠绿的森林,山头上露出半个大太阳,放射着耀眼的红光。角上写着两个丰满的字:“黎明”。
在这离别的瞬息,成岗来不及表露自己的许多联想,也无法把心中激动着的感情告诉孩子。他不能让孩子感到诀别的悲哀,他只能默默无言,紧紧地、紧紧地抓住小萝卜头的手……小萝卜头依依不舍地向成岗说:“我走了。真的走了。”“再见啊,小萝卜头。”成岗始终捏着小萝卜头的小手不放,强迫自己笑眯眯地说:“小萝卜头,你回来的时候,一定再给我们一张画。”
“什么画呀?”
“那时候,你画一张--”成岗抬起头来,衷心地说:“你要画一张祖国的黎明。”
(节选自《红岩》,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插叙成岗与小萝卜头相识的情景,现实与回忆相交织,极大丰富了小萝卜头的形象。
B.面对小萝卜头的告别,成岗感情复杂但极力掩饰,不愿意让小孩子看到自己的脆弱。
C.黄以声一直以来称呼小萝卜头以大名宋振中,对小萝卜头充满着爱护、尊重和期望。
D.“黎明图”色彩艳丽意境深远,长期身处牢狱的小萝卜头心中蕴藏无限憧憬和抱负。
(2)小说开头用大量篇幅描写小萝卜头的梦,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红岩》,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红岩精神”的理解。组卷:9引用:2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进入老年,① ,但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病,身体状态也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因此老人锻炼身体千万要注意安全。(甲)以健走为例,老人健走时不要与他人比速度,以走路时气息微喘但不影响说话为宜,以免导致膝关节损伤。(乙)健走时肩部和手臂都要放松,摆动幅度应适当,幅度太大,容易使颈肩僵硬、受损。那么,② ?专家的回答是,步幅以身高的45%至50%为最适度,比如一个人身高为1.75米,步幅应为0.78米左右。(丙)另外,健走时常会出汗,③ ,而身体一旦缺了水,人就会感觉疲劳,且血液浓度升高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健走前,可先喝1至2杯水;健走过程中或刚走完时,若感觉口渴可补充1至2口水,要小口慢咽,防止因喘息出现呛咳。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请概括并强调上述材料甲乙丙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处不超过10个字。组卷:4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成人”是人生最重要的分水岭。古人极为重视,要举行隆重的成人礼。典籍规定:女子十五岁及笈(绾发插簪),男子二十岁加冠(盘发戴冠),以示成年。自此,女子可以婚嫁,男子可以参政、参军和参与祭祀。今天很多中学在高考之前也要为高三学子举行成人礼,学子们集体穿过“成人门”“成才门”和“成功门”,然后向父母献花、向老师敬礼……
关于“成人”,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成人意味着什么?成人前与成人后的我有什么区别?成人后我的路该怎么走?……请写篇日记,表达你的思考。时间:2021年6月7日,星期一。天气:晴。
要求:自拟题目,格式正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8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