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福建省宁德市普通高中高考语文质检试卷(5月份)

发布:2025/1/2 6:3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系统科学中的系统方法强调在系统发展的总目标制定后,就要为实现这个总目标确定系统结构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确定若干可行方案。从空间角度来说,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往大处着眼可以上升到流域、经济区乃至全国范围,这就需要不同省份、不同区域的相互协作和配合。以长江流域来说,以生态保护的区域协调为契机,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的流动,长江经济带就构成了一个大的空间系统。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往小处细化,可以聚焦到县域、乡域,并与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融合起来。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例如,不同的土地功能的重叠,构成了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乡村“三生”空间,这样的“三生”空间实际上也就形成了一个小的空间系统,需要协调多重目标,实现乡村全面发展。
          无论是大到流域空间,还是小到乡域空间,都要从系统的视角,协调空间范围内的主体,充分发挥空间系统的综合功能,确保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总目标的实现。
          系统科学中的系统方法还强调在系统总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实现方案。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绝非一朝一夕,不能急于求成,这项建设任务在时间上呈现出很强的代际性。这种代际性,体现了当代人与未来人的命运攸关,当代人与未来人的福祉相连。因此,当代人必须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以促进整个人类文明的延续。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统筹好,规划好,在时间上是一个延续的过程,不仅现在要做,未来也要做。这种“薪火传承,绵绵不绝”的代际性特征,体现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观。
    (拥编自张颖,王智晨《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
    材料二:
          生态文明在一般意义上是人类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的文明发展形态,是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涵容、相互促进的新文明形态。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所内蕴的本质关系。离开环境保护、突破生态阈限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发展。人类应当学会在自然的阈值边界内寻求生产和生活之道,以此作为生存与发展的底线。绿色发展,是以生态保护为红线、为前提的发展,是由绿色、生态来定义的发展,是以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技术为支撑、为机遇的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同时,离开发展来讲生态保护,这种保护也是不现实的、一厢情愿的。离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来实现人们的利益,单纯的生态保护将失去内在动力和支撑而变成既无意义又不可持续的保护。长汀生态文明建设一个重要经验就是把生态家园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辩证统一起来,使二者进入良性的互动,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用经济社会发展来保证青山绿水的永续常驻,在这种互动张力中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他们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引进利益机制,使人们能够在治理水土流失中获得利益,在环境保护中实现发展。
    (摘编自林默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何以可能?》)材料三:
          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一书中,刘经纬教授团队对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和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潮进行了详细剖析,以此来探索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以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案和策略。比如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中的“天人合一”“仁民爱物”思想,强调了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以期达到和谐统一,不能无限度地索取与利用大自然;道家的思想文化中蕴含着“无为”“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也告诫我们顺应自然的本性而活,不要过分地追求物质财富等等。当然,西方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潮也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借鉴,但也有其局限性,并且中西方在思想、文化、制度、价值追求等方面是存在差异的。
    (摘编自董前程,王慧《生态文明:放眼未来的文明抉择——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材料四:
          60年来,河北几代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肩负国家使命,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过,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塞罕坝林场的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地处北京正北方,塞罕坝的万顷林海,形成了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有效拦阻了风沙侵袭北京。塞罕坝还是滦河、辽河的主要发源地,每年蓄积淡水2200 万立方米水,为保障津唐、辽西地域居民的饮水安全发挥了主要作用。如今的塞罕坝被誉为“华北绿肺”“天然氧吧”。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物种资源,使其成为珍贵的动植物种基因库。优美的风光、良好的生态,凉爽的气候,塞罕坝已成为华北地区著名的森林生态旅游胜地。据中国林科院评估,塞罕坝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提供着超过120 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联合国授予塞罕坝建设者“地球卫士奖”。
    (摘编自腾讯网《塞罕坝林场:一个林场成就一种精神》)(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涉及范围总是很大,需要不同省份、不同区域的相互协作和配合。
    B.没有乡村的生态振兴,就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也难以实现乡村全面发展。
    C.当代人必须大力搞好生态文明建设,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未来人能够获得更大的福祉。
    D.长汀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重要经验就是他们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引进利益机制,实现双赢。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长江经济带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要真正保护好长江,就需要整个流域内的省份团结起来,协同生态治理。
    B.从“构成了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乡村‘三生’空间”可知,不同的土地功能的重叠,可能形成复杂的空间系统。
    C.通过高消耗、高污染取得经济成果的发展方式,不仅破坏了当下宝贵的生态环境,更是阻断了子孙后代的发展道路。
    D.从“天人合一”“仁民爱物”“道法自然”等思想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儒、道两家已经对生态文明作出清晰界定。
    (3)依据材料二,下列选项不符合“绿色发展”内涵的一项是
     

    A.在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中注入发展的生态意蕴
    B.以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技术为支撑
    C.以生态为中心,追求纯自然的生存状态
    D.把握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评论思路。
    (5)塞罕坝林场生态修复的奇迹,引发人们对发展理念的深刻思考。请结合材料和材料二的观点,谈谈你对塞罕坝林场生态建设成功经验的看法。

    组卷:11引用:6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高山下的花环(节选)
    李存葆
          主峰上下全是一人多深的芭茅草,一接近它,便躲过了敌人的射界。我火速爬着赶上了梁三喜他们。梁三喜见我来了,也没责怪我。
          三排仍不时向敌人射击,敌人也不断还击。我们在草丛中攀援而上,去接近敌堡……
          爬了一大阵子,猫起腰便看见敌堡了。
          战士“北京”对梁三喜说:“连长,距离最多有五十米。放心,绝对不用打第二炮,干吧!”
          梁三喜点头同意。
          战士“北京”当即把炮弹装进炮膛。稍许,他肩起“八二无”炮身,“噌”地站起来,勾动了扳机!然而,没见炮口喷火!
          战士“北京”一下卧倒在地。敌人的子弹“嗖嗖”从我们头顶上飞过……
    “怎么?是臭弹?”梁三喜问。
    “嗯。是臭弹。”“北京”说着,忙把臭弹退出炮膛。弹药手赶忙又递给他一发炮弹,他又将炮弹装进了炮膛。
          稍停,他又肩起炮,猛地站起身,又一次勾响了扳机,却又一次没见炮口喷火!
    “哒哒哒哒……”敌人一串子弹射来,战士“北京”一头栽倒在地上!
    “‘北京’!‘北京’同志……”我和梁三喜同声呼唤着。
          一切都发生在瞬息之间!
          战士“北京”倒在血泊中,身上七处中弹。中的是平射过来的高射机枪子弹,处处伤口大如酒盅,喷出股股热血……
          啊,倒下了,一个多么优秀的士兵又倒下了!他连“哼”一声也没来得及,眨眼间便告别了人生!他二十出头正年轻,芬芳的生活正向他招手!他是那样机敏果敢,他是多么富有才华!昨天晚上,他还以将军般的运筹帷幄,为我们攻打无名高地献出了令人折服的战斗方案!可此刻,他竟这样倒下了!他从北京部队奔处前线补到我们连,到眼下才刚刚两天,我们还不知道他叫啥名字啊!五十米的距离上,他不瞄准也绝对有把握一炮一个敌碉堡!可臭弹,该死的两发臭弹!
          梁三喜怒对爬到眼前的弹药手:“他的死,你要负责任!”
          弹药手沉下头不吱声,我知道,梁三喜这是由极度悲恸产生的激怒,而激怒又变为这无谓的埋怨!在同生共死的战场上,有哪位弹药手愿意出现臭弹啊!
          梁三喜从战士“北京”身下双手摸过血染的炮身,把那发还在炮膛中的臭弹猛一下退出来,忿然甩出老远!他接过弹药手递过来的炮弹,一下装进了炮膛。
          梁三喜肩起炮身。说时迟,那时快,他猛地站起来,眨眼间便见炮口喷火!炮弹“轰”地炸开,敌碉堡被炸得粉碎……
          碎石泥尘还在刷刷下落,我们便跃起身,迎着硝烟气浪扑上前去!
          上来了!上来了!从左右两侧出击的突击队员,还有从主峰正面待机冲锋的步兵一排,一齐呐喊着,冲上了山顶!
          我们,终于站在了364高地主峰上!
    “注意搜索残敌!”梁三喜命令道。
          我放眼望去,山顶上敌堑壕里一片狼藉,空无一人。位于山顶右侧的炮阵地上,有十几门横倒竖歪的120迫击炮,遍地是待的炮弹,还有那一箱箱未开封的炮弹箱摆在周围……这时,我才更觉出梁三喜判断的准确,决策的正确!如果不攻占这炮阵地,我们坚守在无名高地上是会全连覆没的!
          山顶上到处是巉岩怪石。我们沿着堑壕南边向西搜索。
          段雨国兴冲冲地来到我和梁三喜身边:“连长,指导员,胜利啦,我们终于胜利啦!这次战斗,能写个很好的电影剧本!”
          我望着段雨国那副乐样儿,真没想到他也攻上了主峰!
    “隐——蔽!”只听身后的梁三喜大喊一声,接着我便被他猛踹了一脚,我一头跌进堑壕里!跟着传来“哒哒哒”一阵枪响……
          当我从堑壕里抬头看时,啊!梁三喜——我们的连长倒下了!
          我不顾一切地扑过去。
    “连长!连长!”我一腚坐在地下,把他扶在我怀中……
          他微微睁开眼,右手紧紧攥着左胸上的口袋,有气无力地对我说:“这里……有我……一张欠账单……”
          一句话没说完,他的头便歪倒在我的胳臂弯上,身子慢慢地沉了下去,他攥在左胸上的手也松开了……
          我一看,子弹打在他左胸上,打在了人体最要害的部位,打在了他的心脏旁!他的脸转眼间就变得蜡黄蜡黄……
    “连长!连长!”战士们围过来,哭喊着。
    “连——长!”段雨国扑到梁三喜身上号啕起来,“连长!怪我……都怪我呀……”
          梦,这该是场梦吧?战斗就要结束了,梁三喜怎么会这样离开我们!当理智告诉我,这一切已在瞬息间千真万确地生了时,我紧紧抱着梁三喜,疯了似的哭喊着……
          讲到这,赵蒙生两手攥成拳捶打着头,泪涌如注。他已完全置身于当时场景中了。
    (节选自《高山下的花环》)【注】《高山下的花环》是以1979 年中越自卫反击战为背景创作的中篇小说,节选部分内容是赵蒙生回忆9连攻打越军阵地时的一场殊死战斗。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战士“北京”“弹药手”都没有出现真实姓名,说明连长、指导员在工作中过于粗枝大叶,对战士的情况了解不够。
    B.“我”没想到段雨国能攻上主峰,因为“我”缺乏战斗的经验,对战事判断不准,同时也表达了对段雨国平时表现的不满。
    C.梁三喜用炮炸毁敌碉堡,掩护战士们顺利冲上山顶,“上来了!上来了!”表明了他们此时被胜利的喜悦冲昏了头脑。
    D.结尾写到“梦,这该是场梦吧?”,是因为“我”和众多战士不愿相信硬汉梁三喜已牺牲的事实,是极度悲恸的心理表现。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山顶上到处是巉岩怪石”的环境描写与“注意搜索残敌”这句话暗中呼应,为下文写梁三喜牺牲埋下伏笔。
    B.小说以赵蒙生的回忆展开叙事,语言朴实顺畅,在张弛有度的叙述节奏中展现并讴歌了战争中的英雄群像。
    C.小说用铺排手法,抒发了“北京”牺牲后“我们”的悲痛之情,强化因“臭弹”而产生对敌人的愤怒情绪。
    D.攻占364高地后,段雨国正沉浸在胜利的兴奋中,连长却意外牺牲了,这一情节的突转,扣人心弦。
    (3)关于《高山下的花环》的创作,作者说他力求塑造“合乎兵的美的规范的形象”。请结合小说节选部分,简析文中塑造的人物体现了“兵”的哪些美?
    (4)虚构是小说的显著特征,而真实是虚构的源泉。小说中哪些方面的真实为它的虚构提供了支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50引用:5难度:0.6

(二)语言文宇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3月23日下午,第二次“天宫课堂”如约举行,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携手开讲。在这次课堂上,液体的表面张力再度大显神威。“拉不断”的液桥实验完全超越了日常的经验和感知,展现出了令人惊叹不已的天地差异。一座小小的液桥,一端连着天上的航天员,一端连着地面的中学生,(  )。
    “天宫课堂”也随着载人航天技术的进步而发展演进。人们发现,①
     
    最近两次“天宫课堂”直播的画面更加清晰、声音延迟明显减少。②
     
    。承担天地数据传输的天链卫星已经从数年前的第一代发展到了第二代,数据传输能力和稳定性大大增强,“天宫课堂”的呈现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此外,“天宫课堂”在努力扩大地面课堂覆盖的同时,也把目光投向无限宽广的网络世界,③
     
    。例如,航天员在回答地面课堂学生的提问之前,就先回答了网友提出的两个问题,这进一步激发了网友们探求科学规律、探索宇宙奥秘的热情。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像一根接力棒一样,连接了中国现在与未来的科学事业。
    B.如同一根接力棒,连接了中国科学事业的现在与未来。
    C.像一根接力棒一样,连接了中国科学事业的现在与未来。
    D.如同一根接力棒,连接了中国现在与未来的科学事业。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组卷:9引用:5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南宋学者叶适曾在《赠薛子长》一文中说:“读书不知接统绪,虽多无益也;为文不能关教事,虽工无益也;笃行而不合于大义,虽高无益也;立志不存于忧世,虽仁无益也。”
    【注】①接统绪:融会贯通。②关教事:关涉政事教化。
          以上论述对于当代青少年具有多方面的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引用:2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