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江西省鹰潭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全面阐释航天精神的时代价值,大力弘扬和践行新时代航天精神,是引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爱祖国爱人民是航天精神的价值核心。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航天精神的精髓,爱祖国爱人民是航天精神的“根”和“魂”。中国航天人必须始终牢记使命,牢记发展历程,用实际行动回报党和国家,回报社会和人民。“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成功”是一代又一代航天工作者共同的心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是中国航天事业的立足之本和发展之基,也是航天精神的价值核心。
伟大的实践性是航天精神的动力引擎。正是在伟大的实践中,中国航天人在发愤图强中创业、在改革开放中进取,构筑起了专业齐全、功能配套、设施完备的航天科技工业体系,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积累了独具特色的航天工程管理经验和方法,造就了一支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航天人才队伍。在探索浩瀚宇宙的征程中,航天人砥砺了勇攀高峰的勇气,树立了协同攻坚的观念,孕育了卓越奉献的精神。航天重大工程是探索建立新型举国体制的生动实践。
自觉的创新性是航天精神的灵魂所在。自立自强、不畏失败、勇于探索、永攀高峰的创新精神支撑着航天人不断克服困难,勇攀航天科技高峰。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再到“探月工程”所取得的成就,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中国航天事业始终坚持自主创新。航天技术是国家参与世界竞争的“国之利器”,尖端技术绝对不可能从国外直接拿来,只有自己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真正将祖国发展与安全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起步到壮大的经验一再表明,只有通过不懈尝试与探索才能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鲜明的开放性是航天精神的显著标识。中国航天事业要胸怀世界,把世界眼光、人类命运作为一个鲜明的时代标志。新时代的航天人要以干出一番大事业的胸怀和豪情,强力支撑“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宏伟目标,让中国航天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缔造人类幸福与和平。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航天精神不仅反映了时代本身的发展和演进逻辑,更具有面向未来的价值意义。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中国航天事业肩负着推动国防现代化建设进程、科技强军、振国威、扬军威的神圣使命。航天科技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领域,航天科技成就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的重要标志。中国航天以三大里程碑为标志的创新实践,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取得了巨大成功,使中国在世界航天科技领域中占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航天事业的发展将更有力地带动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更大的牵引力,推动中国早日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弘扬和践行好新时代的航天精神,助力文化强国建设是时代赋予航天人义不容辞的新责任。航天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价值取向。新时代大力弘扬航天精神,必须把航天精神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相融合,繁荣和兴盛民族文化。
不断赋予航天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将航天精神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样本之一,为建设航天强国、实现航天梦提供崇高精神力量,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摘编自陈雄《航天精神的新时代价值》)(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引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实现民族复兴,需要大力弘扬和践行新时代航天精神。
B.因为有独具特色的航天工程管理经验和方法,中国构筑起了航天科技工业体系。
C.要将国家发展与安全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航天技术不可能从国外借鉴和拿来。
D.中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让人期待,航天事业、航天科技的发展将起决定性的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探月工程”等例子,目的是论证自觉的创新性是航天精神的灵魂所在。
B.文章在论证上,先提出观点,再阐释分析,然后深入论证,最后总结,结构完整。
C.文章摆事实,讲道理,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
D.文章在阐明航天精神的内涵之后论述航天精神的时代价值,逻辑严密,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航天精神的精髓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航天精神的价值核心就是爱祖国爱人民。
B.航天人在探索宇宙的征程中树立了协同攻坚的观念,举国体制是在航天重大工程中才建立的。
C.中国航天科技创新成果不仅要惠及自身的发展,也应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幸福与和平做出贡献。
D.航天精神历史底蕴深厚,时代特征和价值取向鲜明,应该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相融合。组卷:7引用:2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传统印象中,中国人往往会“谈死色变”,很少跟下一代谈论生死意义的话题。相对而言,和老一辈人相比,“90后”“00后”对生与死的认识不够立体全面,应对挫折能力没有那么理想。翻看报刊或新闻媒体,总能看到一些令人痛心的消息,生命教育亟待在中学生群体中深入开展。
生命教育等名词近年来逐渐走进大众视野,社会各界意识到有必要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在其心中播撒生命教育的种子。而作为父母,要担负起生命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向孩子传递敬畏生命的态度。但生命教育从来都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哲学、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因此学校应将生命教育融入各个学科。
此外,大众传媒作为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因素,也是开展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应该充分重视大众传媒在开展和推行生命教育活动中所具有的作用,通过电视公益广告或广播等媒体,让孩子们充分了解居家、校园、社会、交通等安全常识。保护广大青少年的生命安全,不仅是每个家庭期待的,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只有让生命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走在伤害前面,引导并教育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理解并热爱生命,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才能有效地避免各类安全事故,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摘编自唐守伦《生命教育当融入日常生活》,《中国教育报》2020年2月26日)材料二:
国外学校很重视生命教育,他们将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美国的生命教育起初是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的。死亡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名为谈“死”,实则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以正确的态度保持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澳大利亚的生命教育强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新西兰生命教育课程实施的原则是建立学生自我尊重,教导学生拒绝的技巧和认识健康生活的好处。
国内外的生命教育虽然有不同的侧重,但生命教育之道则是互通的。因此,真正的生命教育应从课程改革入手,从学校课堂教育开始,社会、家庭通力协作,帮助孩子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树立正确生死观念。
(摘编自《国外学校重视生命教育,将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瑞安日报》2012年6月4日)材料三:
全国两会期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生命教育”等话题再次被聚焦。全国人大代表尤立增建议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很有见地,很有意义,也有一定的代表性。契合许多人的想法,和许多人“不谋而合,所见略同”。
生命教育关乎人的生存、成长、发展,更关乎人的本性、尊严与价值。毋庸讳言,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中小学对于生命教育存在淡化软化、弱化等现象。突如其来的疫情,既为我们提出了活生生的生命教育的严峻问题,也为我们提供了生命教育的最佳契机。
这次我们奋起战“疫”的目的之一,便是千方百计地保障那些在病毒肆虐之下的生命不受伤害。许多最美通行者之所以拼命教命、视死如归,不只是将“死”置之度外,而且是将“生”与“死”赋予了特别的价值。因此,当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他们选择的是义无反顾、一往直前。
借此疫情防控契机,将生命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弥补之前在这方面的短板,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育,这对引导广大青少年敬佑生命、热爱生命,让每个生命都成为最好的自己,都有积极的意义。
(摘编自杨若《“生命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适逢其时》,《南方日报》2020年5月26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很少跟下一-代谈论生死意义的话题,当代中学生对生与死的认识不够立体全面应对挫折能力不够理想,生活中常会发生一些令人痛心的事件。
B.电视公益广告广播等媒体传播居家、校园、社会、交通等安全常识,能够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从而避免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C.国内外的生命教育在帮助孩子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树立正确生死观念等问题上,是互通的、相近的。
D.突如其来的疫情为我们提供了生命教育的最佳契机,将“死”置之度外的逆行者赋予了“生”与“死”特别的价值,可以作为生命教育的活教材。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命教育涉及哲学、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因而社会各界都应重视并参与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B.国外开展生命教育的方式和侧重点不同,如美国起初采用死亡教育的形式,澳大利亚强调孩子的“独一无二”,新西兰强调自我尊重。
C.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生命教育”等话题是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的热点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尤立增提出的建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D.弥补生命教育在中小学存在的淡化、软化、弱化短板,对于青少年的生存、成长、发展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3)如何在中小学生作体中深入开展生命教育?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组卷:5引用:3难度:0.7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小题)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软萩粑
李骏 软萩这种植物,在我们南方常见,不属于贵族。但它的生命力强,好像大地只要有沙土泥地,稍微有点雨露滋润,就能静静生长。像红安老乡一样,既不夸张,也不张扬。它的颜色不算艳丽,但也一眼可以入目,就像一个美丽的少女,穿了一件淡青色的衣裳,也有着掩饰不住的美丽。
软萩的成长期似乎非常长。春天一过,它悄然生长,就像大别山中无数普通人的生命一样。它们安于现状,既不奢望外面的大富大贵,也不自贱于乡间小路的曲折。你看它,它不语;你不看它,它一样向往阳光。
置身于无限生长的各类杂草里,外地人看不到软萩的光华。就如你今天怎么去看湖北省红安县,它在中国博大的版图上也仅是一个普通的县。但偏偏就是这个曾经只有四十八万人的小县,诞生了两任国家主席和两百多个将军。无数人啊,他们执着于自己的天地,孜孜以求之。这里的人不惹事,也不怕事,但他们如果惹事,那一定是天大的大事。你过你自认为美好的日子罢了,无须非要来观照别人的生活。每个人的日子,都与自己的内心世界相关。所以,这里有人进、有人出,还有人,永远只是思念却不回来,如我。
记忆里,母亲总是带着我们,到田野里去采集软萩。我们蹲在地上,一点一点地采。母亲总是采其枝叶,留下其根。而我们却总是连根拔起。母亲说,留点根让它明年再长,不能贪多,不然明年就不茂盛。母亲的声音,在田野里温柔无比,那时候阳光高照,虽然我们一无所有,但有了她的声音,整个世界便在身边,已经觉得足够。采摘回来,自然要清洗。洗过之后,还要拿到一种叫“臼”的公用物上去舂。那臼利用的是杠杆原理,把粮食砸碎。软萩鲜艳的身子,在臼里,慢慢变成水汁般的菜泥。可怜的灰姑娘,虽不起眼地艳丽一时,却最后将生命奉献成了人类的乳汁。一切的植物与食物,都是上苍的恩赐,所以大地才生生不息。软萩舂得差不多了,母亲通常是拿糯米放在菜泥里。继续舂。最后,软萩服硬,与米一起抱团取暖,成为面团。
记得那时的春天,油菜花开得鲜艳,悠长的梅雨季节还未到来,空气清新。大地丰饶,人间却经常是一穷二白。软萩粑,便成为那个时代最受人们欢迎的食物。
和好了面,就是煎了,偶尔乡间也有蒸的。但蒸的没有煎的味道好。日子稍好一点,才用油煎。那时食用油的金贵,我儿子这一代人甚至包括我老婆这一代人体会不到,只有像我这样经历了乡间最匮乏食物的一代,才懂得有油吃的滋味。所以今天,我珍惜一切食物,虽不像西方人那样在餐前感谢上帝。画个十字。但也是非常虔诚的,绝不暴殄天物。
经过了舂、揉、煎,软萩粑就要出锅了。这时香味四溢开来,淡蓝色的软萩粑,已吸引了我们全部的视线。
软萩粑不是公主,它甚至连灰姑娘都算不上,但一样得到了大家的欢喜。过去穷时喜欢吃。后来大家富起来了还是喜欢吃。许多在外的人,回到家乡,能吃上一口软萩粑,那是相当满足的。
有一年,我忘了是谁给我带了几个,我儿子看着这颜色,不吃。我老婆也觉得怪怪的,不吃。我一个人吃得津津有味,吃一口还闭着眼睛,慢慢地品尝。在儿子与老婆眼里,我似乎是一个外星人。
的确,我与他们原来不识,后来也就成了亲人,这是命。就像软萩,与米虽是同类,原来也不相识。却成为最好的合作伙伴。再如原来的同学们,在各自的奋斗中也好多年都失去了联系。但今天,通过微信,世界成为一体,我们叽叽喳喳,热热闹闹,比过去更像一家人。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记载:“软萩谓清明菜,调中益气。正泄除痰,压时气,去热嗽……治寒嗽及痰,除肺中寒,大升肺气……”可惜,吃软萩粑,在今天,已成为一种念想。
母亲于2003年离开了我们,老家便慢慢成为记忆。虽然老屋还在,但我们从此只是像过客一样偶尔光临。乡亲们还在,只是个个在时光中慢慢变老。姐姐后来嫁人,生了两个孩子。都在县城上学,直到都考上大学,他们也很少回乡下,软萩粑的故事,在他们眼里都是明日黄花。只有我,似乎还在固执地坚守着某些东西。
那是当年与今天,我们能吃上软萩粑的幸福。
(选自《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叙写红安县诞生了两任国家主席和两百多位将军这一事实,是为了体现软萩朴素之中具有执着的特性。
B.大地生生不息,得益于上苍的恩赐。春天里,母亲只采软萩枝叶而留下其根,反映她尊重自然的生活理念。
C.我吃软萩粑时闭眼享受,妻子对软萩粑的态度与我截然不同,这细节对比突出了城市与乡村隔膜之大。
D.文章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语言简洁疏淡,托物思人,字里行间饱含深情,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结合文本,分析文章引用《本草纲目》对软萩解说的作用。
(3)文章是如何以“软萩”为依托叙事抒情的?请简要分析。组卷:9引用:1难度:0.7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
近年来,出现多起在网络公共空间对英烈发表侮辱性的不当言论。这类行为丑化了英烈形象,贬损英烈名誉,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2021年3月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十一),将侮辱、诽谤英雄烈士的行为明确规定为犯罪。该修正案规定,侮辱、诽谤英雄烈士,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该修正案对英烈名誉权的保护不仅体现在人格权的保护中,对英烈纪念设施的保护也做了明确的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范围内从事与纪念英雄烈士无关的活动,禁止侵占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范围内的土地和设施,禁止破坏、污损英雄烈士纪念设施。组卷:21引用:9难度:0.8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前,《解放军报》首次披露解放军官兵在2020年6月中印边境对峙事件中牺牲和负伤全过程:在前出交涉和激烈斗争中,团长祁发宝身先士卒,身负重伤;营长陈红军、战士陈祥榕突入重围营救,奋力反击,英勇牺牲;战士肖思远,突围后返回营救战友,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战士王焯冉,拼力救助被冲散的战友脱险,自己却淹没在冰河之中。
这5位英雄的家属、师友和战友告诉记者,边防军人眼前是界碑,身后是祖国,当国家受到侵犯时,唯一的选择就是冲锋向前。他们的人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宁洒热血,不失寸土。”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复兴中学高三学生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在学校升旗仪式上,面对全校师生作“学英雄做先锋”的国旗下演讲。
②给戍边英雄的家人写一封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0引用:3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