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刘国钧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不仅是重大体育赛事的门面,更是一件精致的艺术作品,获得了海内外的一致赞誉。它的成功,也为我们当下的文艺创作带来了新的启示。
          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致力于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展现,活字印刷、太极八卦、千人击缶、夸父追日……大量的传统元素使人应接不暇。我们有着陈列家底的强烈欲望,努力向世界展现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
          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则做了一次减法,主题更为凝练——中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员,如何和其他成员会聚在世界海洋里,并发挥积极作用。学者曹卫东认为这种呈现方式的转变是一种“明喻”到“暗喻”的转变——从间接告诉世界“中国像什么”,到直接向世界展示“中国是什么”,向世界讲述“中国人眼中的世界是什么”。由此,实现从展示“”变为展示“我们”,展现“一起向未来”这样人类共同的奥林匹克情感。冬奥会开幕式讲述的依然是“中国故事”,这些故事不光“凝聚了中国人共同的经验与情感”,也是中国在全球化语境中如何走向世界并发挥作用的故事。比如,______。
          这变化源于14年来中国的高速发展和在世界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刻变化,展现了与时代变化的同频共振。时代不是背景板,历史不是几张旧照片,而是切实地改变着每个中国人的生活,所以冬奥会开幕式特别注重对人民美好生活的呈现。比如,______。呈现方式上也更能代表时代的发展。比如,______。
          当下一些文艺作品尽管也想要展现时代风貌,但对于“时代感”的呈现太过元素化,以为展现了几个标志性的时代场景就算捕捉到了时代的特殊风貌,其实并未能抓住时代的脉搏,没能真正反映时代所关注的价值。当下中国正处于一个重构自我、重构世界、重构知识的时代,每个人都切身感受到了变化,所以观众越来越被具有“时代感”的作品所吸引,想从作品中找到自己来时的轨迹和前进的方向。冬奥会开幕式提供了一个示范,时代是生生不息的寻常生活,时代是给予每个努力者以机会,时代是科技改变生活,时代是不断消除隔膜增进了解。
          冬奥开幕式还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一个故事套着一个故事,不断促使观众进行探寻。北京市退休警察邓小岚2004年就开始在马兰小学开展音乐教学,在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马兰村办了四届马兰儿童音乐节。北京崇文小学原副校长付宝环,作为第一批下乡老校长来到阜平县石猴小学支教。他们的共同努力让来自贫困地区的马兰花合唱团登上冬奥的舞台,用天籁般的嗓音演唱希腊语奥林匹克会歌《奥林匹克颂》。还有,______。这些“幕后故事”“背景线索”使得开幕式可以被反复观看。每一次观看都能带来新的发现,产生新的启迪。
          一些创作者经常抱怨观众被网络媒介熏染,胃口越来越刁钻、“太阳底下无新事”,却对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熟视无睹。他们喜欢情节性强的故事,却对那些细水长流的日常缺乏耐心。其实人民的生活才是文艺创作的不竭源泉,如何主动贴近平凡生活,耐心观察、充分积累,真正做到与人民在一起,从人民出发,是文艺工作者需要努力的方向。
          从2008年奥运会排山倒海般的中国形象展示,到2022年举重若轻的中国精神诉说,中国历经了14年的发展。我们的文艺创作也因为媒介发展,从精致化走向了碎片化。文艺对一个时代的发展至关重要,引领着时代风范。作为中国优秀团队打磨出来的精致文艺作品,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做到了民族特性与人类共性的统一,做到了时代与历史的融合,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与时俱进、兼容并包、积极参与的精神气质。这也使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变得更为具象,更易被世界所接受。它带给当下文艺创作的诸多启示,将深刻影响着未来艺术创作的走向。
    (摘编自霍艳《冬奥会开幕式带给当前文艺创作的启示》)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要求我们不仅看见脚下和眼前,还要望向历史的纵深处与延长线,在更为宏大的历史坐标系中看到“我”之外的广阔天地,看见历史长河中的“”和“我们”,探寻历史运行的规律,勘察人世变迁的奥秘。有了这样的大历史观与大时代观,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生活表象与喧嚣的信息洪流中深刻把握社会的内在结构,于风起云涌和沧海桑田中清醒、清楚、清晰地认知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回答“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以及如何完成艺术使命、担当历史重任的重要问题。由此而来的作品,才能既着眼于总体性的社会实践,又能落实到具体而微的日常生活;既有着创作者个人真切的生命体验,又具备普遍性的认知视野与情感结构;可以从生活的静水深流中窥见时代的波澜壮阔,从现实的纷繁复杂中辨析历史的节奏与步伐,见历史之大势,发时代之先声。
    (摘编自铁凝《开创新时代文艺的壮阔天地》)(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间接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是什么”,而2022年冬奥会的开幕式则是向世界讲述“中国人眼中的世界是什么”。
    B.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讲述的是中国人独特的经验情感不断与世界遭遇、求同存异的故事,将重心从“中国”的故事转移为中国的“故事”。
    C.北京冬奥开幕式是一场具有开放性结构的晚会,表现在没有明显的主线内容,其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套着更多的故事,吸引观众不断探寻。
    D.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让广大观众越来越切身感受到了时代给予每个人生活的变化,比如上升的机会越来越多,科技改变了生活等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冬奥会开幕式讲述“故事”的侧重点变化,背后源于14年来中国的高速发展,以及我们在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B.文艺作品不能只是标榜个性小众,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只落到故事“新鲜”的层面,而不是创造性地去表达身边的故事。
    C.一个时代如果没有优秀的文艺作品去引领,当下的人民群众就会依靠短视频、非虚构作品,自己去描摹他们心中的这个时代精神。
    D.两则材料中的“我”、“我们”内涵不同。前者指的是中国文化和人类共同的情感和文化,后者指的是作家个人和所有中国人民。
    (3)文中画横线处填上相应的论据,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①用地屏展示300多张各行各业人们的工作场景照片
    ②“掉队的小鸽子”回归队伍,灵感源于彩排中的一次失误
    ③火炬点燃方式展现中国对环境保护的持续努力
    ④山区孩子因为脱贫攻坚获得接触世界的机会
    A.①④③②
    B.③④①②
    C.①②③④
    D.③④②①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述思路。
    (5)请结合材料,谈谈曹禺的剧作《雷雨》能成为经典的原因。

    组卷:21引用:6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梅雨之夕
    施蛰存
          梅雨又淙淙地降下了。
          对于雨,我倒并不觉得嫌厌,我喜欢在滴沥的雨声中撑着伞回去,尤其是这样的傍晚。街灯初上,沿着人行路用暂时安逸的心境去看看都市的雨景,不失为一种自己的娱乐。濛雾中来来往往的车辆人物,全都消失了清晰的轮廓,广阔的路上倒映着许多黄色的灯光。雨大的时候,很近的人语声,即使声音很高,也好像在半空中了。
          一辆电车停在眼前,下来一位姑娘,很美丽。她手里没有雨伞,好像是在雨停之后上电车的,而不幸在到目的地的时候却下着这样的大雨。她缩着瘦削的但并不露骨的双肩,窘迫地走上人行路,并向路的两边看了看,我晓得她是急于要招呼一辆人力车。但大路上清寂地没有一辆车子,而雨还尽量地落下来。她旋即躲避到一家木器店的屋檐下,露着烦恼的眼色。
          面前有着一个美的对象,而她又处在一重困难之中,孤寂地只身呆望着这永远垂下来的梅雨。只为这缘故,我不自觉地移动脚步站在她旁边。
          虽然在屋檐下,但每一阵风会把凉凉的雨丝吹向我们。我有着伞,我可以如中古时期骁勇的武士似地把伞当作盾牌,挡住扑面袭来的雨箭,但这个少女身上却间歇地被淋得很湿了。
          人力车始终没有踪迹,天色真的晚了。少女的长眉已颦蹙得更紧,她的忧闷的眼光正与我的互相交换,在她眼里,我感受到了异样:为什么你老是站在这里不走呢?为什么你的眼睛这样锐利地看着我?是不是没怀着好意?
          我有着伞呢,而且大得足够容两个人。我可以用我的伞给她障住雨,我可以陪伴她走一段路去找人力车,我可以送她到她的家。我应当表明我的好意吗?好意,她不会有什么别的疑虑吗?雨是会停的,即使雨不马上停止,人力车是大约总能够来一辆的。我是应当走了么?应当走了。可为什么不?
          这样地又十分钟过去了。她又在惊异地看着我。你有伞,但你不走,你愿意分一半伞遮蔽我,但还在等待什么更适当的时候呢?她的眼光在对我这样说。
          我突然脸红了,我将用何种理由来搪塞我的脸红呢?没有!但随即有一种男子的勇气升上来,我移近了这少女,将我的伞分一半遮蔽她。
    “小姐,车子恐怕一时不会有,假如不妨碍,让我来送一送罢。”说话的时候,我竭力做得神色泰然,而她一定看出了这勉强的安静的态度后面藏匿着我的血脉的急流。
    “谢谢你。”她凝视着我,半微笑着迸出柔软的苏州音。
          转进下一个街道,在响着雨声的伞下,我开始诧异我的奇遇。她是谁,和我同走,并且让我用伞遮蔽着她?除了我的妻子之外,几年来我不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我向后面斜看,店铺里有许多人歇下了工作对我,或是我们,看着。隔着雨帘,我看得见他们的可疑的脸色。我心里吃惊了,这里有我认识的人吗?或是可有认识她的人吗?我将伞沉下了些,让它遮蔽到我们的眉额。这样的举动,她似乎很中意。
          我侧眼看她,我发现,她很像一个人,一个我认识的女子,差不多的身材,差不多的面容……啊,是了,我的初恋,她不是很像她吗?但她何以这样地像她呢?难道就是她自己么?是她!不知她认出了我没有?我该问问她了。
    “小姐是苏州人么?”
    “是的。”
          确是她!她一定已忘记我了。但她知道我已结婚了吗?要是不知道,我应当告诉她吗?我将怎么措辞呢?
          我们走在什么地方了?她恐怕快要到了,我应当不失了这个机会,我要晓得她更多一些。
    “小姐贵姓?”
    “刘。”
          刘吗?一定是假的。她已经认出了我,她一定都知道了关于我的事,她哄我了。她不愿意再认识我了。这些思想的独白,很迅速地翻舞过我心里。雨到这时已小下来,人力车也恍惚看见了几辆。她为什么不雇车呢?她会不会因为心里已认识了我,不敢相认,故意延滞着和我同走么?
          一阵微风,将她的衣缘吹起,飘漾在身后,她扭过脸去避对面吹来的风,闭着眼睛,有些娇媚。这是很有诗兴的姿态,我记起铃木春信的一帧题名叫《夜雨宫诣美人图》的画,但铃木所画的美人并不和她有一些相像,倒是我妻的嘴唇却与画里的少女有些仿佛的。我再试一试看她,奇怪啊,现在我觉得她并不是我适才误会的女伴了,她是另外一个不相干的女子。我忽然觉得很舒适,也才觉得天已完全夜了,而伞上已听不到些微的雨声。
    “谢谢你,不必送了,雨已停了。”
          我蓦然惊觉,收拢了手中的伞。一缕街灯的光射上了她的脸,显着橙子的颜色。
    “不要紧,假使没有妨碍,让我送到了罢。”
    “我一个人可以了,很晚了,真对不起呢。”
          看来是不愿我送的了。但假如还是下着大雨会怎样呢?我怨怼着,何以不再继续下半小时雨呢?但一瞬间,我从她的语气中感受到一种特殊的端庄,我觉得凛然。
    “谢谢你,再会。”她跨前一步走了,没有再回转头来。
          我呆立在路中,看着她的后影,直到一个人力车夫来向我兜揽生意。
          车上的我,好像飞行在一个醒觉之后就要忘记了的梦里。我几次想把手中的伞张起来,可没有雨,完全地晴了,而天空中也稀疏地有了几颗星。(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姑娘三次看“我”,体现姑娘对“我”从警惕到惊疑再到感激的心理变化过程。
    B.“我”突然脸红,因为“我”在美丽的姑娘面前不够自信,也为没替姑娘遮雨而歉疚。
    C.“我”沉下伞以遮蔽眉额的举动,既可消除自己内心的担忧,也能更好地为姑娘遮雨。
    D.小说写“我”记起《夜雨宫诣美人图》,目的是赞美姑娘诗兴的姿态和自己妻子的美丽。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作者借助视觉和听觉等,将街头暮雨的情景描绘得富有画面感,创造了一个梅雨之夕的艺术意境。
    B.小说对店铺里人们的描写,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我”的主观感受,从侧面表现了“我”敏感、不自在的心理状态。
    C.小说中“我”一方面借幻想来实现对美的追求,一方面又用理智将自己唤回到现实,主观幻想和客观现实错综交叉。
    D.小说结尾处写“我”几次想张伞的细节,是举重若轻的绝妙一笔,表明此时“我”的念想并未熄灭,内心无比伤感。
    (3)小说中写男主人公始终恪守道德、律令的底线,请举两例加以说明。
    (4)有评论家认为:“小说既汲取了意识流小说发掘到人物内心潜意识层次的技巧,但又不同于意识流小说不注重时空和逻辑的非理性倾向。”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53引用:3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上在道,民有献瓜果者,上欲以散试官授之,访于陆贽。贽上奏,以为:“爵位恒宜慎惜,不可轻用。起端虽微,流弊必大。献瓜果者,止可赐以钱帛,不当酬以官。”上曰:“试官虚名,无损于事。”贽又上奏,其略曰:“自兵兴以来,财赋不足以供赐,而职官之赏兴焉;青朱杂沓于胥徒,金紫普施于舆皂。夫诱人之方,惟名与利,名近虚而于教为重,利近实而于德为轻。专实利而不济之以虚,则耗匮而物力不给;专虚名而不副之以实,则诞谩而人情不趋。今之员外、试官,颇同勋、散、爵号,虽则授无费禄,受不占员,然而突锋、排患难者则以是赏之,竭筋力、展劳效者又以是酬之。若献瓜果者亦授试官则彼必相谓曰吾以忘躯命而获官此以进瓜果而获官是乃国家以吾之躯命同于瓜果矣视人如草木,谁复为用哉!今陛下既未有实利以敦劝,又不重虚名而滥施,人无藉焉。则后之立功者,将曷用为赏哉!”
          贽在翰林,为上所亲信,居艰难中,虽有宰相,大小之事,上必与贽谋之,故当时谓之内相,上行止必与之俱。然贽数直谏,忤上意,卢杞虽贬官,上心庇之。贽极言杞奸邪致乱,上虽貌从,心颇不悦。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卷)文本二:
          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乐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节选自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献瓜果者/亦授试官/则彼必相谓曰/吾以忘躯命而获官/此以进瓜果而获官/是乃国家以吾之躯命同于瓜果矣/
    B.若献瓜果者亦授试官/则彼必相谓曰/吾以忘躯命而获官/此以进瓜果而获官/是乃国家以吾之躯命/同于瓜果矣/
    C.若献瓜果者/亦授试官/则彼必相谓曰/吾以忘躯命而获官/此以进瓜果而获官/是乃国家以吾之躯命/同于瓜果矣/
    D.若献瓜果者亦授试官/则彼必相谓曰/吾以忘躯命而获官/此以进瓜果而获官/是乃国家以吾之躯命同于瓜果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爵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中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唐朝爵位分九等。
    B.内相,唐德宗开始,虽朝廷有宰相主政,而翰林学士常值宿内廷,向皇帝提出建议,参裁可否,故号称内相。明朝时内相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尊称。
    C.翰林,古代官名。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一种是翰林供奉。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
    D.“贞观”为唐高祖李渊的年号,出自“天地之道,贞观者也。”他开创了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初唐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贽不赞成用官位来酬报给唐德宗奉献瓜果的人,认为只能赐给他们钱帛,但是德宗觉得试官只有个虚名,对事体是没有什么损害的。
    B.唐德宗非常信任器重陆贽,无论什么事,都与陆贽商量,无论到哪里去,都有陆贽伴随,所以陆贽敢于直言谏诤,不惧违背德宗的意旨。
    C.苏轼赞赏陆贽对上可以纠正皇帝的错误,对下能够贯通天下人的心志。陆贽提出了很多方面的合理建议,像苦口良药般可以医治重病。
    D.唐德宗没能完全按陆贽的进言去实行,贞观之治的盛况难以再现。苏轼进札子的目的是建议宋哲宗读陆贽的奏议,从中学习治国之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陛下既未有实利以敦劝,又不重虚名而滥施,人无藉焉。
    ②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
    (5)文本一第一段中陆贽的奏议属于文本二中提到的哪个方面的奏议?在这个方面陆贽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组卷:19引用:2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刘昼《刘子•崇学》:“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这句话有三重关联:一是由“起”到“就”,连通开端与达成,体现为目标向度;二是从“三寸”至“万仞”,连通容易与艰辛,体现为过程向度;三是由“坎”至“深”,连通浅层与底端,体现为结果向度。凿井如此,为山如此,干任何事情都如此;学习如此,工作如此,人生发展大抵也如此。
          上述材料能给正处高三的你以启示,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和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8引用:8难度:0.2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一百周年。我们青年人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当今世界充满着不确定性,处于百年未有大变局中。对每位青年来说,时代就是一个大考场。在这个大考场中,每位青年既要做好时代赋予的必做题,又要做好时代赋予的选做题,还要做好时代赋予的加试题,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最好成绩。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以“必做题•选做题•加试题”为主题,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5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