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振华中学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第一部分(20分)
-
1.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曾说:“读书,是人类提升自我的重要方式。”确实如此。我一直坚信,阅读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还是一种人生方式。阅读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方式的_______。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jié□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这中间是一道屏zhàng□、一道宏沟,两边是完全不一样的气象。一面草长yīng□飞,繁花似锦,一面则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辽。
(1)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jié
②屏zhàng
③草长yīng
(2)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认识
B.认同
C.认准
(3)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①
②组卷:22引用:2难度:0.7 -
2.有同学梳理了古代诗文中的“书信传情”板块,请你参与交流。
序号 主题 古诗文名句 出处 ① 来日聚首,再叙离情 何当共剪西窗烛, 李商隐《夜雨寄北》 ② 坚定信念,视死如归 人生自古谁无死, ③ 思念满怀,鸿鸟捎信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④ 战火连绵,盼得音讯 杜甫《春望》 ⑤ 晨昏变化,美不胜收 组卷:16引用:2难度:0.9 -
3.【学习读书方法】小语在搜集朱熹“熟读精思”读书方法时,文档资料出现了排版错误,请从下列四个选项中,选择排序最恰当的一组( )
①对名篇佳作应该采取这种方法。
②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
③这里“熟读而精思”,即是精读的含义。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
④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组卷:82引用:5难度:0.8
第二部分(50分)
-
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十五岁的少年向往百草园
刘庆邦
①第一次去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我还是一个刚满15周岁的农村少年。去绍兴的具体日期我记不清了,只记得大致的时间,是公历1967年的元旦之后,农历羊年的春节之前。
②我的家乡在中原腹地,先去湖南看了坐落在韶山冲的毛泽东故居,之后在湘潭过的新年,接着扒火车去了南昌。下一站,我就来到了被称为人间天堂的杭州。
③到杭州看什么?在没到杭州之前我就听说过,杭州有西湖、断桥,有钱塘江、六和塔,还有灵隐寺、岳飞庙等等,风景名胜数不胜数。但这些都不是我最想去的地方,或者说都不是我的首选。那么,我首选的地方是哪里呢?说出来也许有的朋友不相信,我的首选之地是离杭州不太远的绍兴的百草园。
④为什么一心一意要去百草园看看呢?在我们中学的语文课文里,有一篇鲁迅先生的文章,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所写到的百草园里,有树有藤,有菜畦水井,有草有花,有绿有红,有鸟有蜂,内容十分丰富,美好。鲁迅先生说,百草园是他儿时的乐园。我们把文章读来读去,诵来诵去,百草园就留在了我们心中,似乎也成了我们的乐园,精神乐园。记得我们的语文老师在讲这篇课文时,讲得声情并茂,对百草园十分神往。他说他很想去百草园看看,这辈子恐怕是没有机会了。哪个同学若有机会,他希望一定要替他去看看百草园。基于这些根深蒂固的原因,我既然来到了杭州,就一定要到绍兴的百草园看一看,如果不去看百草园,来杭州跟白跑一趟差不多。
⑤我向服务人员打听得知,从杭州到绍兴有一百二十多华里,既没有火车可乘坐,卖票的公共汽车也很少,要去绍兴,只能是步行。步行对我来说不是什么难事。我一开始组织的就是徒步长征队,我们打着红旗,从家乡的学校出发南下,穿过大别山,一直走到了武汉。我还听说,从杭州到绍兴,虽没有客运列车,却有一条运货的铁路通往绍兴。于是,到杭州的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披着星光,沿着两道铁轨之间的枕木,快步向绍兴进发。
⑥我没有别的同伴,我的长征队伍到武汉就走散了,从武汉再往前,就剩下我孤身一人。我身上没带什么东西,只背了一只跟当过兵的堂哥借来的黄色军挎包。挎包里装着折叠起来的长征队的旗帜,还有一本包了红塑料皮的袖珍毛主席语录本,语录本里夹着学校给我们开的介绍信。从夜里走到白天,从早上走到中午,因担心天黑之前走不到绍兴,我半路没有停下来,中午连一口饭都没吃,连一口水都没喝,一直在枕木上跨越式前行。我完全能够回忆起我当时的样子,刺棱着头发,风尘仆仆,在向着既定的目标孤独前进。我不是去地里扒红薯,也不是去地里撵兔子,而是怀着一种景仰的心情,为了一个精神性的目的,饿着肚皮,奔赴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
⑦到了,在西边的天际飞满红霞的时候,我下了铁路,来到河网纵横、到处闪耀着明水的绍兴。我走上了一条长长的石板路,这条石板路铺在一条长河中间,两边都是宽阔的水面,石板路不宽也不高,离水面很近,跟水面几乎是持平的,一弯腰就能撩起一把水。水里有行船,是那种两头尖尖的小船。离我较近的一只船,跟我的行进是同一个方向。划船的人头上戴一顶旧毡帽,他手里划着一支桨,脚上蹬着一支桨,借助双桨,竟比我走得还快。我想,这位划船人或许就是鲁迅家的亲戚,我加快速度,毫不放松地跟定他。当天晚上,因鲁迅故居已经关门,我没能看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只能就近找个接待站住下来。
⑧到绍兴的第二天上午,我如愿看到了向往已久的百草园。冬日的百草园显得有些荒芜和萧条,除了墙边立着一些落尽叶子的树木,墙头爬着一些枯藤,整个园子里别说百草了,连一棵绿草都看不到。但远道而来的少年并没有因此而失望,因为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已经为他提供了一个想象的蓝本,根据蓝本,他不仅可以在想象中把百草园的情景复原,或许比原本的百草园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美好动人。
⑨跨过一条小河,走过一座石桥,我当然也看了河边的三味书屋。比起百草园来,我不那么喜欢三味书屋。这可能与鲁迅先生的态度有关。我从鲁迅先生的态度里感觉出来,他对三味书屋也不是很喜欢,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似乎代表着他的两个人生阶段,如果说前者代表自由的话,后者就意味着从此被约束,失去了无忧无虑的自由。
⑩在1972年,我21岁那年,当矿工之余,竟然写起小说来。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连续写小说写到2001年,也就是在我50岁那年,我的短篇小说《鞋》竟有幸获得了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当年的9月22日,在鲁迅先生诞生120周年之际,我去绍兴领了奖。颁奖大会之后,在组委会的安排下,我和所有的获奖者一起,参观了鲁迅故居,以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35年后,重访百草园,我难免心生感慨,在心里默默地对百草园说:百草园,我又来了,你还记得我吗?还记得当年那个15岁的少年吗?
⑪第三次看百草园是在2004年夏天。那年,我偕妻子在杭州的中国作家之家小住,我们一块儿去绍兴看了鲁迅故居后面的百草园,还看了三味书屋。
⑫第四次看百草园,就到了2021年的秋天,纪念鲁迅先生诞生140周年之际。在百草园里,我看到园中放置了一块未经雕琢的大石头,上面镌刻着鲁迅先生手书的绿色字体的“百草园”。
⑬我不知何时能再来百草园。
(选自2021年10月21日《文汇报》,有改动)
(1)百草园在作者和鲁迅笔下的景象和心中的地位有何不同?请结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本文相关内容回答。
(2)写去绍兴的百草园,为何要提及杭州?
(3)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从夜里走到白天,从早上走到中午,因担心天黑之前走不到绍兴,我半路没有停下来,中午连一口饭都没吃,连一口水都没喝,一直在枕木上跨越式前行。
①“从夜里走到白天,从早上走到中午”能否换成“从夜里走到第二天中午”?
②请分析“连一口饭都没吃,连一口水都没喝”的表达效果。
(4)读完文章后,有同学认为把“十五岁的我向往百草园”改为“十五岁的我寻访百草园”更符合文意。你同意该同学的说法吗?为什么?
(5)关于文章结尾,有同学认为可以删去后面三段(第11、12、13段)。你同意吗?请说说理由。组卷:33引用:2难度:0.5
第三部分(50分)
-
10.作文。
门,看似很简单,它是生活中平凡而常见的事物,但有时候它又不简单,它或许成为了一种象征、一种选择、一种追求……你是从门内走向了门外,还是从门外走向了门内呢?
请以“门里门外”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组卷:20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