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陕西省榆林市神木中学高一(上)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8/2 8:0:9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诗词的魅力
古诗词篇幅短小而魅力无穷,正如钱锺书先生所说:“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篇幅不长、字数不多的古诗词,曾备受读者钟爱,被读者视如珍宝。
林语堂说过,有一个漫长的年代“中国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意谓那时候笃信基督教或天主教的西方人依靠宗教信仰帮助自己去恶从善,而中国人则依靠诗歌教化帮助自己去恶从善。
西方人主张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进入神圣的状态,而中国人竭力追求的却是诗意的生活。在中国人的人生理想中,诗意的人生比庸俗的、铜臭的人生,甚至比遁入空门的人生更加高尚。
西方人从小背诵圣经,中国人则从小背诵唐诗。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诗教确实曾经类似宗教,或者说具有宗教般的力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诗歌的教化作用通常不必借助强制的力量来实现,人们大都情不自禁地被诗歌的魅力吸引,自觉去运用记诵的诗句来指导自己方方面面的生活。
古诗词的魅力主要源自其精辟的内容,它实际上成了历朝历代许许多多具有高超智慧的人体察到的人生哲理。老一辈人读古诗词,首先会被作品开诚相见的态度吸引,他们读着“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古诗十九首》),“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以及“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阳关曲》)等等,对这些内心的剖白,总是反复咀嚼,长久难忘,他们被作者的真情实感打动,如同听到知心朋友说话,即使对方彻夜长谈,依然听得津津有味。
大量优秀的古诗词作品不但跟人们推心置腹地说话,而且拥有高超的艺术技巧,善于凭借生动的形象去表情达意,让人爱不忍释,终致潜移默化。
有的是通过典型细节达到形象生动的。如“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作者仅仅借助一只飞入人家的燕子,去反映世事盛衰的变化,深沉的感慨便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蕴含着沧海桑田的感慨。
有的是通过贴切比喻达到形象生动的。如《采桑子•江楼月》的作者渴望与妻相伴,所以埋怨“人不似月”随己闯荡;作者不愿与妻分别,所以恼恨“人竟似月”不能长圆。爱得深,于是“似”也恨,“不似”也恨,比喻出人意料,又都合乎情理。
有的是通过巧妙拟人达到形象生动的。如“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读者从《咏梅》中看到的虽饱受摧残,仍孤芳自赏、变粉犹香的梅花,正是陆游自身的写照。
捕捉典型细节,运用比喻、拟人,都需要善于联想,需要很强的想象力,而古诗词中不少艺术形象更是发挥不同寻常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
(1)对文章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诗教确实曾经类似宗教,具有宗教般的力量,所以,中国人从小背诵唐诗,西方人则从小背诵圣经。
B.大量优秀的古诗词作品让人爱不忍释,终致潜移默化,是因为它们拥有高超的艺术技巧,善于凭借生动的形象去表情达意。
C.“西方人依靠宗教信仰帮助自己去恶从善”,“中国人依靠诗歌教化帮助自己去恶从善”,这仅是林语堂的看法,不代表作者的观点。
D.中国人与西方人在人生理想的追求方面是不同的,西方人主张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进入神圣状态,而中国人则崇尚诗意生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通过中外对比,突出了古诗词在中国人生活教化中的重要作用。
B.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提出主要观点后,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证,各角度之间是并列关系。
C.文章引述钱锺书谈中国古诗词的话,形象地揭示了古诗词魅力无穷,被读者视如珍宝的特点。
D.作者举《静夜思》《阳关曲》作例子,是为了证明这些古诗词精辟的内容含有直至内心的人生哲理。
(3)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一辈人读古诗词,首先会被作品开诚布公的态度吸引,之后又会被作者的真情实感打动,从中体察到人生的哲理。
B.西方宗教和中国诗歌都可以帮助人们去恶从善,在中国人的人生理想中,诗意的人生比遁入空门的人生更加高尚。
C.许多古诗词善于借助生动的形象来表情达意,如细节典型的《卜算子•咏梅》,如拟人巧妙的《乌衣巷》,都让人爱不忍释。
D.古代诗人们利用捕捉细节,运用比喻、拟人等高超的艺术技巧,发挥不同寻常的想象力,创造出大量生动的形象。组卷:4引用:8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人类文学巨擘们的创作史上,在人类哲学大师们的书本堆里,在人类历史学家们的笔触之下,在人类普罗大众们的口碑当中,有个话题永远绕不开,那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为什么需要英雄?
英雄是时代的象征。据说英雄一词,最早出处为《汉书•刑法志》。志云:高祖刘邦“总揽英雄,以诛秦项。”三国时期魏国刘邵《人物志》卷中解释说: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两者兼得,方为英雄。所谓英雄者,有藐视一切之能力,傲视群雄之气势,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能够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人类历史那么漫长,芸芸众生,不管是史学家,还是寻常百姓,要记下历史上的每一个人,显然做不到,也不需要做到,只好选取一些代表人物,尤其是英雄,来反映一个时代,代表一个时代。战乱时代,英雄往往以武略而胜出;和平年代,英雄往往以文韬而成就。否定英雄,就是否定一个时代,否定一段历史。因为没有英雄,人们就会对历史失去记忆,人类文明史就会出现空白。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必定是一个尚未由动物进化为人类的民族,在强权政治依然盛行的当今世界必定走向灭亡。司马迁写《史记》,以纪传体,记载的就是这样一些代表人物。这些人物是时代的产儿,而又跨越时空,成为永恒。
英雄是理想的化身。曹操曾经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道:“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胸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按照孟子的说法,能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而担当大任者,才成其为英雄。但英雄本是凡夫俗子,人们热爱英雄、追捧英雄,就会对英雄有所修饰、有所加工。在英雄的传唱过程中,大众又会想当然地将自己所向往、所追求的品格粘贴到英雄们身上,以供学习、模仿和崇拜,激励后人积极向上,这是不以英雄本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英雄既然是理想化的,就是难免有缺点的、不完备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不明白这一点,以浮躁的心态追逐名利,拿着放大镜去找英雄的瑕疵,不如找死,因为那是逆历史潮流而动。过去这些年,有些人凑合着野史、传闻和想象去揭英雄的短,企图以此成名,结果如蚍蜉撼树,通通化为泡影。
英雄是大众的代表,英雄作为偶像,不是少数人能树立、塑造的。历史上,想当英雄者无数,但真正能成为英雄者,寥寥无几,因为英雄来自于大众,来自于人心,是时代造就的。正如伏契克所说:英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决定性的关头做了为人类社会的利益所需要做的事。历史上称霸一时的王者比比皆是,但真正能为大众所接受、所传颂者,才是英雄。其他充其量只能为枭雄,正如“一将功成万骨枯”。
(摘自刘戟锋《国家栋梁 民族脊梁》,《光明日报》2016年4月13日)材料二:
最高荣誉授“国士”,凝聚中华磅礴伟力。国士在,不可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一场疫情给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带来羁绊,无数抗疫英雄,挺身而出,全民皆兵,举国战“疫”,我们遏制住了疫情。在这次疫情防控斗争中,橘井泉香医者心,杏林春暖家国情,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是杰出代表,堪称“国士”。钟南山院士敢医敢言,“让大家别去武汉,自己却奔赴一线”,提出存在“人传人”现象;张伯礼院士主持研究制定中西医结合救治方案;张定宇院长冲锋在前,身先士卒;陈薇所长她闻令即动,紧急奔赴武汉执行科研攻关和防控指导任务。他们逆行而上,勇敢冲锋,敢于担当,站成脊梁,他们是人民生命的保护神,他们是中华民族的健康大使,对他们的表彰,凝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
(摘自殷建光《最高荣誉授“国士”浩然正气贯中华》,《潇湘晨报》2020年8月4日)材料三:
9月30日是烈士纪念日,一个值得铭记于心的日子。深沉缅怀,致敬英魂。致敬那些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捐躯的烈士,致敬那些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而英勇献身的烈士!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英雄、敬仰英雄,中华民族也历来英雄辈出、群英云集。据不完全统计,近代以来我国烈士总数约有2000万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能够经历无数灾厄仍不断发展壮大,从来都不是因为有救世主,而是因为在大灾大难前有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挺身而出、慷慨前行!”全民族抗战的同仇敌忾,渡江战役的横扫千军,抗美援朝的英勇无畏,抗洪抢险的勇往直前,抗疫斗争的逆行出征……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处处都有着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处处都有着凯歌以行的英风浩气。
(摘自《用奋斗向英烈致敬》,《人民日报》2020年9月30日)(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史学家,还是寻常百姓,要记下同一时代的富有代表的英雄人物,显然做不到,也不需要做到。
B.能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而担当大任者,才可称为英雄。
C.人们为了激励后人积极向上,所以对英雄进行修饰、加工,将自己所向往、所追求的品格都粘贴到英雄们身上。
D.四位“国士”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都是抗疫英雄的杰出代表,对国家和人民有着卓越的贡献。
(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将功成万骨枯”式的王者是得不到大众的支持和传颂的,充其量只能称为枭雄。
B.那些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捐躯的烈士具有天地英雄气,值得铭记和致敬。
C.国家将“9月30日”定为烈士纪念日,就是希望人们用奋斗向英烈致敬。
D.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在大灾大难前挺身而出、慷慨前行的千千万万个平民英雄。
(3)什么样的人可称为“英雄”?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组卷:5引用:2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都市里的野菊花罗捷媚 在桂城居住十多年了,很多地方都去过了,唯独紫荷苑没有去过。每次经过门口,只是扫一眼,以为那不过是个普通的公园,没什么好看的。
一个深秋的午后,风轻云淡,阳光煦暖。应好友之约,到紫荷苑赏睡莲。走进去,里面是一个狭长的湖,湖面满是睡莲,却都没有睡,都在艳艳地绽放着各自的花朵。淡紫、深紫,如一大片彩云被碧绿的莲叶映衬着,煞是美丽。
“看,野菊花!”正当我陶醉在这紫花绿叶之中时,好友惊喜地叫道。
顺着她的手指看去,只见一丛野菊花正从矮矮的篱笆后面探出头来,花朵虽小如分币,颜色却很纯正。在墨绿的花茎上,一圈浅黄的花瓣含着金黄的花蕊,宛若含笑的亭亭少女。阳光透过高处灌木的缝隙,洒在它们身上,星星点点地晃动着,有一种律动的美。走近细看,绿叶之中,有的正在怒放,有的微微露出笑意,有的才羞涩地露出一点金黄。微风轻拂,清香淡淡,令人神清气爽。
真没想到,在繁华的都市里还能遇见我儿时再熟悉不过的野菊花!
小时候,一到秋天,漫山遍野都是黄得耀眼的野菊花,它们黄得纯粹,黄得灿烂。它们从不在意恶劣的环境,不嫌弃贫瘠的土地,小路边、石隙间、山坡上,一株株一丛丛,相依相偎,欢快热烈地沁吐着芬芳。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野菊花,不是因为“此花开尽更无花”,而是因为它是一种药材,摘下来晒干能换钱。那时生活贫困,野菊花给了农家人一个挣钱的机会。每年中秋以后,大人们开始忙着收割晚稻,孩子们就开始采摘那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深秋的清晨,野菊花的花瓣上都染了一层淡淡的霜,太阳出来后,霜渐渐变成露珠挂在金黄的花瓣上,像晶莹的钻石闪闪发光,煞是好看,滴到手上冰凉冰凉的。山上的野菊花长得很密,每次弯腰采摘,都要跟花朵进行一次亲密接触。采着采着,衣袖和头发也就粘上许多花瓣,看着同伴的头发和衣服满是缤纷的“落英”,有的连睫毛上都有,便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山野间充满了我们欢快的笑声。笑归笑,手脚却都不停下来,手脚麻利的一天能采到十来斤。尽管晒干的野菊花只卖五分钱一斤,可是一个秋天下来,也能为家里挣到几块钱。几块钱拿到现在根本算不了什么,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离开家乡快四十年了,我一直没再见过野菊花。眼前的野菊花,和儿时家乡的野菊花一模一样,花朵显小,却清香四溢,“珠蕊丹心耐寒侵,玉骨冰肌傲霜立”的诗句突然涌上心头。寒露成霜,无损其清香,它甘于寂寞,乐观生存,给这个寒秋平添了许多温暖和妩媚。
长期以来我始终被一个问题困惑着。小时候,我们虽饱受贫困和饥饿的困扰,却能乐观向上,快乐地生活,如野菊一样独立寒秋,丝毫不觉得有什么委屈,并为给家里挣回几块钱而感到无比自豪。如今,条件改善了,生活富裕了,我们再也不用为挣几块钱而辛苦劳作了,可我们却找不到生活的快乐和生存的意义了,这究竟是怎么了?
如今,在这都市的一角,在这喧闹城市的夹缝中,多年不见的野菊花竟顽强地生长了起来,它虽远不如紫莲那般耀眼繁盛,却像一位老朋友,在时隔四十年之后与我重逢,让我感到说不出的亲切,那些郁结在心中的困惑不觉间消逝了。野菊花绽放出的暖意和清香,悄悄地融入了我的心里,相信也会融入更多人的心里。
(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写作者以为紫荷苑“没什么好看的”是欲扬先抑,目的是突出野菊花之美。
B.第2、3段写睡莲的娇艳、友人对野菊花的出现感到惊喜,是为衬托野菊花的魅力。
C.文章用大量笔墨写儿时采野菊花的情景,主要是因为它曾帮助过困苦的人们。
D.作者相信野菊花的暖意和清香会融入更多人心里,是说野菊花的精神定会发扬光大。
(2)文章第4段和第6段都写野菊花,请分析作者在写作角度上有哪些不同,并写出这样写的好处。
(3)本文与《囚绿记》都刻画了大背景下的小的生命个体,各有何象征意义?请联系课文作答。组卷:1引用:4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云南灿烂的历史,留下了卷帙浩繁的文献古籍--藏文经书、东巴象形文字古籍,傣文贝叶经……但它们散存各处,正濒临消亡。从2008年开始,云南省图书馆派人深入各地开展调研,发动群众,搜寻古籍,整理古籍,力图摸清“家底”。专家不够,图书馆就招募志愿者,在工作中培训他们,培养了一大批修复古籍的地方人才。同时,图书馆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等技术手段,不仅让这些古籍保存了下来,还让他们“活”了起来。组卷:17引用:6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这样一个高速运转的时代,从出生开始我们就拼命往前奔跑。我们常常等不及长大,等不及看到一朵花开,迫不及待要获得一件事情的结果……于是,等待便是一件烦心的事。然而,等待又往往是必然的,无可避免的,甚至是必需的。大仲马说:“人类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这四个字里面的:‘等待’和‘希望’。”
请根据自己的体验,以《等待》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组卷:3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