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3课 《孟子》三章》2023年同步练习卷(8)
发布:2024/9/8 18:0:8
一、选择题
-
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组卷:436引用:2难度:0.8 -
2.下列句子和成语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组卷:425引用:2难度:0.6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女子之嫁也组卷:472引用:3难度:0.8
二、填空题
-
4.填空。
孟子,名组卷:235引用:2难度:0.7
四、文言文阅读
-
12.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三章》)【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词。
①兵革非不坚利也
②委而去之
③去兵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七里之郭 民信之矣 B.然而不胜者 于斯三者何先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环而攻之而不胜 必不得已而去
(5)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组卷:286引用:3难度:0.5 -
13.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一)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于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战,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二)谢枋得,字君直,信州戈阳①人也,至元二十三年,集贤学士程文海荐宋臣二十二人,以得为首,辞不赴,又明年,行省丞相忙兀台将旨诏之,枋得曰:“枋得名姓不详,不敢赴语。”二十五年,尚书留梦炎②以枋得荐。枋得遗书梦炎,终不行,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见时方以求才为急,欲荐枋得为功、枋得见天佑,傲岸不为礼,天佑怒,强之北行。至京师③,已而病,留梦炎使医持药杂米饮进之,枋得怒曰:“吾欲死,汝乃欲生我邪?”弃之于地,终不食而死。
(节选自《宋史•谢枋得传》,有删改)【注释】①信州弋(yì)阳:今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②留梦炎:浙江衢县人,为人奸诈,见风使舵,原为宋朝大臣,后投降元朝。③京师:当时的大都,即今北京。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父命之/或王命急宣
C.与民由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D.一怒而诸侯惧/执策而临之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语段(一)中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能称为大丈夫?结合链接材料及语段(一)内容进行说明。
链接材料 仪与苏秦①皆以纵横之术②游诸侯,致位富贵,天下争慕效之。又有魏人公孙衍者,号曰犀首,亦以谈说显名。其余苏代、苏厉、周最、楼缓之徒,纷纭遍于天下,务以辩诈③相高,不可胜纪④。而仪、豪、衍最著。
【注释】①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谋略家。②纵横之术:战国至秦汉之际的善于外交辩解的纵横家,所使用的谋术都统称为纵横之术。③辩诈:言语巧伪而多诈。④不可胜纪:不能逐一记述,极言其多。
(4)语段(一)(二)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语段内容进行说明。组卷:36引用:5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