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版必修2《第三单元》2017年单元测试卷(3)
发布:2024/11/2 19:0:2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践行“为师之道”
孙少峰 褚国强
近日,据报道,马来西亚苏丹依德理斯教育大学24名华裔教师被委派至华小教导非专业科系。这24名教师所修的专业科目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科学及英文。他们将在各自的领域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为华文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万栋梁。这也许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最好诠释。作为不同文化间的使者,华裔教师在践行“为师之道”和在中外沟通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搭桥梁,促交流
不同国度之间的理解和沟通,需要有人去铺路架桥,需要长期默默耕耘。
身在海外的赵鸯琴有一腔深挚的情怀,也有一种坚定的自信,一份坚韧的执着。1975年出生于西班牙的赵鸯琴是第二代华裔。随着接触当地华人与西班牙人越来越多,她意识到一个问题:“大部分华人新移民都听不懂西班牙语,同时,越来越多的西班牙人想了解汉语和中国文化。”
2007年后,西班牙兴起一股中文热潮,赵鸯琴的中文学校成为当地市政府唯一认可的中文学校。2013年,西班牙尼豪中文学校与北京市一所中学正式达成友好学校国际间交流,双方每年都会派师生互访学习。
交流是双向互动的,既要珍惜自己文化的羽毛,也要尊重别国的文化。为实现双向的沟通,很多华裔教师“衣带渐宽终不悔”,常年致力于此。
传于学,引其路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一大批华裔教师将这段话奉为圭臬。
获得今年普林斯顿大学杰出教师奖的华裔教师李董莉莉就秉持着“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理念,竭诚服务学校和社区,这让她非常受欢迎。她说:“我不仅传播知识,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包括学习以外的问题,我都会解决。我认为,教师不要用书本教学,要用心来教学。”
发乎心,践于行
不论是孔子讲的“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还是陶行知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都入木三分地阐释了为人师表的含义。
“我负责接待中国的学生,而我的丈夫就负责把中国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情况发到他们父母的微信里,让他们的父母放心。”赵鸯琴坦言,自己与丈夫都是诚心对待每一个孩子,无论是在中国学习的西班牙孩子,还是来西班牙交流的中国孩子,“我都尽量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吉隆坡十五碑圣德华小的副校长卓莉灵是该学校服务最久的教职人员,她记得学校每名学生的名字,熟知每个学生的背景,也常常关心他们的近况。她甚至愿意牺牲周末休息时间回校帮忙,不计较回报或该工作是否是自己的义务。
卓莉灵还记得往日与学校及学生经历过的故事,包括吉隆坡尚未建设精明隧道时,该校每逢雨季必会发生水灾,她则必须忙着疏散学生。
“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教师的言行、学识、情趣等都是为人师表的载体。很多华裔教师身体力行,感染着身边的学生。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节)
(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24名教师修习科目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科学及英文,他们将在各自的领域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为华文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B.教育是全方位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生活的引路人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C.教师知识丰富、品行高尚,深厚的知识滋养学生,道德的标杆和楷模才能影响人、塑造人。
D.遵循教育规律,合理面对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教师要静守教育这一方净土,教育不能市场化,学生也不是商品。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主要以华裔教师的言行事迹为例,以点带面,写出了教师的奉献精神,可歌可泣,激励从教者要向他们学习,践行“为师之道”。
B.赵鸯琴是华裔教师的一个代表,她于2007年在西班牙办起一所中文学校,并与北京某中学合作交流,比如每年派师生互访,反响良好。
C.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是双向的,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既要珍惜本民族文化的尊严,也要尊重他国文化,华裔教师常年这样做,赢得尊重。
D.教育事业是爱心事业,用心教学,以心传心。要履行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职责,必须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E.文章层次清晰,线索分明,由华裔教师的事迹切入到教育事业的核心是爱,再到文化交流、沟通,后阐发“为师之道”的主题。
(3)华裔教师是如何践行“为师之道”的?请简要概括。组卷:10引用:2难度:0.7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
2.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吴公堤记
[明]陈 观
吴公堤,古春江堤也。不言春江而言今名,县令吴侯①所筑,民为是名,示不忘也。富春背山面江,下通钱塘,潮汐往来,诸水会流,每天风撼涛,奔溃激射,号为险绝。矧②自观山起,至苋浦桥止,东西三百余丈,适当邑城之南,其捍潮御浪,惟筑堤为可备。前代兴废,未暇究论。自唐万岁登封元年,县令李浚所筑者,去旧城一百步许,迄今数百余年,而雨洗风淘,堤因以坏,渐逼城居,为患不小,民日以忧。
宣德乙卯,吴侯始来治兹邑,慨然兴怀。因与僚佐议政治所先,莫此为最,当亟修举。乃具词上闻,得允所言。会岁歉,未遑也。正统四年,秋谷既登,方将鸠工督匠,值所司别筑钱塘江岸,征役徒,伐巨石,动以千计,几寝是事。独富春以吴侯请得免,遂专力修筑,民在欢悦。于是年十月八日,乃率父老遍历江浒,使得人平力均。于是夫匠云集,桩石山积。复新授方略,定立三级,下承以桩,上叠以石。布置得宜,事易工省,不再阅月,厥工告成,上坚下固,俨若天造。竣事之日,里父老子弟相与语曰:“昔为狂澜百尺之冲,今遂安居乐土之愿。伊谁之力欤?我吴侯之力也!”语竞,因以吴侯之姓易堤之名。余曰:“宜然。”复征余文,以记其兴筑颠末。
窃惟官府起大兴作,用大力役,事有便于民、利于众者,虽劳不怨。筑堤重事也然在防遏水患莫安民居出于众人之所同愿故用工虽大而民不劳成功虽速而人不怨。使数百年已坏之遗业,一旦为千百人家之保障,盖有以见吴侯之举在于为民,而不在于为名也。虽然,地不自名,必因人而后名。昔苏子瞻守杭,筑堤西湖,名曰“苏堤”,亦因人而得名。今堤从吴侯姓,由前人起之也,庸害于理乎?
吴侯名堂,字允升,饶州乐平人,由进士发轫仕途。兴废举坠,境内一新,皆民事所当为者。他日人思吴侯绩,因而得名者多,又不限一堤云。
荆州府学教授致仕陈观记。
(选自《杭州市志》,有删节)
【注】 ①侯:这里是对县令的尊称。②矧(shěn):况且。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前代兴废,未暇究论 暇:空闲 B.会岁歉,未遑也 歉:歉疚 C.动以千计,几寝是事 寝:搁置 D.窃惟官府起大兴作 惟:思考
A.筑堤重事也/然在防遏水患莫安民居/出于众人之所同/愿故用工虽大/而民不劳/成功虽速/而人不怨
B.筑堤/重事也/然在防遏水/患莫安民居/出于众人之所同愿/故用工虽大/而民不劳/成功虽速/而人不怨
C.筑堤/重事也/然在防遏水患/莫安民居/出于众人之所同愿/故用工虽大而民不劳/成功虽速而人不怨
D.筑堤重事也/然在防遏水患/莫安民居出于众人之所同愿/故用工虽大/而民不劳/成功虽速/而人不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朝李浚曾经在富春修筑堤坝,但是历经数百年风雨,已经损毁较为严重,江流渐渐逼近城居之地,形成不小的祸患,百姓也一天比一天忧心。
B.明朝吴堂奏请朝廷,获准重修堤坝,虽然遇到有关部门另有重要工程上马,但富春还是得以免除了徭役,集中力量修筑堤坝,百姓一片欢腾喜悦。
C.吴公堤的修筑,动用劳力虽多而百姓不感辛劳,完成工程虽快却无人埋怨,这是因为堤坝不仅是富春重要的形象工程,也是百姓生命财产的保障。
D.吴公堤的命名,出自百姓对县令吴堂的感激之情,作者因而感慨,只要地方官真正能够为人民服务,与民同乐,那么百姓也一定不会忘记其功绩。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因与僚佐议政治所先,莫此为最,当亟修举。组卷:6引用:1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
-
7.下列各句,最得体的一句是( )
组卷:5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5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天上午,父亲邀我到林中漫步,我高兴地答应了。
父亲在一个弯道处停了下来。在短暂的沉默之后,问我:“除了小鸟的歌唱之外,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
我仔细地听,几秒钟之后我回答:“我听到了马车的声音。”
父亲说:“对,是一辆空马车。”
我问:“您又没看见,怎么知道是一辆空马车?”
父亲答道:“从声音就能轻易地分辨出是不是空马车。马车越空,噪音就越大。”
后来我长大成人,每当看到口若悬河、粗暴地打断别人的谈话、自以为是、目空一切、贬低别人的人,我都感觉好像是父亲在我的耳边说:“马车越空,噪音就越大。”
读了这则材料,你有什么感想呢?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少于800字。组卷:12引用:7难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