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北京市北大附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储量在不可逆转地减少,天然气水合物作为新型能源受到广泛关注。
          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因其外观像冰,且遇火即可燃烧,又称“可燃冰”。
          研究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燃烧后只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不会留下固态残渣,也不会产生有害气体,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新能源。它具有极强的储载气体的能力,单位体积的天然气水合物的气体储载量是相同体积气体量的100~200倍,其能量密度是常规天然气的2~5倍,1m3的呈饱和状态的天然气水合物在标准条件下可释放出164m3的甲烷气体。简而言之,就是天然气水合物蕴含的能量大,燃烧值高。
          陆地上20.7%和大洋底部90%的地区,具有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有利条件,所以天然气水合物在全球的储量极为惊人。天然气水合物因潜力巨大,被科学家称为“未来全球能源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我国的海域和陆区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专家预测这些资源的总能量约相当于1000亿吨石油,其中南海海域是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分布区,资源能量约相当于800亿吨石油。按当前的消耗水平保守估计,我国储藏的天然气水合物可满足近200年的能源需求,这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由于天然气水合物大量存储于海底,而深水海底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藏储层未成岩,松软易垮塌,容易发生井漏,所以它的勘查开采难度极大。不过,与风险并存的还有很多潜在的科学价值。
          海底地壳活动以及人类的不当开发,都有可能导致海底水合物气藏中的天然气泄露。因此,开采过程中针对规避风险的各项研究将涉及地质学、环境科学和能源工业等领域,会对这些学科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这一点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在开采中应对各种难题亦可促进勘查开采领域科技水平的发展,从而抢占这一领域的科技创新制高点。我国在全面开展区域大规模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评价工作的同时,在南海神狐海域先后成功实施了两轮天然气水合物探索性试采工作。第一轮在2017年3月28日。试采中运用地层流体抽取法,通过保证流体的抽取来实现稳定地降压,这一方法的理论和技术都是国际创新,我国也成为全球第一个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第二轮在2020年3月26日。试采中攻克了天然气水合物水平井钻采的关键技术,有效提高了水合物的采收率及产气量,创造了产气总量86.14万m33、日均产气量2.87万m3两项新的世界纪录。相对于第一轮的垂直井试采技术,水平井试采对技术工艺的要求高,难度大,在此方面亦无先例可以借鉴。我国专家系统分析了第一轮试采获取的数据,提出了“水合物成藏系统”与“三相控制水合物相态”理论,并反复试验推演,细化施工环节,实现了从垂直井试采向水平井钻采的技术升级换代,我国因此又成为全球首个采用水平井钻采技术试采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天然气水合物优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洁无污染
    B.呈饱和状态
    C.燃烧值高
    D.储量巨大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水平井钻采技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效提高了天然气水合物的采收率
    B.在技术工艺方面比垂直井的要求高
    C.第一次在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
    D.是我国反复试验才得出的自创成果
          材料二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与开发,纷纷制订了长远发展规划。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深入开展了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技术、开发工艺、经济评价、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美国是最早研究开发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上世纪60年代就开展了相关的勘探研究工作,由其创立的识别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标志——似海底反射层理论被广泛应用。日本通过国际合作开展海洋区域的钻探勘察研究,并获取了天然气水合物样品,成为世界上首个掌握海底天然气水合物采掘技术的国家。
          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勘探工作起步晚,1999年才开始系统性的调查工作。与日本相比,我国开发的难度更大。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储层为泥质粉砂地层,具有水深更深、埋藏更浅、渗透性更差、颗粒更细等特点,是世界公认的最难开采的一种类型。但是这类储层中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储量最大,占总量的90%以上,一旦实现产业化,其前景非常广阔。为此,我国提出了“五步走”的发展路径,即理论研究与模拟试验、探索性试采、试验性试采、生产性试采、商业开采,第二轮试采就成功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阶段性跨越。
          目前针对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经济性评价较少。美国于2009年对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数据进行经济性评价,结果表明,其开采成本比传统天然气的开采成本高0.80~0.95元/m3.日本对其海上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的估算结果表明,从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中每提取1m3的天然气须花费2.8~10.8元。我国从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中每提取1m3天然气的成本为8元/m3,远高于通过现有的成熟技术开采常规天然气的成本。因此,目前的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尚无法实现经济效益。
    (3)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我国在南海开采天然气水合物时所遇困难的一项是
     

    A.储层为泥质粉砂地层
    B.储藏在非常深的海底
    C.所处地层的渗透性差
    D.需经历五个发展阶段
    (4)根据以上二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90%的天然气水合物储藏在大洋底部,因此各国都重视海洋开采技术的研究
    B.无论人类怎样完善开采技术,都未必能避免海底水合物气藏中的天然气泄漏
    C.目前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成本高于日本,说明我国的开采技术不如日本
    D.我国已实现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跨越,即将进行商业开采
    (5)目前开采天然气的成本较低,我国为什么还要耗巨资去开采天然气水合物?请根据二则材料的相关内容简要说明。

    组卷:21引用:1难度:0.1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29分。(一)(共18分)

  •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南齐书》,梁萧子显撰。臣等因校正其讹谬,而其篇目,曰:
          将以是非得失、兴坏理乱之故而为法,则必得其所托,而后能传于久。此史所以作也。然而所托不得其人,则或失其意,或乱其实,或析理之不通,或设辞之不善,故虽有殊功韪德非常之迹,将暗而不章,郁而不发,而梼杌嵬琐、奸回凶慝【1】之形,可幸而掩也。
          古之所谓良史者,其明必足以万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知之意,其文必足以发难显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
          何以知其然也?昔唐、虞有神明之性,有微妙之德,使由者不能知,知之者不能名,以为治天下之本。号令之所布,法度之所设,其言至,其体至备,以为治天下之具。而为二典者,推而明之,所记者岂独其迹也?并与其深微之意而传之。小大精粗,无不尽;本末先后,无不白也。使诵其说者,如出乎其时;其求旨,如即乎其人。是可不谓明足以周万事之理,道足以适天下之用,智足以通难知之意,文足以发难显之情乎?则方是之时,岂特任政者皆天下之士哉?盖执简操笔而随者,亦皆圣人之徒也。
          夫自三代之后为史者,如迁【2】之文,亦不可不谓隽伟拔出之才、非常之士也。顾以谓明不足以周万事之理,道不足以适天下之用,智不足以通难知之意,文不足以发难显之情,何哉?盖圣贤之高致,迁固有不能纯达其情而见之于后者矣,故不得而与之。迁之得失如此,况其他邪?
          子显之于斯文,喜自驰骋,其更改破析、刻雕藻缋【3】之变尤多,而其文益下。岂夫材固不可以强而有邪?数世之史既,故其事迹暧昧,虽有随世以就功名之君、相与合谋之臣,未有赫然得倾动天下之耳目、播天下之口者也。而一时偷夺倾危、悖礼反义之人,亦幸而不暴著于世,岂非所托不得其人故也?可不惜哉!
          盖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故为之者,亦必天下之材,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岂可忽哉!岂可忽哉!
    (取材于曾巩《南齐书目录序》)
    注释:【1】慝:邪恶,罪恶。【2】迁:司马迁。【3】缋:通“绘”。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其篇目 叙:作序
    B.而为法 戒:戒除
    C.万事之理 周:综括
    D.其言至 约:简略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此史所以作也 使由者不能知
    B.昔唐、虞有神明之性 其求旨,如即乎其人
    C.小大精粗,无不尽 故不得而与之
    D.顾以谓明不足以周万事之理 数世之史既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乱其实
    有的窜乱了那些历史事实
    B.郁而不发
    积结在一处而不能传扬
    C.其任可得而称也
    他的能力与良史之名相称了
    D.以为治天下之具
    觉得治理天下的条件都具备了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曾巩校勘萧子显著《南齐书》时所作序文,表达了作者的历史观和文学观。
    B.曾巩认为“良史”应该满足四个条件:见识广博,思想合用,才智出众,文辞精妙。
    C.撰写唐虞二典的史官是圣人的门徒,因而他们执笔写作都能言词简洁,紧扣史实。
    D.司马迁是一位俊逸英伟、出类拔萃、非同寻常的史学家,却无资格进入良史行列。
    (5)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不惜哉”的感慨?请结合全文分条简述。

    组卷:33引用:3难度:0.4

(二)(共11分)

  • 3.阅读下面《论语》章句,完成下面小题。
          ①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②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先进》)
          ③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
    (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行”,与“先行其言”的“行”意思相同的是
     

    A.言寡尤,寡悔
    B.父没,观其
    C.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之哉
    D.多见阙殆,慎其余
    (2)根据选文,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听到季子然询问仲由、冉求的任职情况,孔子感到吃惊。
    B.“具臣”不能做到“以道事君”,但是也不会弑父与君。
    C.孔子认为仲由与冉求有底线,他们的境界高于“大臣”。
    D.从选文可以认识到,孔子在为人处事方面主张适可而止。
    (3)根据语境,简要谈谈你对选文中两处“不可则止”的理解。

    组卷:13引用:2难度:0.6

三、(20分)

  •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新安江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同好【1】
    沈约
    眷言访舟客,兹川信可珍。
    洞澈随清浅,皎镜无冬春。
    千仞写乔树,万丈见游鳞。
    沧浪【2】有时浊,清济【3】涸无津。
    岂若乘斯去,俯映石磷磷。
    纷吾【4】隔嚣滓,宁假濯衣巾?
    愿以潺湲水,沾君缨上尘。
    注释:【1】本篇作于沈约离京外任东阳太守途中。【2】沧浪:水名。《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3】清济:水名。《战国策•燕策》:“齐有清济、浊河”。【4】纷吾:我。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外放为官,途经新安江看到眼前之景,回顾往事,心怀落寞给友人写下此诗。
    B.“洞澈”两句,作者写新安江清浅可鉴,无论是冬天还是春天,水面都皎如明镜。
    C.自“沧浪”句以下转入抒情,但紧跟“岂若”句又回到写景,看似突兀却具匠心。
    D.本诗表面上赞美新安江,言语之间颇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庆幸之感。
    (2)“千仞写乔树,万丈见游鳞”一句,以树影和游鱼在江水中清晰可见,侧面写出江水之“清”。下列诗句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繁如瑞雪压枝开,越岭吴溪免用栽。(罗邺《梅花》)
    B.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李颀《琴歌》)
    C.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王禹偁《村行》)
    D.秋气不惊堂内燕,夕阳还恋路旁鸦。(龚自珍《逆旅题壁》)
    (3)李白被“赐金返还”离开京城后,曾在新安江下游作《清溪行》:“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同样是临江抒怀,这首诗和沈诗在景情关系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组卷:53引用:2难度:0.5

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 11.毛主席为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陕北公学成立题词:“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的解决。”
          在5月10日的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完整引用了这一段话,并发出号召:“今天,党和人民同样需要一大批这样的先锋分子,党中央殷切希望共青团能够培养出一大批这样的先锋分子。”
          请以“勇当先锋”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楚,不少于700字。

    组卷:21引用:1难度:0.6
  • 12.人生百味杂陈,生活充满了酸甜苦辣。那青春呢,是不是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味道?你的青春又是什么样的味道呢?
          请以“青春的味道”为题目,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组卷:11引用: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