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陕西省咸阳市永寿中学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
发布:2024/11/11 11:3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顾拜旦重视体育对于塑造人格的作用,他在1908年伦敦奥运会期间的一次招待会上发表讲话说:“对于人生而言,重要的绝非凯旋,而是战斗。这意味着主要不是已经获胜,而是进行战斗。传播这些格言,是为了造就更健壮的人类——从而使人类更加严谨审慎而又勇敢高贵。”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顾拜旦强调比名次更为重要的人的“审慎”“勇敢”和“高贵”。而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一定能体会到顾拜旦的思想与儒家教化观念的一致之处。儒家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培养君子人格及人的社会责任感。孔子以“六艺”教人,这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与现代体育运动最具关联性的是“射”与“御”。
相比于“御”,传统儒家对于“射”的讨论更为丰富复杂,一方面是因为射礼在礼仪活动中的地位更为重要;另一方面,“射礼”体现了许多为儒家所肯定的道德品质,从而成为人格培育的重要途径。在许多礼仪活动中,“射礼”都担负着重要的功能。但“射礼”在儒家礼乐活动中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其所承载的儒家道德理念。
早期的人类文明都十分强调“勇敢”的德性,孔子将“智”“仁”“勇”视为“天下之达德”,这跟早期人类严酷的生存环境有一定关系。比如,《礼记•聘义》在介绍“聘射之礼”时就点出这种礼节所包含的“勇”的特质。“聘义”是诸侯之间的通问修好之礼,这种礼仪活动,“非强有力者弗能行也”。因为这种礼节要从天刚亮的时候,持续到日暮。在和平时期,这些“勇敢强有力者”主要用之于礼仪,而当战乱时期,则要上阵作战,“用之于战胜则无敌;用之于礼义则顺治,外无敌,内顺治,此之谓盛德”(《礼记•聘义》)。
“射”就其仪式本身,就能展现一个君子的德行,《礼记•射义》中说:“故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射的仪式十分隆重,其挺直的身体形态和内心的专注,都是君子之仪表和内心状态的写照。而持弓矢时的审慎和沉稳才能让箭射中目标,这个过程也是君子动机和目标完美结合的体现。
《礼记•射义》甚至将“射礼”的过程誉之为“仁之道”,因为仁者必先正己,而射礼也要求射者先正诸己,然后才开始发射。如果射出的箭不能射中目标,既不会怨外在环境,也不会对胜过自己的箭手心存怨念,而是首先要反省自己什么环节没有准备得当,这也与君子反求诸己、不断内省的特质一致。射礼还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方式,既可以考察其社交能力,也能从中观察其德行。
然而,射礼与顾拜旦所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最为接近的,是对于“竞争”和“谦让”关系的描述,我们先来看《论语•八佾》中的一句话:“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按照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的解释,大射之礼,竞赛双方要三作揖然后才开始比赛。在朱熹看来,君子向来不与人争,若要有所争,那一定是参与射箭比赛。但比赛中,他一定会表现出从容谦逊的态度,而不是采取不当的手段去竞争胜利。
(摘编自高富贵、干春松《传统文化与奥运精神的融合》,《光明日报》2021年7月17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体育赛事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为过程中应该体现出来的“战斗”更富有价值。
B.在培养君子人格方面,中国儒家教化观念和顾拜旦的一些体育思想有共通之处。
C.中国古代存在这样的情况,和平时期射礼用于礼仪活动,战争时御礼用于作战。
D.《论语》及朱熹注对竞争和谦让关系的理解,与顾拜旦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最接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借助求同思维,阐述了儒家“六艺”与现代体育精神在诸多方面的相通之处。
B.第二段文字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揭示传统儒家对“射”讨论更为丰富复杂的原因。
C.第五段引用《礼记》中的说法,意在阐释历练“射”这一素养的基本动作与流程。
D.结尾段采用辩证分析方法,阐述了君子对“竞争”与“谦让”时机的理解与把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体育有塑造人格的功能,而顾拜旦将“严谨审慎而又勇敢高贵”的人格看得很重。
B.“射”和“御”是儒家“六艺”中与现代体育最具关联性的方面,前者与其关联更为复杂。
C.射礼被誉为“仁之道”,因为君子通过射礼练习正己和反求诸己而铸炼仁的品格。
D.君子即便身处比赛之中,也定要表现出从容谦虚,因而不适于参加奥林匹克比赛。组卷:41引用:12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之前,南方周末记者就共同富裕等话题专访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
南方周末:共同富裕的概念最早在1953年提出。你之前多次参与中央文件的起草工作,不同时期共同富裕概念和内涵有什么不同吗?
郑新立: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刚开始的时候,就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目标。当时温饱问题还没解决,还是以全体人民能够吃饱穿暖作为一个重要目标。现在70年过去了,我们重新提出这个目标,是在全面小康的目标已经实现的情况下来实现共同富裕,主要目标是中等收入者能够占多数,要朝着广大居民生活比较宽裕、每个家庭都有住房、多数家庭拥有汽车、孩子能够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老人能安享晚年、每个人都能够安居乐业、个人爱好能够实现全面的、自由的发展,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南方周末:现在提出的共同富裕跟之前相比有什么特点?
郑新立:最大的亮点就是要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使中等收入者占多数,形成一个中等收入者占多数,低收入人群和高收入人群在两头都占少数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
南方周末:实现让中等收入者占多数这个目标,关键点是什么?
郑新立:关键就是要“提低、限高、扩中”,尽可能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使他们能够进入到中等收入者的群体中;对高收入的人群,通过建立完善的税收制度,让他们能够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从当前来看,低收入人群主要集中在农村,中等收入者和高收入者主要集中在城市。要通过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让农村的低收入人群尽可能多地进入到中等收入水平。
南方周末:2021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浙江成为首个共同富裕示范区,你觉得浙江能成为示范区的优势在什么地方?
郑新立:总体来讲,浙江省是人均GDP最高、农民人均收入最高、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不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小,浙江的县域经济发展也比较好。在县域范围内,基本上实现了农民的就地城镇化。县城发展后,农民可以在县城就业,或者在县城下边的乡镇就业,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住在小城镇里,实际上已经完全实现了城市化。
南方周末:实现共同富裕过程比较困难的是什么?
郑新立:比较困难的是如何实现农村中等收入者占到较大比重。2020年,我国城市化比重接近64%,根据城市化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经验,城市化水平达到75%左右一般就会稳定下来。要通过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让农村的人口能够分享到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利益,通过减少农村人口来富裕农民。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很难通过农业规模化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农村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所以要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的步伐,让越来越多的农民能够进入城市,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从而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通过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来增加农民的收入,这是共同富裕的一个难点。
从经济结构上看,经过前40年的发展,我们把消货资料、生产资料、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都搞上去了,那么经济结构里剩下最后一块“硬骨头”,就是城乡结构。
目前,农业现代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城乡居民收入比现在是2.6:1,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的差距是11:1。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是造成农民收入普遍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城里人通过住房制度的改革,实现了住房的商品化、私有化和市场化。在一些热点城市,随着不动产价格的提高,城里人分享到不动产增值所带来的财富效应,但农民的财产包括房产不能自由地在市场上出售,享受不到城市化过程中不动产增值的收益,这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南方周末:你提到的“通过减少农村人口来富裕农民”,具体来说是什么意思?
郑新立:农村劳动力还要进一步减少,现在一个农业劳动力平均只种八亩多地,通过种粮食让他们进入中等收入群体是很困难的。所以要进一步推进城市化,慢慢地进行过渡,通过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的收入。
南方周末:怎样才能啃下城乡结构这块“硬骨头”?
郑新立:要通过建立城乡要素市场,实现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来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使城市的资本和技术源源不断地流向农村,改变过去40年间农村的要素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的格局。要素的流动主要表现在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的流动,这是生产要素里最重要的三大要素。
在劳动力市场上,过去40年,有2.8亿农民工进入城市,他们为城市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是农村户籍,他们享受不到城市户籍人口的公共服务,这很不合理。要加快农民工的市民化,如果不愿意留在城市、原意回到农村去的,尊重他们的个人意见。
第二,从资本市场看,前40年资本流向基本是从农村流向城市,设在农村的金融机构,像抽水机一样的把农村的积累能力抽到城市去。农村的金融机构一般都是存差,城市的金融机构都是贷差,农村的金融支持了城市的繁荣。这个情况也要改变,通过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特别是土地、房产这些产权制度改革,吸引城市资本下乡,改变农村缺少资金的问题。
第三个重大问题,就是土地要素的流动。城市土地基本完全商品化、市场化,城市建设用地的征地基本由政府向农村用很低的价格买来,经过简单的整理,进行招拍挂。在今后,我们逐步要创造条件,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所提出的要求,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
(摘自《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谈共同富裕》,《南方周末》2022年3月10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早在1953年就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概念,这一概念是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提出的。
B.现在共同富裕的最大亮点是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占少数,收入分配结构成橄榄型。
C.要实现中等收入人群占多数,就要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让他们进入中等收入群体,通过税收制度限制高收入。
D.浙江省人均GDP最高,农民人均收入最高,城乡差距最小,这些因素使浙江成为首个共同富裕示范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早提出的共同富裕和现在的共同富裕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的共同富裕比1953年提出时的目标更高。
B.要实现农村中等收入者的增加,就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所有的农民进入城市,共同富裕的目标就能实现。
C.我国消费资料、生产资料、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已经发展得很好,但经济结构中城乡结构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
D.造成农民收入低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即农业生产率低下和农民没有享受到城市化过程中不动产增值的收益。
(3)如何解决经济结构中城乡结构存在的问题?请结合文章进行概括回答。组卷:22引用:2难度:0.2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山地回忆
(作者:孙犁) 从阜平乡下来了一位农民代表,参观天津的工业展览会。我们是老交情,快有十年不见面了。临走的时候,我一定要送点东西给他,我想买几尺布。
为什么我偏偏想起买布来?因为他身上穿的还是那样一种浅蓝的土靛染的粗布裤褂。这种蓝的颜色,使我想起在阜平度过的三年战斗的岁月。
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那里不种棉花,我刚到那里的时候,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
就是因为袜子,我和这家人认识了,并且成了老交情。那是个冬天,该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息两天。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登在石头上,砸开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这样冷天,我来砸冰洗脸,反倒妨碍了人。心里一时挂火,就也大声说:“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洗菜的人也恼了,说:“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为什么不脏?”
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象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象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
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儿才说: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
我笑着说:“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行,那怎么办哩?”
“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
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
“光着脚打下去?”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你说什么?”
“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得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
女孩子的父亲计划贩红枣到曲阳去卖。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作运输,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一天,大伯说:“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
“怎么沾了我的光?”
“往年,我一个人背枣,我们妞儿是不会给我吃这么好的!”
我笑了。女孩子说:“沾他什么,他穿了我们的袜子,就该给我们做活了!”
又说:“你们跑了快半月,赚了多少钱?”
我们一同数了票子,一共赚了五千多块钱,女孩子说:“够了。”
“够干什么了?”大伯问。
“够给我买张织布机子了!”
我们到了曲阳,把枣卖了,就去买了一架机子。大伯不怕多花钱,一定要买一架好的,把全部盈余都用光了。我们分着背了回来,累的浑身流汗。
这一天,这一家人最高兴。这像要了几亩地,买回一头牛。
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
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
我同大伯一同到百货公司去买布,送他和大娘一人一身蓝士林布,送给女孩子一身红色的。大伯没见过这样鲜艳的红布,对我说:“多买上几尺,再买点黄色的!”
“干什么用?”我问。
“这里家家门口挂着新旗,咱那山沟里准还没有哩!你给了我一张国旗的样子,一块带回去,叫妞儿给做一个,开会过年的时候,挂起来!”
1949年12月(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注】踢倒山:旧时山区农村常穿老式布鞋。
(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回忆的方式叙述故事,故事的回忆由从阜平乡下来的农民代表的穿着引发,回忆结束后又回到故事起点接续叙述。
B.小说以故事情节的连贯、缜密和完整取胜,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结构。
C.结尾部分写“我”同大伯到百货公司去买布,与开头写“我”买布的想法遥相呼应,这样写使小说结构紧凑,首尾圆合。
D.小说善用白描笔法,对环境与人物只是简单的勾勒,叙事也只在朴素的对话中展开,但却清新质朴,具有浓郁生活气息。
(2)文中划线部分是“我”和女孩子的一段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
(3)孙犁在《文学和生活的路》中曾说:“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能达到一种极致。在一定的时代,在一定的环境,可以达到顶点。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请结合这句话,简要分析小说中的“善良”与“美好”。组卷:10引用:7难度:0.4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出品、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承制的《航拍中国》第三季日前播出,本季的拍摄遍及10个省份,是目前体量最大的一季,地域跨度大,地貌变化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航拍中国》展示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它们如拼图般构建起中华文化的绚丽图景,为今日中国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精神动力。它以鸟瞰影像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一个精彩的索引,壮阔的航拍被赋予了人文内涵,影像之中饱含着文化自信的表达,吸引观众潜入其中细心品味。从这个意义上说,《航拍中国》第三季既是斑斓的自然之旅、视觉之旅,亦是深沉的文化之旅、心灵之旅。而这也是《航拍中国》广受欢迎的原因。
(1)给上文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不含标点)。
(2)什么才是好的航拍?根据上文,谈谈你的理解。要求:语言简明、准确。组卷:4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论语•学而》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近年来中国共产党谈到从严治党曾多次提到“刀刃向内,敢于自我革命”。自我反省和自我革命是个人和集体不断革新,不断优化的一种表现。
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