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11月份)
发布:2024/9/12 0:0:8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9分,9分)
-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的“责”强调的是责任和担当,表达了国家治理中个体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在中华历史文明中,有许多与此类似的文化伦理。这些文化伦理的初创期基本集中在春秋战国时期,并在其后的国家治理中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形成了内容丰富而又各具特色的文化伦理派别。就其对当前治国理政的现代价值而言,主要有以德治国、诚信爱国、家国同构三大内容。
以德治国。中国的德治传统源远流长,很早就有“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说法。商朝的治国方案中就已有德治思想萌芽,其后得到儒家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政思想,孟子的“施仁政于民”“不以仁政,不能平天下”思想都是对德治思想的进一步阐述。董仲舒创立的“天人合一”的神学伦理思想体系更是将“天志”“天命”和道德联系起来,成为中国古代封建制政权组织建设的重要思想来源。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古代以德治国的思想与现阶段治国理政中强调的德治思想有着本质区别。前者从本质上看就是人治,是与法治相对立的。它的主要表现有三:一是要求最高统治者及其所有官吏都必须是道德高尚的或有道德的人;二是十分重视老百姓的道德教育,重视老百姓“羞耻心”的培养;三是强调对老百姓实行“德政”。在当前国家治理的新征程中,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以德治国思想,必将为转型期的社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诚信爱国。儒家的孔子在《论语》中曾38次提到“信”,认为“民无信不立”;法家商鞅的“立木为信”……不同学派的政治家在其治理中均强调诚信的重要作用。它是人们日常行为的一种范式,是协调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一方面,它要求国家对普通民众诚信,国家在制定各项公共政策之前须与社会大众达成契约,并按照该契约予以执行。另一方面,它也强调民众诚信爱国的行为,要求普通民众对国家言而有信,从而为社会发展培养一种诚信的精神力量,弘扬社会正能量,促成整个社会形成诚信、友爱的生产生活氛围。我们只有始终坚定不移地奉行诚信立身、诚信立国的理念,才能真正做好国家治理这件大事。
家国同构。“家”在中国社会发展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稳定,社会才可能稳定。家庭不断放大,可以延伸为家族,乃至国家。因而,家国同构的国家治理,家庭中存在的文化伦理也随之成为社会或国家伦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的修身之道也即国家治理之道,帝王的修身之道更是与国家治理的成效息息相关,正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在当前“小家庭大社会”的治理背景下,许多个体缺乏家国情怀,只关注自身利益,而不顾国家利益,因而更应该重视和提倡明德和修身,并促使其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积极的功效。
(摘编自彭继红、向汉庆《国家治理与文化伦理》)(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一说最早揭示了德治的内容,并强调了德治的重要性。
B.孟子提出“不以仁政,不能平天下”,继承先贤思想,对德治做了进一步阐述。
C.作为人们日常行为的一种范式和协调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诚信有重要的作用。
D.个人修身之道也关乎国家治理之道,故而《大学》强调自天子而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开篇即肯定“责任意识”的价值,然后就古代文化伦理的主体内容展开阐述,条理清晰。
B.文章第二段在梳理中国德治思想传统和指明古今德治思想的本质区别时,都采用了纵向分析的方法。
C.文章阐述古代文化伦理的主要内容,均着眼于其对当前治国理政的现代价值,彰显了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D.文章论据详实,在三个主体段的论证中,都准确征引了必需的史料,使引用论证成为其行文的重要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华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文化伦理派别,其主体思想内容也各不相同。
B.为了弘扬正能量,形成诚信的社会氛围,首要工作是坚定不移地促成民众对国家守信,以诚信立身。
C.当今许多人缺乏家国情怀,因而更应该提倡明德修身,并努力从个人修身之道走向国家治理之道。
D.古代文化伦理强调普通民众的作用,现代国家治理也应重视文化伦理个体的人格塑造。组卷:1引用:2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江作为世界水生生物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流域有水生生物4300多种,其中鱼类424种,特有鱼类180余种。但是,现在的长江,生物资源正面临巨大危机,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已为“无鱼”等级。
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陈大庆介绍,他们在对长江中游四大家鱼(青、草、鲢、鳙)的调查中发现,上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渔获物中四大家鱼不仅比重由20%以上下降至10%以下,而且优势年龄组也由3-4龄衰退至1-2龄。事实上,四大家鱼不只是重要的经济鱼类,其资源动态也是长江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通过捕食,四大家鱼可以影响饵料生物的密度和种类组成,进而影响食物网的营养等级和稳定性、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和水体质量,关系到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完整。”陈大庆称。“我国淡水渔业养殖量每年大概是三千万吨,其中一半是四大家鱼。而长江拥有全国最好的野生四大家鱼的鱼种,为了人工养殖的鱼种不致于退化,实现四大家鱼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就一定要把野生四大家鱼的种群保护下来,这关乎我国水产养殖业的未来。”长江十年禁渔首倡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文宣告诉记者。
与四大家鱼面临同样困境,甚至更加危险的,还有众多大型水生生物。中国特有的“淡水鱼王”白鲟可能在2005年到2010年时已经灭绝。资料显示,现在,鲥鱼、中华鲟,长江鲟、白鱀豚仍处在灭绝的边缘。“在长江流域,很多鱼类可能正排着队走向灭绝。”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何舜平说,“长江生态系统崩溃并不是骇人听闻,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其后果非常严重。”
(摘编自新京报《长江的十年禁渔和“无鱼”困局》)材料二:
“江烟淡淡雨疏疏,老翁破浪行捕鱼”的画面,即将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消失,而我国生态保护事业中的历史性一幕即将开启——最迟自2021年1月1日零时起,在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其间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
“长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河流之一,也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重要屏障。”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说,“禁捕是有效缓解长江生物资源衰退和生物多样性下降危机的关键之举。”据于康震介绍,长期以来受拦河筑坝、水域污染、过度捕捞、航道整治、挖砂采石等活动影响,长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下降,珍稀特有物种资源全面衰退。
令行禁止应出重拳。确保“十年禁渔”取得实效,需要全面加大对非法捕鱼的打击整治力度,坚决消除非法捕捞隐患。今年以来,沿江各地持续开展专项打击整治行动,“江上打、陆上堵、市场查”的高压态势,全天候、全覆盖、无死角的执法监管,彰显了禁捕退捕的决心,形成了强大震慑。
长江禁渔需要雷霆万钧之势,更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持,以健全的长效机制、完善的配套措施,巩固成果、持续推进,从相关部门到全社会的协调配合显得至关重要。实践表明,齐抓共管的意识越浓厚,执法能力和监管效率越高,保护长江生物资源的防护网就能织得越严实。
(摘编自环球网《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常年禁捕》、人民日报《长江禁渔要雷霆万钧,更要“十年磨一剑”》)材料三:
长江禁捕退捕和渔民安置保障不仅是产业转型工程、生态保护工程,也是民生工程、系统工程。禁捕后,适龄的长江渔民将走上新的工作岗位,这也是一次生产方式的巨变。
经人社部摸排统计,截至10月23日,各地通过发展产业、务工就业、自主创业、安排公益岗位等方式,已落实转产就业119481人,占需转产就业人数的94.44%。其中,通过渔业产业安置、企业吸纳、公益性岗位兜底、务农等相对稳定就业渠道,落实转产就业57828人,占已转产就业人数的48.40%;自主创业或灵活就业等其他渠道落实转产就业61653人,占已转产就业人数的51.60%。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说,退捕渔民中50岁以上的超过一半,80%只有初中以下学历,转产再就业面临不少圈难。退捕渔民集中的重点县,要创新思路,组织退捕渔民成立渔业合作社,充分发挥长江渔民熟悉鱼的优势,利用退田还湖水面开展水产养殖、休闲渔业,支持参与稻鱼综合种养等项目,拓展就地就近转产就业空间。要将退捕渔民纳入就业重点人群,实施免费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职业介绍、有组织劳务输出,设立公益性岗位等方式,拓宽就业渠道,确保每个退捕渔民家庭有相对固定收入。
协助巡护,变捕鱼为护鱼,既是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一种创新,也是退捕渔民就业安置的一个途径。目前,在长江多个重点水域,都有由退捕渔民组成的协助巡护队参与长江保护。湖北省宜昌市落实禁捕资金5000多万元,结合江豚巡护项目,变捕鱼人为护鱼员,有效解决了当地渔民安置问题。
对就业困难的渔民,要通过设立公益性岗位予以安置。对符合条件的退捕渔民,要通过政府补贴、补缴的方式,加强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对生活特别困难、悲病、无再就业能力的渔民,要加大救助力度,与扶贫、低保相衔接。
(摘编自央视网《推动转产——让长江渔民“端好饭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河流之一,有4300种以上水生生物,然而现在许多物种已经灭绝,例如白鲟、中华鲟、白鱀豚等。
B.长江曾是四大家鱼的主要繁殖栖息地和苗种发源地,截至本世纪初,长江捕获物中四大家鱼的比重明显下降,严重影响了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完整。
C.最迟自2021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开始实施暂定10年的常年禁捕,意在逐步改善长江流域生物资源衰退现状。
D.由于拦河筑坝、水域污染、过度捕捞等高强度的人类活动,长江流域正面临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下降的危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四大家鱼的捕食直接影响了食物网的营养等级和稳定性、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和水体质量,这也关系到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
B.根据长江“十年禁渔”规定,在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内可以捕捞,其他区域开始执行为期十年的生产性捕捞禁令。
C.各地通过发展产业、自主创业等多种方式落实退捕渔民转产就业,从数据来看,退捕渔民更倾向于通过相对稳定渠道实现转产就业。
D.退捕渔民存在年龄高、学历低等特点,这给转产就业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实践探索空间。
(3)打好长江“十年禁渔”持久战需要采取哪些具体举措?请概括说明。组卷:11引用:4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梁父吟①
白先勇 翁朴园进到书房里,便径自走到茶几旁边一张紫檀木太师椅上坐了下来。书房内的陈设十分古雅,一壁上挂着一幅中堂,是明人山水,文徵明画的寒林渔隐图。两旁的对子却是郑板桥的真迹,写得十分苍劲雄浑:
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
另一壁也悬了一副对联,联语录的是: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
“你们老师——”朴公坐下后,沉思良久,才开言道。“是的,朴公。”朴公说了一句,没有接下去,雷委员便答腔道。
“‘狂狷’二字是你老师的好处,可是他一辈子吃亏,也就是这个上头。孟养——他的性子是太刚了些。”朴公点着头叹了一口气。
“恩师的为人,实在是叫人景仰的。”雷委员说道。
“你们老师,和我相处,前后总有五十多年了——”朴公顿了一顿才又说道,“他的为人,我知道得太清楚。”
“是的,朴公。”雷委员答道,“恩师和朴公的厚谊我们都知道。朴公讲给我们晚辈听听,日后替恩师作传,也好有个根据。”
“唔——”朴公吟哦了一下,“说起来,那还是辛亥年间的事情呢,仲默和他夫人杨蕴秀,刚从日本回来,他们在那边参加了同盟会,回来是带了使命的:在四川召集武备学堂的革命分子,去援助武汉那边大举起义。我们几个人碰巧归成一组。仲默的夫人杨蕴秀到底不愧是个有胆识的女子!”朴公说着不禁赞佩地点了几下头。“仲公的夫人确实是位巾帼英雄。”雷委员也附和着称赞道。
“你知道吗?那天运军火进武昌,就是由杨蕴秀扮新娘。炸弹都藏在她的花轿里。孟养和我呢,就打了红包头扮抬轿夫,仲默却是一身长袍马褂骑在马上做新郎官。那天夜晚,也真好像天意有知一般,竟是满城月色,景象十分悲肃。我们几个人都换上了短打,连杨蕴秀也改了男装。大家几杯烧酒一下肚,高谈国家兴亡,都禁不住万分慷慨起来。你老师最是激昂,我还记得,他喝得一脸血红,把马刀往桌上一拍,拉起我和仲默两个人,便效那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在院子里歃血为盟,对天起誓:不杀鞑虏,誓不生还。那时倒真是都抱了必死之心的,三个人连姓名生辰都留下了。算起来,我是老大,仲默居二,你老师年纪最小,是老幺。他那时才不过二十岁——”
“哦?”雷委员惊讶地插话道,“我倒不曾知道,原来恩师和朴公、仲公,还有这么一段渊源呢!”
“你哪里能得知?”朴公捋了一下他胸前的银髯,笑道,“那段过往,确实是我们三个人的秘密。那晚我们才等到十时左右,城东工程营那边便突然间枪声震响起来了。几个人正还犹疑,你老师便跳了起来,喊道:‘外面都动了兵器了,我们还在这里等死吗?’说着便抢了几枚炸弹,拖起马刀往外面冲去,我们也纷纷拥了出去。混战了一夜,黎明的光景,大势已定,武昌城内,到处都飘满了我们革命军的白旗了。于是我们一队人便走向蛇山楚望台去集合,经过黄鹤楼的时候,你老师突然兴致大发,一下子跑到了上面去,脱下了一件血迹斑斑的白布褂子,用竹竿挑起,插到了楼檐上去。然后,他站到黄鹤楼的栏杆上,挥着一柄马刀,朝了我们呼喊道:‘革命英雄——-王孟养在此。’他那时那股豪狂的劲道,我总还记得。”朴公又微微地笑了一下,停下来喝了一口铁观音。
“要不是朴公今天提起,恩师那些事迹竟埋没了。”雷委员说道,“这些都该写入传里去的。”
“可以写。”朴公点首赞许道,“那次起义,虽然事出仓促,由几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闯成了革命,可是也就是那么一闯,却把个民国给闯了出来呢。不过,平心而论,讲到才略机智,我要首推你们老师——”朴公竖起了一双寿眉,举起了大拇指说道。
“恩师的才智实在是令人钦服的。”雷委员说道,“只可惜还没能展尽就死了。”
“他倒真是做过了一番事业的。不过这不能怨天尤人,还是要怪他自己的性格。孟养——”朴公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道,“他确实太刚烈了。”
说完朴公和雷委员对坐着,各自又默默地沉思起来。隔了一刻工夫,雷委员才轻轻地喟叹了一声说道:“不过,今天的公祭总算是风光了。难为人到得那么齐全,连王钦公、李贤公、赵冕公竟也亲自来了。”
“哦——”朴公若有所思地说道,“我也有多少年没有见着他们了。他们几个送来的挽联,挂在灵堂里,我倒看到了。虽然王钦之和你老师有过一段恩怨,可见他对你老师也还是十分推重的。”
“是的,朴公。”雷委员赶忙应道。
“还有一句话,是你老师临终时留下来的:日后回大陆,无论如何要把他的灵柩移回家乡去。你去告诉他的那些后人,一定要保留一套孟养常穿的军礼服,他的那些勋章也要存起来,日后移灵,他的衣裳佩挂是要紧的。”
“是的,朴公,我一定照办。”
送走雷委员,朴公回到院子里的时候,冬日的暮风已经起来了,满院里那些紫竹都骚然地抖响起来。西天的一抹落照,血红一般,冷凝在那里。他又想起了半个世纪以前,辛亥年间,一些早已淡忘了的佚事来……
(有删改)【注】①《梁父吟》:汉乐府曲名。相传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为“梁父吟”,用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命运影射王孟养的命运,用典巧妙,意蕴丰富而含蓄,增加了小说的深度与广度。
B.在冬日落晖中凭吊战友的朴公是一位老将军。黄昏是一天之暮,冬季是一年之暮,年迈是人生之暮:“迟暮”意象的并用,为文章增添了悲凉气氛。
C.书房中悬挂的文徵明的寒林渔隐图、郑板桥的对联以及满院的紫竹,这些摆设与布置正面刻画出朴公的铮铮傲骨、儒将风范。
D.作者刻画的人物群像中,既有浴血奋战的男儿,亦有胆识过人的女子。小说写活了一群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英雄儿女。
(2)身居台湾的白先勇在小说人物身上融入了深沉的家国情怀,请概括分析小说中人物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
(3)小说中过去与现在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组卷:8引用:1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筷子,古称“箸”,被看作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箸的出现,与当时热食、粒食、羹食的出现及陶制碗形盛食器的使用密切相关。明清时,民间将“箸”呼为“筷子”,① 。今天,筷子是中国人的日常餐具之一,我们每天都要使用它。
筷子虽为寻常之物,② 。筷子通常方首圆足,既方便使用,也体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朴素宇宙观。它多次出现在历代文人的文学作品中。元代周驰《咏箸》诗云:“正使遭谗口,何尝废直躬。”③ ,抒发了即使遭受谗毁也不舍弃正直品质的情怀。筷子在民俗、礼仪活动中的应用也很普遍。一些地方在举行婚礼时,长辈会以红绳系一双红筷送给新人,寓意是成双成对,生活快乐。
(1)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中存在的语言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A.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B.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C.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组卷:0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振华中学将举办“中华名人与青春成长”征文比赛,高三(6)班为此进行了“热身”交流,李博同学介绍了自己了解的曾国藩;曾国藩的最高理想是“立德、立功、立言”,并以毕生的努力使之成为现实;他天资并不聪颖,考了七次才考中秀才,还是全县倒数第二名;他恪守“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对自己要求极严;他说穷能养志气,认为“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几可以成大器”;他身为朝廷大员,但每餐只有一个菜,绝不多设……李博的发言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
假如你是高三(6)班的一名学生,听了李博同学的讲述,会有哪些感受和思考呢?请你选取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篇文章参加学校的征文比赛。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1引用:1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