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福建省厦门一中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5/3 8:0:9
一、现代文阅读(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颜色,感受它的那股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②从此可知道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相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相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相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是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③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④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
⑤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们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小孩子初出世,第一次遇见火就伸手去捉,他烧痛了,以后他再遇见火,便认识它是什么东西,便明了它是烧痛手指的,火对于他于是有了意义。
⑥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论是和实用相对的。理论本来可以见诸实用,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科学家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纳个物于概念,从原理演个例。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⑦木商由古松而想到架屋、制器、赚钱等等,植物学家由古松而想到根茎花叶、日光水分等等,他们的意识都不能停止在古松本身上面。不过把古松当作一块踏脚石,由它跳到和它有关系的种种事物上面去。所以在实用的态度中和科学的态度中,所得到的事物的意象都不是独立的、绝缘的,观者的注意力都不是专注在所观事物本身上面的。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比如我们的画画的朋友看古松,他把全副精神都注在松的本身上面,古松对于他便成了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他忘记他的妻子在家里等柴烧饭,他忘记松树在植物教科书里叫做显花植物,总而言之,古松完全占领住他的意识,古松以外的世界他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他只把古松摆在心眼面前当作一幅画去玩味。
⑧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相,心理活动偏重直觉。
⑨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查就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作诗、画画、奏乐呢?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立绝缘时就都没有意义;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摘编自朱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材料二:
①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朱光潜所说的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它当然不是用科学、实用的眼光看待古松,但也不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古松,发现它如何美,如何符合形式美感,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宇宙。
②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用“活”的态度“看”世界的方式,或许“看”还容易引起与外在的观察混淆,称为一个“活”的“呈现”世界的方式也许更合适。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这个世界,中国美学将其称为“境”。第四种态度并不是为了获得美的知识,而是为了安顿心灵。
③王维《辛夷坞》诗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如果我们把它当作“山水诗”,或者“写景诗”,其描写是如此简单,内容是如此单调,单调到只用一句话就能概括:山间有一些芙蓉花开了,又落了。而谢灵运的部分山水诗,如“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等,写景显然非常细腻。
④然而,王维的这些看起来内容单调的诗歌,并没有因此被人们漠视,而是传诵千古,谢灵运的这句诗却少有人提及。其实,王维的这类诗歌根本就不是所谓的“山水诗”“写景诗”,它的主旨不是描写外在的景物。“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山中芙蓉,是自在兴现,这里没有被观之景,也没有对景之心。
⑤“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也将人排除,关心起深林苔痕,表面看起来是不关心人,其实正是通过这一片天地写人的心境、人的感受。诗人不是对风景感兴趣,而是对自我生命的感受感兴趣,描写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呈现自己回到世界的愉悦,为自己心灵寻找一个安顿的地方。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是贯穿此诗的核心。艺术家并不在意青苔和深林,而是其背后的高古和幽深。
(摘编自朱良志《生命的态度——关于中国美学中的第四种态度的问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商、植物学家、画家感知的古松不同,反应态度也不一致,这说明古松的形相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
B.实用的态度关注事物对人的利害,人在环境中积累经验,获得实用的知觉,产生趋就或者逃避的意志和活动。
C.科学的态度借助抽象的思考探寻事物的关系和条理,它排斥个人情感,具有理论性,与实用的态度截然相反。
D.与其他三种态度不同,生命的态度将世界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创造出没有审美主体、客体的独特生命境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木商和植物学家若想知觉古松那股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就要脱离他们原有的心习,以美感的态度看待古松。
B.美是事物最有价值的一面,所以对于壶,我们要求它的形式、花样、颜色要好看,而不需要太重视其贮茶的功能。
C.谢灵运的“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写景细腻,但其传诵度却比不上王维《辛夷坞》,这说明生命的态度比诗歌内容重要。
D.诗人写景时排除人的情感因素的影响,才能更好地传达自我生命的感受,从而写出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生命的态度”的一项是
A.“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B.“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C.“一带远山衔落日,草亭秋影澹无人。”(吴历《题画》)
D.“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其一》)
(4)根据材料,人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态度去看待同一个事物。请你从材料阐释的四种态度中任选两种态度,简要分析下面这首曲词。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注】杜丽娘出生于官宦家庭,从小受封建家长的管束和封建礼教的压抑。她受到《诗经•关雎》的触动,青春意识开始觉醒。于是违背父母、塾师训诫,走出深闺,偷偷前往后花园游赏。此曲写的就是杜丽娘此时的心理。
(5)“美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为了让普通读者容易理解接受,作者是如何阐释的?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组卷:6引用:1难度:0.6
二、文学类阅读(27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文本二: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 (愤怨)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文本三:
哈姆莱特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且慢!美丽的奥菲利娅!——女神,在你的祈祷之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
(1)下面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滚绣球》使用了呼告、对偶、反问、反复等修辞方法,语言形象且符合窦娥的个性。她在人间讨不到公道,只能对“天地”发出的强烈质问,字句犀利,委婉曲折。连续两声“天地也”以及“地也”“天也”的呼喊,营造出指斥天地的汹涌气势。
B.《雷雨》中周朴园质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这些台词都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你是借孩子来敲诈我。”“你幕后一定有不怀好意的人指使你来。”“三十年了,你还未忘记旧仇,还想利用过去的关系敲诈我。”
C.《哈姆莱特》这段内心独白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表现出一种崇高美和悲怆美。显示了哈姆莱特有着十分强烈的自我意识,无时无刻不在痛苦而清醒地观察现实、反思自我;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他在行动上的“延宕”。
D.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哈姆莱特的大段独白是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属于人物语言。【正宫】【滚绣球】等调式、曲牌是戏曲文学剧本独有的舞台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2)窦娥提到的“天地”、鲁侍萍提到的“命”、哈姆莱特提到的“命运”含义及其蕴含的人物情感态度各不相同。请根据选文及相关著作谈谈你的理解。组卷:12引用:3难度:0.7
四、语言文字运用(12分)
-
7.下面的小剧本,改编自莫言所讲的一个故事,请根据情境或提示将剧本中横线上的内容补写出来。
【故事】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无意间多算了一位买白菜老人的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放学回家时,我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手里提着一毛钱,然而,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对我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剧本】
(菜场,一驼背老头,蹒跚上场)
我:(指着秤)大爷,您看五斤二两,算五斤,三分一斤,正好两毛五。
大爷:(从袋里摸出,细细地数着钱,递上)
我:(高兴)谢谢大爷,您走好啊!娘,这钱给你,我上学了。
(哼着小曲上学去,下场)
……
(放学回家,蹦跳着,上场)
我:(欢快)娘,我放学了。
娘:组卷:27引用:8难度:0.7
五、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学校将开展“阅读与悲悯”为主题的读书会活动,校团委向同学们推荐了《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红楼梦》《牡丹亭》等五部经典著作。
你对哪一部著作感触最深?请围绕主题,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原著,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注意:书写清晰,卷面整洁。组卷:10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