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山西省朔州市怀仁一中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5 3:0: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个政权的巩固和发展,离不开各项制度的建设,科举制度便是突出的一例。科举制度历经隋唐宋元明清诸朝,推行时间长达1300年之久,其选官功能经久而未衰,是中国古代最有效的选官制度。回顾科举制度建设的全过程,可以看到以下特点。
          科举是通过设科考试来选拔官员的制度,涉及诸多方面、诸多环节。因此,从唐代开始就注重制度建设的全面性,以确保该制度的有效实施,如对考试科目的设置、考生资格的确定、考官的选任、考场的管理、阅卷的程序、主管部门的确定等,都做了详细规定。科举制度自创建以来,不断在改进、完善之中。可以说,科举制度的建设在1300年间从未间断,即使在废除科举前,清廷为改革考试科目,还特开经济特科,以破格求才。在科举制度的建设中,历代对公平取士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过。科举制度的发展,也是其本身不断规范化的过程。唐玄宗时,科举主管部门由吏部改为礼部,标志着科举考试机构完全从官员铨选机构中脱离出来,取得相对的独立性,这是科举制度向规范化发展迈进的重要一步。历经宋元,自明代始,科举制度的发展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即各级考试的规范化,这也是科举制度成熟的标志。科举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过各种情况,如朝代更迭的动荡,王朝的对峙,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等,但它始终表现出惊人的适应性,科举制度不但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反而形成诸多适应性的特点。例如,元、清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他们在科举制度的建设上体现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摘编自李世愉、贺晓燕《从制度建设看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材料二:
          科举功名又称为“出身”或“科名”,是指士人通过科举考试获取的特定身份和资格。获此者,可由此走向或走上仕进之路,享受相应待遇。科举功名也就自然成为唐以后历代政权选拔人才特别是凝聚和稳定社会最为得力的工具,且这些功能随着科举功名体系的日趋完备而不断强化。
          首先,科举功名的影响和吸引力不断提高。科举功名通过科举考试而获得,科举成为当时社会公认的“至公之典”,其所具备的客观公正性和所有男性良民都可报考的开放性,使天下士子都对由此实现自身价值及家族地位的上升充满希望,都持续加强了科举对天下士子的吸引力。其次,科举功名体系的不断变化,既有其内在的必然逻辑,又体现出明显的合理性。其中,科举功名由唐代的“平行多元”发展为宋元的“一体多层”,提高了进士的尊贵度及其“综合素质”的适用性。明清功名层级的显著增多,不仅进一步提高了进士的选拔质量和更好满足了选官对不同层级人才的需要,而且还为低级功名的士子通过逐级考试不断提高功名层次提供了制度保证,由此大大提升了其活力、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再次,科举功名凝聚社会、巩固统治的功能不断增强。科举考试竞争十分激烈,故统治者必须处理好落第士子的问题。宋代设立“特奏名进士”,明清举人、监生、生员都成为固定功名,就是统治者不断扩大对落第者优抚政策的结果。
    (摘编自郭培贵《科举功名制度的变迁及其政治和社会功能》)材料三:
          隋唐盛世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制度创新,科举制度创建直接推动了贵族官僚政治向文官政治的转变。隋唐科举制相较汉魏察举制,在选举内容、公平和方式等方面都有质的变化。
          一是选举内容实现了察举重“德行”向科举考“才能”的变化。察举制的核心是由州郡长官、中正等考察士人的“德行”,“以德取人”,辅之以中央“经学”考试。由于“德行”很难考察,“才能”则可以通过考试定等,有利于公平选才,创建科举制就成了人才选拔的必然选择。科举制分科考举子的“才能”,“以文取士”,兼及“时舆”即社会评价。“舍德行而趋文艺”,反映了唐代科举考试、吏部铨选的突出特点。二是逐步建立了考试“至公”的取人制度。唐代进士科三百年取士基本做到了“喻之明镜,喻之平衡,未尝不以至公为之主”。唐代科举制开创的考试“至公”原则,成为后世科举考试追求的基本原则和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了出身决定命运的社会痼疾。三是科举考试科目多样,以选拔各类人才。唐代科举科目多样,大致可分为文举、武举两大类。文举又可分为常举、制举和吏部科目选,有近三百个科目,还有献书、献策授官等取人之法。
          科举制的创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制度创新,使得唐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获得发展,显示了制度创新、选贤用能的重要性,从而奠定了中国后世选官制度和文化传统,其中的经验与智慧具有重要历史启示意义。
    (摘编自金滢坤《科举制度创建对选官制度变革的影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元、清等少数民族定鼎中原后,在科举制度的建设上体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这表现了科举制度的适应性。
    B.科举的客观公正性和所有男性公民都可以报考的开放性等,持续加强了其对天下士子的吸引力。
    C.科举功名具有凝聚社会、巩固统治的功能,历代统治者都设法使所有落第士子都拥有固定功名。
    D.汉魏时期形成并长期沿用的察举制,由州郡长官等考察士人“德行”,“以德取人”不看才学。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将科举的主管部门由吏部改为礼部,使科举考试机构完全脱离官员铨选机构,这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成熟。
    B.明清的功名层级可以通过考试由低向高流动且制度化,体现出科举功名体系内在的必然逻辑和明显的合理性。
    C.唐代科举制开创的考试“至公”原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出身决定命运的社会痼疾,但于今而言缺少现实意义。
    D.历史上,李白、杜甫等人都不是进士出身,但凭进献颂、赋而获得授官,这说明唐代的科举制度还不够完善。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分析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建设对封建政权的巩固和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及其历经千余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
    B.材料二重点阐述了科举功名的内涵,同时通过列举事例分析了科举功名的功能日趋完备和不断强化的具体表现。
    C.材料三认为科举制度的创建直接推动了贵族官僚政治向文官政治转变,较之于察举制,科举制在选举内容等方面有质的变化。
    D.材料一提纲挈领,总说科举制度建设的历史意义,材料二、材料三进而阐述其功能和影响,三则材料呈现层进式结构。
    (4)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建设的特点。
    (5)孙中山认为:“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是从中国学过去的。中国的考试(科举)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最好的制度。”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则直言:“科举使中国被摒弃于西方伟大科学工艺发明和工业革命的门外。”请结合材料内容及你对科举制度的理解,简要说明孙中山和李光耀评价科举制度的出发点的不同。

    组卷:3引用:5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镖头杨三
    聂鑫森
          杨三的名气很大。杨三的镖局名叫吉成镖局。他从十八岁开始当镖头,到不惑之年,还没有过“失镖”的记录。
          这一年年景不大好,秋收后,湘潭城里的粮价不但没有落下去,反而上涨了,而且涨价的大米还供不应求。这天他正跟一个老者下棋,突然城中最大的茂丰粮行老板朱启人找他走一趟镖,运一批粮食去贵州。
          茂丰粮行此次出行的有二十多辆马车,装运着几万斤上等白米。粮行随行的只有一个账房和一个伙计。朱启人说:“粮队所经的地方民风强悍……”杨三说:“如若失镖,我杨三赔偿。”朱启人说:“这就好,这就好!”
          第二天一早出发时,杨三骑马在前面开路,挎一口单刀。在风扬起的尘雾中,镖旗在第一辆马车上自矜而立。一路无事,渐渐地进入湘西。
          这一天傍晚,他们在一家车马大店安歇下来。阳光金红金红的。远处,青山如黛。
          天色暗了下来,他点燃桌上的桐油灯,摆开棋盘,忽听见隔壁房里有棋子落桌的脆响,寂寞感油然而生。要是有个人下下棋,多好,他忍不住走出门,来到隔壁房间的门前。房门敞开着,果然是一个穿长衫的很文弱的中年人在自己跟自己下棋,神情十分专注。杨三咳了一声,那人抬起头来,问:“先生找人?”杨三在光影中看到的是一张白净的脸,双目有神,便说:“冒昧冒昧,我就住在隔壁,听见有棋子的声音,便过来看看。”
          “先生定是好棋之人,旅途相逢,何不来一局?”
          杨三飞快地扫了一眼房间,说:“正好来请教。我叫杨三,是湘潭吉成镖局的,押镖路过这里。”那人说:“镖局?啊,我听说过,我是个教书匠,叫沙风里,回贵州老家去的。长夜漫漫,在这里摆棋消磨时间哩。”
          于是,他们坐下来,一边聊天一边下棋。
          “沙先生回老家省亲?”
          “是的。今年家乡年景很坏。很多田地因久旱无雨,颗粒不收,而粮价飞涨,老百姓叫苦连天,有些地方竟出现食人肉的惨景。”
          “老百姓怎么活啊!”杨三叹息道。
          沙风里说:“政府虽有赈灾粮,贪官层层克扣,老百姓只有望天叫冤。”
          杨三说:“老百姓走投无路,往往冒险!”
          沙风里说:“先生所押何镖?”
          “大米。”
          “这大米老百姓如何买得起,简直是粒粒珠玑,享用的只是富豪阔佬,唉。”
          一直聊到鸡叫三遍,杨三才恋恋不舍揖别回房。
          第二天出发时,沙风里也雇了一匹马和一个马夫,和杨三并排而行。
          粮行的账房曾暗地里告诫杨三,别让生人同行,以免出事。杨三一笑曰:“他一介书生,防他做什么?”
          一连六七日,沙风里和杨三同吃同住,聊天,下棋,竟如兄弟一般。
          车马队进入了贵州境内。沙风里明日将走另一条路,要与杨三分手了。夜里,沙风里用漂亮的行书写下一首七绝赠予杨三:“横刀江海世人知,几日纹枰并酒厄,最忆镖师情言重,可怜野老倒悬时。”
          这一夜,他们一直聊到东方破晓,然后沙风里拱手揖别杨三,跨马飘然而去。杨三望着渐小渐杳的影子,很是惆怅。
          一进入贵州境内,到处凄凄惨惨,村墟不见炊烟,路边横着饿殍,逃荒的人一拨一拨在眼前经过。
          这天午后,行至一个荒僻处,忽然尘土飞扬,从一个山谷中窜出一彪人马。领头的是个连鬓胡大汉,双手握一把单刀,他高喊道:“杨镖头,请留下粮车!”
          杨三说:“朋友,我也是受人之托,护镖为生,请借一条路,以后再重重致谢。”
          连鬓胡说:“我们之所以劫粮,实不为已,请留下粮车,可以活一方百姓的性命。”
          杨三说:“如果是我的粮食,你尽管取去。只是镖行有规矩,主动丢镖,罪同叛逆,杨三不愿坏一世英名。”
          连鬓胡说:“杨镖头,那就失敬了。”说毕,舞着单刀劈了过来,杨三用单刀撩开。三五回合后,又有几人围将上来,或枪或锤或剑,真正是蹄声如鼓,寒光如瀑。这几个人一边围着杨三,一边策马往后退;杨三既无法脱身,又不忍用绝招伤他人性命,故一时难以取胜。
          在一个山的拐弯处,突然听见有人高喊:“众弟兄且停手。”随着喊声,一马飞来,跨在马上的竟是沙风里!他依旧是长衫,布鞋,两手空空。
          杨三一愣,突然愤怒起来:“想不到是你,你原来是绿林中人!”
          沙风里笑着说:“不,我以前真是个教书匠。”
          “你跟着我,就是为了这些粮食?”
          “正是。杨先生,这一方百姓已饿死不少了,就等它救命。”
          杨三冷笑一声:“我不相信!你们得了粮食,又去卖高价!我不相信!再说我从未失过镖,岂能毁声誉于一旦?”
          沙风里正色道:“你若让出粮车,可救百姓于不死,是大恩大德,怎么只想着自己的声誉?”
          杨三握刀的手颤了一下。
          “杨先生如果不相信我,我可以舍此性命,以彰心迹。”说完,从怀中抽出匕首。
          “慢!”杨三大喊一声。
          沙风里说:“杨先生留下粮车,如不好回去复命,请留下来,和我们一起救济百姓。”
          “不。不是不敢,是不能。”
          ……
          残阳如血。
          吉成镖局归了朱启人,但他好些日子展不开眉头,常自语:“杨镖头这样好的武艺,怎么会‘失镖’呢?几万斤雪白雪白的大米啊!”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里有棋子落桌的脆响”“房门敞开着”等细节描写,从侧面表现了沙风里精于设计、善于谋划的形象特点。
    B.“不是不敢,是不能”体现了杨三的矛盾心理,根据结尾推测,杨三最后还是把粮食留给了百姓。
    C.小说运用第三人称讲述了杨三接镖、护镖、失镖的故事,并用沙风里这一形象反衬杨三的江湖侠义精神。
    D.小说采用人物对话的形式,使叙事节奏紧凑,突出了人物的鲜明个性,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
    (2)关于文中几处环境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风扬起的尘雾中,镖旗在第一辆马车上自矜而立。”运用拟人手法,写出杨三护镖出行的壮观场面及其自信的性格。
    B.“阳光灿烂。远处,青山如黛。”以比喻的修辞描写“阳光”“青山”,烘托杨三暂时放松的心情,为后文二人下棋营造氛围。
    C.“一进入贵州境内,到处凄凄惨惨,村墟不见炊烟,路边横着饿殍……”写出了贵州灾民的惨状,与上文沙风里所谈家乡年景的情节相呼应。
    D.“残阳如血。”表面上写了夕阳西下,映衬出的晚霞犹如血色鲜红,实际上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突出了故事的悲剧性。
    (3)“伏笔”是小说重要的技巧之一。本篇小说中,杨三“失镖”,多处设有伏笔,试找出其中三处加以分析。
    (4)聂鑫森的小说通过描写凡人琐事来体现出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组卷:5引用:10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随着生物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优秀的西瓜品种出现在市面上,丰富着人们的夏天,近几年,各种关于隔夜冰西瓜的话题层出不穷,比加“小依为减肥吃冰西瓜进ICU”“隔夜冰西瓜一口吃下8400个细菌”“隔夜西瓜把表层切掉再吃没有用”等。那么①____?其实西瓜是否隔夜并不是主要问题,关键在于是否有致病菌。如果只是普通细菌(即菌落总数)超标,并不意味着一定有危害。西瓜糖分高、水分足,的确容易滋生细菌,而且冰箱里面也隐藏着各种细菌,所以西瓜切开后②____,最好尽快吃掉。但如果你使用的是干净的刀具、砧板切压,且及时间干净的保鲜膜包裹并放入冰箱,即使隔夜放了也能吃,把表层切掉也没用的西瓜,是交质的西瓜。③____ 主要看坏没坏。另外“隔夜冰西瓜一口吃下8400个细菌”的话题,其实这个说法有点耸人听闻了。要知道,西瓜切开后接触空气,空气中细菌的数量可比这8400个细菌多得多。实际上,隔夜冰西瓜一口吃下8400个细菌,只说个数是没有意义的。并不是说个数越多,就一定有危害,关键还是要看是否有致病菌。
    (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这次骇人听闻的荒唐事件真的让你无法相信。
    B.我永远不愿离开你——古老厚重而又活力焕发的安阳。
    C.瞿秋白,你本可以成为文化巨匠,却因为信仰走向了革命。
    D.请你按照征文的格式要求再重新修改一遍,发电子版给我。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组卷:0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诸子散文与史传作品闪耀着中华文明之光,作品中的人物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其中有倡导礼乐治国的孔子,有宣扬保民而王的孟子,有游刃有余的庖丁,有智退秦师的烛之武,有逃脱鸿门宴的刘邦……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人物展开讨论,上述几个人物,哪一个给你的启示最深?请以“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为主题,结合你的感受与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课本内容,有所联系现实,阐述自己的观点,理性评价历史人物。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7引用:6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