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部分高中高二(下)联考语文试卷(3月份)

发布:2024/12/13 10:3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纵观古今,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能让人们追捧和普遍赞誉的,往往是雅俗共赏的。我很佩服唐诗、宋词、元曲,深入浅出,朗朗上口,数千年过去了,它的影响并未消失。唐代的李白、杜甫非常出名,因为通俗而妇孺皆知,同时代还有李商隐和杜牧,俗称“小李杜”,知名度就要小很多。其实“小李杜”的诗歌创作水平也非常高,艺术造诣并不亚于李白、杜甫,但相较之下,他们的诗歌偏雅,正因为曲高和寡,所以受众面和老百姓的接受度就少了很多。
          还有像毛泽东的著作《矛盾论》《实践论》,本来这些都是高深的哲学问题,由于他的“度”把握得很好,没有深奥晦涩的说教,一读就懂,但学术性、理论性、辩证法仍然非常强,很了不起。
          从作品欣赏者的角度,我并不是完全反对“曲高和寡”的说法,但问题是有些艺术品到底是不是真正的“曲高”?当下也有很多书画作品打着“曲高和寡”的旗号,欺世盗名,以“丑书”“丑画”自诩,似乎别人看不懂的就是“高级”的。更有些作者无视创作的基本规则,或者说并没有真正弄懂吃透,反以创新者自居。纵观当今的中国文艺界,这样的怪现象并不少见。比如,形画不准说是变形,不懂色彩的乱画说是野兽派。
          此外,我们透视高雅和通俗,随着地域、空间、时间的不同,加之“高手”们的引领,人们的理解力和接受度也会不一样。例如荷兰画家梵高的审美是超前的,活着的时候穷困潦倒,只卖出了一幅画,而现在他的绘画作品屡创世界拍卖的天价。还有中国的黄宾虹,生前就断言“我的画要50年以后大家才能看得懂”。因此,一方面是真金不怕火炼,真正的好作品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另一方面也包含着作者对观者审美能力的期待。
    (摘编自蒋跃《雅俗共赏:艺术家的顶格责任》      材料二:
          昆曲,是明代发展起来的高雅艺术,特别是魏良辅创制了水磨调之后,深受士大夫们的喜爱,风行一时。但是,由于它过于优雅、缓慢,缓得有时一个字的声母和韵母都要拆开来唱,慢慢就脱离了群众,最终为京剧所替代。京剧原本并不姓“京”,是由地方戏发展而成。前些年曾举行过徽班进京二百年纪念活动,这就是说,它成为京戏,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当初它与昆曲争夺文化市场,叫作“昆乱之争”,或称“花雅之争”。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二簧调等,统称为乱弹。京戏的文化底蕴远不及昆曲深厚,不但剧本不及昆曲有文采,唱腔不及昆曲雅致,而且有些唱词说白还语法不通,但是,在竞争中它却胜出了,最终成为戏曲中的头牌,冠以“京剧”之名。
          可见,剧种的发展,并不在乎其高雅的程度,而是取决于社会的需要,特别是文化市场的接受程度。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文艺作品不是理论,但其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关系,则是相同的。昆曲在明朝能够得到高度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有关。明朝虽是一个极权主义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商品经济获得发展的时代,特别是在江南富庶地区,商人和士人还是有文化享受的空间的。高雅的昆曲就是在这种生活空间里发展起来的。到清兵入关,商品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江南士人备受压制,高雅文艺自然也丧失了许多接受空间,昆乱之争,以乱弹取胜,也在所必然。有些京剧名伶,还走进宫廷,成为皇家的供奉,地位之高,很受时人的羡慕。
          昆曲本来也是俗文艺,后经文人艺人之手,发展得雅致起来,但过雅之后,却又成为小众化艺术,其统治地位遂被乱弹所代替。不过,作为一个剧种,昆曲并没有在剧坛消失。拍曲,仍是一些士子的雅好;少数昆剧团,也还存在,只是盛况不再;有些昆曲演员,同时也兼唱京戏,成为京昆双栖演员。
          使昆曲重放异彩的,是一九五五年由黄源主持改编,由浙江昆苏剧团演出的《十五贯》。当时昆苏剧团虽然还存在,但已衰落不堪,演员的工资很低,生活非常艰苦,所演也只是一些旧戏。《十五贯》就是古人根据冯梦龙所编的小说集《醒世恒言》中《十五贯戏言成巧祸》一文改编的旧戏,《缀白裘》中就有。黄源看到了这出戏包含新的思想价值,针对当时肃反运动中存在的问题,突出了实事求是精神和调查研究方法,改编成功,深受观众的欢迎,也得到许多领导人的肯定。《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的社论,从“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出发,为老剧种的新生作出肯定。《十五贯》的改编演出成功,对昆曲的新生和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吴中杰《雅俗之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泽东的哲学著作《矛盾论》《实践论》由于既通俗易懂又有很强的学术性、理论性、辩证法,因此很了不起。
    B.梵高和黄宾虹的审美都是超前的,他们的作品既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又对观者的理解力和接受度有一定要求。
    C.昆曲生来就是高雅的艺术,特别是在魏良辅创制了水磨调之后,风行一时,但过雅之后,又被文化市场冷落。
    D.昆曲在明朝能够得到高度的发展,与明朝的商品经济获得发展且有一定的文化享受空间的时代特点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将“小李杜”和李杜进行对比,意在突出雅俗共赏的重要性;材料二引用马克思的话论述了艺术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关系。
    B.材料一所谈雅俗共赏的范畴,包括文学、美术等在内的所有艺术;材料二所论,只限于昆曲范围,其道理不适用于其他艺术。
    C.京戏能够在“昆乱之争”中取胜,成为戏曲中的头牌,是因为它符合大众的审美,能够走进宫廷,成为皇家的供奉,地位很高。
    D.黄源改编的《十五贯》十分成功,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得到许多领导人的肯定,对昆曲的新生和发展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3)下列选项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袁宏道说,雅文也好,俗文也好,作为文,它们都是表达人们情感的工具。
    B.北宋的柳永仕途失意,在歌舞楼阁、烟花巷陌中流连,谱写出一首首温婉雅丽的词作。
    C.玉是既是入于生活也出于生活的,玉是名士美人,可以相与出尘,玉亦是柴米夫妻,可以居家过日。
    D.清人叶燮说,白居易的五言律诗,对仗工整,用典贴切,常常读得意犹未尽,杜甫之后不可多得。
    (4)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昆曲发展的建议。
    (5)两则材料关于文学艺术发展的雅与俗的观点有何不同?

    组卷:4引用:2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云初记(节选)
    孙犁
          就差田大瞎子家的七双鞋。春儿找了俗儿,要一同去催,俗儿这两天不积极了。俗儿丈夫那天吃了田大瞎子一顿饭,回来对俗儿说:“你不要当她们的枪使,日本人占了河间,高阳不知道能不能存站得住。我们得留一只后手,不要再得罪田大瞎子!”
          今天早晨,又听见日本人进攻的炮响,俗儿有点害怕。当春儿叫她一块到田大瞎子家里催鞋,她说:“我这主任还想推出去哩!上回我出了阵,这回该你试试了。享好名声儿不是一个人的事,得罪人也不能只我一个人!”
          老蒋也走过来,对着春儿,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地说:“谁有工夫,谁是满街腿,谁就一个人跑去,来回上我们家来干什么?俺们俗儿不去干那瞎踹子勾当,从有了妇女会,我们家就没得安生过,门限子也叫你们给踢破了!”
          真把春儿气坏了,她说:“你家的门限,是我踢破的?我看是那些有钱有脸的大汉子们踢的!”
          春儿抱着一捆鞋,哭着出来,可是她没有绝望,她挺直身子,一个人进了田大瞎子的庄宅。
          外院里,只有老温正在起大猪圈里的粪,满院子的臭气。
          看见春儿今天大不像往常,老温停下铁锨,探出头来说:“春儿,干什么呀?”
    “我还是劝你回去。”老温扒着猪圈沿儿说,“你不同俗儿,她是一个破罐子,属卖炸馃子的,带着一身油,只许别人怕她,她可不怕别人。你不行,从小本分家的女儿,骂骂咋咋你张不开嘴儿,动手打架,你伸不出手来,就会哭!我们当家的,男的是一只虎,女的是一只母老虎,他们会欺侮你!”
    “我不怕,看看他们还能把我吃了?”春儿一步登上二门的台阶。
          正赶上田大瞎子送他的客人出来。这客人像一个退休的官员,又像一个跑合的商人。他从敌人占据的保定来,那天请俗儿丈夫吃饭,陪的就是他。望见春儿,田大瞎子把眼一翻说:“又来干什么?”
    “来拿鞋!”春儿站住说。
    “什么鞋?”客人问。
          春儿说:“给抗日战士做的鞋!”
    “你看,”那个客人对着田大瞎子一笑,“这么大的闺女,要不坐在炕头上纺线,要不就到野地里拾柴火去,她也跟着抗日抗日!日本那么好抗?你能抗住飞机大炮?日本人就快过来了!”
    “日本人过来,有人打它!”春儿说,“你这是干什么,你不愿意叫我们抗日吗?”
    “我是为你好,”客人嘻嘻地笑着说,“一个庄稼人,谁过来了不是做活吃饭,谁来了不是出差纳粮?不要听那些学生胡说八道,整天价花着爷娘的钱不心痛,不好生念书,抗日,抗日,我说吧,日本人进攻中国,都是他们招惹来的是非!”
    “听你的口气,像是个汉奸!”春儿狠狠地说。
    “野闺女!”田大瞎子推了春儿个后仰说,“你敢骂我的客!”
          春儿爬起来,哭着喊:“你们怕人骂汉奸,就别放那些汉奸屁呀!”
          田大瞎子追过来,还要动手。老温用起粪叉一柱,跳出了粪坑。他穿得很单薄,带着两鞋泥粪,跑过来一把拦住说:“当家的,你别打人啊!人家是个女孩子,才有多么大?这说的下理去吗?”
          田大瞎子大声叫:“你一个臭做活的,敢来管当家的事!快给我跳下猪圈起粪去!”
    “好,出力气做活,吃不饱,穿不暖,我们倒臭了?”老温说,“从今天起,看看在大众面前,臭不可闻的,到底是谁吧!”
    “真他妈的是五鬼闹宅,”田大瞎子说,“你也反了,你不要只看见城里那么一班人,你听见炮响了没有?”
    “没听见。”老温说,“我们不盼望外国人,我们不想当汉奸!”
    “你给我滚蛋!”田大瞎子飞起一条腿,正踢在老温的小肚子上。老温抱着肚子,趴在地上,哼哼着喊叫:“春儿,去到县里告他!”
          春儿答应着走了。田大瞎子说:“看见你们那群毛毛官儿了,走,我和你们去当堂对质!老常,套车!”
          老常正在村北近处耕地哩,听见家里吵嚷,丢下犁杖跑了来,一来看见老温趴在地下打滚,就过去扶了起来。田大瞎子叫套车,他说:“我们不干了!你自己套吧!”
    “好!”田大瞎子说,“天下缺少的是金银,做活的有的是,你们马上离开我这院子!”
          老常扶着老温到别人家去。田大瞎子从槽上牵出牲口来,怎样也套不到车上,客人帮着他,好容易把骡子塞进了车辕,忘了结肚带。田大瞎子一抓鞭把,牲口窜了套,惊了车,差一点没把他轧在梢门限上撞翻,墙角塌了一大块,骡子向野地里跑去了。
    “我走着去!”田大瞎子把鞭子往地下一扔,说。
          田大瞎子这回敢去告状,是因为听见了日本进攻抗日人民的炮响,是因为俗儿丈夫曾经在他家吃了一顿饭,也有点仗持他的儿媳妇新近又升了县政指导员。他要在来客面前显显他的威风,做他恢复政权、重新统治人民的本钱。
          春儿、老温、老常走在通向城里的路上,春儿在最前边。现在是立冬前后,快晌午了,太阳融化着大道两边树枝上的霜花,不断地滴落在她的头上。今天,遍地是部队,各地的人民自卫军,正奉命向前方转移。西北方向,腾起滚滚的黄土。冀中人民组成的部队,在家乡的冬天的早晨,披带着呼吸和热汗凝冻成的霜雪,庄严前进。在田野工作和在道路上行走的农民,都停下来望着他们,在村庄的入口,男女拥挤着,在房沿草垛上,有雄鸡接连的热情的长鸣。这是平原伟大战争的开始,坚决打击进犯的敌人,民族愤怒沉重的向前滚动了,它的每一个儿女,都激动地跑来,伸手在牵引上,加上自己的一把力量。
    (有删改)
    【注】①《风云初记》,孙犁创作的长篇小说,从“七七事变”展开故事,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在滹沱河两岸组织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曲折历程,反映了冀中劳动人民的觉醒进步和澎湃高涨的战斗热情。本文选自小说的第一章。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俗儿丈夫对俗儿说的一番话影响了俗儿对妇女会的态度,以致她不愿意和春儿一起去田大瞎子家催要那七双鞋。
    B.老温将俗儿与春儿的个性进行对比,认为春儿老实本分,会受到田大瞎子夫妇的欺负,表现了老温的老于世故。
    C.客人嘲笑春儿跟着抗日,认为谁来了庄稼人都是出差纳粮,说学生的宣传抗日是胡说八道,客人没有骨气,他的话是汉奸言论。
    D.田大瞎子一脚踢倒老温,他认为老温是臭做活的,地位没有自己高,还竟然敢来管自己的事,冒犯了自己的尊严。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端写春儿找俗儿到田大瞎子家讨鞋,交代故事的起因;俗儿与老蒋对春儿的态度也为后文春儿与田大瞎子发生冲突做了铺垫。
    B.小说通过运用大量不同人物之间的对话描写,既充分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身份特点和个性特征,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小说的语言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作者多用雅致的语言,以及饱含着浓郁感情的精细笔法,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D.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既描写了天气,又涉及人物感受,既表现了军民汇聚的巨大洪流,又揭示了民族所蕴含的巨大力量。
    (3)冀中劳动人民的觉醒进步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小说中写到日本人进攻的炮响,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组卷:3引用:3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3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约在明代万历年间,   ①。传入的途径有两个,一是经陆上丝绸之路,然后在甘、陕等地栽培;二是经海路,然后在两广栽培,再传入云南。中国关于辣椒的记载始见于明代高濂的著作。他的《草花谱》(约1590年成书)有A“番椒,丛生,白花,(果)子俨秃头笔,味辣,色红,甚可观,子种”等语。清初陈淏子所著的《花镜》(1688年成书)对辣椒记述翔实:“番椒……丛生白花,深秋结子,俨如秃笔头倒垂,初绿后朱红,悬挂可观,其味最辣。人多采用,研极细,冬月以代胡椒。”上述原始文献说明,辣椒   ②,后来又由花作蔬,继而由菜兼当调料。在此之前,中国辛辣调味品主要有生姜、胡椒、花椒等,辣椒传入后,逐渐担任起B“主角”,并和原有的辛辣互补。
          C“辣椒”一词,最早见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王锦所修的《柳州府志》。该志谈到,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地区的壮汉人民当时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常吃辣椒,认为吃辣可以消水气,解瘴毒。到19世纪上半叶,辣椒在中国的栽培和食用   ③,在一些地方甚至成为“国蔬要品,每顿不离”。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横线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组卷:4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回望新时代的这十年,有涉滩之险,有爬坡之艰,有闯关之难,党和国家事业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留下了奋斗者的深深足迹。多少次闯关夺隘,让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多少回攻坚克难,让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等取得重大成果;多少个日夜披荆斩棘,让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每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每个人都能在新时代的伟大成就中找到共鸣。
    (节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0日)      材料二:
          天地之功不可仓卒,艰难之业当累日月。
    (范晔《后汉书》)      上述文字引发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假如你所在的兴华中学正在举行以“中学生与当今时代”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你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体会。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组卷:2引用:7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