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 《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21年同步练习卷(3)
发布:2024/11/17 21:30:2
一、选择题
-
1.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组卷:316引用:4难度:0.8 -
2.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组卷:459引用:5难度:0.8
二、名著阅读
-
3.《孟子•告子下》中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请你结合读到的名著人物及事迹,谈谈自己的理解。
组卷:82引用:2难度:0.8
三、课内阅读
-
4.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1段列举古代先贤起于微贱的事例作为论据。
B.选文第2段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的观点。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选文先谈人,主要体现“死于安乐”;后论国,主要体现“生于忧患”。组卷:3引用:1难度:0.5 -
5.古文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劳其筋骨
A.富贵不能淫
B.其一犬坐于前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曾益其所不能
(2)翻译句子。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组卷:8引用:1难度:0.5 -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人恒过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列举了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练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来作为论据。
B.文章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
C.文章先谈人,主要体现“死于安乐”:后论国,主要体现“生于忧患”。
D.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组卷:29引用:2难度:0.7 -
7.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根据《古代汉语词典》所给的词条,为下列句中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喻:①晓喻开导。②明白知道。③表达,说明。④比喻。⑤通“愉”,愉快。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A.百里奚举于市。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结合上文和链接材料的具体内容,从“忧患”和“安乐”两个方面分别谈谈它们给个人和国家带来的影响。
材料一:江南朝士①,因晋中兴②,南渡江,卒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③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拔④土,耕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⑤,皆优闲之过也。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材料二: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初十日,遂被逮。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
节选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注:①朝士:朝中士大夫。②中兴:西晋亡后,东晋又建国于江南,故称中兴。③信:依靠。④拔:bá,耕地时翻起的土块。⑤办:治理。
(4)古诗文中,有不少表达作者爱国意识的语句。调动积累,写出在这方面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例:“组卷:9引用:2难度:0.6 -
8.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孟子,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是
(2)翻译文中划线句,注意加点字。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列举了六个事例,意在说明个人要成大器、担重任,必须经受磨炼。
B.第①段中的“故”字引出后文,表明从六个事例归纳出带有普遍性的结论。
C.第②段从正面论述经受磨炼的益处,论证了论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D.首先列举六个实例,再依据实例讲道理,最后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组卷:46引用:2难度:0.6 -
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答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孟子名轲,
(2)下列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百里奚举于市和愿为市鞍马中的“市”都是集市的意思。
B.饿其体肤中的“饿”和空乏其身的“空”,两个字的用法相同,都是意动用法。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翻译是表现在脸上,体现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D.“法家拂士”“敌国外患”是从主客观两方面论述一个国家兴盛必备的两个因素。
(3)第1段中的“举”和“发”有何异同?
(4)“生于忧患”激励了很多人战胜磨难,但历经忧患就一定能让人走向成功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5)请自拟一副对联,表达你对本文的理解或感悟。(每联不少于5字)组卷:16引用:2难度:0.6 -
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空乏其身
②行拂乱其所为
③人则无法家拂士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这两方面相互印证,相辅相成。
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同时也为进一 步的论述提供了有力的事实论据。
C.第二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全面地阐述了中心论点。
D.文中用“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高度概括地揭示了磨难和挫折对于一个人成才的积极意义。组卷:32引用:2难度:0.6 -
11.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各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 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已而之细柳军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生于忧患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必先苦其心志 何苦而不平? D.人恒过,然后能改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A.表现在颜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B.征验在颜色上,发现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明白。
C.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D.征验在脸色上,发现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明白。
(3)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需要先经受艰苦磨炼。
B.从国家兴亡和个人发展两个角度依次论证安乐则亡、忧患则生的道理。
C.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D.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层层推进,结构严密。
(4)下列选项能证明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A.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B.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组卷:26引用:2难度:0.7
四、对比阅读
-
3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节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观夫高祖之所以①胜,而项籍②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③用其锋④;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⑤,此子房⑥教之也。当淮阴⑦破齐而欲自王⑧,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⑨?
(节选自苏轼《留侯论》)
【注释】①所以:……的原因。 ②项籍:指项羽。③轻:轻易。④锋:军队的锐气。⑤弊:疲困。⑥子房:张良。 ⑦淮阴:指韩信。⑧王:称王。⑨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百里奚举于市
②空乏其身
③行拂乱其所为
④见于词色
(2)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②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3)甲文列举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4)甲文通过列举几位古代贤君贤臣的事例,论述了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组卷:23引用:4难度:0.7 -
35.文言文阅读。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赵襄子①攻翟②,胜老人、中人③,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④,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忧色何?”襄子曰:“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飘风暴雨,日中不须臾。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注释]①赵襄子:春秋末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②翟:春秋时期的国家。③老人、中人:翟国的两座城池。④抟(tuán)饭:捏成团的饭。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②行拂乱其所为
③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④使使者来谒之
⑤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
(3)通过论证,两段文字得出了相似的结论,(甲)文得出的结论是
(4)阅读两段文字,结合(甲)文中“生于忧患”的观点,说说在(乙)文赵襄子身上是如何体现的。组卷:10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