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天河英才高中高一(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
发布:2024/12/27 12:30:3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一个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促进农民工的城市融入。
“城市融入”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过程。国外学者主要从社会“融合”的角度构建指标,侧重于不同种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体现着文化间的“双向”渗透;国内关于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研究则是从社会“融入”的角度展开讨论,偏重于农民工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由“农村文明”向“城市文明”的蜕变过程,暗含着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的主从关系。国外研究对社会融合测量所包含的纬度比较全面,但是在各个纬度的操作解构上并未形成统一意见;国内对城市融入测量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主要还是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和补充。
在此,我们将从经济、社会、文化等纬度分析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现状。
经济融入是农民工在城市生存并立足的基础。从调查来看,农民工月平均工资为2631元,而市民的月平均工资显著高于农民工。从教育水平来看,高中或中专以下学历的农民工,超过八成月工资都低于4000元,但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农民工在4000元以上的比例明显增加。多数农民工对由户籍差异所导致的“同工不同酬”感受明显。
从就业状况来看,大部分进城农民工只从事单一的非农工作,只有部分处于兼业状态。老一代农民工的兼业比例明显高于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农民工的就业流动性较大,但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农民工就业明显比其他教育水平群体稳定。
农民工享有的社会保险与住房保障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他们能否平等参与城市就业竞争,融入城市生活。当前参加城镇社会保险的农民工比例较低,失业保险参保率最低。住房保障方面,虽然有些农民工享有工作单位提供的宿舍或住房补贴,但人均住房面积远低于城镇居民的平均居住水平。新生代农民工的城镇社会保险参保率和享受住房保障的比例都明显高于老一代农民工,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保障具有更高的诉求。
与经济融入强调农民工的就业和收入不同,社会融入更强调农民工在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方面的融入。调查发现,68.93%的农民工进城以后没有回农村老家参加过村委会选举,58.16%的人认为应参加城镇所居住社区的选举活动,81.09%的农民工较少参加社区、慈善公益等社会活动,85.43%的人没有加入工会。调查还显示,54.89%的农民工希望加入属于农民工自己的合法组织。
文化融入是其城市融入的根本标志和重要切入点,体现着农民工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行为习惯的转变。文化融入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或个人在不断地接触以后,其中一个群体或者所有群体的原有文化特征发生变化的过程。进城农民工的文化娱乐时间较少,业余生活也显得单调贫乏,以看电视和上网为主,其次是在家休息或者找人聊天,业余文化开支年均低于300元,但新生代农民工的年均娱乐服务开支比老一代农民工高出247.78元,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对业余文化活动的需求更高。
(摘编自卢海阳等《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现状与政策启示》)材料二:
近日,针对人大代表提出的“倡导媒体在宣传上,不使用“农民工”等歧视性语言”等建议,深圳市人社局9月17日答复称:“我市虽不能要求本地媒体不使用“农民工”表述,但也将结合深圳实际,引导媒体多使用“来深建设者”表述。”
“农民工”泛指户籍在农村的进城务工人员,在发展过程中,这一称谓逐渐演变成一个棚称从事重体力劳动、社会地位低下务工人员的代名词。
深圳既是改革开放的窗口,也是“农民工”最早的聚集地之一。当地有关部门引导新闻谍体“不使用“农民工”表述”“多使用“来深建设者”表述”,体现的是文明对待基层劳动者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自觉。称呼不仅仅是某一对象的指称,而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所指称的对象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地位的状况及其变迁,实际上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一种映射。不叫“农民工”,改称他们为“来深建设者”,或者按照一些专家的建议政称“新产业工人”,是一种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表现,是对2亿多进城劳动者的尊重。
当然,称呼之变只是第一步,念之变、评价之变、机制之变、待遇之变遥步跟上才有实质意义。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广大进城务工人员,为城市的建设发展,出力出汗、干着最辛苦、最繁重的活,有的却因为拿不到血汗钱而无法回家过年,不得不苦苦讨薪,也常常在医疗、社保、子女入学等涉及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民生保障问题上面对窘境••••••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城镇化是一个渐进过程,很多问题无法一蹴而就,但至少应该在发展的过程中,努力体现解决问题的诚意。深圳引导称呼转变,让公众看到的就是这种诚意。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就明确提出:“切实解决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近年来从中央到各地都在禁止拖欠农民工工资,并努力为农民工子女入学创造条件。下一步,如何从制度上“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正是各地需要下大力气探索解决的问题。以“建设者”“新产业工人”等称谓取代“农民工”的表述是一种看得见的进步,是对劳动者的尊重,是对劳动光荣的倡导!
(摘编自《称“农民工”为“建设者”是好开端》)(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介绍了国外对城市融入研究的基本情况,主要是为了说明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
B.从经济融入的纬度看,接受教育的程度对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和就业稳定性有着重要作用,影响很大。
C.深圳市要求媒体改变对农民工的称谓,是一种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表现,体现了对劳动者的尊重。
D.对如何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我们已经从制度层面进行了必要的探索,今后还需要下大力气探索。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和业余文化生活方面与老一代相比要求更高,可见前者更易融入城市生活。
B.住房保障状况影响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有助于他们平等参与城市就业竞争。
C.文化融入过程是不同文化特征发生变化的过程,因此要想实现城市融入,只需改变原有文化的特征。
D.如果观念、评价、机制、待遇等未发生相应改变,那么,深圳对农民工称谓的改变将毫无实质意义。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化融入现象的一项是
A.进城务工三年之后,小王在说话时明显带有做工城市的方言色彩。
B.老王在城市里生活很多年了,但依然抵触城市里的休闲娱乐场所。
C.小张进城务工满十年,不像以前靠攒钱买东西,而是贷款买了车。
D.某城一区,来自不同民族的进城务工者,也跟汉族人一样过春节。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国庆节期间,某校组织了高一年级学生对家乡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的社会调查,请你根据材料,针对如何让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提出建议。组卷:2引用:3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林)道静仰脸看着江华没有回答。不知道她是接受了呢,还是没有接受他的这种劝告,当晚他们就这样分散了。
江华在定县小学暂时住下来了。道静上课的时候他就出去,晚上掌灯以后才回来。回来后,他还继续向道静提出各样问题叫她解答,同时也和她一同分析各种问题。有时,他们正在低声谈着话,会有好奇的同事突然推门进来。这时,江华就含着微笑,默默地站起身来;道静就安静地立在他身边,也不掩饰脸上的幸福和欢乐。
“热恋中的情人……”同事们满足地出去了,他们依旧又严肃地谈起问题来。
有一次,道静忍不住插嘴问江华:“老江,你过去的生活,你到定县来的原因,我问了你多少次,你怎么老是不谈呀?”
江华说:“我到定县找你,就是为的找点工作,没别的。至于我过去的生活,有什么可说的呢?平常得很。以后有机会再谈吧。”
道静无可奈何地笑了。她看出了江华是一个踏实、有魄力、坚毅、果决的人,而且她暗暗看出他也是一个负有重要革命任务的人。但是,他究竟是做什么的呢?他的来龙去脉是怎么回事呢?她忍不住好奇心总想问。可是她问了多少次也没问出一点名堂来。虽然江华对她是那样亲切而和善。
每天江华都是早出晚归。这晚,江华没回来,道静等到半夜了,还不见他回来,心里焦虑不安,睡也睡不着。江华虽然不讲,道静是知道他出去做什么的。因此,她总担着心。一直挨到后半夜过了,才听见窗纸轻轻响了几下,接着一个沙哑的低声在窗外喊着:”道静,道静……”
道静迅速跳起来,把灯捻亮,开了屋门。
这是江华。他穿着破烂的农民服装,浑身沾满了泥水,闪身走进屋来。
微弱的灯光下,只见他的脸色惨白,高大的身躯沉重地站在屋地上有几秒钟不动也不说话,仿佛一棵矗立的老树干。
道静惊悸地望着他,心里禁不住怦怦乱跳。
“道静,发生了一点麻烦事,我就要离开你这儿。”江华的脸孔忽然抽搐起来,好像每吐一个字都使他感到极大的痛苦。他轻轻坐在椅子上,喘息了一阵又说:“我原打算我们在一起多待些天,可惜我的打算落空了……请把灯捻小点——越小越好。”
道静屏住呼吸捻小了灯。随后轻轻走到江华身边,仔细地向他望着。就着窗外透进来的薄明的月光一看——她惊呆了。只见江华的右肩膀和右臂上有湿漉漉的红红的一大片——这不是鲜血吗?
“你,你受伤啦?”道静的声音又低又慌悚,“怎么啦?叫谁打的?”
“你想,还有什么人!”江华斜着身子靠着一把椅子休息了一会儿,渐渐地他又恢复了从容的常态说,“请你给我一块布,捆一下。”
道静急忙找了一块布要替他捆扎,但他没要她包扎,而用自己的牙齿和左手几下子就包上了右臂的伤口。当他包扎完了,这才叫道静找条布条替他扎紧。立时鲜血又浸湿出来了。
“道静,我很遗憾,没有来得及多和你谈谈工作。”他的声音很低,很弱,“这几天都是谈些闲话,没想到事情变化得这么快。怎么样,你愿做些实际工作吗?”
“当然,可是老江,请你告诉我……”想到一个久已压在心头的问题,道静的心跳得更快了,她抑制住自己,低声地问“请你告诉我——你是共产党员吗?”
“怎么样?”
“我,我——你可以介绍我参加党吗?”
江华坐在椅子上,头紧紧靠在墙上。他闭着眼睛忍过一阵剧烈的痛楚,然后睁开眼盯着道静,苍白的脸上露着微微的笑容:”你会懂得考验这两个字的意思。你从生活里考验了党,考验了革命;可是,革命也要考验你……道静,你要经得起考验,党是会给你打开大门的。”他轻轻地咳嗽两声,头无力地垂在桌边上。过一会儿他又抬起头来看着愣在身边的道静,声音里忽然充满了关切和兄长般的慈爱,“别难过!以后你会有机会参加的。现在,要做点实际的工作。你在学生和同事当中还没有进行过工作,学生家长的工作也还没做,我走后要开始做……现在咱们就来讨论一下怎么做吧。”
黎明前,江华和道静的谈话结束了。他扶着桌沿站起身来望了望窗户纸——东方已经发白。他最后一次低声嘱咐着她:“要大胆,又要细心,要尽量团结教职员。我相信你会做出成绩来的。好,趁着天不亮,我要走了。你把我的提包拿过来,我换件衣裳。”
看见他把血衣脱下来,卷了个卷;看见他镇静地用一只手洗了脸,从容不迫地收拾着东西;道静的心却又慌又乱像滚开的水。
“你真要走?伤口还在流血。”
“不要紧。”江华微笑的嘴唇白得没有血色,“昨夜我们正开着会被县里派来的保卫团包围了。我冲出来时挨了一枪……不过不要紧。现在情况很严重,我要赶快到别处去。”
“你还回来吗?”道静的嘴角浮上希望的苦笑。
“不一定。不过以后我们会有办法联系上的。”
江华又装扮成一个职员模样,拿起帽子。道静替他提着小提包就往外走。
拂晓,寂寥的晨星还在西方的天边闪着最后的微弱的光,城外是一片静寂。他们踏着沾满露珠的青草,在晨曦中走着。
(节选自杨沫《青春之歌》)(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华带着革命任务来到定县,以林道静恋人的身份做掩饰,从事着地下革命工作。
B.林道静对江华的过去和他现在的神秘出没充满好奇,同时也为他的安危深切担忧。
C.事情的变化之快出乎江华的意料,在临别前,江华有意引导林道静走上革命道路。
D.“心里焦虑不安,睡也睡不着”“你还回来吗”,这些话表明林道静竟然爱上了江华。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情节紧凑又一波三折,将江华的地下革命工作写得惊心动魄,引人入胜。
B.小说善于抓住神态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心情,如“惊悸”“惊呆”写出了林道静的震惊。
C.小说通过“我,我——你可以介绍我参加党吗”暗示林道静也将走上革命道路。
D.小说的语言流畅,人物的对话既能推动情节的发展,又有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3)小说中的江华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组卷:8引用:4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乾道六年,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莫枕楼、繁雄馆。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乃奏疏乞依广东摧锋、荆南神劲、福建左翼例,别创一军,专听帅臣节制调度。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
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弃疾怒曰:“佐国元勋,忠简一人,胡为又一赵鼎!”掷之地。次阅《礼记》卷,弃疾曰:“观其议论,必豪杰士也,此不可失。”启之,乃赵方也。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列传》,有删节)(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
B.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
C.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
D.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一百二十年。
B.绍兴,宋高宗逃至越州时,想要让宋朝复兴,打败金军,就以绍兴为年号。
C.江右,指长江以西地区,古人以西为右,故又称江右。
D.《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身处乱世,忠心不改。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豪杰并起,他就在耿京幕府里做节度使,并奉劝耿京定下南归决策。
B.辛弃疾实绩突出,平乱有方。湖湘和两广的盗贼都被他平定,他曾上疏皇上,指出平叛不力的原因,主张建立一支统一领导的部队。
C.辛弃疾体恤百姓,顾全大局。他受皇上指令,到江右处理饥荒之事。到任后,他禁止囤积和强卖粮食,并且拨运米粮到信州,受到皇帝嘉奖。
D.辛弃疾坚持原则,识拔英才。做长沙帅时,有的士人上告考官渎职,辛弃疾予以查实,然后批阅《礼记》卷子,发现豪杰之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留守叶衡素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②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
(5)请根据材料第一段,简要概括辛弃疾“有大略”的表现。组卷:10引用:6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8.请以下面的语段为依据,就“如何治理‘饭圈’乱象”提出三点建议,每点不超过20个字。
当下“饭圈”呈现出“癫狂”的状态。粉丝群体会不顾一切地为“爱豆”辩护,制造公共关系事件,甚至触犯法律。同时,围绕明星的多个获利方也变得更为复杂。简言之,包括公司、“粉头”、平台、资本和粉丝等“饭圈”上下游在内的众多主体,都“自由自在”、无所顾忌地制造并加入“饭圈”这场处于“秩序真空”的“狂欢”。
研究发现,青少年由于“三观”尚未成熟,难以抵挡疯狂的“饭圈”的压力和约束。他们会在偶像崇拜的道路上投入大量的精神资源与经济资源。一旦停止投入,缺乏定力的青少年会感到迷茫。为了克服这种途茫,为了不被“饭圈”抛弃,青少年只能一步步沉入“受迫性崇拜”的泥淖之中。
崇拜偶像无可厚非,但“饭圈”乱象下的偶像则是由资本、明星、粉丝等主体共同构造而成的一个“人设”,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有时甚至很简单——“颜值即正义”。如今“饭圈”的伦理是“爱豆”至上,对于成员来说就是只问忠诚不问是非。在“饭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偶像就是无需顾及社会公共道德的,无理性的激情的集合体。组卷:2引用:3难度:0.5
四、写作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百年前,我们的祖辈在《新青年》中呐喊:“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
五十年前,我们的父辈在《青春万岁》中高歌:“我们有时间,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我们渴望生活,渴望在天上飞。”
今天,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广大青年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6引用:10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