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湖北省襄阳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较量的意义日渐凸显,文学传统的选择亦卷入其中,因此,对本土文化采取简单粗暴的蔑视和排斥态度,刻板模仿西方的文化思维和创作套路,以至于唯“洋”是崇,注定吃力不讨好。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已成为文艺界亟待解答的问题。要讲好中国故事,必须遵从、恪守并不断丰富和创新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基因的中国文化情怀与中国审美方略。具体到文学叙事层面,就是重新思考中国叙事传统的当代转化。
中国古代文艺极其讲究叙事的细节真实,不少作品的情境设计深具细节之美。《红楼梦》堪称这方面的典范,小说“淡淡写来”,“淡淡带出”,情节自然推进,心理刻画虚实相生,毫无斧凿之痕。例如,第三回一反富贵之家的俗套描写,连用三个“半旧的”来形容王夫人房间的装饰,看似信笔写来,却预示了贾府的趋于衰落,意蕴丰厚。又如,第二十八回宝玉和黛玉在消除误解后,黛玉由怒转喜,和宝玉开起玩笑说:“倘或明儿宝姑娘来,什么贝姑娘来,也得罪了,事情岂不大了。”“说着抿着嘴笑。宝玉听了,又是咬牙,又是笑。”黛玉因为误会消除,心事解开,所以“抿着嘴笑”,这一甜蜜的笑由心而发。宝玉此时则不然,他对黛玉的玩笑话一时不知如何对答,若也以玩笑话回答,又怕再次得罪黛玉,因而陷入想说又不敢说,但对黛玉满怀爱意的心理状态,所以他“又是咬牙,又是笑”。《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作品同样讲究细节的铺陈,如“三打白骨精”“刮骨疗毒”“风雪山神庙”等场景,都使读者产生亲见其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与此相反,近年来,中国文艺创作在细节铺陈与描摹方面缺乏耐心,往往一部小说读完,带给人的多是杂乱无章、匆匆忙忙的印象,而鲜有作者愿意在细节处精雕细刻,少有人物或细节让读者印象深刻。
想象力一直被视作艺术的灵魂。中国古代文论特别强调“想象”之于创作的意义:“遗情想像,顾望怀愁”(曹植《洛神赋》),“观古今于须史,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刘勰《文心雕龙》),这些都将“想象”作为审视、评价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在文艺创作中,如《西游记》通达三界的神妖世界,《红楼梦》负载着传统中国文化并隐喻重大思想内涵的“虚构空间”等,皆立足“此岸”又悬想“彼岸”,给人以希冀、震撼与美感,千百年后仍令人击节赞叹。然而,在商业化的今天,很多艺术家要么不再寻求想象层面的超脱,要么把玩弄奇幻怪异视作“想象”,致使“伪想象”大行其道。
在中国,长期居于正统地位的史传文学,擅长人物塑造,且一直强调人物高于故事。《史记》开创了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的笔法。及至明清以四大名著为代表的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更趋成熟,放浪形骸的孙行者、忠肝义胆的关羽、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逼上梁山的林冲等人物形象,一直深受读者喜爱,广为传诵。《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塑造更是已臻化境,“摹一人,一人必到纸上活见”,诸如“烘云托月”“注彼写此”“千皴万染”“按迹循踪”等写人状物的叙事技法,相较于西方的叙事技巧,显得形神兼备而自成格调。
众所周知,“五四”新文学是以反叛传统著称的,其中包括借助欧化语体来打破文言文的束缚。然而,以反叛传统和全盘西化为主流的新文学,却产生了一大批汉语特色极为浓郁的作家。从早期的周作人、废名,到后来的老舍、沈从文,他们的成功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欧化,传统民族语言的特质恰恰为他们的作品增色不少。这一点也为当代一些作家的创作所证明,如汪曾祺自然、和谐恬淡而又略带文雅的语言,与中国传统诗词和笔记小说遥相契合;贾平凹古朴、简淡语言的佛道痕迹。不过,当今汉语写作更为常见的情形是:缺少本来应有的汉语自觉和汉语主体性,西方中心论的话语魔圈未曾完全解除。
(摘编自高强、李永东《回望这边风景:中国叙事传统的当代转化》)材料二:
中西双方不是都认同这是一个平等对话的时代吗?但是,中国人洗耳恭听了一百年,而异议、争辩、反驳为何阙如?因为我们只有人家的话语,却没有不同于对方的话语,这就没有了对话的本钱。潜在弱势文化民族自卑心理作怪数十年,积重难返。其实,在小说方面,我们的传统是有自己独特的话语的,中国的传统文学是有本钱和他们对话的。
中国叙事文学的艺术传统来自中国历史记言、记事。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尚书》记言,《春秋》记事。长篇小说千年以来,继承孔夫子的“寓褒贬”的“春秋笔法”。褒贬不直接表现于文字,只能寓于字里行间。这种史家笔法,得到西方一些汉学家的赞赏,如《左传》记周天子赐齐桓公祭肉,虽为国家重大的仪式,却没有环境和心理描写,全文以对话组成,动作只用了四个字“下、拜、登、受”(信公九年)。把宝贵青春献给文学的教授博士,一味奉西方叙事学为圭臬,从概念到概念地空转,有几个去梳理从孔夫子到《红楼梦》的千年传统?中国的寓褒贬,并不是没有倾向,而是把倾向暗藏在语言的取舍之间。故孔夫子订春秋,使乱臣贼子惧。这并不如西方所谓的“作者死亡”,读者决定一切。有了这样的本钱,是不是就有能耐和西方争一日之短长呢?
(摘编自孙绍振《担当起民族文化复兴的使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复兴民族文化和挖掘中国古代叙事传统的关系,但二者论述重心并不相同。
B.近年来,文学艺术迎合商业化的需要,浮躁之风日益滋长,粗制滥造之作多见。
C.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一批优秀作家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继承了传统民族语言的特质。
D.中国叙事文学传统中寓褒贬于字里行间的“春秋笔法”,曾为西方文学所借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只有回望自身珍贵的叙事传统,发掘与自己血脉相连的本土历史资源,才能摆脱西方的“先进”话语对自我的桎梏。
B.西方文艺的输入与传统文艺的创造性转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这两者的合力共同促成了中国文学叙事模式的演变。
C.中国当代作家只重写实,不重虚构,而缺乏想象力是很难写出伟大作品的。这对于新时代文艺创作者来说不无警示意义。
D.艺术不能与传统完全脱离。当代文艺创作不应简单地将传统视为镣铐,因为古典文学作品中隐含着民族文化、艺术观念的基因。
(3)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剧之为物,所以见重于欧洲者,以其为文学、美术、科学之结晶耳。吾国之剧,在文学上、美术上、科学上果有丝毫价值耶?”(陈独秀)
B.“中国的文学传统与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中间有一段很远的距离,不多介绍先进国家的名著,供中国青年作家取法,中国的新文学不会凭空产生出来。”(董秋斯)
C.“文学的源头在西方,而中国,从一开始文学就不是作为独立的精神产物而存在。中国文学自古以来缺少文学最基本的特征——人对自身本质的自觉的认识。”(残雪)
D.“我也曾积极地向西方的现代派小说学习,但最终回归了传统。《檀香刑》和之后的小说,是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又借鉴了西方小说技术的混合文本。”(莫言)
(4)请结合材料一,分析下面文段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叙事的哪些特点。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节选自《红楼梦》第3回)(5)材料一在论证上是如何体现严密性的?请简要说明。组卷:4引用:3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剖面
劳马 与儿子的交流本来就不多,自从他当了画家,我们父子之间更是无话可说。
儿子画油画,擅长人物,瞧不上风景。我曾让他画一幅山水挂在我的书房,他很不屑,鼻子哼出声音,以示拒绝。我尽量看看画册,读点儿西方美术史和现代艺术评论,想着法子与儿子找点儿共同语言。
可能是怕我退休后整天宅在家里,有一天,他突然邀请我去美术馆看看画展。我直接问:“让我赞助啊?”“说啥呢,不愿去就不去呗。”他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样子。我还是禁不住好奇,跟他去了。儿子告诉我,他的一幅作品获选参展,这很不容易,因为这次展出的画作大都出自名家之手,他是参展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开幕式新颖而简短,十几位被称为大师的人在众人的簇拥下从贵宾室出来,走过长长的红地毯,站在了巨幅背板前,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媒体记者们一阵咔咔咔地拍照。然后便是揭幕,展览开始,人流移动。我走路慢,儿子扶着我的胳膊缓缓前行,不少人都主动向他打招呼,一口一个老师地叫着。有人还跑到前面为我俩照相,记录下我与儿子前所未有的融洽亲情。
儿子说,待会儿要开一个小型研讨会,找人先开车把我送回家。我说别麻烦人了,我跟你去坐着歇会儿,等你忙完了再送我。他说,那也好。
会议就在展厅里举行,用红绳围出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算是独立的会场。一幅巨大的油画前摆了几把折叠椅作为发言席,听众席提供了二三十把做工精致的小板凳。有年轻人见儿子扶着我走来,连忙起身让座。儿子耳语我:“今天研讨的作品就是眼前的这幅巨作,长十二米,高三米五,刚获得美展金奖,今天是头一次公开展出。您千万别现场睡着了;您打呼噜的声音能把吊灯震下来。”他指了指屋顶。
会议开始了,先请画家本人介绍作品。画家说,这幅画他取名为《上帝之心》,灵感来自他本人的一次奇特经历,这次经历震撼了他的灵魂,从此他梦中反复出现一个神秘诡异的场景,这是梦幻之作…….
“屁!撒谎!”我小声嘟囔。儿子赶忙侧过脸,把食指竖在两唇中间,示意我不要说话。
画家讲完后,参会的各位大家依次发表各自的真知灼见。有人从艺术史的角度,提到了一些大师的名字;有人从艺术流派的视角,梳理了印象派、现代派、未来派;也有人谈了些主义和理论,如抽象主义、超现实主义……,听得我头昏脑胀。
“这画画得挺像,有水平!”不知道是哪根神经搭错了,我突然从座位上站起,大声说道。儿子根本没有防备,吓得脸都红了。他拽着我的胳膊,用力往下拉,希望我坐下。
“这位是……?”主持人指了指我。
“噢,我不是,不,我是……”
“对不起,他是我父亲。”儿子连忙站起来,打断我的自我介绍。
主持人显然认识儿子,他示意一位年轻姑娘把话筒递给我。我儿子满脸涨红,汗水流到了脖子。后来我想这大概是他一生中最尴尬的时刻。
我接过话筒,清了清嗓子:“首先,这幅画画得很好,很像!”这句话一出口,我儿子差一点儿昏过去。接下来,我讲了如下意思:这不是什么梦幻之作,说白了,就是一幅野外写生作品。他画的是一幅地质剖面图,很常见。各位画家之所以没见过这种剖面,说到底,是隔行如隔山,这在地质学家眼里再平常不过了。我看了这幅画也很激动,因为我是一个老地质工作者,看到了我热爱的场景,看到了熟悉,你们却看到了陌生。刚才画家说这是神来之笔,也对,这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地壳运动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绝不是画家的天赋灵感和凭空想象……
那位得意的画家倒在了台上……秩序乱了,场面有些失控,照相机和手机一下子对准了我。儿子惊恐的脸扭曲变形,强行拽我离开了展场。
“走,这回我领你去野外看看,什么叫剖面。”我拍拍儿子的肩膀,安慰他不要害怕。
儿子绝望地听从我的安排,又招呼了几个画家和媒体的朋友,一起开车上路。
我告诉他们,这幅画的原型离这里不远,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准到,地点在黄院村北部。
进村的路不太好走,有几处被昨夜的大而冲出沟坎,我们下了两次车,撇了几块石块垫在车轮下才开过去。
“哇!”众人一起发出了赞叹声。眼前山体上裸露的一大片岩层剖面惊呆了我儿子和他的朋友们。山体整个半边几乎全部剖开,足有两百米长、五十米高。
跟画家画的一模一样,不,比他画的震撼!
出露地层从老至新依次可见新元古代形成的中级变质岩,以及寒武纪形成的浅变质岩和奥陶纪形成的沉积岩。经过挤压、拉伸、抬升、沉降等构造运动,形成了顺层流复杂多样的构造现象。
“挂在展厅里的那幅逼真的大画太假了,”有人小声说,“这才是神来之笔!”
儿子凑到我身边耳语道:“您怎么不早点儿带我来看看,我也能拿个金奖,我肯定比那个家伙画得好!”
今年,我的书房里新添了两幅油画,都出自儿子的手笔,画面上没有发现人的踪影。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儿子特长是人物画,“我”欣赏的则是山水画,这揭示了父子两人无话可说的根本原因。
B.对画展开幕式的描写,烘托出研讨会的热烈气氛,为后面“我”的即席发言做了铺垫。
C.在高规格研讨会上,竟然有人痛斥金奖作品是“屁”,《上帝之心》的作者因此气昏了。
D.小说借一个老地质工作者之口,对山体“剖面”作了介绍,因而出现了一些专业术语。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我”的视角,描写了画展中的各种人物,真实地表现出一个圈外人的独特感受,这样写更具讽刺意味。
B.小说详细记录了《上帝之心》的尺寸,以及山体剖面多长多高的数据,这对于突出大自然“神来之笔”的震撼效果,不可或缺。
C.小说交待进村的过程,不仅起到了延宕情节的效果,而且欲扬先抑,反衬出画作原型带给人的震撼之大。
D.小说以书房里新添了两幅油画收尾,既与开头相映成趣,又是情节发展的巧妙收束,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
(3)小说题为“剖面”,具有丰富含义,请加以概括。
(4)小说中儿子的变化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组卷:30引用:3难度:0.4
(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许多人类完全不知道的新病毒,正在从地球的生态系统里不断涌现出来感染人类。显然,新出现的病毒,比如埃博拉病毒和新冠肺炎病毒,会引发瘟疫,从而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影响。这些新疾病的暴发频率比以前高出许多,而且传播速度也比以前的病毒快很多。
①
首先,由于人类破坏环境,地球的生态系统变得脆弱。人类越来越常跟野生动物打交道,而野生动物往往是许多能感染人类的病毒的宿主。其次,我们要考虑聚集因素。超级大城市给病毒的传播提供了完美场所,许多人拥挤地居住在超级大城市里。再次,②
作为人类,一般来说,我们希望我们能控制自然。其实,我们根本无法控制自然。如今的人类,依然很脆弱。对人类来说,病毒不是一个政治问题,③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根据上述材料归纳我们应该如何有效控制病毒的暴发与传播。组卷:2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尚书》说:“满招损,谦受益。”骄傲自满本为“加”,结果却是“落后受损”,实为“减”;谦逊虚心本为“减”,但结果是“进步受益”,表现为“加”。可见,加有时意味着减,减则是为了更好地加;是加是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以上论述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40引用:2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