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广益实验中学七年级(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
1.下列词语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多音字:①军帖(tiĕ) ②熨贴(tiē) ③字帖(tiè) 形近字:④元宵 ⑤销毁 ⑥夜霄 易错字音:⑦呜咽(yè) ⑧亘古(gèng) ⑨校补(jiào) 成语:⑩深恶痛绝 ⑪鞠躬尽粹 ⑫味同嚼蜡 组卷:56引用:1难度:0.8 -
2.下列语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全体中华儿女有着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的气魄,我们奏响了气吞山河的爱国主义壮歌。抗日战争中为了祖国锲而不舍去战斗的精神激励着华夏儿女坚定地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这也是中国人民在历史洪流中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动力,历史中多少英勇豪迈的斗争故事,值得可歌可泣;历史中多少鲜为人知的无名英雄,值得高歌赞美。中华民族这艘航船乘风破浪、奋勇前行,迸发了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最终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组卷:55引用:1难度:0.8 -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组卷:171引用:3难度:0.7 -
4.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例如华莱士笔下复杂、细腻、充满批判的世界,比任何市场研究图表更好地揭示了1990年代年轻人的生活。
②研究表明,阅读能够普遍提高读者的同理心。
③由此可见,阅读对于实现真实生活中的追求有直接的益处,练的恰恰是真实生活中理解他人、他人的行为以及环境的硬本领。
④无独有偶,全球各地数十所医学院要求学生阅读文学作品。
⑤因为阅读时,你能学会感受和体验作品中的世界。组卷:73引用:1难度:0.7 -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90引用:2难度:0.8
四、记叙文阅读(共17分)
-
1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漫记导师冯骥才
段茵
①毕业后留在导师冯骥才先生身边做事,在我,感觉真正的学业才刚刚开始。在先生身边,看着他待人接物,听他有关文学、文化的夫子自道,跟着他的思维理路做事,解读他的艺术人生,静观他的思想明灭⋯⋯那真是人生的学业,茫茫没有止境的。
②说起先生,可说的很多,不必再说的似乎更多。他是知名的作家、画家、文化学者、教授、博导、国务院参事⋯⋯有这么一大堆文化身份围着,自然是时间的穷人啦。一天天被协会、媒体、生生熟熟的各界来访者追着、问着、拉着、绑着,不停地考察、开会、论证、演讲、采访,生命的马驹都给时间的栅栏困住了,可他居然在时间的碎片上也开出写作的花来,比如新近获了鲁迅文学奖的《俗世奇人》,比如《西欧思想游记》《俄罗斯双城记》《意大利读画记》都是这样的奇花嘛,这便不得不令人真诚感佩了。我们理解他的忙,理解他常常系错扣子或是穿了下摆破了洞的衬衣,尽量避免打扰他,他居然不领情,常常倒打一耙⋯⋯你得成长啊,要自信啊;对着电脑能做什么学问,那都是死的;得下去跑啊,民间文化要跟大地接地气啊⋯⋯
③他常常朴实地把学生们比作他的树。或许他不介意我们是花树果树还是藤树,能长成乔木灌木或是檀木,但他绝对介意我们在他的园圃里天天伸胳膊饮日喝风。想想他说的话吧,“我七十五岁了,我还有理想!”先生的话让我们心生惭愧,我们不去追求“理想”还想怎样啊!但是我们这一代人普遍眼高手低,“理想”就像树尖上摘不到的桃子,这又是先生极其看不过的。
④先生是经历过基层的人,练就一身硬邦邦的生活本领,什么泥瓦活儿木工活儿,生活中的煤、水、电、修车、套炉子样样都通,当年在朝内大街166号人文社借调写作时赶上社里盖楼,他还抬沙拌灰给帮过忙。于是,他便用心良苦地以他的方式医我们的眼高手低病,希望我们能承担起自己的生命重量。我记得有一次自己身体不大舒服,偏偏先生要交给我一堆书和资料,他可以让别人转交的,省事省力,可他不这样。他费了很大的劲儿从自家楼上找出一只“风尘仆仆”的拉杆箱,把资料打包装箱,亲手交给我拉着,并且拒绝在场的人伸手帮忙。我想,这样用心的导师,当今社会怕是真的不多了吧。
⑤下午,走进先生的大画室。那儿的光线总是压得低低的。老式唱片机有时缓缓淌出一段肖邦、柴可夫斯基或是约翰•斯特劳斯。四壁自然都是书、画、老箱柜和来自民间的各类生动造型——佛头、菩萨、罗汉,天王、民窑青花、布老虎⋯⋯几捧绿萝静静吮吸着透过窗幕的天光。迎面是一张拥挤不堪的大画案,上面总是堆满了大部头的杂书和民间的物件儿。土陶瓶里插有几只上了锈斑的铁青色老莲蓬,笔架上笔筒里胡乱挂着、塞着各式毛笔,青花笔洗和大大小小的碟碟罐罐散落一旁。唯一的空白处露出小半幅旧毡子,地界儿也就只能写写书法或是做小幅的画。
⑥每每得了一点空闲,先生就退回到画室角落里的一张藤椅上,就着矮矮的木桌喝一杯牛奶吃一角面包。身后的荆条纸篓个头大得足像个柴筐。凝望着先生,唯有内心的肃然起敬。这时,我们是真的很少打扰他了。
(摘自《新民晚报》,有改动)
(1)阅读全文,填写下表。所漫记的先生的事例 “我们”的感受 在时间的碎片上开出了写作的花 ① ② 惭愧 用心良苦医“我们”的眼高手低病 ③ 工作、创作繁忙,难得空闲休息 ④
他常常朴实地把学生们比作他的树。或许他不介意我们是花树果树还是藤树,能长成乔木灌木或是檀木,但他绝对介意我们在他的园圃里天天伸胳膊饮日喝风。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标题为“漫记导师冯骥才”,选取的事例看似平常细小,实际上更加真实亲切地展现了先生的形象。
B.本文在叙事中,多处引用了先生自己的话,不仅把先生的形象凸显了出来,同时也变换了叙事的节奏,使行文更加生动。
C.文中写冯骥才先生把交给“我”的资料亲自打包装箱,并亲手交给“我”拉着。写这件事是为了体现先生对“身体不大舒服”的“我”的无微不至的关爱。
D.本文在第⑤段细致地描述了先生的大画室,这些描述让读者更能了解冯骥才先生写作之外的生活、爱好,以及他的性情,这是对人物进行直接描写的手法。
E.文章最后一段写到“身后的荆条纸篓个头大得足像个柴筐”。这一笔含义深刻,映射出先生成功背后的艰辛。
(4)作者说“毕业后留在导师冯骥才先生身边做事,在我,感觉真正的学业才刚刚开始”。可见,先生对作者的影响之大,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冯骥才先生是一位怎样的导师。我国有“严师出高徒,艺精靠磨练”的古训,结合你的阅读体验和下列链接材料,谈谈你对“严师”的理解和感悟。
[链接材料一]“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摘自《送东阳马生序》)[链接材料二]不知从何时开始,老师批评学生成了个“事儿”。不信,你看最近的新闻:湖北省赤壁市某初中老师,批评了一位逃课去网吧的学生,结果学生离家出走,老师苦寻了6天,才将其找回。老子管教孩子,老师管教学生,自古以来天经地义,初会学话的小儿都会念“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可现如今,老师批评学生,怎么那么容易“惹祸上身”呢?
(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01月05日18版)组卷:29引用:1难度:0.4
五、写作(50分)
-
16.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总会有一些人,他们用自己的真诚、善意、爱心,唤醒我们的灵魂,出席我们的成长;总会有一些事,给我们以生活的启迪,让我们体会到原来成长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请以“谢谢你,莅临我的成长”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1)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
(2)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组卷:27引用:2难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