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高一(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首次载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浩瀚星空再添访客,中国航天再创辉煌。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19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根据任务实施计划,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太空出舱等活动,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升腾的火箭,承载的是一个民族的飞天梦想,镌刻的是一个国家的前行脚步。回顾神舟载人飞船的发展历程,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实现了天地往返的无人验证,神舟五号实现了载人天地往返,神舟六号实现多人多天天地往返活动,神舟七号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神舟八号到神舟十号突破了无人交会对接和有人交会对接,神舟十一号实现了航天员的中期驻留。向浩瀚宇宙的每一次进发,振奋的是越来越昂扬的精神和气概,夯实的是越来越厚重的自信和底气。
          此次神舟十二号的成功发射,可以说集齐了全任务全模式天地往返所需要的全部技能点,开启了逐梦空间站的时代。首次实施载人飞船自主快速交会对接;首次绕飞空间站,并与空间站径向交会;首次实现长期在轨停靠;首次具备从不同高度轨道返回东风着陆场的能力;首次具备天地结合多重保证的应急救援能力……有专家形容,此前的星际探索就像去一个陌生的城市“看一看”“住两天”,这次是要在太空的“家”里“住下来”“走一走”。客观来说,困难更大、风险更高、任务更重。在谈到入选飞行乘组的心情时,航天员汤洪波语气坚定:“有压力更有信心。我是第一次执行任务,压力难免会有,因为神秘的太空充满着许多未知,空间站任务也充满风险和挑战。但我坚信,压力就是动力,信心保证成功。”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从“嫦娥奔月”到“祝融驭火”,从“天和筑穹”到“墨子传信”,从“北斗联网”到“天舟穿梭”……生动形象的名字,是中国人独有的浪漫,也是从古至今不变的追求。心怀梦想、奋勇拼搏,攀登科技高峰、探索宇宙奥秘,浩瀚太空必将留下更多的中国身影、中国足迹。
    (摘自向学笙《为浩瀚太空留下更多中国身影》)
          材料二:
          2021年7月4日14时57分,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标志着我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出舱活动,又被称作太空行走,是指航天员或宇航员离开载人航天器乘员舱,只身进入太空的活动。这是载人航天的一项关键技术,是载人航天工程在轨道上安装大型设备、进行科学实验、施放卫星、检查和维修航天器的重要手段。美国曾通过太空行走修复了刚发射上天就出现重大故障的“天空实验室”空间站,使它“起死回生”;苏俄航天员则多次出舱活动修理“和平号”空间站,使它转危为安;当前在轨运行的“国际空间站”更是由航天员通过多次太空行走才完成在轨组装的。
          2008年航天员翟志刚进行的我国第一次太空行走属于验证类出舱活动,而这次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进行的太空行走时间更长,任务更复杂。他们要进行首次人和机械臂的协同配合,用机械臂把航天员载到舱外作业点去完成复杂的舱外安装任务,难度比当年翟志刚的首次太空行走大许多。
          太空行走的难点主要在于:一是舱外环境十分恶劣,必须使用复杂而可靠的出舱活动系统来克服空间环境的影响,以保障舱外行走航天员的安全;二是航天员在失重状态下无法用腿行走,主要是靠手把扶住周围的某些物体来维持行动;三是太空中缺少可辨识的参照物,航天员很容易迷失方向。
          为保障航天员在出舱活动中能安全、有效地完成任务,出舱活动时,航天员需配备航天服、舱外机动装置、完成任务所需的工具、固定身体的设备及安全带等装备。其中舱外航天服是出舱活动中最重要的装备,它将航天员的身体与太空的恶劣环境隔开,并向航天员提供大气压力和氧气等维持生命所需的各种保障。同时,为了解决在太空行走时因缺乏参照物,无法分清物体的远近大小、判断其速度快慢等安全问题,航天员在太空行走时都会用安全带将自己与航天器连接起来,以防自己丢失在茫茫太空中而成为人体卫星。
          本次出舱任务圆满完成,航天员们不仅给14亿国人传输回了太空视角下的地球绝美照片,同时也宣告了我国更为成熟地掌握了太空行走这一核心航天技术。
    (摘编自庞之浩《航天员为啥要出舱?太空行走有多难?》)【注】①再生生保,是一种验证中国空间站的技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舟十二号飞船成功入轨,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交会对接并将3名宇航员送入太空,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B.组合体飞行期间,我国航天员将进驻天和舱,通过机械臂操作、太空出舱等活动,验证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C.星空浩瀚,引人遐思,“嫦娥”“祝融”“北斗”等航天器不断升空,展现着中国式浪漫,体现了我们对宇宙永无止境的探索。
    D.太空行走存在舱外环境恶劣、失重、缺少参照物等多种困难,航天员必须借助航天服、安全带等设备才能安全有效地完成任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舟十二号飞船的成功发射不是孤立的现在时,它镌刻着国家的前行脚步,从神舟一号开始,不断进发,令人振奋。
    B.材料一引用航天员杨洪波的话,证明了神舟十二号航天任务困难大、风险高,体现了他不惧风险、勇于挑战的自信。
    C.材料二第二段列举美国、苏俄曾进行舱外活动修理空间站的事例,论证了太空行走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D.相比2008年翟志刚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二号航天员的太空行走时间更长,任务更复杂,难度更大,意义也大得多。
    (3)下列哪句诗最能体现古人对天空的浪漫想象?
     

    A.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
    B.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C.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请判断文中划横线句子使用的论证手法,并简要赏析。
    (5)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载着三位航天员顺利着陆,成功返航。你认为这次载人飞行任务圆满完成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组卷:20引用:13难度:0.1

(二)现代文阅读Ⅱ(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1946年的中秋。
          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我们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被分派到各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
          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包扎所缺少棉被。伤员流了血,非常相冷,就得向老百姓去借。通讯员和我一起去借。我们先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他向东、我往西,分头去动员,不会儿。我已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正准备送回去再借时,看见通识员从对面走来,两手空空的。
    “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惊奇地问。“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借不到被子事小,得罪了老百姓影响可不好。我叫他带我去看看。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带我走了。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的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的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叫通讯员来拿。他绷了脸,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刚走出门不远,有人告诉我们,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我听了,心里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我只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多了枝野菊花,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摘编自茹志鹃《百合花》,有改动)      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下一站叫西山口,西山口离台儿沟三十里。这里上车的人不少,下车的却只有香雪。
          她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她把它塞到女学生座位下面了。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就在火车停顿前的几秒震颤里,香雪还是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迅速离开了。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辣、怪石,还有漫山遍野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洋。她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金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路莲。她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她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台儿沟走去。她边走边想,台儿沟将来一定会是“这样的”: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香雪越走越热了,她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端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台儿沟的姐妹们。香雪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哦,香雪!香雪!
    (摘编自铁凝《哦,香雪》,有改动)(1)下列对甲、乙两个文段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段是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但对战争的描写用笔俭省,对通讯员、新媳妇则不惜笔墨,表现了人性美、人情美,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
    B.甲文段中意象“百合花”意蕴丰富,它不仅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预示 新婚夫妻百年好合,也象征着新媳妇的美丽与高洁。
    C.乙文段中香雪认为台儿沟再穷,也不能白拿女学生的铅笔盒,她坚持把鸡蛋留下,使双方达成“平等”,体现了香雪内心的虚荣与倔强。
    D.乙文段以咏叹调结束,引人回味,既体现了香雪不畏艰辛、挑战自我、敢于追求的品质,又体现了台儿沟人们对香雪的期待和赞颂之情。
    (2)下列对甲、乙两个文段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段中通讯员为借被子向“我”求助时言之不尽;“我”向新媳妇解释后,她只是笑却不说明第一次借被子时的情形,这两处“留白”都引发了读者联想。
    B.甲文段中写新媳妇,是借“我”之眼来描写的:“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这段神态描写刻画出新媳妇的美丽娴静。
    C.乙文段描写了台儿沟地区美丽的自然风景:山野寂静,树木丰茂,月明风柔。这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展现了台儿沟这地方宁静、庄严、诗化的自然美。
    D.乙文段中的“铅笔盒”经过作者的点染,成为了文化知识的象征。香雪换回“铅笔盒”,表达了香雪对现代文明的渴望,反映了台儿沟人们摆脱贫困生活的愿望。
    (3)结合小说《百合花》全文,分析甲文段中“从新媳妇那里借到被子”这情节的作用。
    (4)比较甲,乙两个文段,分析在表现新媳妇,香雪的心理时所运用手法的异同。

    组卷:12引用:4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6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三国演义》代表着中国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它采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浅近文言,明白流畅。它的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见侧出,摇曳多姿,波澜曲折,在写作上对读者也有一定启发。它的结构宏伟,把百年左右中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照应,环环紧扣。
    《三国演义》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①
     
    。《三国演义》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②
     
    ,读者并不觉得枯燥乏味,原因就在于它写出了每次战争的特点,亦即写出了具体条件下不同的战略战术的运用,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的较量上。在整个宏伟的长篇结构中,《三国演义》所写各次战争彼此关联照应,显得全部描写匀称和谐而又波澜起伏。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华北; ③
     
    ,决定天下三分;彝陵之战,鼎足的局面开始向统一转化;这些关键性的重大战役,都是《三国演义》的描写重点。事物发展,总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总有前因后果,因此,《三国演义》在重点描写的战争之间,又描写了大大小小的许多战争作为铺垫或余波,轻重主次配合协调。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动中有静,张驰有度。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简述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组卷:3引用:5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国庆假期,突如其来的疫情搅乱了我们平静的生活。随之而来的线上教学,对网课少年的自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律,就是自我约束。自律的人,可以享受更多的乐趣,拥有更大的自由,得到意外的收获。理性网游,生活会更充实多彩:节制饮食,身体会更轻盈敏捷:管控情绪,内心会更从容平和……
          请以“自律的乐趣”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讲述自己的经历,畅谈自己的感悟。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8引用:4难度:0.1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