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珠海市斗门一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10 15:3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而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朴,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和,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真正发扬光大。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材料三:
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儒、道成为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为双方主张截然不同,既对立又互补。
B.法、阴阳、名三家灭绝的原因是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
C.“国学”并不只是指儒家学说。儒道互补,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真正筑牢“国学”的根基。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道主义思潮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讲究“内圣外王之道”,道家追求“顺任自然之性”,二者人生态度不一。
B.在生命与理想不可兼得之时,儒家的杀身成仁之举,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
C.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比如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D.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并不顺利,经历了从被孤立到逐渐与儒、道融合的漫长时间。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符合“儒家”思想的一项是
A.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D.兵贵胜,不贵久。
(4)简要概括材料三的行文思路。
(5)为何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两家独存?请结合材料,阐述其原因。组卷:9引用:10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琥珀色的篝火
乌热尔图 猎人尼库和儿子秋卡,还有妻子塔列走在山路上。
尼库高个头,黑黑的脸,拉得挺长,显得很难看。儿子头发蓬乱,牵着驯鹿,跟在父亲身后。母亲骑在一头粗壮的驯鹿上,弓着腰,垂着头,用深绿色的头巾包住额头。
黄昏,林子里倾斜的光线变成了玫瑰色。鸟儿发出悦耳动听的音调,可谁也没有兴趣理睬它们。
“爸爸!太阳快下去了,还没到呀?”
尼库紧绷着脸,没说什么。他把目光投向妻子。妻子脸色苍白,眼神暗淡无光。他皱起眉头,心好像被什么揪着。
太阳悄悄地溜走了,他们来到小河边的露营地。秋卡把母亲扶下驯鹿,扯过一张犴皮铺在地上,让母亲躺在那里。篝火着了起来。吊锅里炖的肉粥咕咕地翻着气泡。从尼库背后传来塔列的咳嗽声和低沉的呻吟。
“我……真挺不住了……咳……我胸口里有什么东西坏了。”
“你累了,别瞎说。明天翻过前面的山脊,下午就能赶到公路。晚上就住上医院了。”
“医院也……”她的声音很低。
“上次你真不该从医院跑回来。”
“在山上……我死了也不觉得难受……我真不想下山……真要死的话,我也得埋在山上。”妻子无力地说。
“你别说了,好不好?”
“我知道你心烦。为我,还为那些脚印!”
“你也看见了?那几只鸟儿,真是笨透了。离小路只有几步远,硬是没看见。”
“尼库,你想去,可你怕我……”塔列打起精神瞧着丈夫,“你去吧!他们可是三个人呀!你去吧,我道你在等我这句话。”
尼库转过身来,凝视妻子失去血色的脸。这张脸罩了一层橘黄色的火光。
“秋卡,你明天送妈妈下山看病。”
“那你去哪儿?”
“去找那三个人。你没看见脚印?他们那是迷路了,”
林子里走夜路比白天费力,尼库穿过黑幽幽的密林。大雨泼下来了,他被淋得浑身精湿,这样冷飕飕的秋雨是能冻死人的。雨势渐渐弱下,他终于发现了寻找的目标,是三个陌生的城里人。一个孩子似的年轻人,一个戴眼镜的老人和一个中年人,他们已经冻僵了。
他在林子里找来枯木,掏出火柴,嚓的一声,微小的火花在那堆木头上跳了一下,冒起一缕青烟。火花变成火团,发出呼呼的燃烧声。一堆篝火着了起来,火光是琥珀色的,很好看。
他把冻僵的人拖到火堆边,奔来奔去搭起帐篷,鄂温克式简易帐篷里的火很旺,热气逼人。他把三人湿透的外衣脱掉,挂在火堆上面的枝杈上。拿出带来的烤饼、烤肉,摊在火堆边。他再也撑不住了,难以忍受的饥饿,极度的疲劳,使他头晕、想吐。他还想干点什么,可失去头脑支配的肉体,瘫软在火堆边。他想起妻子和儿子,真想象不出他们是怎样度过这场暴雨的。
“你们怎么样?塔——列!”
他用手臂支撑沉重的身体:“我要回去!”他太累了,脑袋越来越沉,身子一歪,昏睡过去。不知睡了多久,朦胧中他感到全身各部位针刺般疼。他醒了,天已大亮,眼前晃动者三个陌生人的面孔。
“醒了,他醒了!”年轻人嚷了起来。
“您救了我们的命!”戴眼镜的老汉嘴唇在抖,眼眶湿了。
他坐起来,瞅瞅他们,没说什么。他觉得不论哪一个鄂温克人都会像他这样干的。
他站起身,肩膀晃了晃,他觉得腰、腿一夜之间变得十分僵硬。
“您饿了吧?”老汉问,“真对不起!饼和熟肉让我们吃光了。”
“光了好——我去打猎。”他扛起枪,朝林子走去。
这次很顺利,他把猎物扛了回来。三个人瞪大了眼睛焦急地等待着他。
“你们——那个桦树林穿过去——找到小河——顺流水走——半天——半天就到了——就能回到家。”说罢,他操起猎枪,转过身去。
“大叔——”年轻人在他背后喊他。
“大叔——”戴眼镜的老汉也这样称呼他。
“您—别走!我们还会迷路的,”
他的心猛地被什么东西紧紧拉住了,转过身,呆呆地站在那里。
他终于放弃走的念头,缓缓放下猎枪。他们生火做饭,时间过得真快。尼库抿着嘴角,不说也不笑,可心里痛快。不知什么东西使他暂时忘记了忧愁,把他的心同陌生人连在一起。
有什么响声?他一头冲进桦树林,呆立在那里。被树枝划伤脸蛋、撕破外衣的秋卡,可怜巴巴地站在他面前。
“你来干什么?”他吼起来,“你妈妈怎么样?”
“爸爸,桥断了,大水冲的。公路上一个汽车也没有……”
“别说了,你妈妈怎么样?”
秋卡用手捂住眼睛,泪珠顺着指缝流出来。
“妈说,等你回去,见你一面……才……”
“走!我们快点走!”
尼库回头望了塑,他知道那些迷路人很快就会找到出去的路。
灰蒙蒙的密林像黑绿色的海,淹没了父子的身影。
“大叔—”
从他们背后传来喊声。是那三个人的呼唤。
森林沉默了……
(选自《民族文学》,有删改)文本二:
“矛盾冲突”一词在现实中是指面对同一事件,人与人之间出现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同时又对对方的看法持反对意见。高尔基曾表示:“在有着鲜明人物的那些地方,必定存在着矛盾冲突。”在文学作品中,“矛盾冲突“则是用来展现人物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向复杂关系的特殊艺术形式。“矛盾冲突”是形成人物个性的基础,能够塑造具有冲击力的人物性格,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动力。
(选自李宗刚《文本的张力与历史的合力》)(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个迷路的人是来自城市的外来者,写他们的遇险及获救,意在表现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冲突与交融。
B.尼库一家没有兴趣理踩鸟儿悦耳动听的音调,主要因为他们着急下山带塔列去医院看病,心情郁闷沉重。
C.妻子塔列重病在身,依然眷恋故土,同时又善解人意,理解丈夫。“你去吧”,减少了丈夫的顾虑和纠结。
D.本文既赞美了猎人尼库,又赞美了以尼库为代表的传统鄂温克人,字里行间透着作者对他们的浓浓深情。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刻画人物,塑造了热情善良、舍己为人的鄂温克猎人形象,展现了这个民族的精神气质。
B.小说结尾对尼库的呼唤表达了这三个人对尼库深深的敬意和不舍,而“森林沉默了……”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C.小说采用明暗线交织的结构。明线写秋卡送妈妈下山看病,暗线写尼库冒着大雨救助迷路人。情节紧凑,充满张力。
D.小说语言富有表现力,人物对话生动凝练,充分展现了人物个性。对自然环境的描写细腻形象,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3)“琥珀色的篝火”作为小说标题,有什么象征意义?
(4)请结合文本二的观点,试举两例分析尼库救人中体现的矛盾冲突及作用。组卷:16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6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虽然航天员执行长时间太空飞行任务对身体有危害,但未来载人航天任务对他们驻留时间要求会日益增加。因此,航天专家正在积极研究论证,基于现有技术解决航天员执行长时间太空飞行任务要面临的问题。
①_____。虽然载人登火往返飞行时间长,但仍然有缩短任务时间的余地。有科学家认为,通过适当增加航天器的飞行速度,可以将飞行时间缩短,这样能显著减少航天员暴露在行星际空间、直面高能辐射的危险。
其次,失重问题严重也会影响航天员的身心健康。②_____,冯布劳恩曾设想了巨型环形空间站,通过自转的离心力模拟重力,即人工重力来抵抗失重。
再者,心理因素也是航天员执行长时间太空飞行任务的大敌。③_____,是绝大多数普通人无法承受的,因此,航天专家提出建造更大、更舒适的居住舱,为航天员提供更安逸的生活空间,尽力缓解航天员心理问题。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用一个判断句概括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35字。组卷:38引用:8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小镇做题家”再次成为热点话题。“小镇做题家”本是一些网友的自嘲之语,他们出身农村或小城,通过高考实现人生进阶,但在步入社会后却感慨缺乏一定的视野和资源。现在多被用来嘲讽出身寒门,因为善于做题而考入名校,但交际能力普通,眼界缺乏的青年学子。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校长张桂梅在接受采访时曾这样说:“人家说做题对孩子不好,我们没办法,我们只有这个办法!”
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3引用:16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