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安徽省芜湖十二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9 21:0:2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4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最近,围绕某流量明星被国家话剧院录取,获得一级演员岗编制的新闻引发了舆论的广泛热议,中间穿插关于“小镇做题家”和流量明星作比较的讨论,推动着舆情急速升温。随着7月15日公示结束,国家话剧院给出的情况说明并没有起到平息舆情的作用,反而再度把舆论推向了第二波高潮。
          当然,在这样以亿计的参与者大规模讨论中,肯定会有一些杂音、一些情绪化的声音、各种趁火打劫蹭热度。如果我们尽量排除情绪,用理性客观的态度去认真讨论这件事,应该如何看待?
          这里面涉及的公平可以分为几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合规意义上的公平。做这件事有没有依据?当事方能不能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依据?就录取这件事而言,这次国家话剧院的声明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从合规性来看,至少目前的调查结果看来,这套流程客观上没有违纪违规之处。
          但是从舆情的反应上来说,我们发现,人们追求的公平不仅仅是这种程序意义上的公平。很多时候公平作为一种价值,我们追求的是某种结果——这种结果不仅是客观状态还有主观认知。
          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国家,在我们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中,对于考试作为阶级上升的通道,在不同社会阶层和人群中推动公平所起的作用有一种特殊的认知,这种特殊的认知作为一种集体的记忆是嵌入在我们的基因当中的,平时也许你不会感觉到它的存在,但是一旦被激发,就会出现这次事件刺激之后涌现上来的那样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加持下具有更强的合理性。
          除了历史因素,更重要的是在今天的中国,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美好新中国,就像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发展不充分不均衡之间的矛盾”,这里面的“美好生活的向往”所包含的一个要素就是公平。
          不说它是全部,也不说它是唯一,但它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离开了它,很多东西都无从谈起。
          正因如此,网上很多讨论者认为这件事“关乎国本”,有人说这是危言耸听——有那么重要吗?这可能只是一个个案。但事实上这恰恰是大众的基本认知,是群众的心声,这种心声必须得到尊重和有效的反馈。
          我对这一类事件的基本认知是:如果一种现象、一种做法,它的程序被社会上的大多数人认为是不公平的,它导出的结果是不好的,大家是拒绝接受的,但是这套做法却符合规定的,那么这种“合规的不公平”就是最大的不公平。
          这种不公平就是所谓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充分不均衡之间的矛盾”里的“矛盾”。我们需要去面对和改进,即使这种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这种合规化的不公平涉及到微妙的、复杂的、系统性的利益调整。但是我们要正视它的存在,而不能无视、甚至蔑视它。
          我们的社会始终在自我完善中前进,人类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政府、任何一种制度,要在历史的长河中存续就需要具备自我校正错误的能力,这种自我迭代的能力也是中国从1840年、1949年以来的独特比较优势。这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民众对于公平的朴素追求和向往,这种追求的表达对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
    (摘编自沈逸《明星入编,我们要警惕“合规的不公平”》)材料二:
          最近,因为顶流明星考编事件,以及一些媒体的“神助攻”,“小镇做题家”这个词也被引爆网络。这个词背后所涉及的教育公平、阶层流动、就业难等问题,很值得人们深思。
    “小镇做题家”最早诞生于网络,大致指的是那些出身于农村或者小城镇的学子,埋头苦读,通过高考实现了人生的进阶,却缺乏一定的视野和社会资源,即使靠多年苦读,也很难追平原生家庭和出身带来的差距。而“小镇”,则成了普通家庭或者寒门的代名词。
          笔者以为,“小镇做题家”确实不应被嘲讽。古今中外,每个人出生后所处的环境、拥有的资源是不一样的,人生路上的竞争是客观存在的,求学和生活从来都不是轻轻松松的,这不能怪个人,个人也不能因为困难而放弃。出生于“小镇”没有什么不光彩,中国有无数个“小镇”;通过“做题”来追求梦想、实现自我也没什么不好,“做题”是学习文化知识、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不管怎样,没有一种追求更好人生的努力可以被轻视。即使来自“小镇”,通过不断努力,人生的舞台依然可以很大。
          高考制度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高考制度从恢复到巩固发展,经历了几次重要改革和完善,为我们国家一路高歌猛进提供了源源不断、不可替代的战略支撑。可以说,高考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最公平的制度之一,必须坚持。在这种以考试主导的人才选拔体制下,中国绝大多数优秀学生都具备“做题家”的特质。不可否认,高考制度固然有其一定的局限,但对普通家庭来说,高考依然是孩子改变命运最公平的途径,是社会实现阶层流动最有效的方式。也正是因为“不看面子看卷子,不拼关系拼分数”,出生“小镇”的人,通过“做题”找到了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才有了实现“鲤鱼跃龙门”的可能。“做题家”就意味着“高分低能”吗?显然不是。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中国各行各业人才辈出,很多人都是通过“做题”,获得了更高层次的教育,逐步成长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成为创造“中国奇迹”的中坚力量。谁说“做题”就一定选拔不出来优秀的人才?所以说,从本质上看,“小镇做题家”这五个字其实有污名化之嫌,暴露了一些人的傲慢和偏见,其本质上是个“伪标签”。
          如果有人拿“小镇做题家”来给一个群体贴标签,犯的就是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错误。因为它背后隐藏的下一步逻辑就是:当面临人生的一切不顺心、不如意,都可以归咎于你的所谓“阶层”和“出身”,刻意忽略了人的成功与失败,有很多因素,不能一股脑全部归咎于学生时代的经历。
          被一些人瞧不起的“小镇做题家”,恰恰是生活的强者,在现有资源条件约束下,他们拼尽全力攀登突围,展现出来的恰恰是“奋斗”二字。有多少大师巨匠、科技巨擘不也是来自乡村城镇,是“小镇做题家”出身吗?这种不肯向命运屈服、不愿向寒苦低头的精神,难道不值得鼓励吗?真正令人不齿的,反而是那些用一句轻飘飘的“小镇做题家”,就抹杀别人多年的努力,却总以为自己高人一等的精神贵族们。说小了,这就是真正的“指责型人格”;说大了,很有制造争议话题、搞社会撕裂嫌疑。
    (摘编自之江轩《嘲讽“小镇做题家”?谨防傲慢和偏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建设的公平要基于民众对于公平的朴素追求和向往,这种追求的表达对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
    B.高考的优越性体现在对普通家庭来说,高考是孩子改变命运最公平的途径,是社会实现阶层流动最有效的方式。
    C.针对某流量明星被国家话剧院录取一事,从合规性来看,这套流程客观上没有任何违纪违规之处。
    D.“小镇做题家”的背后蕴藏的是不肯向命运屈服、不愿向寒苦低头的顽强奋斗精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不公平的讨论,诉求的对象不仅仅是个体,还有背后的体制机制,这套体制机制可能在过去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对于当下的某些情形不再合适。
    B.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中包含公平,这种公平要体现在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过程公平绝对保障结果公平。
    C.即便是含着“金钥匙”出身的人,不努力,大道路也只能越走越窄。而“小镇做题家”,不断努力,人生的舞台依然可以很大。
    D.“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出身不能选择,但是想去的地方可以自己选择,有什么样的奋斗就能成就什么样的人生。
    (3)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如果一个人连最简单的高考都搞不定,那他注定无法搞定日后生活中比高考难上一万倍的人际交往、世故往来。
    B.“中国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一个社会进入到发达阶段之后,阶层流动向上流动的通道,它自然就会收窄,这是一个规律。”
    C.“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即便“世界以痛吻我”,也要保持“报之以歌”的拼搏精神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D.17年前背着瘫痪父亲上武大的黄来女说:“生活中总有一些美好的东西。太阳下山的时候,自己可以回家,而不是去医院,那就是幸福的。”
    (4)材料二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小镇做题家”与公平之间有何联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10引用:3难度:0.1

二、文学类阅读(本题共1小题,14分)

  • 2.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暮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细腻传神,“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表现了母亲爽朗的性格和舐犊情深。
    B.“她”是城市里富有的暮年女性形象,与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年女农民工形成对比,“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心灵的启示。
    C.本文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枯燥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有意味。
    D.小说寓曲折离奇的情节于朴素平实、简约凝练的文字中,字里行间散发着生活的味道,传递出宝贵的精神,富有艺术魅力。
    (2)从“她”眼中的“老头”到年轻人喊“妈”,这一情节设计十分巧妙。是结合全篇,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3)最后三段呼应标题,着意写“暮鼓”。结合全篇,从不同层面理解“暮鼓”的意蕴。

    组卷:6引用:2难度:0.5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的诗句是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认为人生短暂,不必让种种“闲愁”萦回于心,还不如放眼大江、举酒赏月的诗句是
     
     

    组卷:44引用:4难度:0.9

六、写作(本题共1小题,40分)

  •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说文解字》)      土里生长的不只是庄稼,还有习俗、文化……
    (《乡土中国》)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触?请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组卷:1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