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新疆石河子二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7/24 8:0:9
一、现代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用文学讲述中国故事,是时代赋予文学的历史使命。作家需要以实践作答,将其落实到笔头上,用优秀的作品说话。否则,“用文学讲述中国故事”就可能成为一个喊得很响却难有着落的口号。用文学讲述中国故事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其关键是尊重文学的天性。
“故事”冠以“国”字号,就要求大气、宏观。所以有评论家认为,相对于“个人叙事”“日常生活”和“私人生活”,中国故事应该更偏向于一种全新的、宏观的视野。这一观点固然很有道理,然而在具体创作中,作家所关注的往往是个体生命,很少有作家在叙述故事时只关注故事的框架是否足够宏大,视野是否足够开阔,再大的叙事格局也要落在具体而鲜活的生命上,所以如何刻画出鲜活生动的形象才是关键。以孙犁的《铁木前传》为例,作品关注的是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属于典型的中国故事。从审美角度看,这部作品的魅力在于作者的生命叙事。不管是木匠黎老东、铁匠傅老刚,还是他们的子女六儿、九儿,都十分鲜活。
文学中的生命不同于哲学中的生命,哲学中的生命理念是对生命活动意义的体认,而文学中的生命理念则是对生命自身状态的体认。文学中的生命叙事是作家对自身生命状态的表达,既包括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一面,也不排除对现实困境、精神创伤的宣泄。在文学活动中,体验生命的现实状态、领悟生命的奥义、在感性层面增强叙事的张力,是文学家讲述中国故事的关键。
文学的价值来源于活,人物所具有的生命感、生命气场,才是散发强大艺术感发力量的源泉。生命感来自人的内在,其中凝聚着生命的张力。生命气场则来自人物的独立和个性,能够与同质化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所以最容易被读者所认同和接受,也最能引发其共鸣。正如英国美学家鲍桑葵在《个体的价值与命运》中所言:“最真实的个人情感是最普遍的。”
与现实生活一样,文学中的每个生命个体都不是孤立、封闭的,他们身上都带有时代的印记。从这个角度讲,时代精神就蕴含在生命叙事之中,这一点已经为成功的文学作品所充分证实。例如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就是讲述中国故事的标志性作品,这部作品格局广阔,堪称表现农村生活的巨幅画卷,民族之魂、人文之髓、人性之杂都凝聚在主人公白嘉轩、鹿子霖和他们的后代,还有鹿三、黑娃、田小娥、朱先生、冷先生等一批有代表性的人物个体生命之中。
对作家来说,时代为创作提供动力和资源,也给予作家一种紧迫感。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讲好这个时代里的生命故事。在文学创作中,作家面对的现实生命体十分复杂,但人性深处的复杂仍然有一种共同的趋向,那就是向善、向上、向自由、向光明。此外,讲好中国故事,还取决于作家对时代、历史、祖国、民族之间关系的微妙调节。美国著名小说家奥康纳说:“艺术需要一种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的微妙调节,无须改变它们各自的本质,它们就能通过对方彼此看见。”
中国故事蕴含着中国人民的特殊经历,这尤为突出地表现在中国人在充满复杂和变化的现实中,面临生存和精神问题时的承受状态和解决方式。对于文学而言,中国故事既是源泉,也是内容。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能够推动文学重新进入中国变革与复兴的进程,也能呼唤作家融入现实、直面生活,深入解剖中国的社会肌理,展现中国人的真实生活和精神欲求。
(摘编自洪兆惠《在生命叙事中彰显时代精神》)(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在讲述中国故事时,不要去关注故事的框架和视野,而要把重点放在对个体生命的关注上。
B.文学生命理念与哲学生命理念的体认对象不同,前者侧重生命活动意义,后者侧重生命自身状态。
C.作家在面对变化复杂的现实时,由于生存和精神问题等的困扰,可能会有对现实困境、精神创伤的宣泄。
D.作家之所以要讲好中国故事,是因为时代对其施压,并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动力和故事资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先指出用文学讲述中国故事与时代之间的关系,再进一步点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B.文章立足于用文学讲述中国故事中的生命叙事,并运用具体事例阐释了作家应如何实践。
C.文章引用鲍桑葵的话,有力论述了故事中人物的生命感凝聚着生命张力,并能引起读者共鸣。
D.文章结尾既指明了中国故事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又强调了作家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故事固然不同于个人叙事,但创作时,它的叙事格局也要落在具体而鲜活的生命上。
B.尊重文学的天性,离不开作家对生命现实状态的体验、生命奥义的领悟等方面。
C.时代精神蕴含在生命叙事中,这一观点在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里得到充分证实。
D.文学家只要把握好创作与时代、历史、祖国、民族之间的关系,就能讲好中国故事。组卷:5引用:3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丈夫
孙犁 今天是中秋节日,可是还有一场黑豆没打。上午,公公叫儿媳妇把场摊上,豆叶上满带着污泥,发着臭气。日本黑心鬼,偷偷放了堤,淹了老百姓,黑豆没长好,豆子是秕秕的。草不好,黄牛也瘦了。儿媳妇站在场里没精打采的。年景没有了,日子不好过,丈夫又没消息。去年,他还在近处,八月十三那天还抽空回家来看了看,她给他做了一件新棉袄,两个人欢天喜地。八月节,应该团圆团圆;她给他做了猪肉菜,很丰富。今年,鬼子从四月翻天搅地,丈夫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吃过中午饭,她带着老二孩子,要去娘家看看,解解闷。孩子去姥姥家,很高兴,有一句没一句的问娘:“今个八月十五吗?娘。”
“是啊!”
“叫我吃什么?”
“什么也不叫你吃!”
她说过,又怜惜起孩子来,孩子才七岁,在炮火里跟着跑了四五年了,不该这么斥打她,就转过话来笑着说:“还记得爹吗?”
“记得呀!”
“爹在哪里呢?”
“在铁道西啊!”
“在那里干什么?”
“打日本啊!”
娘笑了。丈夫在家就喜欢这个孩子,临走总嘱咐她好好教养着。她想,那个人倒不恋家。连对她也冷冷的,对这个孩子却连住了心。就为这个,她竟觉着有保障了,又和孩子说:
“爹什么时候回来?”
“过年的时候回来。”
“你知道?”
“可不是,我知道。”
“爹回来干什么?”
“回来打日本。”
到家里,姥姥正坐在炕上。
“你看人家多么热闹,大家也都是养儿养女的。”姥姥说,嘴角却有些讥笑。
“谁家?”女儿问。
“你婶子家。”
“热闹什么?”
“你大姐来了,她女婿也来了。”
“她女婿不是在这里当伪军?”
“现在人家敢出来了,三天一来,两天一来,来了就嘻嘻哈哈。”
姑娘想起她是和这个大姐一年出嫁的。她两个同岁,她大姐嫁了一个独生子,她也嫁了一个独生子。抗战了,丈夫立时参加了军队。把洋布衣服脱下来,换上粗布军装。两条瘦腿,每天跑百几十里路,也有了劲了。她大姐的丈夫店铺叫日本鬼子抢了,也回到家来,守着女人孩子过日子,看着地,买买菜,抱抱孩子,烧烧火,替大姐做很多事。她可不明白自己的丈夫的心思,有一天她问他:“为什么你出去受罪?”
“抗日是受罪?你真糊涂透了。”
“可是为什么人家不出去?”
“谁?”
“大姐的女婿。”
“呸,呸,你又叫我和他比。”
渐渐的,她也觉得丈夫不能和那个人比。村里人说自己的丈夫好,许多人找到家里来,问东问西。许多同志、朋友们来说说笑笑。她觉得很荣耀,日本鬼子烧杀,她觉得不打出去也没法子过。大姐的女婿在村里人缘很不好,他就跑到城里当了伪军,日本鬼子到他媳妇的娘家村里来抢东西,他也跟着来,戴着黑眼镜。后来,又反了正,坐在欢迎大会的戏台上看戏,戴着黑眼镜,喝着茶水,吃花生。
那天她也去看戏,有人指给她说:“你看见那个人吗?”
“谁?”
“你大姐夫啊!你都不认识了!”
“呀,那是他?”她脸上红红的了。
自己的丈夫越来越忙,脸孔虽然黑了,看来,倒壮实了些。仗打得越紧,她越恨日本鬼子了,他也轻易不回家来了。她守着孩子过日子,伺候着公公。上冬学,知道了些事,其中就有她以前不知道的丈夫的心里的事,现在才知道了些。
今年,日本鬼子占了县城附近的大村镇,听到她的大姐夫又当伪军。从此,她就更瞧不起他,这是个什么人呀!今天,娘却提到了他。正提到了他,大姐就来了。
大姐说:“你家他爹可有信?”
“没有啊!”
“说起来,人家他爹有志气,抗日光荣,可是留下了这些孩子们。”
大姐说着就拉过孩子,叫孩子吃点心,问孩子:“你想等吗?”
“想啊!”
“快叫娘把他叫回来。”
“叫回来,打日本吧!”孩子兴奋地说。
大姐立时没话说,脸也红红的,像块生猪肝。姥姥也笑了。
“听说你女婿又来了。”
“早走了。”
“怎么这么快就走了?”
“有事。”大姐坐不住,告辞了出去。走到屋门口又回来,小声说:“大妹子,你家他爹回来,你顺便和他学学,就说俺家他爹是不得已,还想出来的。”说过就慌慌地走了。姥姥说:“看起这个来可就不光荣。准是又有什么风声吓走了。”
天已经晚了,姑娘带着孩子回来。大孩子正在村边等,见了娘就跑上来小声说:“大队长咱家来了!”
“哪个大队长?”
“县游击大队长,黑脸大个子老李呀,娘忘了,去年和爹一块来拿过书,吃过羊肉饺子的。”
“说什么来?”
“有爹的信,爷正看哩。”
母子两个人赶紧到了家里,公公正坐在场里碌碡上,戴着花镜念信,儿媳妇回来,就说:“信来的巧,今年的节我又过痛快了!”
媳妇当然更快活,快活了一晚上,竟连那圆圆的月亮也忘了看。
1943年中秋节夜记于阜平(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既有中秋节日、场院等自然环境的描写,又有日军偷偷放堤导致庄稼收成不好这样的社会环境描写,为情节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B.听到孩子说把爹叫回来打日本时,大姐“立时没话说,脸也红红的”,“生猪肝”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大姐脸通红的形象,反映出她内心的尴尬。
C.大姐夫是没有人缘、偷生求荣的伪军,虽是次要人物,但也体现了作者的精心安排,他和女主人公的“丈夫”对比鲜明,凸显出“丈夫”抗日军人的光辉形象。
D.孙犁的小说被称为“诗体小说”,语言清新自然、简洁凝练,比如“黑脸大个子老李”,寥寥数字,就把县游击大队长的外形特征和姓氏都交代出来了。
(2)小说中的姥姥前后两次“笑”的内涵有何不同?
(3)小说以接到“丈夫”的信为结尾,有什么好处?请谈谈你的理解。组卷:7引用:2难度:0.6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齐贤,曹州冤句人。太宗擢进士,齐贤以大理评事通判衡州。自荆渚至桂州,水递铺夫数千户,困于邮役,衣食多不给,论奏减其半。六年,为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冬,改右补阙,加正使。初,李氏据有江南,民户税钱三千已上者户出丁一人,黥面,自备器甲输官库,出即给之,日支粮二升,名为义军。既内附,皆放归农。至是,言者以为此辈久在行伍,不乐耕农,乞遣使选充军伍,并其家属送阙下。齐贤上言:“江南义军,例皆良民,横遭黥配,无所逃避。法贵有常,政尚清净,前敕既放营农,不若且仍旧贯。”齐贤居使职,勤究民弊,务行宽大,江左人思之不忘。初王延德与朱贻业同掌京质欲求补外沆为请于齐贤齐贤以闻太宗以延德尝事晋邸怒其不自陈而干祈执政召见诘责真宗即位,召拜兵部尚书。尝从容为上言皇王之道,而推本其所以然,且言:“臣受陛下非常恩,故以非常为报。”时戚里有分财不均者更相讼,又入宫自诉。齐贤曰:“是非台府所能决,臣请自治。”上谕之。齐贤坐相府,召讼者问曰:“汝非以彼所分财多、汝所分少乎?”曰:“然。”命具款。乃召两吏,令甲家入乙舍,乙家入甲舍,货财无得动,分书则交易之。明日奏闻,上大悦曰:“朕固知非君莫能定者。”郊祀,加门下侍郎。景德初,从东封还,复拜右仆射。时建玉清昭应宫,齐贤言绘画符瑞,有损谦德,又违奉天之意,屡请罢其役。三年,出判河阳,从祀汾阴还,进左仆射。五年,代还,请老,以司空致仕。归洛,得裴度午桥庄,有池榭松竹之盛,日与亲旧觞咏其间,意甚旷适。七年夏,薨,年七十二。居相日,数起大狱,又与寇准相倾,人或以此少之。
(节选自《宋史•张齐贤传》)(1)下列对文电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主延德与朱贻业同掌/京庾欲求补外/沆为请于齐贤/齐贤以闻/太宗以延德尝事晋/邸怒其不自陈而干祈执政/召见诘责/
B.初/王延德与朱贻业同掌/京庾欲求补外/沉为请于齐贤/齐贤以闻/太宗以延德尝事晋邸/怒其不自陈而干祈执政/召见诘责/
C.初/王延德与朱贻业同掌京庾/欲求补外/沆为请于齐贤/齐贤以闻/太宗以延德尝事晋邸/怒其不自陈而干祈执政/召见诘责/
D.初/王延德与朱贻业同掌京庾/欲求补外/沆为请于齐贤/齐贤以闻/太宗以延德尝事晋/邸怒其不自陈而干祈执政/召见诘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氏,即南唐政权,传三世历一帝二主,开国皇帝李界、中主李璟、后主李煜。
B.黥面,意为在脸上刺字、涂墨。在古代,多用为对犯人的刑罚,文中就是此意。
C.郊祀,古代君王于郊外举行祭祀天地活动,南郊祭天,北郊祭地,为百姓和国家祈福。
D.致仕,古代官员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人还常用休致、乞骸骨等名称来指辞职归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齐贤为民请命。在衡州通判任上,上奏朝廷为驿传役夫减免了一半劳役;为了江南的百姓,又有理有据地驳斥了谏官的扰民言论。
B.张齐贤知恩图报。他表示受到皇帝特别恩遇,就要极力报答皇恩;曾受命处理外戚因分财不均而相互诉讼的案子,得到皇帝肯定和赞扬。
C.张齐贤受到器重。他曾从容淡定地为宋真宗讲解分析为皇之道,还多次跟随皇帝参加祭祀活动,先后担任兵部尚书、门下侍郎等要职。
D.张齐贤俭素清雅。他曾多次从谦虚等角度谏言皇帝停止兴建玉清昭应宫;退休回到老家,每日与亲戚朋友流连美景,饮酒赋诗,过着旷达闲适的生活。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法贵有常,政尚清净,前敕既放营农,不若且仍旧贯。
②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组卷:1引用:1难度:0.5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8分)
-
4.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青楼①曲二首
王昌龄
(其一)
白马金鞍随武皇②,旌旗十万宿长杨③。
楼头少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④。
(其二)
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漫缩上青楼。
金章紫绶千余骑,夫婿朝回初拜侯。【注】①青楼:指显贵之家豪华精致的楼房。②武皇:汉武帝刘彻。③长杨:长杨官的省称,西汉皇家射猎、校武的大苑子。④建章:建章宫的省称。汉武帝所建造,在西汉都城长安的近郊。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明写汉武帝实指唐玄宗,以西汉的历史建筑来反映盛唐时期的现实面貌。
B.白马金鞍的将军跟随皇帝出征建功边疆,只留下楼上少妇独守空闺,寂寞难耐。
C.大军经驰道回朝,把满路杨花都吹散到御沟里,阳刚雄壮又体现一种华丽之美。
D.两首诗分别写了军队出征和凯旋,场面宏大雄壮,使人感受到盛唐的军盛国强。
(2)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较多相同点,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组卷:6引用:2难度:0.6
-
13.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中老高速公路全线设计里程约440公里,是中国--中南半岛交通大动脉的核心组成部分。项目采用中国技术标准进行建设和运营,计划分四期实施。第一期万象至万荣段(万万高速)全长约110公里,于2018年12月开工,由云南建投集团与老挝政府合作建设,建成后将成为老挝首条高速公路,近日,万万高速正式通过验收,正在进行运营前期准备。组卷:1引用:3难度:0.7
七、写作(60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十九大结束,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绘就,“中国梦”激励全国人民。几个中学生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小张说:“再有不到20年,我们国家将实现现代化,那时我们才30多岁,真是幸运的一代啊。”
小王说:“进入现代化,实现了高收入、人工智能,我们到时候都不用干活了,我看现在也不用费劲学习了。”
小李说:“现代化不可能从天而降,还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就像登山,越是到高处越是不敢松劲。”
小赵说:“这个好像和我们个人没有多大关系吧,我们只管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行了。”
小刘说:“我们这一代是幸运的,因为前面几代人的奋发图强。我们不能辜负前辈,要担起这历史性的责任。”
关于上述材料,你有什么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组卷:5引用:4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