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高二(下)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宗族祠堂,是宗族文化传统的物质承载者。一座宗祠不仅记录着一个家族的迁徙史和创业史,更记载着这个家族的荣耀辉煌与文化传承。
修建宗祠,本质上是在搭建一个文化认同平台。族众借助这个平台,与先人展开灵魂对话。这是一场血缘亲情的历史交流,更是一次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融合。当个体走出祠堂时,也就完成了文化身份的构建,并在这种文化认同中确立了自己的宗族认同。
宗祠是一个家族历史博物馆。它旨在通过展示先祖业绩、祖训家规、名臣传记以及楹联横匾等,对族众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以使他们不知不觉中认同家族的文化传统,进而思想意识得到统一,社会认知取得一致。
宗祠还是一面凝聚族众的旗帜。它可以弥合人们之间的文化分歧,消弭相互之间的财富多寡,抹平彼此之间的身份高低。大家都是长幼有序的族亲,都可以平起平坐,共商族事。
严格的宗祠教化,旨在保证宗族代有英俊,人杰不绝,但实际上它的作用不限于此。王沪宁认为,“它通过自己的运转把一整套观念传递给人们,这些观念将深刻影响这些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宗祠文化所宣扬倡导的优秀传统人伦道德,对先祖忠勇仁义品行的道德张扬,可补充国家意志的缺失与空白。有时候,宗祠文化的道德教化甚至可超越国家意志和社会思想文化的影响力,主导一个地方、一个族群的道德教化。
宗祠文化渊源深厚,尤其是对名人效应的关注,对个体自我发展的滋养价值异常突出,演化为一种文化基因的遗传。宗祠收藏保存着大量完整的显宦名儒、忠臣孝子等重要人物的记、传、赞、行状、诰封等。他们的名讳、字号、品性、德行、重要事迹的记叙传世,变身为子嗣教化的生动教材。祖先曾经的辉煌犹如一盏明亮的灯塔,为后人指明了奋斗的方向。
早在一千多年前,宗祠就开始纳入国家治理构架中。自宋代朱熹始设家祠之后,国家最高统治者开始逐步重视宗祠建立。明清以降,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举办宗族事务等重大事务的重要场所。清朝对宗族的重视,更是体现了国家意志。宗族制定的族规,中央政府也承认其具有某种法律效力,甚至对族长依家法处死族人也曾给予法律上的认可。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全国各地许多宗祠被新建和修复,其中无锡惠山的祠堂群享誉全国。该祠堂群包括70多个宗族姓氏,寺中有祠、祠中有寺、园中有祠,独具特色。在地方政府与民间的共同推动下,而今惠山古镇祠堂群已经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旅游名片,为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沛的动力。近年,东莞市政府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的专项补助资金,用于112处祠堂建筑的修缮,一座座古老的岭南祠堂变身成为公共文化空间新载体,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作为宗族内部事务的管理场所,它们充分发挥家训族规对族人的引领箴教作用,在族人间调解赡养老人纠纷、邻里宅基地纠纷、婚姻嫁娶矛盾等,具有相当优势,成为农村基层治理不可或缺的优质资源。浙江萧山楼塔镇管村章氏宗祠已有300多年历史。2008年开始,章氏宗祠开设村文化活动室,提供图书借阅、体育健身、棋牌等文化娱乐和体育服务,深受村民欢迎,丰富的文化生活使得宗祠热闹非凡。
当然,对宗祠文化于个体、家族、社会及国家价值的深度挖掘与客观评述,并非毫无保留地一味褒扬。宗祠文化与生俱来的宗法思想、族权意识、宗族圈子及非法治观念等负面社会效应,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甚或戕害法治社会的基础治理。严格对其进行约束、规范、因势利导,无疑是我们社会及国家农村基层治理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王健康、王炳熹《宗族祠堂的当代文化价值》)材料二:
古代祠堂一般分为宗祠和名人先贤祠两类。宗祠设有神主龛,供置祖先的神主牌位。每隔一段时日均进行大规模的拜谒祖先的祭祀活动;每过几年或几十年一般都组织族人专修族谱。一般来说,宗祠一姓一祠,旧时外姓、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名人先贤祠是官方或民间为弘扬历史名人的功绩、品德、气节而建立的纪念性祠堂,不设神主龛、神主牌,也不修族谱,一般不进行族姓的祭祀活动。一般堂中多有名人塑像或画像,常陈列与名人有关的研究资料、著述和文物等等。名人先贤祠虽然在数量上无法与宗祠相比,但其历史意义却远在宗祠之上,它们大都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宗祠是汉族人祭祀祖先的场所,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同时,祠堂也是族长传承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和谐友好等族风,以及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接受族规家训教育和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
古代祠堂作为尊祖敬贤、传承族风的产物,记录着家族乃至民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先民的精神圣殿,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也是汉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它既埋藏着淳朴的传统内容,也蕴涵着深厚的人文根基,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摘编自潘春华《祠堂杂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宗祠本质上是一个文化认同平台,可使族众在道德教化中构建文化身份,确立宗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B.宗祠能够对族众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久而久之定会达成统一族众思想意识与社会认知的目的。
C.名人先贤祠一般不进行族姓的祭祀活动,虽然它的数量远少于普通宗祠,但其历史意义却为后者所不及。
D.在清朝,只要族规能体现国家意志,中央政府就会承认它的法律效力,甚至认可族长依家法处死族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族众而言,宗祠可以弥合文化分歧,消弭财富多寡,抹平身份高低,他们可以平起平坐:可见宗祠崇尚平等、和谐。
B.祠堂是管理宗族内部事务的场所,加强对宗祠及其文化的保护和引导,不仅有助于农村基层治理,也有利于保护村落文化。
C.各地陆续新建或修复的祠堂所取得的良好社会效益,昭示着只要方法得当,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仍可焕发出新的活力。
D.旧时宗祠对入祠堂者资格进行严格限制的做法,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说明宗祠文化有其负面性,需要约束、规范。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各项不适合做祠堂楹联的一项是
A.水源木本承先泽/春露秋霜展孝思
B.儒林仪表国家栋梁/风云翰墨锦绣文章
C.守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条正路,惟读惟耕
D.数千年治乱兴衰都归大手笔/几万里见闻考核颇费小才华
(4)材料一的哪些内容属于材料二最后一段加点词语“淳朴的传统内容”的范畴?请简要概括。
(5)假如你是无锡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面对拥有悠久历史的惠山祠堂群,你该如何充分挖掘其价值?请根据两则材料作简要说明。组卷:11引用:4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雁塔其实是一个人
孙天才 记得岑参有一首诗: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不知为何,在我从小到大读这首诗的时候,我的脑海中总是回旋着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唐代僧人玄奘。
大雁塔离我居住的新村很近,也就两三站路的距离。站在乐游原上向西南眺望,那座六十四米之高的伟岸身躯就那样巍然屹立在历史的天空。
其实,最早到西域求法的不是唐僧。从三国到东西晋到南北朝,史书上记载的离开东土到西天取经的就有一百七十人,但能够全身而归的却只有四十三人,大多数都死在了路上。但这种西天取经的壮举,却成为一种追求“真理”的精神象征。不管佛教能否称得上真理,当时的人们就是怀着这样的信仰不断往西天求法。这是僧侣的追求,也是自公元3世纪以来的传统。
贞观三年八月,唐僧“冒越宪章,私往天竺”。从长安出发,经秦州,过兰州,过凉州,过甘州,过肃州,唐僧日宿夜行。在抵达玉门关的时候,唐僧所骑的那匹白马死了。现在的疏勒河边还有一座白马塔,一棵曾经拴马的大柳树还存活在寺院门口。他又买了一匹又老又瘦的红马,收了一个叫石盘陀的徒弟。这时,捉拿唐僧的文书早已到达,但他们趁着夜色的掩护偷渡成功了。那个羌笛怨柳、春风不度的地方我去过,一座夯土的孤台上唯余了几面断垣残壁,前面的戈壁荒漠上就是散落的烽燧了,当地人叫白墩子。又是几天几夜的行走,到了第五座烽燧,也就是最后一座烽燧,那个叫石盘陀的胡儿深知,再往前就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死亡之地。这胡儿动摇了,也是想着协助偷渡出境是死罪,也是想着前途渺茫去也是死,就动了抽刀杀师的念头。但唐僧闭目端坐,念珠如常,那种沉静如佛的庄严令这个凡夫俗小还刀入鞘了。
在八百里浩瀚无边的莫贺延碛,一个大唐的苦行僧孤身向西,人兽的骨骸是生灵的路标。在漫天扬卷的黄风黄沙中,唐僧随身携带的水袋不慎掉在沙土上。水尽则命尽呀!他牵马往回走了。可他突然想到,他是发过誓的,不到天竺,绝不回头,宁愿朝西而死,也不东回一步。就这样,又西行了四天四夜,到第五天的时候,他的意志再也撑不住他的身体,他躺倒了。或许是有佛祖在冥冥护佑,那匹老瘦的红马拖着他走,前面是一片水草丛生的绿地……
就这样,出了流沙,到了伊吾,到了高昌。又西行千余里到了天山,那里海拔几千米,月余的踏雪卧冰自不须说,在高昌剃度的四个徒弟已有两死,二十五个使役冻毙者十之六七,三十匹牛马也死之将尽了。但这个人依旧义无反顾,千里万里,一路向西,渡孔雀河,过铁门关,越白山黑岭,穿江河泽川……
就这样,历经十八个春秋的千难万劫,一个大唐的和尚携带着三百五十七部梵文经典回到了他的祖国。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道俗奔迎,倾都罢市”,那是一种怎样举国欢庆的盛隆啊!
我知道,矗立在大慈恩寺西院的那座塔,是唐僧“亲负篑箕担运砖石,首尾两年,功业始毕”的。我也知道,这座塔之所以叫大雁塔,是因为《大唐西域记》中那只舍身而死的大雁菩萨般慈悲显灵的传说。一部《西游记》已让这个人家喻户晓,一座大雁塔也让这个人名留千古而不朽。这个人俗名陈祎,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这个人活了六十四岁,大雁塔高六十四米。
真的,每当我站在乐游原上眺望西南的时候,我都觉得那座高耸入云的塔是一个人。有人说,大雁塔是西安人心中的一枚印章。我以为,大雁塔或许是一种颇有典范意义的民族性格或中国精神……
(摘编自《人民日报》)(1)下列对文本相关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尾都写到大雁塔的气势宏伟、高耸入云,这是作者在借物写人,以大雁塔的伟岸高耸写唐僧精神品格的崇高。
B.文章第三段内容,写赴西天取经人数众多、大多死在路上等内容,既是对唐僧的烘托,也可以理解为中华民族自古就不乏追求“真理”的精神。
C.文章通过唐僧西域求法的壮举,讴歌了勇于反抗、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对读者极具启发和教育意义。
D.文章从大雁塔着笔,通过塑造唐僧的形象讴歌了他信仰坚定、义无反顾等品格精神,并进而将主题升华为民族性格或中国精神,立意可谓高远。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引用岑参的诗,并非闲笔,一方面引出文章的叙述对象,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详细地叙述了唐僧西域求法的经过,生动地描述了西域求法的艰难,也烘托了唐僧一路向西、百折不挠的人物形象。
C.文章中“水尽则命尽呀!他牵马往回走了”的情节,不但无损于唐僧的人物形象,这样的叙述,反而使读者更感到真实可信。
D.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记叙部分,作者运用环境、肖像、心理、动作等描写手法,着重塑造了唐僧的形象。
(3)第三段叙述了唐以前西域求法的情况,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
(4)作者为什么说“我都觉得那座高耸入云的塔是一个人”?试结合文章简要分析。组卷:13引用:5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甘茂者,下蔡人也。事下蔡史举先生,学百家之术。因张仪、樗里子而求见秦惠王。王见而说之,使将,而佐魏章略定汉中地。
惠王卒,武王立。蜀侯辉、相壮反,秦使甘茂定蜀。还,而以甘茂为左丞相,以樗里子为右丞相。秦武王三年,谓甘茂曰:“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甘茂曰:“请之魏,约以伐韩,而令向寿辅行。”武王许之。甘茂至,谓向寿曰:“子归,言之于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伐’。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子、公孙奭二人者挟韩而议之,王必听之,是王欺魏王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卒使丞相甘茂将兵伐宜阳。五月而不拔,樗里子、公孙奭果争之。武王召甘茂,欲罢兵。甘茂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大悉起兵,使甘茂击之。斩首六万,遂拔宜阳。韩襄王使公仲侈入谢,与秦平。
武王竟至周,而卒于周。其弟立,为昭王。甘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复归之韩。向寿、公孙奭争之,不能得。向寿、公孙奭由此怨,谗甘茂。茂惧,辍伐魏蒲阪,亡去。樗里子与魏讲,罢兵。
甘茂之亡秦奔齐,齐使甘茂于楚,楚怀王新与秦合婚而欢。而秦闻甘茂在楚,使人谓楚王曰:“愿送甘茂于秦。”楚王问于范蜎曰:“寡人欲置相于秦,孰可?”对曰:“臣不足以识之。”楚王曰:“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对曰:“不可。茂诚贤者也,然不可相于秦。夫秦之有贤相,非楚国之利也。且王前尝用召滑于越,而内行章义之难,越国乱,故楚南塞厉门而郡江东。计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国乱而楚治也。今王知用诸越而忘用诸秦,臣以王为钜过矣。”于是使使请秦相向寿于秦。秦卒相向寿。而甘茂竟不得复入秦,卒于魏。
(节选自《史记•甘茂列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B.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C.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D.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和兵家等。
B.周室,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一个世袭王朝,分为西周与东周两个时期,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时期。
C.息壤,传说的一种能自动生长,永不减耗的土壤。《山海经》:“洪水滔天,鱼系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文中即此意。
D.江东,一个人文地理名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定义,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文中的“江东”指会稽等吴越之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甘茂才学出众,足智多谋。甘茂得到张仪、樗里子、秦惠王、秦武王的赏识,并被委以重任,他也在攻取汉中、平定蜀乱中施展才能,胜利归来,随即被委以左丞相的大任。
B.甘茂尽心事主,审时度势。秦武王向甘茂表达一统天下的雄心之后,甘茂巧妙利用秦国与魏国、韩国之间的错杂关系,破除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阻碍,取得了攻韩战争的胜利。
C.甘茂聪明睿智,深谋远虑。出师攻韩以前,甘茂不仅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和艰巨性,更认识到谗言的危险性。为此,甘茂用与秦王结盟的方式来抵御谗言,实现了既定目标。
D.甘茂善谋大略,不擅内斗。甘茂在受到诋毁之后借机出逃,先后到了齐国和楚国,甚至有机会被楚怀王任命为丞相,最终却因为召滑搞乱越国的前车之鉴遭遗弃,死于魏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卒使丞相甘茂将兵伐宜阳。五月而不拔,樗里子、公孙奭果争之。
②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五代史伶官传序》)
(5)秦国最终任用向寿为丞相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组卷:0引用:1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1分)
-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前人有诗曰: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此语当然有理,不过,在过去的时代里,不仅是国家不幸,①组卷:3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云:“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为”与“无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两个重要范畴,也是古代精神哲学、价值哲学、政治哲学的两个重要概念,表达了两种不同的哲学精神、处世态度、价值取向、行为选择。“有为”决不能乱作为,“无为”决不是不作为。“无为”是“有为”的前提;“有为”是“无为”的结果。
以上论述对新时代的青年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3引用:1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