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高级中学高一(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31 21:30:2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红蕖还向月中开
    叶嘉莹
          诗歌价值在于滋养精神和文化。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往往是用生命谱写诗篇、用生活实践诗篇,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了出来,千百年后的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力。古典诗词凝聚了中华文化的理念、志趣、气度、神韵,是我们民族的血脉、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
          读诗、讲诗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直觉的、感性的。比如李商隐“无题诗”到底说些什么,你可能不懂,可是你一读,觉得它意象很美,声音也很美,这就是你对一首诗的直觉感受。第二个层次是知性的、理性的,即考察一首诗的历史、背景、思想。第三个层次则完全从读者接受角度来读,我们对一首诗的诠释不一定是作者原来的意思。意大利学者墨尔加利就曾经提出来一个术语“创造性背离”,即我们对一个作品的阐释有自己的创造,这个创造很可能不同于作者原意。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以古人写爱情的小词说明“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也就是说,当你在读诗或词时,不仅探讨作者的原意,更读出一种真正属于你自己的、从你内心兴发出来的东西。
          其实这就是中国古老的、孔子说诗的方法。孔子说诗可以“兴”,是说诗可以给读者兴发感动,引起读者更多感发和联想——这样的感发正是诗歌强大的生命力所在,这样讲诗词才是真正的诗教传承。
          我一向认为,“兴”是中国诗歌精华所在,使你内心涌动生生不已的活泼的生命。几千年来,中国有这么多伟大诗人留下这么多诗篇,让千古之下的我们读过之后内心震动,从而豁然兴起,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今天我们诵读诗词,如果只为能背会写,无异于买椟还珠。诵诗读诗,重要的是体会一颗颗诗心,与古人生命情感发生碰撞,进而提升自己当下修为。我的老师顾随先生也曾经讲过“中国说‘诗教’,不是教作诗,是使做好人”。今天我们提倡中华诗教,就是要透过诗词,用今人的生命体悟和古人交流,用诗人的生命品格滋养今人的生命质地,这个过程本身将产生强大的感发作用,使作者、讲者与听者都得到生生不已的力量。在这种以生命相融会、相感发的活动中,自有大的乐趣。
          这些年有关部门和机构推进《中国诗词大会》、“中华经典诵读工程”,2019年开始举办“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我衷心希望这个大赛能选拔出一批优秀语文教师,大家一起把古典诗词薪火传续下去。如闻一多先生指出的:“诗人对诗的贡献是次要问题,重要的是使人精神有所寄托”,我们这些诗教传薪者的使命,就在于发掘古典诗词中的感发力量,让中国古典诗词成为更多人生命中的指路明灯。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责任,学人文科学的人更应该担当起传承民族精神命脉的责任。
          此时此刻全球抗疫,不知道有多少人可以从中华诗词中获得慰藉和勇气。“雪冷不妨春意到,病痊欣见好诗来。但使生机斫未尽,红蕖还向月中开。”数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有承传,千百年来传诵的古典诗词也必将滋养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0年03月20日20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的理念、志趣、气度、神韵,是我们民族的血脉、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
    B.读李商隐的“无题诗”,觉得意象、声音很美即可,无需考察其历史、背景、思想。
    C.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给读者兴发感动,这种兴发正是诗歌的生命力所在。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有承传,语文教师作为诗教传薪者有责任传承民族精神命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采用总分总式结构,阐释读诗、讲诗三个不同的层次,层层递进。
    B.作者举王国维的例子,论证读诗、讲诗者“对一个作品的阐释有自己的创造”的观点。
    C.作者用“买椟还珠”的典故,批评那种只为能背会写而不重兴发的诵诗读诗行为。
    D.文章末段引用诗句,结构上照应了题目,内容上增加了文学性,升华了传承主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诗人把自己内心对生命的感动写出来,仍能使千百年后的我们产生共鸣,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
    B.墨尔加利的“创造性背离”理论认为,读者对作品的阐释都会有不同于作者原意的创造性的理解。
    C.真正的诗教传承,不仅要探讨诗人的原意,更要读出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从内心兴发出来的触动。
    D.通过诗词和古人交流,用诗人的生命品格滋养我们的生命质地,这个生命相感发的过程,自有其乐。

    组卷:2引用:2难度:0.7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二战时期的爱情
    侯发山
          那是1938年的初夏,法国青年施罗克利用假期到德国旅行。他喜欢异国他乡的木屋、牧场、葡萄园,还有古堡、钟楼和宫殿,踏着格林兄弟的足迹,仿佛置身于童话般的景致中。他在旅途中认识了德国姑娘娜娜,娜娜温柔善良,热情大方。两个人一见钟情,很快就坠入了爱河,爱得一塌糊涂,恋得如胶似漆。
          他们泛舟莱茵河上,一边观赏着矗立在岸边的罗累莱山岩,一边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施罗克说等他学业结束,就来接娜娜去巴黎,让她见识埃菲尔铁塔的雄姿,领略香榭丽舍大道的风情,感受巴黎圣母院的神秘……娜娜幸福地依偎在施罗克的怀里,脸上洋溢着新娘般的灿烂。她接过施罗克的话题,忘情地说,我们晚上在塞纳河上划着小船,听着肖邦的小夜曲,该是多么浪漫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把他们的美梦粉碎了。施罗克不得不与心爱的娜娜姑娘吻别,匆匆返回了法国。从此,两个人天各一方,失却了音讯。
          巴黎沦陷后,施罗克作为一名热血青年自愿加入了同盟军,成为一名战斗机的驾驶员。他把对娜娜的思念转化为对法西斯的仇恨。在战斗中,他表现出色,每次都能完成侦察或轰炸任务。每到夜晚,听到前沿阵地上炮弹的呼啸,看到爆炸的火焰照亮天空,他的心就紧紧的,担心娜娜是否被卷入了战争,她的正常生活秩序是否被打乱,甚至想到她是否加入了法西斯侵略者的队伍……他不敢想象,但又不能不去想。如果娜娜被强征入伍去当慰安妇或是护士,她肯定会痛苦不堪度日如年的;假如她不助纣为虐,希特勒的追随者会放过她吗?施罗克在祈祷着反法西斯盟军收复失地打败德国的同时,又害怕娜娜受到无辜的伤害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美法盟军发起的“龙骑兵”战役出动了近5000架飞机,其中就有施罗克驾驶的一架。伴随着飞机的行动,数百门盟军的大炮昂首齐吼,像雷电打闪一样开始了急袭。天在摇,地在颤,天地似乎要裂开了。施罗克很是激动和兴奋,他完全沉浸在复仇的快感里,飞机一阵俯冲,炸弹成串地朝下面投掷,到处是一片烟和火的海洋。
          施罗克驾驶的飞机在低空盘旋着,搜索着攻击的目标。德军的高射炮似乎发现了他驾驶的这架飞机,“飕飕飕”地发射着炮弹。施罗克镇定、沉着,凭着他娴熟的驾驶技术,躲避着炮弹的袭击。猛然,一枚炮弹从侧面飞来,准确无误地打到了他的飞机上。感觉到飞机剧烈地一抖,他就绝望地两眼一闭,似乎要感觉飞机爆炸的那一瞬间。然而,出乎他的意料,飞机只是剧烈地摇摆了几下,并没有意外发生。他大喜过望,心说既然这条命是捡回来的,还有什么可怕的?于是,他又驾驶着飞机勇敢地冲进了敌占区。蓦地,他发现了德军的一个重要军事目标——那是德军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控制的一座大型兵工厂!飞机俯冲下去,他瞄准目标,随着抛下的炸弹,一声尖利的、直刺天空的声音过后,引发了兵工厂内的弹药库里的炮弹,接二连三的爆炸撼天动地,地面成了红色火海。施罗克下意识地看了一下仪表盘,发现飞机油箱的指针在非正常地闪动,他急忙驾机掉头返回了基地。
          施罗克驾驶的飞机伤痕累累,惨不忍睹。令战友们惊讶的是,一枚德军的炮弹竟然钻进了飞机的油箱里,就是施罗克看到从侧面打去的那枚炮弹,居然没有爆炸!机械技师小心翼翼地从油箱里取出炮弹,拆开弹体,发现弹壳里根本没有炸药!里面有一张用德语写的小纸条:
          我痛恨战争,但我能做的仅此而已!
          在场的人都哑巴似地沉默不语,脸上充满了对这位反法西斯者的无限敬意。施罗克随意地翻转了一下纸条,突然发现在纸条的背面也有一行字:
          亲爱的施罗克,你在哪里?
          想你的娜娜
          施罗克的大脑瞬间成了被删除过的存储器,一片空白。当他大脑里的内容恢复后,他的脸扭曲着笑了笑,喃喃自语地重复着几个不连贯的词:炮弹,娜娜,兵工厂,轰炸……
          后来,盟军在战场上又发现了十几枚同样没有炸药、有着一样内容的纸条的炮弹。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施罗克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一直到死都还是疯疯傻傻的。当然施罗克也不可能知道,在他轰炸那个兵工厂之前,娜娜就因反法西斯行为给察觉而罹难。
    文本二
          作者要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一篇文章其实是作者自身生活的体验,智慧的积累,一个作家只有具备思想的大境界,才有可能写出深刻的大作品。境界有多深,写出的作品有多深。如果你的境界还没有一般读者高,写出来的东西不说没人看,起码打动不了人。杨晓敏老师曾说过,在千把字的篇幅里,作者总要提出或传导出一个问题,然后调动小说的艺术手段来解决它。作者的办法和表达太过平庸,自然引不起读者的共鸣。所以,写作者需要读书、思考,不断充实自己的技艺,才能不负众望。
          近年来,我一直强调写真善美的东西。要起到文学的教化功能和认知功能,不能仅仅只有娱乐功能。假恶丑也存在,不占社会主流。要让读者看到希望,看到光明,进而产生积极的东西。我一直有这样一个观点,写出来的东西要能让自己的父母看,能让自己的子女看,然后才能让读者看。要不然就是害读者,就是伪劣产品。
          故事不能太完整,要留有余味,让读者产生很多联想。好多外国电影,看不到最后,永远不知道答案,甚至看完,让人产生很多感慨,久久不能忘怀。
    (摘编自侯发山《侯发山创作谈》)(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二战时期的爱情”为题目,战争的残酷血腥和爱情的浪漫温馨形成巨大反差,设下悬念,吸引读者兴趣。
    B.德国童话般的景致,法国巴黎迷人的风情,一实一虚,既营造了和平美好的氛围,又为下面突如其来的战争蓄势。
    C.巧合事件只有反映出必然规律才不至艺术上失真,战场又发现十几枚同样炮弹,使施罗克飞机中弹不毁显得更合理。
    D.施罗克深爱着娜娜,但因为爱国离开了娜娜,当他把思念“转化为对法西斯的仇恨”时,他就不再是战争受害者而是参与者。
    (2)文本二提出“在千把字的篇幅里,作者总要提出或传导出一个问题”,你认为文本一作者最想要提出或传导出的问题是
     

    A.通过施罗克和娜娜的爱情故事,歌颂爱情的伟大力量。
    B.通过残酷的战争让恋人天各一方,控诉二战反人类性。
    C.通过施罗克和娜娜的做法,让人思考战争中人性之光。
    D.通过施罗克的飞机虽中弹却无恙,告诉人们善有善报。
    (3)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请结合文本二,点评文本一的写作特点。

    组卷:4引用:2难度:0.7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及备已得益州,权令中司马诸葛瑾从备求荆州诸郡,备不许,曰:“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相与耳。”权曰:“此假而不反,乃欲以虚辞引岁也。”遂置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史。关羽尽逐之。权大怒,遣吕蒙督兵二万以取三郡。
          鲁肃欲与关羽会语,诸将疑恐有变,议不可往。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以不返三郡,羽曰:“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戮力破敌岂得徒劳无一块土而足下来欲收地邪?”会闻魏公操将攻汉中,刘备惧失益州,使使求和于权。权令诸葛瑾报命,更寻盟好。遂分荆州,以湘水为界,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备。
          二十四年。初,鲁肃常劝孙权以曹操尚存,宜'且抚辑关羽,与之同仇,不可失也。及吕蒙代肃屯陆口,以为羽素骁雄,有兼并之心,且居国上流,其势难久,密言于权曰:“今令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操,何赖于羽。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于强壮时图之,一旦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权曰:“今欲先取徐切,然后取羽,何如?”对曰:“今操远在河北,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取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易为守也。”权善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吴蜀通好》,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戮力破敌/岂得徒劳/无一块土而足下来/欲收地邪
    B.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戮力破敌/岂得徒劳/无一块土而足下来/欲收地邪
    C.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戮力破敌/岂得徒劳/无一块土/而足下来欲收地邪
    D.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戮力破敌/岂得徒劳/无一块土而足下/来欲收地邪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益州,中国古地名,汉武帝设置的十三州之一,其管辖范围主要在四川一带。
    B.长吏,中国历史上的官职名,其执掌事务不一,但多为掌握实权的官员。
    C.至尊,至高无上的地位。古代多指君、后之位,用为皇帝(君主)的代称。
    D.后旬,即下旬,古代历法每月分为三旬,后旬指二十一日到月底这段时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备得到益州后,孙权为了让他交还荆州,便任命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的地方长官,却全部被关羽驱逐,于是派吕蒙率兵两万人夺取三郡。
    B.鲁肃准备与关羽会谈,将领们替他担心,不让他去。鲁肃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开导劝说,他相信刘备不会忘恩负义,关羽也不会谋害自己的性命。
    C.曹操将要攻打汉中时,刘备恐怕失去益州,派使者向孙权求和。孙权命令诸葛瑾答复刘备,愿意再度和好,于是双方以湘水为界,分割荆州。
    D.吕蒙代替鲁肃后,认为关羽素来勇猛雄武,有兼并江南的野心,便想凭借优势解除关羽这一后患,孙权却想先攻取徐州,吕蒙最后说服了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相与耳。
    ②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

    组卷:12引用:3难度:0.7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晚莲李群玉【注】
    露冷芳意尽,稀疏空碧荷。
    残香随暮雨,枯蕊堕寒波。
    楚客罢奇服,吴姬停棹歌。
    涉江无可寄,幽恨竟如何。
    【注】李群玉,晚唐诗人,生于洞庭湖之滨的湖南澧县(屈原曾行吟于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晚开迟谢的碧荷稀稀疏疏,大多已经开败,它的残花因露冷而香消。
    B.颔联写晚莲又遭夜雨而纷纷凋落的景象,与首联共同表现晚莲的不幸遭遇。
    C.颈联的“楚客”本指楚国诗人屈原,这里是作者自指或泛指其他骚客文人。
    D.“吴姬”泛指采莲的女子,“停棹歌”写人睹物伤怀,借以反衬莲塘的衰败。
    (2)本诗抒情方式多样,请结合后两联加以赏析。

    组卷:21引用:4难度:0.6

四、课内知识点考查(18分)

  • 13.下面文段有五处语言表达存在问题,请任意选出四处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自今年3月中央印发《对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来,②各地各校将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了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③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练意志,④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品质和良好的劳动价值观。
          ⑤继而教育部印发了《指导纲要》,提出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⑥其中,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⑦课程怎么开、如何保障效果,考验着各地各校的老师们。

    组卷:8引用:2难度:0.9

六、写作(60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群群快递小哥,每天做着将包裹交到用户手上的小事,却织就了年逾400亿件的世界第一大快递网;一支支风华正茂的科研尖兵,每天都在与仪器、数据打交道,却能向技术高地发起冲锋,创造出“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骄人成绩;海岛边境,一支支生龙活虎的青年战士,每天都重复走着巡边、巡岛的路,却是在尽忠职守地守卫近14亿人民的幸福家园……每一滴汗水都是中国故事的青春注脚,每一项成就都是中国大厦的坚实支撑。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组卷:29引用:15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