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西北海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5/10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山水之趣,是在物我双观视角下对山水的感知、理解和表达。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超越了有形的山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借助山水建构起有意味的审美范式,表达超脱于有形山水和无形山水的艺术形态。
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于能够对山水景致进行艺术想象,将其中最有趣味、最有美感的景物组合起来,形成超越客观山水之长的情思意味。他在《山水论》中描述了雨后、早晨、傍晚、春、夏、秋、冬不同时间下山水色彩的差异,用红日、蓝天、绿水、白云、青山等展现了山水中特有的美感,确立了诗歌和绘画中山水审美的范式,推动了山水审美的艺术化。
艺术审美,需要有一双能够滤汰原始物象的眼睛,将看似杂乱无章的远近、高低、大小、长短、粗细等物象组织起来,使之能够和谐共生,形成协调统一、自如自得的审美观感。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言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言天色春晃、夏碧、秋净、冬黯,是从艺术物象的视角观察山水的趣味;又言云气春融怡、夏猗郁、秋疏薄、冬黯淡,烟岚则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是从意境的角度理解山水间气韵的流动和情调的变化。这些源自观察并经过艺术提纯后的山水审美,使得山水不再只是自然的客体,更是融合着艺术想象的审美范式。
元代画家黄公望汲取董源、巨然的用墨技法,所绘画面水墨纷披,苍率潇洒。其晚年所绘的《富春山居图》,境界辽远开阔,雄秀苍莽,简洁清润,尺幅千里。山峰的用墨或浓或淡,都以干枯的笔触勾皴,远山、河渚用淡墨抹出,笔痕隐约可见,独具匠心。水纹先用浓墨枯笔勾勒,稍加淡墨复染,氤氲成趣。树木的枝干多用浓墨写出,树叶点染而成,或横,或竖,或斜,或直,干湿相兼,放眼望去,生机苍郁。这幅作品最能代表宋元山水审美的境界。元末倪瓒画山水,多构图平远,墨色清淡,轻重相生,常能用干而略涩的笔触,以折带皴、披麻皴展现远近,辅以横点作苔,皴擦渲染,显出层次。画面简练洒脱,似嫩实苍,体现着浅水遥岑的萧散简远,其山水多了隐逸的趣味,成为心灵的写照。
由此来看,有形的山水在眼中,可以“横看成岭侧成峰”;无形的山水在心中,可以“淡绿深青一万重”;艺术审美中的山水,则以有形存无形,以无形化有形,可以“欸乃一声山水绿”。这种经过情绪体验、理性思考和艺术创造之后的山水审美,是艺术创作的呈现,更是体现精神生活的方式。
(摘编自曹胜高《中国山水文化的审美》)材料二:
山水文化实为人们在城市中对自然的精神回归。20世纪末钱学森先生提出“山水城市”的概念,将山水文化融于城市发展。钱老在给吴良镛先生的信中提到:“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社会主义的中国能建造山水城市的居民区。”以古人山水文化为鉴,将其观念精髓融入城市发展与建设中,在设计理念、空间布局、材料选用等方面借鉴古人山水文化中的理念,能够创造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特别是在对自然的认知上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这种差异直接影响了两种文化在各自文学艺术领域的发展方向,而山水文化孕育着我国“天地有大美”的审美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因此,山水文化不仅体现了一种人、自然、社会发展的可持续理念,更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文化回归。
如今,城市建设中反映出的一系列问题开始让人们反思城市发展的方向,山水城市的提出成为立足传统文化探索城市发展模式的共识。山水城市的这一核心精神,传承了我国山水文化的思想内涵,在山水城市发展探索的道路上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优秀案例。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象山校区是开放式的校园,整个校区建筑的布局与自然环境和谐相依;另外,设计者基于象山原有的、自发性的山地建筑聚落形态,建立一个以“回”字为基点的场所模式。“回”即合院,从此出发将所有校园建筑以“回”字的某种削减作为平面布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空间布局。在材料使用上返璞归真,以当地材料为基础,朴素的砖墙、石墙、夯土墙、水泥抹灰本色墙,采用简单的砌筑方式,体现人们在长期与山水的共存中,发展出一种与自然共生的基本智慧与当地的人文精神。对建筑细节与建筑材料可再生的运用更是体现了“道法自然”的理念,使中国传统的建筑思想具有了新的生命力,成为将山水文化融入本土建筑设计,又不失现代感的优秀典范。从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的深刻感悟,作品中表现了山水画的意境、人文与大自然的对话、传统手工艺与建筑的巧妙融合。
(摘编自张茜、曹磊《中国山水文化的哲学蕴涵探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维能将经过艺术想象后的山水景致中最有趣味、最有美感的景物组合起来,形成超越客观山水之长的情思意味。
B.在北宋画家郭熙看来,各种看似杂乱无章的远近、高低等山水物象经过画家艺术提纯,脱离了自然,充满艺术想象。
C.在当今城市的发展与建设中,我们可以有意把山水文化融于其中,这将会有利于创造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
D.在对自然的认知上,中西方文化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而城市发展秉承中国山水文化,会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维在《山水论》中告诉我们,只要把握住不同时间下山水色彩的差异,我们就能发现山水中特有的美感。
B.黄公望的创作深受董源、巨然用墨技法的影响。从《富春山居图》可以发现,“浓墨”构成其画作主要特色。
C.“山禽拂席起,溪水入庭流”一句中所描述的情形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合院相似,也体现出“天人合一”的理念。
D.象山校区的建筑材料以当地材料为基础,其建筑砌筑方式简单,从中可发现中西建筑思想之间新的融合和渗透。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建筑中“道法自然”理念的一项是
A.楼阁亭宇,乃山水之眉目也。苏轼在《涵虚亭》中亦提到:“唯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
B.“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C.北京故宫的中轴线向南北延伸,使南面的正阳门、永定门和北面的钟鼓楼同在一条中轴线上。
D.我国的古建筑,无论是民宅还是衙署、宫殿,外部都是用高墙封闭,仅留少数门以供出入。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绘画创作中,画家怎样才能获得“山水之趣”?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组卷:3引用:5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亚(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长安五时辰
郑俊甫
午时。
李丙扒完最后一口饭,抹了把汗,冲两个助手挥了下手,然后大步朝后院走去。李丙要去开窖取冰。一个时辰前,杨府的差役上门通知,相国府晚上举办家宴,所有的储冰都要准时送达。
自接到通知的那一刻起,李丙的神经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半年了,属于李丙的时代终于开启了。半年前,三九天,飞雪连天。李丙第一次独自站在冰湖上,开始凿冰。冰湖位于大山深处,这里的水澄澈明净,凿出的冰晶莹剔透,能卖上好价钱。他要在湖里找到最厚最硬的冰,一块块切下来,切成一尺长、半尺宽、半尺厚的冰砖。大了,易碎;小了,浪费人工,还不易储存。
李丙生于储冰世家,祖上三代都以储冰为生。李丙的父亲也把这门手艺传给了李丙,经常把他带在身边。如果没有一年前凿冰场的那场意外,他现在应该还是跟在父亲的身后。那场意外带走了父亲,把他推到了台前。当时,他才19岁。
院子不大,四周筑着高高的围墙,围墙边遍植槐树,绿荫遮天蔽日。冰窖就在院子的中央,四四方方的土堆上,盖着一层厚厚的苇席,上面散着几片落叶。蝉声聒噪,正午的阳光因绿荫的遮挡,在园子里落下碎金似的斑点。
李丙和两个帮手在土堆边盘腿坐下。时辰已经算好,未时开挖,一个半时辰出冰,一个半时辰完成装车搬运,赶在戌时家宴开始前运到,一切刚好。一刻都早不得呀,三伏天,外头能热死个人。储冰一出窖,就开始融化,一滴一滴的水,就是一颗一颗的蚌珠、一粒一粒的金豆子。
李丙开始跟帮手唠叨,开窖和搬冰,看上去不过一件体力活儿,实际上处处都是技术。一着不慎,哗哗的钱就成了流水。好在帮手跟着李家已经干了好几年,熟门熟路。李丙抬头看天,一丝笑意爬上嘴角。
未时。
开挖。李丙几乎是跳起来的,挖窖的工具在细碎的阳光里闪出一道弧线。冰窖在阴凉的地下——深挖五米的一口圆井,井下南北两面掏出一米见方的洞,下面用新鲜苇席铺垫,用以藏冰。冰砖摞满后,上面覆盖稻糠、树叶等隔热材料,再盖一层草毡,草毡上面铺一层厚厚的黄土,最后再用土把整个圆井密实地封起来。像这种民间建的冰窖,一个夏天只能打开一次。所以需要提前预约买主,预约量攒够了,才会开窖放冰。
申时。
开挖进展得很顺利,五米深的窖井很快见了底。外面的马车上摆上了冰鉴,冰鉴张着口,急迫地候着出窖的冰砖。全是花梨木,仿竹编式样,大口小底,外观如斗。苇席轻轻揭开,一股冰凉之气喷薄而出。冰窖中汗流浃背的三个人深深吸了口气,几乎同时大喊起来,每个毛孔都饱胀着欢快的情绪。
酉时。
车装好了,送冰。李丙紧紧抓着马缰绳,步子迈得小心翼翼,生怕车子颠簸。两个助手护在两边,防着路人靠近。李丙记得小时候,自己就做过护车的差事。父亲说:“遇到人流熙攘的街道,要学会把身子变成人墙,隔开路人身上的热气,也让车子走得顺畅些。”拉储冰的马车对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虽然裹得严实,可那冷气是裹不住的。大人还好些,难缠的是孩子。只要有淘气的打一声呼哨,大家就会飞蛾似的扑过去,拼命要把冷气吸进肚里。遇到实在躲不过的,父亲也有办法,他会在身上揣几枚钱币,掏出来,冲孩子们晃一晃。等到他们巴巴地跟过来,父亲手一扬,将几枚钱币抛得到处都是。孩子们一窝蜂地去捡钱币,便离开了运冰的马车。
这一次还算顺利,马车稳稳地停在了相国府前。搬运冰鉴是差役的事,李丙要做的,是把冰砖摆成合适的样子。两个助手被拦在了门外,除了李丙,外人一律不准进去。以前,李丙跟着父亲,也是这样被拦在门外的。算起来,这也是李丙第一次迈进相府。
所有的冰鉴都摆在一个很大的亭子里,等待着主人的召唤。路上,李丙脑子里翻腾着无数冰砖的用途:切割成小块,含着吃;上面放果品、酒水,用以冰镇;最奢侈的,莫过于放置在客人手边,用来降温。最后才知道,整车的冰砖,都要从冰鉴里取出来,摞在亭子的一角,摆成一座冰山,形状已经有了模板。亭子的另外三角,已经摆上了三座大块的冰雕,冰雕上嵌着造型各异的花灯。亭子四周还点缀着花花草草,假山峰峦叠翠。
李丙的脑子一时木然,直到结束,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好了,窖藏半年的储冰,成了亭子一角冰冷的装饰。李丙看看脚下,还余两块冰砖。没等他开口,管家走过来,指指亭外一株海棠,轻描淡写地嘟囔了一句:“丢那儿吧。”
李丙迟疑了一下,像是没听清。管家抻着脖子呵斥道:“宴会马上就开始了,还不麻溜点儿!”
戌时。
走出相国府,李丙呆呆地靠着马车站着。相国府门前热闹起来,肥美的骏马晃人眼目。李丙听到了歌声,府内丝竹管弦之声此起彼伏。他忽然仰起头,打了一个响亮的喷嚏,把身边两个满头大汗的助手吓了一跳。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细节化地描写了接到任务的李丙扒饭、抹汗、冲两个助手挥手、大步朝后院走去的情形,营造了紧张郑重的氛围。
B.“自接到通知的那一刻起,李丙的神经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凸显了李丙因终于有机会参加相国府家宴而产生的激动之情。
C.文章景物描写精彩细致,清楚交代了冰窖所处的优美的环境,同时也表现了凿冰人在冰窖选址环节中的用心。
D.文章通过李丙跟帮手的唠叨这一情节,刻画了李丙的温和细心,他不仅熟练掌握开窖和搬冰技术,还能悉心教授助手。
(2)关于文中涉及李丙的父亲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丙跟随父亲学习了储冰手艺,使这一有祖传背景的储冰手艺后继有人。
B.父亲在凿冰场意外离世,使李丙不得不开始走到台前独立从事凿冰的行当。
C.父亲曾经对李丙的教导,显示他丰富的运冰经验,也表现了父亲的细心谨慎。
D.父亲讨厌那些难缠的孩子,为了驱赶他们,不得不将几枚钱币抛得到处都是。
(3)文章以时间为序展开情节叙述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走出相国府,李丙呆呆地靠着马车站着”,结合本句和文本内容谈谈你对李丙此时内心世界的理解。组卷:2引用:4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亚(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日本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嗅觉传感器,能够通过分析呼吸中的化合物来识别个体身份。在这个信息和技术的时代,生物识别认证是保护宝贵资产的重要方式。
研究人员解释说,人类气味是一种新的生物识别技术,使用个人独特的化学成分来确认“你是谁”。其中之一是经皮气体——从皮肤产生的化合物,但皮肤产生的挥发性化合物浓度很难让机器检测到。因此,研究小组转而研究是否①_____。事实上,人类的呼气已被用来识别一个人是否患有癌症、糖尿病,甚至新冠肺炎。
研究小组从分析受试者的呼吸开始,筛选可用于生物识别认证的化合物,共发现了28种可行的化合物。在此基础上,他们开发了一个有16个通道的嗅觉传感器阵列,每个通道都可识别特定范围的化合物。传感器数据随后被传递到机器学习系统中,分析每个人的呼吸组成,并以此区分个人的特征。研究人员用6个人的呼吸样本对该系统进行了测试,发现它识别出个人身份的平均准确率为97.8%。即使样本量增加到20人,这种高水平的准确率②______。
此次研究中他们要求受试者在测试前6小时禁食。下一步,他们将改进该技术,③_____。
(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老同学,忽然想问你一些有关秋天的事。
B.课间休息时间,你追我赶地嬉闹着的三个人怎么就打起来了呢?
C.在这次“希望杯”演讲比赛中,你获得了第一名。
D.生活中,你看到的不一定是事实,你以为的事实不一定是真相。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组卷:9引用:6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国经济学家泰勒•科文在《大停滞》中断言,人们已经摘完“所有低垂的果实”。现在博士读到30多岁才能完成系统内的知识串联,创造力已经丧失,很难再往上攀登为人类摘取科学高树上的果实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提出新理论的平均年龄,延迟6年。科学家做出伟大创新的平均年龄,增加了8年。
也有科学家认为,人类的基础科学研究并没有停滞不前,作为下一代运算核心的量子计算机正从设想变为现实,在它面前,传统计算机如同古代算盘。在更宏观的世界中,新一代太空望远镜已在2021年升空,比哈勃望远镜分辨率高出100倍。因此,我们也不必太悲观。
读完以上材料,你有哪些感想与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引用:3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