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2021年同步练习卷(3)
发布:2024/4/20 14:35:0
一、记一记
-
1.古代汉语以
组卷:1引用:1难度:0.8 -
2.古汉语里有五个声调:阴平、
组卷:0引用:1难度:0.8 -
3.词义演变的方式主要是
组卷:0引用:1难度:0.8 -
4.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有什么不同。
(1)其势必不敢留君
古义:
(2)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古义:
(3)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义:
(4)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古义:
(5)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古义:组卷:1引用:1难度:0.7 -
5.填一填。
古代汉语中表示“行走”的词因使用场合和方式不同而有区别:在室中慢步走叫“踱”,在堂上中步走叫“组卷:4引用:1难度:0.9 -
6.古人的称谓体系很复杂,一般总是对自己用谦称,对别人和长辈用敬称,对平辈和晚辈可以相对随意些。请看看下面这些称谓,说明它们分别用于什么人。
(1)仆,不才,不佞:
(2)小子,竖子:
(3)孤,孤家,寡人:
(4)子,夫子,先生:
(5)公,君,足下,丈,大人:组卷:7引用:2难度:0.7 -
7.理一理。
汉语的演变 内容 表现 说明 语音演变 声调的变化 古代汉语的入声调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已经消失,并入“平、上、去”等声调中 韵母的变化 古代汉语的韵母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带“-p/-t/-k”塞音尾的韵母都消失了,带“m”鼻音尾的韵母也消失了 词汇演变 词语的词形变化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 词语的消长变化 随着社会进步,出现了一大批新词语,同时一些旧词语退出词汇舞台,或者仅在复合词或成语中作为构词成分保留下来 词语的替换变化 现实中某类现象本身没有发生变化,而表达这类现象的词语发生了变化 词语的引申变化 词语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 语法演变 语序的变化 古代汉语中疑问句和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在现代汉语所有动宾结构中,宾语的典型位置都在动词之后 句式的变化 有些句式古今都有,但表现形式不同,如被动句;有些句式古代没有,后来才出现,如“把字句” 词类的变化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常常可以活用,而现代汉语中这些词类活用现象已经消失
(1)汉语语音演变表现在哪些方面?
(2)汉语词汇的发展和演变在哪些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
(3)什么叫词类活用?它有哪些类型?
(4)什么是句式?文言文的句式有哪些?组卷:0引用:1难度:0.7 -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②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组卷:648引用:62难度:0.5
三、古代诗歌阅读
-
24.阅读下面这组金诗,完成下列各题。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 金•元好问
其一 道旁僵卧满累囚,过去旃车似水流;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
其二 随营木佛贱于柴,大乐编钟满市排。虏掠几何君莫问,大船浑载汴京来。
其三 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
[注]①癸巳(1233)年四月,金都汴京陷落,蒙古大军入城劫掠;作者及其金朝官员被押送出京,于五月三日被裹胁北渡黄河,②累。通“缧”,捆绑囚犯的绳索。③旃车,安有毡篷的蒙古车。④大乐,即是郊庙社稷时的乐曲名。⑥龙沙,隆起如龙的沙漠地带。
(1)下列对这组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写了蒙古军队大肆烧杀,还将多来的不计其数的珍宝运往汴京的情景。
B.这组诗运用了借代、夸张、比喻等多种修辞,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C.三首诗伤时感事,诗人面对时局动荡、国破家亡的命运时,感情沉郁凝重。
D.三首诗写杜甫的“三吏三别”相似,都具有反映时代面貌的“诗史”特点。
(2)这三首诗分别从哪个方面谢了天下丧乱的情形,请做简要分析。组卷:5引用:4难度:0.6
四、语言文字运用
-
25.下面是某校毕业生写给母校80年校庆的贺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惊闻母校八十华诞,我百感交集!回想在母校生活和学习的那几年,老师和同学们都给了我兄弟般的鼓励和帮助!饮水思源,永难忘怀!敬爱的老师,我想再次倾听您那语重心长的教诲。祝愿各位恩师扬名杏林!祝愿莘莘学子们学业有成!组卷:4引用:9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