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皖豫名校联盟体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命脉,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
          从穿越千载、与先贤共话“强汉盛唐”,到根植传统优秀文化的网络文学远播海外;从在优秀文化中汲取文艺创作的情感价值,到将生活浸润于传统文……如今《上新了,故宫》《中国诗词大会》《只此青绿》等一批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艺术节目相继走红,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态势。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世代相传、源远流长。历经五千年更迭,任凭世间物转星移,我国传统优秀文化都能以最为温情的方式印在我们每个中国人心间,为我们伟大民族提供了自强不息的动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从先秦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元曲,从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传统优秀文化谱写着文艺发展的华章。在每次重大历史关头,文化总能及时触及国运之变,立时代之潮头,为伟大祖国鼓与呼。“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是我们民族与国家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而中华传统文化繁荣兴盛,文艺作品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离不开亿万儿女的守护与传承,同时也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相较于将中华传统文化留存在书本里、尘封于展柜中,乏人问津,我们要在当代语境下发扬传承传统文化,用现代话语方式提炼优秀传统文化意涵,让传统文化传承更富动态和生命力,吸引观众欣然向往之。
          而传承传统文化、繁荣文艺创作,就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活力,让其以新的形式展现出传统的美好。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艺的繁荣兴盛。坚定文化自信不是抱残守缺,而是要推陈出新,在不断创新形式和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突破自我,让传统文化以现代方式“活起来”,更好服务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文化需要继承也必须继承,文艺需要交融也必须交融,创作需要有活力也必须生机勃勃。”众多文艺.工作者要坚定文化信心和职业抱负,领悟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与文化艺术价值,创作更多体现中国风格的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优秀作品。以这些作品为窗口,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文化传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更好地向世界传递历史悠久、自信、现代的中国形象。
    (摘编自谢军《以高度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积淀了众多与当今时代产生深刻共鸣的独特智慧,与西方文化有着本质不同。正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解答人类问题的重要启示,因此具有了世界性、人类性的普遍属性,成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思想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天下为公”理念,为当代各国处理国家间关系、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了最基本的规范启示。与西方古代的城邦、王国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古就有超越国家范畴的天下观念。尽管中国古人讲的“天下”并非就是今天所谓的世界,也非一个实质性的疆域概念,而是一种关于文明、道德秩序的文化想象。“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承载着对美好世界的畅想,而“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则体现了中国构建和谐稳定国际关系的处世之道。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文化基因,当代中国才具有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大情怀、大视野,提出和模范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和合”理念,为推动全球公平正义,建立和平、合理的全球新秩序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智慧。古语云:“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些思想鲜明地呈现了中国理解世界的方式,其价值趋向正在于认为万物竞相生长而无须彼此伤害,体现了中国人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价值观念。此外,“天下兼爱而相治”“仁者,爱人”等传统文化价值,有助于当代世界各国人民不断开辟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消除国家间的不平等、改变南北差距等世界现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理念,为破解当今全球性生态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思想启发。“天人合一”的精髓展现的是物我之间的融会贯通,是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协调为统一体的价值理念。张载认为,“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传统文化一直主张“以道观之,物无贵贱”“民胞物与”。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为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难题,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解决方案。
    (摘编自孙亮《开掘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历史悠久,深深印在国人心中,成为个人克服困难走向成功最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B.文化在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每--次重大关头,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与国运变化、国家发展紧密相关。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包含许多能与当今时代产生共鸣的智慧,而成为整个人类社会共同的思想基础。
    D.与西方古代的城邦不同,中国古代的“天下”不仅指某个疆域,更是有关文明、道德秩序的文化想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上新了,故宫》《中国诗词大会》等艺术节目的走红,表明我国当前的文艺创作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等思想,为构建命运共同体,进而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提供了思想根基。
    C.“天下兼爱而相治”等文化价值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对消除当前世界范围内国家间的不平等、改变南北差距具有重要作用。
    D.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理念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有益启示。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不能证明材料二第二至四段所论观点的一项是
     

    A.以天下为己任
    B.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C.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D.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4)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了哪种论证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5)请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材料一相关内容,分析相关卫视和平台在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成功的原因。
          2021年,各省卫视和互联网视频平台的中秋晚会争奇斗艳。不同于往年,人们熟悉的流量面孔“失宠”,打铁花、刺绣、舞狮等传统文化元素变多了,“国潮”成为核心。各大媒体、平台纷纷通过实景体验、故事化表达、AI技术等来呈现传统文化内容。特别是河南卫视的节目融合了豫剧流水、越调乱弹等民乐元素,在《墨舞中秋帖》中将书法和舞蹈相融合,传达了东方的含蓄之美,符合大众审美心理,打造出一场场让观众耳目一新的视觉盛宴。

    组卷:5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遗嘱
    侯发山
          当林平接到三叔的电话,匆匆忙忙回到老家的时候,父亲已经没有了气息。其实,在他接到电话时,就知道父亲已经咽气了。当时,他还心说父亲这下可以不受罪了。
          林平踏进家门的时候,院子里来了不少人,有认识的,有不认识的。林平知道,他们是来帮忙的。看到眼前情景,林平有点歉疚。在乡下,无论哪一家办白事,还是喜事,不用主家叫,乡亲们都会主动前来帮忙。这,似乎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平时老家乡亲们办事,父亲不忘给他打电话,可他总说忙,从没有回来过。难道自己真的是忙?现在想想,其实很多时候自己是能够回来的。
          看到林平,三叔紧走两步迎上前来,又看了看他身后,说,就你一个人回来了?听三叔的口气,有责备的意思在里边。
          林平忙解释说,三叔,乐乐上午考试,下午玉梅跟乐乐一起回来。
          反正人已经没气了,不争这一时半会儿。三叔的表情很漠然。
          林平不知道该怎么接三叔的话,他扭头看到父亲身上盖着一个褪了色的旧床单。
          三叔并不是林平的亲三叔,是父亲的老邻居。这么多年来,自己从未真正关心过父亲的穿衣打扮。在他的印象中,就给父亲买过一顶帽子,一件棉衣,还有一双拖鞋。林平慢慢走上前去,抖着手缓缓揭开了盖在父亲身上的床单。父亲一改往日胡子拉碴的形象,颧骨高耸,眼睛紧闭,嘴巴大张着,似乎还有话要交代。
          林平从未认真端详过父亲。细究起来,不是没有时间,是自己从未真正关心过父亲。此刻,他仔细打量着父亲:花白相间的头发,刀划过似的皱纹……林平觉得熟悉而又陌生。
          爹,您为什么不写点只言片语留给我呢?有这想法后,林平马上觉得有点苛刻父亲了。乡下人,哪个写过遗嘱?斗大的字识不了几个,常年不捏笔,字又写得歪歪扭扭,像蚯蚓爬。特别是父亲,老实巴交的,更不会写遗书。
          记得刚参加工作那年,有一天,大中午的,自己跟几个朋友正要去酒店喝酒,父亲风尘仆仆来了。他从随身背的布袋里掏出两个鸡蛋。身边的同事还偷偷捂着嘴笑。林平很生气,爹,您这是干什么?父亲用袖子擦了一把头上的汗,说,今天是你的生日,给你煮的鸡蛋……
          三婶捅了捅林平,悄声说道,小平,哭啊。
          办丧事,要的就是哭声。林平没有兄弟姊妹,他不哭没人会哭的。母亲死得早,是父亲把他拉扯大的。后来,为了供林平上学,父亲走村串巷捡破烂。林平学习很刻苦,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读到了大学。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城里……农忙时,林平有时回不来,都是父亲一个人忙活。父亲是个种庄稼的好手,春种秋收、犁地扬场样样精通。上个月还打电话,说豆角、茄子都长成了,鸡蛋也攒够了一罐,让他回去拿……怎么事先没有一点征兆,说走就走了呢?
          父亲在村里口碑很好,谁家有个大小事,不用人家请,他就跑去了。主家有多少客,该买多少菜,父亲一琢磨就有了。既让客人满意,也让主家撑足了面子……父亲每次赶集回来,都要捎一些水果糖,一进村见人就分,不管大人还是小孩,每人两颗。
          以后小平就再也吃不到大哥种的菜了。三婶自言自语说了一句,而后重重地叹了口气。
          三婶说的大哥就是林平的父亲。想起父亲的点点滴滴,林平眼里的泪越聚越多,终于唏嘘有声地哭起来。
          在林平哭的时候,三叔安排帮忙的人,谁谁去挖坟墓,谁谁去垒灶台,……办一场丧事需要很多细节,不亚于美国总统选举,一点安排不到就要出纰漏。
          等到林平哭足哭够,停住不哭了,三叔才从灵前拉起林平,说,入土为安,还是议议咋办后事吧。林平怔了一下,三叔,我没经过这事,您做主办吧。
          三叔忽然想起什么似的,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条。你爹都铺排好了,你再看看有啥补充的没有。
          林平接过一看,字迹写得歪歪扭扭,但还能看清,看得出一笔一画还是很认真写的:
          小平,我的饭量越来越少,我不敢上医院,上医院又得花钱。再说,花钱也治不好,我的病我知道。知道你忙,也没给你打电话。我感觉在世的日子不多了,还是把丧事考虑一下吧,省得到时你着急……若是每年清明节回不来,就在十字街头,对着老家的方向,烧烧纸,磕磕头就中。
          是父亲写的!父亲没有多少文化,写这张纸条不知道花费了多长时间。看来,父亲在走前就把一切事宜安排好了。三叔又甩给林平一个鼓囊囊的方便面袋子,上面的图案都看不清了,看来是有些年头了。
          林平接过来,打开一看都是皱巴巴的钱,各种面值的都有。
          三叔说,我们已经查过了,两万八千七百六十五元四角。
          林平抖了抖手里的方便面袋子,说,三叔,这是谁的?
          三叔叹了口气,说,在你爹的枕头下发现的,应该是他的,这张条子是跟钱放在一起的。
    “啪嗒”一声,林平手里的塑料袋掉到了地上,如同砸在了他的心上。他裂开嘴呜嗬呜嗬地哭开了,越哭声音越大。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林平家乡,无论谁家有了喜事、白事,乡亲们都会前来帮忙,这似乎成为当地人约定俗成的规矩,从中则可见民风之淳朴。
    B.当林平解释自己一个人回来奔丧的原因后,文章说“三叔的表情很漠然”,其中蕴含了三叔对林平这一行为的不满。
    C.母亲去世后,全家的负担都落在父亲身上,林平也比较懂事,学习刻苦努力,一步步考上大学,最终留在了城里。
    D.父亲的病越来越重,因怕花钱不愿去医院,却给不知孝道的儿子留下两万多存款,让父亲这一形象充满悲剧性。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写得歪歪扭扭,像蚯蚓爬”将不识几个字的乡下人写的字比喻为“蚯蚓爬”,生动贴切,又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
    B.该篇小说主要写到“父亲”“林平”“三叔”等人物,人物关系比较明晰,故事情节也相对简单,但却含意深刻,引人深思。
    C.从前文林平希望看到父亲的“只言片语”,到最后看到父亲的“遗嘱”,情节连贯,可见“遗嘱”是小说的线索,贯穿了全文。
    D.“办一场丧事需要很多细节,不亚于美国总统选举”,以近似戏谑的口吻表现农村人对置办丧事的重视,语言在质朴中略带诙谐。
    (3)文章在顺叙中插入父亲生前的有关内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小说是如何刻画父亲这一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组卷:7引用:2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到生活中就是一餐一食。从“粮食”到“食物”再到“大食物观”,这是一个观念的转变,也是①
     
    。这一观念创新要求我们尽快从传统的粮食观中走出来,通过科学构建“大食物观”,让粮食安全更稳固、让食物营养更全面、让食物生产更低碳、食品科技更未来、“食育”教育更普及。而筑牢粮食安全是树立“大食物观”的基石,树立“大食物观”首先要关注三个问题:
          近年来耕地乱象仍屡禁不止,必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同时要解决好耕地以次充好、以差补优问题,把土地用好养好。
          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核心产业,虽然我国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但在一些品种、领域中仍存在②
     
    ,我们必须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抓好种业创新,实现种源自主可控,把农业“芯片”紧紧掌握在自己手里。
          当前,老百姓的食物需求③
     
    ,要以“大食物观”来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因此,要积极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食物,全方位开发食物资源。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请分别概括2-4段的主要内容,每个不超过8个字。

    组卷:0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孙犁的《荷花淀》到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从慷慨就义的刘胡兰到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革命年代的英雄故事总能使我们心潮澎湃,热血沸腾。2022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6周年,从1934年10月起,红军三大主力持续2年、转战14个省,创造了气吞山河的长征精神。当前,同学们正在学习的部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也特意加入了红色革命文化研习单元。
          了解历史,才能看得更远;永葆初心,才能行稳致远。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中,同学们更应珍惜这笔历史财富,用“红色”激情拥抱时代,走好新的长征路。
          复兴中学团委计划在高一年级开展以“弘扬红色革命文化(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活动。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5引用:3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