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高二(上)联考语文试卷(10月份)
发布:2024/9/13 2:0:8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和墨家都把爱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并由此产生了与道家、法家的学术分野。什么是爱?如何爱?儒家与墨家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回答充分展示了各自不同的思想旨趣和理论特色。简言之,儒家之爱的基本范畴是仁,仁的基本内涵是“爱人”;墨家之爱的基本范畴是兼爱,兼爱的基本含义是“兼相爱”。
同样是对爱的渴望和呼唤,孔孟与墨子的出发点和主观动机判然分明。仁的理论初衷是道德之完善,兼爱的立言宗旨则是功利之追逐。
泾渭分明的主观动机和理论初衷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儒家与墨家之爱的思想内涵和心理机制之别。
儒家强调“爱有等差”,注重分别是爱人的基本原则。在孔子关于仁的论述中,当作为思想内涵、内心情感和道德观念的仁转化为外在形式和道德行为的礼时,必须做到尊卑有等、亲疏有别、长幼有序,以期整个社会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的状态。为了凸显被爱者与爱者的名分和把握爱的分寸,孟子把仁者爱人的等差原则概括为“亲亲”“仁民”和“爱物”三个等级,进而强调其先后、本末之分,其间的秩序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孔孟之仁的等差原则决定了其心理机制崇奉先后、远近和厚薄之别。对于仁的逻辑结构,有子言;“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孔子所讲的仁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然后将心比心,由己及人,推广到爱别人之亲。于是,孟子宣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在仁之爱人的心理机制上,儒家试图从家庭关系入手由点到面、由近达远、由己及人,达到由爱已之亲、再爱路人乃至爱天下人的目的。这正如孟子所说:“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孟子•尽心下》)这再次印证了仁之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的行为路线和逻辑思路。其实,孟子所讲的亲亲、仁民和爱物是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更是血缘上的亲疏关系和情感上的厚薄关系。
墨子兼爱要求“兼爱天下之人”,并且在向天下之人施予爱时,“兼以易别”:平等地、一视同仁地,同时地加以对待,这里,不仅没有了大国与小国、大家与小家的对峙,而且没有了君与臣、贵与贱、上与下、尊与卑的区分,更没有了强与弱、父与子、众与寡、诈与愚的差异,一旦达到这种境界,便可断绝尊卑、长幼、厚薄和亲疏,不仅可以同时兼爱天下之人,而且平等地兼爱天下之人。
兼爱的平等、同时之内涵预示了其心理机制必然是超越尊卑、贵贱、人我之别的平面铺开。事实果真如此。墨子强调,在给予和承受爱时,人与人之间关系平等。这种平等关系表现为时间和心理上的同时而无先后、本末之分,同时表现为空间和效果上的互动而无强权特权。兼爱的平等原则不仅体现在动机上,而且体现在效果上。首先,从动机来看,兼爱并非“无私的奉献”,兼爱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爱,为此,必须首先去爱他人。墨子断言:“即必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先王之所书《大雅》曰:‘无言而不仇,无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墨子•兼爱下》)这清楚地表明,兼爱绝不是无偿的,我之所以爱利天下之人,就是为了收获天下人爱我利我之效。其次,从效果来看,只有“兼相爱”才能达到“交相利”的目的。墨子认为,人与人之间是互动的,并称之为“所染”。在这种关系中,要想获取别人的爱,必须先给予别人爱;你先给予他人爱,他人也会以爱来回报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墨子写道:“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墨子•兼爱中》
(魏义霞《“兼以易别”——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比较》,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墨二家虽然都注重用爱来处理人际关系,但它们的初衷与主观动机是相同的。
B.“礼”是“仁”的外化,“礼”要遵循等差原则,否则难以构建稳定的社会结构。
C.仁的逻辑结构不仅体现在时间的不同上,而且还体现在血缘和情感的远近亲疏上。
D.“兼爱”虽然是有偿的,但它看重平等、同时,此内涵预示了其心理机制必然是超越尊卑、贵贱、人我之别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分别论证了儒家和墨家关于“爱”的思想内涵和心理机制,并指出两派学说有同有异,异中有同。
B.孔子认为需辨清尊卑、亲疏、长幼之别才能论“爱”,孟子则以三个等级强化人与人之间的等差之爱。
C.与儒家相比,墨家学说强调功利的无区别之爱,爱人是为了得到他人回馈,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爱。
D.孟子所讲的亲亲、仁民和爱物是空间上的远近关系,更是血缘上的亲疏关系和情感上的厚薄关系。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墨子“兼爱”观点的一项是
A.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B.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C.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同身,恶施不慈?
D.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4)引用论证是一种常见且典型的论证方法,请结合文中画线句子简要分析其作用。
(5)习近平总书记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请结合本文,分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依据并简要阐述。组卷:7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橘子园主人和一个老水手
沈从文 记称“洞庭多橘柚”,橘柚生产地方,实在洞庭湖西南,沅水流域上游各支流,尤以辰河中部最多最好。树不甚高,终年绿叶浓翠。仲夏开花,花白而小,香馥醉人。九月降霜后,缀系在枝头间果实,被严霜侵染,丹朱明黄,耀人眼目,远望但见一片光明。
两千年前楚国逐臣屈原,乘了小小白木船,沿沅水上溯,一定见过这种橘子树林,方写出那篇《橘颂》。两千年来这地方的人和树,都还依然寄生在沿河两岸土地上,在日光雨雪四季交替中,衰老的死去,复入于土,新生的长成,自土中茁起。
辰河是沅水支流,在辰溪县城北岸和沅水汇流。吕家坪离辰溪县约一百四十里,算得是辰河中部一个腰站。既然是个小小水码头,情形也就和其他码头差不多,辰河上游两岸出产的竹、麻与别的农产物,用船装运下行,煤油、纸烟和罐头洋货,用船装运上行,多得把船只停靠在这个地方上“覆查税”。既有省里委派来的收税官吏在此落脚,上下行船只停泊多,因此村镇相当大,市面相当繁荣。
吕家坪虽俨然一个小商埠,但隔河临近数里,几个小村落中情形,可就完全不同了。这些地方照例把一切乡村景象好好保留下来,吕家坪所有,竟仿佛对之毫无影响。人情风俗都简直不相同。即如橘园中摘橘子时,过路人口渴吃橘子在村子里可不必花钱,一到吕家坪镇上,便是极酸的狗矢柑,虽并不值钱,也有老妇人守在渡口发卖了。
萝卜溪是吕家坪附近一个较富足的村子。萝卜溪人以种瓜种菜种橘子为业,村中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一片不大不小的橘园,就中橘园既广大,家道又殷实,在当地首屈一指的,应分得数滕长顺。
滕长顺原来同本地许多人一样,年青时两手空空的,在人家船上做短程水手,吃水上饭。因为年纪青,手脚灵便,对待主顾又诚实可靠,所以三五年后就发了旺,增大了船只,先是作水手,后来掌舵把子,再后来且作了大船主。成家讨媳妇,两夫妇强健麻俐的四只手不断的作,积下的钱便越来越多。这个人于是记起两句老话:“人要落脚,树要生根。”两夫妇商量了一阵,又问卜打卦了几回,才决心在萝卜溪落脚,买了一块橘园,一栋房子。当家的依然还在沅水流域弄船,妇人就带孩子留在家里管理田园,养猪养鸡。
自从民国以来,二十年中沅水流域不知经过几十次大小内战,许多人的水上事业,在内战时被拉船、封船、派捐、捉伕,全毁了。世界老在变,这个人却一面由于气运,一面由于才能,在种种变故里,不特发了家,而且发了人。妇人为他一共养了两个男孩、三个女孩,到现在,孩子已长大成人。
这一家人都俨然无宗教信仰,但观音生日、财神生日、药王生日,以及一切传说中的神佛生日,却从俗敬香或吃斋,出份子给当地办会首事人。一切农村社会传统的节会与禁忌,都遵守奉行,十分虔敬。正月里出行,必选个良辰吉日。惊蛰节,必从俗做荞粑吃。寒食清明必上坟。端午必包裹粽子,门户上悬一束蒲艾,于五月五日午时造五毒八宝膏药,配六一散、痧药。全家喝过雄黄酒后,便换好了新衣服,上吕家坪去看赛船。七月中元节,作佛事有盂兰盆会,必为亡人祖宗远亲近戚焚烧纸钱,用锡箔折金银锞子,且作荷花灯放到河中漂去。八月敬月亮,一家人团聚赏月。九月重阳登高,必用紫芽姜焖鸭子野餐。冬天冬蛰,在门限边用石灰撒成弓形,射杀百虫。……总之,凡事从俗,并遵照书上所有办理,毫不苟且,从应有情景中,一家人得到节日的解放欢乐和忌日的严肃心境。
然而这小地方正如别的世界一样,正常的如粮赋、粮赋附加捐、保安附加捐,不定期而照例无可避免的如驻防军借款、派粮、派捐、派夫役,总而言之,世界既然老在变,变来变去,轮到乡下人还只是出钱。
明白世界在变,且用气运来解释这在变动中临到本人必然的忧患,另外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在枫木坳上坐坳守祠堂的老水手。这个人的身世如一个故事,命运恰与陆地生根的滕长顺两相对照。对于这个人,老同乡一望而知这十余年来在外面生活是不甚得意的。头发业已花白,一只手似乎扭坏了,面貌萎悴,背上的包袱小小的。滕长顺原来和他同样驾船吃水上饭,现在看看这个远房老宗兄铩羽回来,象是已经倦于风浪,人既无儿无女,无可依靠,年纪又将近六十,因此向他提议:“老大爷,我看你做水鸭子也实在够累了,年纪不少了,倒不如歇下来,爽性到我家里去住,粗茶淡饭总有一口。”
老水手眯着小眼睛看定了长顺,摇摇那只扭坏了的臂膊,叹一口气,笑将起来。当天就背了那个小小包袱,和长顺回到萝卜溪的橘子园。
当地姓滕宗族多,一起了家,总得把一部分花在祠堂庙宇方面去,为祖宗增光,儿孙积福,并表扬个人手足勤俭的榜样。其时有个开油坊起家的滕姓寡妇,出了一笔钱,把整个枫树坳山头空地买来,在坳上造了座祠堂。祠堂造好后要个年纪大的看守,长顺为老水手说了句好话,因此这老水手就成了枫树坳上坐坳守祠堂人。
(摘编自沈从文《长河》)(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善于捕捉颜色气味来描写自然景观。写橘子“丹朱明黄”,橘花“香馥醉人”,寥寥几笔绘出如诗如画的湘西风景。
B.小说提到两千年前被逐而经过此地的屈原,既是在强调此地悠久的历史,又是在借屈原的不幸命运,暗示小说的悲剧结局。
C.小说中覆查税、粮赋、派捐、派夫役等赋税征役名目众多,反映了特定时代湘西地区的反动统治者对百姓的剥削和压迫。
D.作者歌颂传统湘西社会朴实、勤劳、和平的人情美,却又担忧这美好的一切终将在时代巨变的冲击下消失无踪。
(2)以《乡土中国》的社会学角度解读本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差序格局社会中,人们对待熟人和陌生人有差别。过路人在村里摘橘子吃不必花钱,但到镇上要吃橘子只能买卖。
B.乡土社会中人们依附土地为生,与土地密不可分。所以长顺做水上生意攒下家财后,必要买田地落脚,安家立业。
C.乡土社会中人们自觉遵循传统,因而长顺一家虽无宗教信仰,却虔敬谨严地奉行一年中所有时令节日的习俗规定。
D.人情网络中的熟人之间讲交情,互帮助。老水手飘零半生回乡,长顺不仅请他住进自己家,后又推荐他做守祠人。
(3)沈从文曾自述《长河》是“写这个地方一些平凡人物生活上的‘常’与‘变’”。请结合文本分析何为“常”与“变”。
(4)与《边城》一样,《长河》也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散文化小说。请结合文本赏析这一艺术特色。组卷:53引用:10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4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一簇红艳艳的杜鹃花从高大的老松上旁枝逸出,各色的绿色植物衬着它,可谓(烘云托月)。我不清楚,周围杂树丛生,藤蔓交错,它要经过多少的阻碍才能跃上这苍劲、伟岸的老松?它不顾一切地攀援而上,是为了照亮这茫茫群山,照亮这一路追寻的脚步吗?是的,它熠熠生辉,光彩夺目,你不由地被它牵引着,不由地为它心驰神往!
看着这一株昂然绽放的杜鹃,我不禁想起在井冈山黄洋界看到的那高高矗立的石碑,上面刻着毛泽东同志龙飞凤舞的八个大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年,革命的火种就是从井冈山上传播出去,传遍神州大地,并且熊熊燃烧起来,形成了不可阻挡的力量,照亮了万里河山。
这一枝红艳艳的杜鹃,并不因游人的驻足或惊叹而改变姿态,它依然那么静静地燃烧着。最深最美的情愫,在它的花蕊叶尖上流淌着。井冈山杜鹃,静静绽放着,已经唱成一首歌;它为生命歌唱,为自由歌唱,为胜利歌唱!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几点钟?”米考伯先生问道,“我可以——”“八点钟左右吧。”昆宁先生回答。(《大卫•科波菲尔》)
B.夜空沉寂灯光传递着一个信念——只要心中有光,世界就有希望。(《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C.经济关系不管受到——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D.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荷花淀》)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分析并说明其表达效果。
(3)请结合材料中“杜鹃”的内涵,补写下面这首小诗。
恍惚中,
这一株杜鹃,
化作了汩汩流淌的源泉,
①____,
化作了熠熠生辉的灯盏。
这一株株杜鹃,
汇成了奔流千里的波澜,
汇成了凌云直上的烽烟,
②____。
把井冈山的火种带下山,
把井冈山的精神带下山,
……组卷:2引用:3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回顾十二年来的学习历程,语文学习一直陪伴我们成长。语文课本上那些发散着智慧光芒的句子,已渐渐融进我们的血脉,不断滋育着我们的精神,并将让我们受益终生。下面这些句子,你是不是倍感亲切?请根据下面的情境作文。
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⑤“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⑧“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⑨“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海明威《老人与海》)
⑩“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情境:选择以上名言中的二到三个,深入分析其内涵,辨明其关系,并以它们作为立意基础,联系现实,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7引用:3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