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伊春市伊美二中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9年11月22日,美国个别人在接受“福克斯之友”栏目访谈时,信口开河,“如果不是我,香港早在14分钟内就被灭了”。虽只寥寥数语,但荒诞得令人咋舌。从形式上看极为可笑;从内容上看,极为荒诞;从本质上看,极为恶劣。
形式上可笑,是因其习惯性地将正儿八经的事情,硬要降低到地产商人吹牛的程度。香港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如何处置香港问题,是中国政府的内政,任何国家,都不会用这种粗俗方式随性讨论乃至处置。
内容上荒诞,是因其显然对于香港暴徒以及正面处置暴动的香港警察的能力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认识和理解。被围在某高校的千余名暴徒,被香港警察稳健而专业地进行了集中处置。“一百万军队”“数千人死亡”,除了凸显其无能与无知外,完全是以随性状态“跑火车”。
本质上恶劣,是因其这种看似儿戏的问答背后,隐藏的认知是:中国就好像能够操控的木偶,什么事情,都要小心翼翼地看美国脸色行事。寥寥数语,恶劣程度,令人发指。
持续几个月的香港街头暴动,在中央政府坚定支持和指导下,在特区政府尤其是香港警察专业、克制、坚定、智慧、耐心地处置下,进入了新发展阶段。事情发展非常清楚,美国为代表的境外力量,勾连希望从损害香港、损害“一国两制”、损害中国国家核心利益中获利的败类,运用各种方式,煽动香港本地民众,用各种方式破坏香港本地秩序,努力挑衅北京底线,达成所谓“镇压”的画面和场景。
整体看,香港的事态发展,在中央政府的指挥坐镇下,通过坚定不移地在“一国两制”框架内,坚定支持特区政府平息暴乱,通过香港警察用血汗乃至生命的努力最终走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种发展过程,体现的是中央政府的坚定和理性,是对香港特区政府的坚定支持,是对香港警察的坚强信任。
(摘选自沈逸《在香港问题上碰瓷,是美国个别人拙劣的政治表演》)材料二:
香港法律界普遍认为香港普选的法理基础不是基本法,而是英国政府加入、后来被基本法承认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长期殖民教育使得香港部分精英以臣服的心态对西方世界全盘认同,丧失了对香港历史进程的客观判断力反思力和批判力。他们在自由、平等和民主这些文化价值上,认同香港属于英美西方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国的一部分。
从法律上看,香港回归意味着中央对香港拥有的主权从“主权权力”变成“主权行使”,意味着要将“一国”从一个历史文化的建构变成法律主权的建构,使其在contry与state之间尽可能多地增加state的要素,这恰恰是基本法重要意义所在。
中央恢复行使主权意味着香港必然要经历“去殖民化”的阵痛,即在一定程度上抹去英国在香港统治时在港人心中留下的印迹;同时中国在香港行使主权的过程中,必然要在香港人心灵上烙下新的印迹,逐步建立香港人的国家认同,这无疑是痛苦的过程。
香港回归以来的政治纷争,无论人大释法、二十三条立法,还是政制发展问题,都触及了香港的“去殖民化”问题,触及香港的国家主权建构,触及香港灵魂深处的政治认同。在香港未完成“去殖民化”之前,或者说香港的国家认同没有确立之前,香港政制发展不可避免地会陷入国家建构的难题中。
香港政制发展就是如何规定普选行政长官和立法会的问题。中央坚持的是英国自由主义的政治传统,主张循序渐进地发展民主,最终达至普选;而香港反对派则继承了彭定康推动的法国大革命式的自由主义传统,主张立即实行最彻底、最开放的民主普选。
在香港民主普选问题上,中央与香港反对派的分歧是“稳健民主派”和“激进民主派”的区别,是中央主权之下地方政府的民主和不考虑中央主权的独立政治实体的民主的区别,而绝非“专制”与“民主”的区别。
在“后冷战时期”的全球意识形态较量中,由于香港反对派及其背后的西方世界掌握民主话语”的定义权和主导权,它们出于政治策略的考虑,将这种民主发展的速度和方式上的分歧转化为“民主”与“专制”的分歧。
由此,香港政制发展问题在“民主派”的话语中就被建构为“中央VS香港”和“专制VS民主”的问题。而香港反对派的这种话语建构策略,不仅成功地将中央置于政治上的不利地位,而且也遮蔽了自己在国家认同问题上面临的首先困境,因为香港政制发展问题表面上是民主化问题,其实质上则是香港繁荣稳定的国家主权建构问题,前者涉及香港内部如何应对“民粹主义”,后者则涉及民主化的香港是否挑战中央主权从而影响香港的稳定。
(摘编自强世功《中央与香港反对派的真正分歧是什么?》)材料三:
当前香港面临的根本不是所谓人权和民主问题,而是尽快止暴制乱、恢复秩序、维护法治的问题。面对有组织有预谋的肆意纵火、打砸商铺、暴力袭警等严重犯罪,任何法治社会都无法容忍;面对火烧老人、胁迫幼童、暴打孕妇等残暴行为,任何有良知的人都会义愤填膺。然而,美国一些政客面对血腥和残暴,泯灭人性,不断为暴力犯罪分子撑腰打气,伪善冷血溢于言表。香港秩序越乱,他们越起动;香港暴力越多,他们越亢奋,他们的祸心就是盼着香港乱下去,成为他们手中阻遏中国发展的一张牌。
为了达到反中乱港目的,美国一些政客跳将出来、公开宣称激进示威者的行为“激励了全世界”,美化暴力行径是“美丽的风景线”,这种赤膊上阵的煽动怂恿,不仅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也再次让全世界看到,什么是赤裸裸的霸权行径,什么叫毫无底线的双重标准。过去几十年间,为了谋取地缘政治利益、维持全球霸主地位,他们打着“人权”“民主”的幌子,在世界各地制造骚乱、挑起“颜色革命”,留下了一个个动乱不止、满目疮痍的烂摊子,把当事国推入泥潭,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
(摘编自人民日报《利用香港遏制中国发展是白日做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个别人看似儿戏的信口开河,随性地讨论乃至处置香港这样重大的话题,丝毫体现不出政治家的基本素养。
B.在文化价值和政治认同上,香港部分精英内心中其实更认同英国美国这样的“国”,而不是中国这个“国”。
C.香港反对派其背后的西方世界,认为中央政府是专制政权,所以不主张香港立即实行最彻底开放的普选。
D.香港当前面临的难题,是尽快止暴制乱、恢复秩序、维护法治的问题,不是所谓的人权和民主问题。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个别人无知也无能,既不了解香港暴徒的实质,对香港警察的能力又没有清晰的认知,致其回答内容荒诞。
B.香港精英中的败类,勾结英、美等境外力量,煽动香港民众,破坏香港秩序,损害中国国家核心利益,从而从中牟利。
C.基本法的意义在于,使“一国”在contry与state之间尽可能多地增加state的要素,建构法律主权,落实“主权行使”。
D.中国恢复在香港主权要逐渐建立香港人的国家认同,必然在香港人心灵上烙下新的印迹,就会消弭“去殖民化”的阵痛。
(3)下列说法中,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香港精英阶层中普遍存在的对西方民主的认同,无疑是中国近代历史悲情中最令人伤感的一页。
B.有组织有预谋的肆意纵火、打砸商铺、暴力袭警等严重犯罪,是任何法治社会都无法容忍的。
C.在部分香港精英心目中的“一国”概念,仅仅是一个空洞符号,缺乏实质的政治内容,不是真正意义的“一国两制”。
D.在“爱国”问题上,部分香港精英爱的是祖国的河山和历史文化,而不是包含国家主权在内的政治实体。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三则材料谈论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组卷:19引用:4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黄 河
周立波
二十一日,部队陆续到了黄河边上。这就是历代诗人最爱歌颂的黄河,这就是音乐家冼星海同志在《黄河大合唱》里谱出了澎湃之声的黄河。
万道灿烂的阳光之下,黄河里面的无数冰雪的团块射出明亮的反光。这些冰雪的大块,浮泛在黄浊的水浪里,迅急地奔流。它们互相冲击着,发出嚓嚓的声音。
等待渡河的时候,我到镇上去找开水喝,和老百姓聊天。他们说,原先这里的房子要多些。日本鬼子几次打到了河东,毁了这里好多民房。依靠八路军英勇的守卫,鬼子从来没有渡过河来。我们和鬼子只隔一条水,但是陕甘宁边区始终是一块干净的土地,从来没有被日寇践踏。今天正在渡河东去的王震将军的部队里,就有好多保卫黄河的英雄。
我们挨次下了船。每船水手十一人,船一解缆,水手使劲地荡桨,大声地呼喊。那是一种粗犷的吼声,声音那么大,竟至超越了风声和波浪冲激船头的声音。到了中流,船不停地起落,并且一直往下流。水手们使尽力量摇桨,使尽一切力量呼吼。这是人和自然斗争的雄伟的场面。河风吹着,我们穿着大衣。还冷得发额。水手们只穿着单衣。脸上的汗竟像雨点一样滴落。
到了河东的沙滩上,王首道同志站在那里遥望着河西,有一刻钟之久,不肯走开。我们已经离开陕甘宁边区了。王震同志还没有过来。他正在西岸指挥队伍,分拨船只。
我们沿着黄河走了十里路。才转入东边的山路。在河边看见的第一间房子的砖墙上。写着“时刻准备反扫荡。坚决保卫抗日民,主根据地”。我记起了早晨在螅蜊峪看见有一堵墙上写着:“展开赵占魁运动,发展手工业。”隔一条黄河,一边是生产运动,一边是对敌斗争。
在河边,我们碰见了两个农民。他们都穿着蓝布棉衣和白布棉裤,头上挽着干净的白毛巾。其中一位提着一个大型手榴弹,另外一位腰间插着一支土造的手枪。这是民兵。提着大手榴弹的小伙子,仔细打量了我们的制服和武器,小声地对同伴说:“咱们的人。”我们要他们带路,他们十分高兴地走在前面,并且告诉我们,这里是临南县界。这里的民兵都会使用地雷,每个村庄的大路和小路都挖了雷坑。敌人一出来。地雷就埋好。我们经过的村庄。果然到处有雷坑。民,兵送了我们十来里路,我们怕走得远了,耽误了他们自己的事情,请他们回去。但不料他们回去以后,我们碰到了一点麻烦。
我们经过一个名叫马塔的山村时,突然被一群孩子包围了。他们手执红缨枪,不让我们走,索看路条。我们说:“咱们是八路军,从河西来的,没有带路条。”一个为首的孩子说;“你们是八路军,咱们欢迎。可是八路军也,得有路条。”我们又告诉他:“你们的民兵哥儿还送了我们一程,刚走。”他说:“咱不管,只要路条看一看。”我们被阻拦着,幸亏村里出来一个人,问什么事,知道我们是从河西来的八路军以后,他叫孩子们赶快让开路,让我们前进。
一路上,我们赞赏着村民组织的严密,有着这样的人民组织的地方,敌人是不容易逞凶的。我们走了五十五里路,到了临南县府所在地刘家会。县政府把镇上最好的房子腾出来,让给我们住。晚上,睡在炕上,我们谈起了今天在黄河岸上发生的一件事情——
张米贵是一大队的战士,参加八路军已经有七年。他母亲听说儿子要经过家门,就拄着一根拐杖,来到黄河边上,等了三天,真就看见儿子了。她流眼泪,说不出话来。张米贵抱着枪伴着她坐了一会儿,要她好好地保重,并且说,自己会很快地回家。最后,他站起来说:“打日本鬼子,打那些反动派,是大事。娘,你回去吧。”于是,他赶快走开,怕她看见自己的眼睛。
就是这样,他别了母亲,赶上队伍,把一切经过报告了班长。从家门经过,他没有回家。
(摘编自《南下记》,有删改)文本二:
小品文很小,人家或以为它只配供人消遣,不能载道。我则以为除供人消遣外,还须载道,其寿命才能长久。不过道也有一个分别。假如我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未免太艰深了。小品文所载之道,应该是众人易于明白的道理。世间有不少长篇大论,因其太长太大,只有以读文章为职业的人才有工夫去读它。又因其说理复杂曲折,也只有以读文章为职业的人才能读得懂。很好的小品文,就形式说,第一个原则,当为短小。近来常见一些小品文,其开张白往往占一两百字,太不经济。不过经济之极,也足以使小品文丧失其文章之“文”。小品文毕竟是“文”章。虽极短小,内部仍可以有严密的组织,仍可以有起承转合。一句抽象之道理,可以写三两句具体之说明,正面说了,还可以说反面。总而言之,小品虽经济,然而是“文”章。
(摘编自周谷城《泛说小品文》)(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水浪奔流、阳光灿烂、冰雪团块明亮,这些景物烘托了作者看到黄河的激动心情,表现出对取得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心。
B.“我们”穿着大衣还冷得发颤,但船上的水手们“脸上的汗竟像雨点一样滴落”,对比中生动地表现出水手们奋力划船时的艰难。
C.提大手榴弹的民兵说:“咱们的人。”这简短而又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却显示出充分的信任,反映了八路军与农民的亲密关系。
D.文章以“黄河”为题目,一方面是因为故事确实发生在黄河边,另一方面是把黄河作为一种象征,寄寓刚毅、勇敢等民族精神。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黄河大合唱》是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音乐作品,文本提到它,旨在引出对渡河时人和自然斗争的雄伟场面的描写。
B.陕甘宁边区是以陕北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王首道遥望河西,透露出思念党中央、保卫党中央、不甘心放弃根据地的心理。
C.张米贵是一名普通战士,为了抗战,他从家门口经过都没有回家。文本记述他。是要表现这位战士超出其他士兵的家国情怀。
D.周谷城在文中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等抽象艰深的句子为例,来说明小品文不应该晦涩而应该明白易懂,很有说服力。
(3)文本一的环境描写非常出色,对表达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赏析。
(4)周谷城认为优秀的小品文在内容与形式上各有怎样的特点?请就其中一方面对文本一做简要赏析。组卷:20引用:8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铺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封,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待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B.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大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C.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大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D.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大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古代男子十八岁加冠的礼仪。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弱冠”等说法。
B.属,连缀,连续;属文,撰写文章,连缀成文。与“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意思不同。
C.知,主持,掌管。与“四年知杭州”“知县”“知府”中的“知”意思相同。
D.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自把书上知识传授他,他能说出古今成败得失的要害。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喜欢贾谊、陆贽的书。
B.苏轼恪尽职守,注重实情。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修订衙规,从此危害减少了一半。
C.苏轼身先士卒,整治水患。黄河发大水,苏轼带领武卫营的士兵筑起长堤,苏轼过家门而不入,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城市。
D.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两次在杭州任职,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漕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专门积蓄湖水的枢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②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
(5)苏轼住职杭州时,主要做了哪几件事情?请简要概括。组卷:5引用:4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请把下面这一组短句整合为一个长单句,要求句子完整、通顺,不得改变原意。
张桂梅是云南丽江华坪女高的校长,她以病残之躯,帮助将近两千名大山里的女孩子考上大学,改变命运,被誉为“最美燃灯者”。组卷:30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三学生毕业前夕,学校邀请了三位校友回母校作报告,请他们介绍自己的大学生活,给学弟学妹们激励与指导。校友们的报告中都谈到了自己大学的校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这些校训分别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大学);“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上海交通大学);“学无止境,气有浩然”(山东大学)。
报告会后,校刊开辟了“学校训明大德担大任”专栏,向同学们征稿。这三则校训中,你最喜欢哪一则?请结合专栏主题,体现你的思考与选择,写一篇文章向校刊投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6引用:3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