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六中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5/1/8 0: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始终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持续推出了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
以近来备受关注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为例。《只此青绿》以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为背景,跟随一位现代故宫研究员的视角,进入千年前少年画家王希孟的内心世界,以画中主色调“青绿”为视觉线索,深入探查画作形成的篆、绢、颜料、笔、墨等工艺的产生,古往今来的工匠精神与中国式的古典美学交相辉映,传达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创造者、传承者的崇高敬意。作品在题材选择上别出心裁,从画作的成型工艺入手,将其演绎为一幅国之工匠的人文画卷。剧中描绘的主体是中华民族历代勤勤恳恳的工匠形象,灿烂优秀的历史文化正是由这些平凡劳动者创造的。舞剧为他们画像,用他们的故事唤醒沉睡的文物、唤起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记忆与执着信念,将舞台艺术与非遗工艺相结合,为时代背景下的文旅融合赋予更丰富深刻的内涵。
在创作手法上,《只此青绿》向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寻根溯源,通过诗性表达和舞台呈现的平衡,引发当今创作者对于戏剧本体的思考。作品打破舞台上常规的线性叙事手法选择淡化戏剧情节与冲突,强调人物超越古今的内心情感,也更突出“舞蹈诗剧”的诗化色彩。在舞蹈编排上,作品较多运用“颗粒状”的动作连成舞蹈句子,形成与众不同的质感、风格、韵味和舞蹈语汇。
在审美风格上,作品传达了《千里江山图》中表现的宋代清雅的审美志趣,服饰和道具突出淡雅、简约的“理性之美”。舞台画面通过“出画入画”、客体与主体观感的链接,从不同角度引领观众感受传统绘画之美。这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也充分发挥了艺术作品“润物细无声”的特性和方式。
酒香也怕巷子深。不断加强传播能力建设,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条件。《只此青绿》首演3场就成功“破圈”、首轮巡演未半便引发热议,其成功不仅因为创新性的艺术表达,也得益于创新性的传播手段。而这两者,又都源于制作理念及模式的创新。2021年12月31日,作品以舞蹈形式亮相哗哩哗哩跨年晚会,播出时间段内,实时在线观看观众达1.8亿。2022年1月31日除夕夜,《只此青绿》选段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节目一经播出,相关话题便开始频繁登上新浪微博、抖音等平台的热搜。节目中高难度的“青绿腰”也成功出围,引发了一大批专业舞者和爱好者的模仿和挑战。
此外《只此青绿》充分发据利用线上传播渠道走出国门。人民网在海外平台的多元化媒体宣传,初步在海外市场上营造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巡演期间,一共以9个外文语种发布海外报道数十篇,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讨论热潮。
——摘编自景小勇《始终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材料二
把古画转化为文艺节目,是把平面转化为立体,使原本需要想象力介入的二维空间变成了可以直接感知的三维世界。在这一过程中,宋韵文化的沉浸感得到了富有技术性的当代表达。
所谓“沉浸感”,在绘画中可以名为“空间意识”。观《富春山居图》最为人称道者,莫过于其散点透视带来的沉浸之感,人观画如在画中,人随景移,又阔大高远,使人失却在景中:而《千里江山图》的独特在绢本设色,以青绿山水呈现江南风貌,有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又有捕鱼、驶船、游玩、赶集。这种动静结合、人景同一的空间意识,以宋人郭熙《林泉高致》中的名言论,即“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几至此,皆入妙品”。《富春山居图》与《千里江山图》无疑都是妙品,只是其妙何以体现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沉浸感,今人对此种理论概括,难免有隔靴搔痒之痛。
而春晚的节目《只此青绿》与《忆江南》就把这种沉浸感淋滴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舞蹈《只此青绿》不但化人为山,以山作人,还把《千里江山图》变为整个演播大厅声光电的山水屏,曲折典雅:《忆江南》更将“家在富春江上”的生存体验通过演员的直接演绎,表现为毫无阻隔感的“诗意地栖居”,使中华美学的韵味扑而而未。其实,人们对宋韵并不陌生,陆游、苏轼的诗词可谓妇孺皆知。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是沉浸式审美体验得以生发的重要缘由。
在宋代,中华传统美学就是丝绸、茶酒、瓷玉、园林,就是饮食、服饰、花饰、香道,就在普通人的寻常生活之中。今人传承中华传统美学,要紧的就是打造这种富有当代生活气息的“文化”——一种令人愿意长久沉浸其间的文化。
——摘编自林玮《《只此青绿》(忆江南》:宋韵文化的当代呈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舞台画面通过“出画入画”、客体与主体观感的链接,让观众从不同角度感受传统绘画之美。
B.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成功,不仅离不开创新性的艺术表达,也得益于创新性的传播手段。
C.宋韵文化的沉浸感在二维空间变成三维世界的过程中,得到了富有技术性的当代表达。
D.陆游、苏轼的诗词给人的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是沉浸式审美体验得以生发的重要缘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历代勤勤恳恳的工匠创造了灿烂优秀的历史文化,唤醒了沉睡的文物、唤起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记忆与执着信念。
B.为了通过诗性表达和舞台呈现的平衡来引发当今创作者对于戏剧本体的思考,《只此青绿》选择在创作手法上向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寻根溯源。
C.《只此青绿》亮相哔哩哗哩跨年晚会时的实时在线观众达1.8亿,在央视春晚播出后频繁上热搜,这些成果的取得源于制作理念和模式的创新。
D.《富春山居图》与《千里江山图》无疑都是妙品,都体现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沉浸感,但只有后者体现了动静结合、人景同一的空间意识。
(3)下列案例中,不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河南卫视推出的脱胎于洛阳龙门石窟佛像艺术的节目《龙门金刚》,一经播出便受到了观众广泛好评。
B.湖南卫视播出的电视剧《古剑奇谭》改编自同名仙侠类古装游戏,在制作上力求完美,几乎幕幕有特效,处处藏玄机。
C.东方演艺集团以中国生肖文化为基点,创作了以打击乐演奏和舞蹈为主要表演形式的舞乐《中国故事•十二生肖》。
D.京剧裘派嫡系第四代继承人裘继戎,汲取了昆曲、秦腔、评剧和川剧等经典剧目的精华,创作了舞剧《惊•鸿》。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屈原是从长江流域走出的第一诗人,湖南省歌舞剧院拟将屈原的作品改编成优秀的舞蹈诗剧,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改编的建议。组卷:28引用:9难度:0.1
(二)现代文阅读Ⅱ。(共1小题,每小题16分,满分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母亲的手
庄 因 在异乡做梦,几乎梦梦是真。而梦境每如倪云林的山水画,平、漠、淡、远,殊少浪漫绮丽的了,也许就是总提挂着那无法忘却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情怀所使然的罢。“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李白的这首《菩萨蛮》,确乎把我梦境皴染出来了。梦境虽属平漠淡远,却是画意诗情,将梦乡装点得不忍醒来。梦境也常有满天如飘絮的诗句,忽而排成人字雁阵,在肃杀、庄穆、澄澈又复高远的秋空里,冉冉南徂。我也多次从梦中踢被跃起,不及揽衣追腾空际,那雁阵却已去远。孤自失落,残阳中,让一声幽怨的雁鸣惊醒。
去年秋天匆匆返台一行,回来后,景物在梦中便很是依稀了,而人物的比重则日复一日增加起来。这真是颇令人惊心动魄的现象,却也是一种颇残酷的事实。试想,你在梦乡方与旧人握手、把酒、高歌、欢言、争辩、漫步过,觉来讶然自己竟身在迢迢万里大海关山之外,其不堪、酷寂,或非弃梦之痛所可比。近年,人物中的师长、故友和亲戚们,也都相继渐隐,独留下母亲一人形象,硕大磐固,巍伟如泰山,将梦境实然充沛了。
那夜,我梦见母亲。母亲立于原野。碧海青空中,有一只风筝如鲸,载浮载沉。母亲手中紧握住那线绕子,线绕子缠绕的是她的白发丝啊。顷刻,大风起兮,炊烟散逝,落日没地,古道隐迹,远山坠入苍茫,而江声也淹过了母亲的话语,母亲的形象渐退了,我的视线定焦在她那一双手上,那一双巨手,竟盖住了我泪眼所能见到的一切。那手,使我走入这世界之门;那十指,是不周山山顶处的烛火,使我的世界无须太阳的光和热。
母亲的手,在我第一次的强烈印象中,是对我施以惩罚的手。揪或拧,许是中国母亲对男孩子们惯用的戒法,大概一般慈母在望子成龙的心理压力驱使下,总会情急而出此的。我的母亲也正如天底下数亿个母亲一样,对我是爱之深,责之切的。特别是小时候,国有难,民遭劫,背井离乡,使得母亲对她的孩子们律之更严,爱之愈切,责之越苛。母亲之对我,虽未若岳母之对武穆,但是,在大敌当前的大动乱时代,大勇大义之训,使母亲与任何一位大后方逃难的中国母亲一样,对子女的情与爱,可向上彰鉴千秋日月。在贵州安顺,有一年,家中来了远客,母亲多备了数样菜,这对孩子们来说,可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了。我因贪嘴,较往常多盛了半碗饭,可是,扒了两口,却说什么也吃不下了。隔了桌子,我瑟缩地睇着母亲。她的脸色平静而肃然,朝我说:吃完,不许剩下。我摇头示意,母亲脸色转成失望、懊忿,但仍只淡淡地说:那么就下去吧,把筷子和碗摆好。在大人终席前,我不时偷望着母亲,她的脸色一直不展,也少言笑。到了夜里,客人辞去,母亲控制不了久压的情绪,一把拽我过去,没头脸地按我在床上,反了两臂,上下全身揪拧,说道:为什么明明知道吃不下去还盛?有得吃饱多么不易,你知道街上还有要饭的孩子吗?停止揪拧后,我看见母亲别过头去,坐在床沿气结饮泣。从此以后,我的饭碗内再没剩过饭。
当然,母亲的手,在我的感情上自也有其熨帖细腻的一面。那时,一家大小六口的衣衫裤袜都由母亲来洗。一个大木盆,倒进一壶热水后,再放入大约三洗脸盆的冷水、一块洗衣板、一把皂角或一块重碱黄皂,衣衫便在她熟巧的十指下翻搓起来了。安顺当时尚无自来水,住家在院中有井的自可汲取来用,无井的便需买水,终日市上沿街都有担了两木桶水(水面覆以荷叶)的卖水的人。我们就属于要买水的异乡客。寒冻日子,母亲在檐下廊前洗衣,她总是涨红了脸,吃力而默默地一件件地洗。我常在有破洞的纸窗内窥望,每洗之前,母亲总将无名指上那枚结婚戒指小心取下。待把洗好的衣衫等穿上竹竿挂妥在廊下时,她的手指已泡冻得红肿了。
待我们长大后,才知道母亲在婚后头数年里,曾过着颇富裕的少奶奶生活,可是,母亲那双纤纤玉手,在“七七”炮火下接受了洗礼,历经风霜,竟脱胎换骨,变得厚实而刚强,足以应付任何苦难了。也同样是那双结满厚硬的茧的手,在微弱、昏黄的油盏灯下,毫不放松地督导着我们兄弟的课业。粗糙易破的草纸书,一本本,一页页,在她指间如日历般翻过去。我在小学三年级那年,终因功课太差而留级了。我记得把成绩单交给母亲时,没有勇气看她的脸,低下头看见母亲拿着那“历史实录”的手,颤抖得比我自己的更加厉害。可是,出乎意料地,那双手,却轻轻覆压在我的头上,我听见母亲和平地说:没关系,明年多用点功就好了。我记不得自己究竟站了多久,但我永远记得那双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然则,就在那样的岁月中,母亲仍不乏经常兴致高涨的时候。每到此际,她会主动取出自北平带出来的那管玉屏箫和一支笛子,吹奏一曲。母亲常吹的曲子有《刺虎》《林冲夜奔》《游园惊梦》和《春江花月夜》。那双手,如此轻盈地跳跃在每个音阶上,却又是那般秀美。
去年夏天返台时,注意到母亲的手上添了更多斑纹,也微有颤抖,那枚结婚戒指竟显得稍许松大了。有一天上午,家中只留下母亲和我,我去厨房沏了茶,倒一杯奉给她。当我把杯子放在她手中时,第一次那样贴近看清了那双手,我却不敢轻易去触摸。霎时间那双手变得硕大无比,大得使我为将于三日后离台远航八千里路云和月找到了恒定的力量。
母亲的手,从未涂过蔻丹,也未加过任何化妆品的润饰。唯其如此,那是一双至大完美的手。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寒冷的日子里,母亲在檐下廊前洗衣,每洗之前,母亲总将无名指上那枚结婚戒指小心取下,这可以看出母亲做事的细致。
B.母亲的手曾对“我”施以惩罚,这让“我”非常反感,长大后“我”明白“我”的母亲也正如天底下数亿个母亲一样,对“我”是爱之深,责之切的。
C.在苦难的岁月中,母亲常会主动取出自北平带出来的那管玉屏箫和一支笛子,吹奏一曲。可见母亲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D.一次“我”与母亲独处给她沏茶时,第一次那样贴近看清了那双手,却不敢轻易去触抚,可见“我”对母亲是充满了崇敬之情的。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以母亲的手为线索串起二三事,将母亲过去几十年的生活浓缩其中,构思巧妙,意蕴丰厚。
B.文章用第一、第三人称展开叙述,娓娓道来,富含情感,真实而又灵活地反映出母亲在不同时空中的形象特点。
C.本文卒章显志,“至大完美”点化出由母亲的手所传递的伟大的母爱、永恒的人格力量,“从未”突出了母爱的质朴无华。
D.文中母亲看到成绩单时颤抖的手与和平的语调这一细节描写,在手态的动与语态的静的对比中体现了母亲愤怒与无奈的心态。
(3)文章前三段对梦境的描述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本文以浓墨重彩借母亲的手写母亲其人,“手”是理解母亲形象的关键。请结合全文探究。组卷:17引用:1难度:0.1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当今那些纯“表音”的字母文字从何而来呢?总源头是3000年前的腓尼基文。
距今约3900年前,埃及北部西奈半岛的人们开始使用古埃及文的“声旁”记录本民族的口语。与埃及圣书体相比,这些声旁的写法略微简化,被称作“原始西奈字母”。它的出现奏响了字母诞生的序曲。
3000多年前,生活在西奈半岛往北、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目睹了埃及“书同文”的便利,迫切需要自己的文字。借鉴古埃及文字,腓尼基人发现,只需要22个“声旁”就足以记录自己语言的发音。在写法上,他们又将这22个声旁简化,大刀阔斧地改造成抽象符号,于是 ①
腓尼基字母因拼读、书写简单,便于学习,从诞生伊始就很受欢迎,很快被其他民族借去拼写自己的语言。公元前9世纪,希腊人率先接受它们,改造出“希腊字母”。之后,希腊字母传到意大利半岛,那里的拉丁人将其改造为“拉丁字母”。随着罗马人征服的步伐,拉丁字母扩散至大半个欧洲,后来的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等无不从拉丁字母演化而来。②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2)请根据文段相关信息填写完善字母演化图。组卷:3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微纪录片,介绍一组在不同行业奋发有为的人物。他们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行业,也选择了事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
有位科学家强调,实现北斗导航系统服务于各行各业,“需要新方法、新思维、新知识”。她致力于科技攻关,还从事科普教育,培育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有位摄影家认为,“真正属于我们的东西,是民族的,血脉的,永不过时”。他选择了从民族传统中汲取养分,通过照片增强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有位建筑家主张,要改变“千城一面”的模式,必须赋予建筑以理想和精神。他一直努力建造“再过几代人仍然感觉美好”的建筑作品。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86引用:8难度:0.1